<p class="ql-block"> 我是50后,今年七十了。在安享晚年的安逸中,我常常会带着微笑想起自已的青春时光。许多年少往事如封坛的老酒,一经开坛,香飘四溢。</p><p class="ql-block"> 1969年我16岁,随父母下放江苏盐城射阳特庸公社。 1971 年,盐城龙冈镇宣传队要排演《沙家浜》,下放干部姚凯老师,特邀请我父亲(下放前是苏昆剧团编导)去导演样板戏。我当时正在公社中学读书,适逢暑期,便随父親一起去玩。当地负责公社宣传工作的吕部长欣赏我的表演才能,热情留我,工作安排镇塑料厂,每月18元。父亲考虑,即使高中毕业,仍要回家种田,不如上班拿工资好,可以少吃苦。于是我加入了龙冈宣传队。</p><p class="ql-block"> 龙岗镇宣传队在当地很有名气。女孩大都十八、九,男孩二十才出头,个个青春靓丽,意气风发。记得我们曾排演话剧《特殊的战斗》参加盐城县文艺会演,队伍开到盐城,引得其它文艺团体的演员窃窃私语:“乖乖!龙岗宣传队个个都是大眼睛!”。</p> <p class="ql-block"> 当时宣传革命样板戏可是政治任务,我们去乡下巡演,反响极好,受到各大队的热情接待与款待。大盆的芋头红烧肉,青菜豆腐汤,经济条件好的大队还有红烧鲫鱼(盐城人叫刀子鱼)。那肉的肥美、鱼的鲜香、汤的爽口,对于平时难进荤腥的我们,真真是最好的美味!</p><p class="ql-block"> 农村人的热情把我们惯坏了,一旦跑到条件差的大队,等了半天就上了那么一脸盆青菜豆腐,我们就不高兴,有人拿着筷子敲桌沿。跟着节奏,大家调侃哼曲:“不吃红烧肉呀,不吃刀子鱼呀,也不吃肉佗子,吃上一碗青菜豆腐汤呀,保呀保呀保平安!啊——保呀保呀保平安!”谁知这事被公社吕部长知道,把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年轻人狠狠批评了一顿。</p> <p class="ql-block"> 印象深刻的还有那只闯祸的盆。农村人大概认为女生的脸盆干净,每次吃饭的时候,大队里的人都会到我们女生宿舍找脸盆装饭菜。我刚好新买了一只白瓷盆用来洗脚。食堂里的人,明明放在桌上有那么多脸盆不拿,偏偏从床底找出它来装红烧肉。</p><p class="ql-block"> 一场演出下来,我们个个饥肠辘辘,饭堂里一盆盆芋头烧肉热腾腾冒着热气。突然,我们发现其中一只桌上有只瓷盆白得分外耀眼,都吓楞住了。那时候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吓得我们谁也不敢吱声。男生哪里知道,大大咧咧嘻嘻哈哈,兴致满怀地围在崭新的白瓷盆边,把那盆红烧肉吃得精光。</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演出前,我把那只要命的白瓷盆藏在最里面一张床的床底角落,还用其它东西挡着,才得以幸免。</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盐城地区大力开发黄沙港工程,公社决定宣传队随公社河工同去,配合宣传。</p><p class="ql-block"> 准备出发前,吕部长开会,要每人根据宣传内容写一个小节目,择优排演。我被分到写《四大嫂送礼》。内容是四个大嫂各拿着红宝书、草鞋、毛巾、扁担给参加河工的人送礼,鼓励他们为建设新农村好好干。</p><p class="ql-block"> 我从来没写过表演唱,写了几稿都不行,眼见大家都交了稿,急得我觉也没睡好。队长仇养谷文才极好,他看我写不好,主动帮我解围代写了一个。感激之余我手捧剧本细细品读,心里十分钦佩。这个节目后来在河工工地演出,看得河工兄弟们喜笑颜开。而养谷兄也成为我生命中第一个文艺创作的启蒙老师。</p> <p class="ql-block"> 黄沙港工地离龙冈镇要近50公里路程,部队出生的吕部长要我们发扬部队吃苦耐劳的军人作风,行軍到目的地。 </p><p class="ql-block"> 那天天不亮我们就启程,清一式的绿军装整齐划一,清一式的年青人精神抖擞。队伍雄赳赳,气昂昂,挺着胸,唱着歌,引得路人羡慕地驻足观看。</p><p class="ql-block"> 可走到半路就开始溃不成军,一个个东倒西歪,左扶右搀。只有王金凤最厉害,始终和男生走在队伍的前面。我和銮英姐互相搀扶,脚痛得一瘸一拐,咬牙往前挪。张爱民年龄最小,她再也受不了,死抱着一棵树一屁股坐在地上,哭着再也不肯走。队里的男生们边哄边鼓励,最后几乎是架着她坚持往前。</p><p class="ql-block"> 大家发扬互助友爱精神,我们女生身上所有的背包到后来都转到了男生肩上。就这样坚持走到半夜才到达目的地。黑黑的工地,只有厨房里亮着煤油灯,一大锅热呼呼的粥迎接着我们这支狼狈的队伍。脚上磨出的血泡,痛得好几天都不能走路。</p><p class="ql-block"> 寒冬腊月的河工工地,我们住简易草棚,睡地铺。为御寒,地上除了铺上厚厚的草垫,我们还两人一个被窝,一人一头相互取暖。由于睡地上不透气,早上起来,垫被下面湿漉漉的全是水汽,有太阳还好,遇上雨雪绵绵,被窝冷得象冰窟窿。</p> <p class="ql-block"> 最要命的是上厕所,茅房离草棚很远。晚上外面阴风怒吼,漆黑一片,女生胆小都不敢出去方便。可若在屋内解决,草棚又不隔音,隔壁就住着男生呢!有人想出一个主意:唱歌!大家拍手叫好:“对,唱歌!”于是只要谁有要求,我们就一起唱:“大海航行靠舵手——”。</p><p class="ql-block"> 开始蛮好,一切顺利。可没过几天,西洋镜拆穿,只要我们唱,隔壁也跟着起哄:“小河的水清悠悠,庄稼盖满了沟——”。吓得我们再也不唱了,只能硬着头皮,合伙顶风摸黑上茅房。</p> <p class="ql-block"> 河工上的伙食非常差,每天除了青菜就是青菜。难得菜汤里也会放一些猪油渣,那黑乎乎的油渣饼,敲碎了入菜汤一煮,就算是改善伙食。若吃到几块猪油渣子,只觉满嘴油香,在齿间嚼了又嚼,才慢慢咽下。每份饭菜都装在黑黝黝的粗钵里,扒拉几口就没了,肚子老觉得空空的。</p><p class="ql-block"> 銮英姐和我一个被窝,有天晚上睡觉,她先用脚踢踢我,然后悄悄从被窝里递给我一块圆圆的鸡蛋糕。那时,鸡蛋糕是奢侈的高级点心,在盐城都很难买到。我接过油腻腻香喷喷的蛋糕,躲在被窝里小口小口的品味,舍不得一下就吃光。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各种精致糕点,商店里琳琅满目,可我还是觉得那块蛋糕是天底下最好吃的美味!</p><p class="ql-block"> 有天半夜,突然下起了大雨,雨水夹着污泥噼哩啪啦掉到被子上、衣服上。漆黑中我们慌乱爬起穿衣,屋里姑娘们乱作一团。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我那双漂亮的棉皮鞋,还有一只装有饼干的铁盒,我一手拎着那双宝贝皮鞋,一手抱着那只要命的饼干盒团团转,头上还不停地掉冰冷的泥浆,浑身冻得索索发抖,嘴里不停念叨:“这怎么办?这怎么办!”混乱中只听銮英姐焦急的声音:“易小珠!你站在那儿干吗?快来抢被子!”天哪!我这才想起被子也很重要。</p><p class="ql-block"> 隔壁男生们可沉得住气,他们的草棚里堆着几摞草垫子,不知谁想出的高招,抬两床草垫盖在被上继续睡。大概黄俊荣和高文奎睡的地方漏得厉害,夜里逼得他们爬起来二、三次。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两人被子上的草垫堆着像草垛,横一条竖一条,压得严严实实,重得他们翻身都困难。问他们怎么睡得着?回说:“没办法,只能侧着睡,气都喘不过来。”</p><p class="ql-block"> 从此,我一手拎皮鞋,一手抱铁盒,其他什么都不管的傻样,以及黄俊荣、高文奎宁可被草垛压死也不肯放弃睡觉的懒样,都成为宣传队说笑的话柄。</p> <p class="ql-block"> 河工宣传,特点就是短平快,今天的好人好事,明天就要上演宣传。仇养谷队长负责编快板词,每人四句,立马要背出。队长王桂芬,又漂亮又聪明,每次快板轮到她,背词溜熟,一句不差、一板不脱,让大家羡慕不已。眼看其它人也都背出来了,快板轮到我,心里一紧张,刚背了一句就脱板,还傻乎乎地“啊?”了一声,引得大家哄堂大笑。</p><p class="ql-block"> 那时,宣传队常常要熬夜赶节目。天寒地冻,没有空调,草棚子还漏风,大家搓着手,缩着颈,跺着脚,坚持排练,很辛苦,但乐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 河工演出都在露天,大家一大早肩背手提,带着各种乐器和道具顶着寒风在田梗上走上好几里去各地演出,河工兄弟们看到我们小分队来特别高兴,早早地插上彩旗,敬上毛主席像,围坐在河堤下等我们。随着阵阵锣鼓声,演出在凌冽的寒风中开始。最受欢迎的节目除了京剧《沙家浜》选段《军民鱼水情》、《四大嫂送礼》,还有《四大妈补外套》:表演时,缝衣服的手随着音乐和歌唱一会高,一会低,一会左,一会右,动作整齐划一,很有生活气息。特别是缝到黎明时分,仇队长就在后台模仿雄鸡打鸣,一声悠长的啼叫声"喔喔喔一一",四个大妈便一起朝鸡叫的方向转身低头,眼睛从老花镜的上面齐刷刷往外看,这个喜剧效果总能赢得河工兄弟们的热烈掌声。</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黄沙港工程,是苏北里下河地区排涝挡潮的重大工程,为苏北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至今仍为盐城的经济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龙冈宣传队当时能够参与这个改变家乡面貌的伟大工程,并和农民兄弟一起为建没盐城的美丽家园而感到骄傲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愿以此文献给所有的五零后,六零后,人生一路走来,青春无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作者近照</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