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遗址公园

华氏度

洛阳隋唐遗址公园地跨洛河两岸,遗址东北至白马寺镇唐寺门,东南至李楼乡城角村,西北至邙山镇苗湾,西南至王城大道与古城路交叉口,面积约47平方公里, 已有1400多年历史。 洛阳城由宫城、皇城、里坊区和郭城组成。将宫城的应天门、皇城的端门、天津桥、天街和郭城的定鼎门串连起来,就构成了隋唐洛阳城的城市中轴线。<br> 宫城、皇城在郭城的西北角,而宫城则位于皇城之北。郭城东北部及洛水南岸部分为里坊区。城的建筑规模略小于京城大兴城,但宫城、皇城的位置选择在郭城西北地势高亢的地方,其注意安全防御远甚于长安大兴城。<br> 严格的里坊规制,强化了对城内居民的控制。城内三市的位置,都傍临河渠,比大兴城更多地考虑了工商业的繁荣<br> 这座城市的设计规划,特别是里坊的设计,不仅影响了当时国内新建和改建的地方城市,也为邻近一些国家的都城所仿。<br><br> 郭城,是都城外围廓,对都城起防护作用。唐洛阳城是在隋洛阳城的旧址上修复兴建的,为南北长的准矩形里坊式布置的中世纪城堡城市。 应天门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城的正南门,俗称五凤楼。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原名则天门,神龙元年(705年)避武则天讳改称应天门。 应天门是朝廷举行登基、改元、大赦、宴会等外朝大典的场所,唐高宗曾在此诏释百济国王扶余义慈、武则天曾在此登基称帝,功能类似北京午门。 这里也是接见日本遣隋使、遣唐使等万国来朝之所,1985年,全日本文化团体联合会等在应天门遗址建立“日本国遣隋使遣唐使访都之地”纪念碑亭,是国家和皇权的象征。 应天门是一座由门楼、朵楼和东西阙楼及其间的廊庑为一体的“凹”字形巨大建筑群,东西长达137米,两侧阙高36.4米,有今天十三层楼高。 门有两重观,上题“紫微观”;建有崇楼五座,似五只凤凰,故称“五凤楼”;城楼下开有三个门道,中为御道,左入右出;门前置有象征皇家威仪的双向三出阙,东西两边共计十二阙,是古代城门建制的最高等级、天子享用的最高礼制。 应天门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城门, 其建制对北宋汴梁宣德门、元大都崇天门、明清故宫的午门影响深远,名称更被日本京都·应天门取用,被誉为“隋唐第一门”,有“天下第一门”之称 ,在中国宫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016年,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开工,投资约2.1亿。2019年9月,应天门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同年底成功申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唐代实行东西两京制。东都洛阳,是长安之外的另一个全国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位于神都洛阳西北隅至高之处,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前后沿用530余年。 东都洛阳成为九朝理政之所,是中国历史上沿用时间最长、使用朝代最多的皇宫。 紫微城因象征天帝居所紫微宫而得名,是当时全世界最辉煌壮丽的宫殿群,尤其经武则天增修明堂、天堂后,成为世界奇观。紫微城占地面积约4.2平方公里,被誉为“万宫之宫”。 走进应天门遗址博物馆,盛唐的气息扑面而来。 一幅巨型长画展示出洛阳城在那个年代的繁华气象。唐朝时期,政治上安定统一,君王体恤民情,思想开放,为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洛阳地处中原,与四方联系便利,吸引了大批商人前来贸易交流,随着商品交易剧增,传统体制下单一、固定的商业经营模式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只限于“市”内进行,坊区内也出现众多商肆店铺,甚至演化出众多集商品买卖、餐饮、客栈、歌坊等为一体的商圈。 另一幅巨画则表现了女皇武则天临朝,百官听宣的场景。人物众多,场面宏阔,一副煌煌天朝气象。 在原址上扩建的应天门,将出土的原夯土城门的残基包裹保护起来,供游客参观。 走过应天门,是一个开阔的广场,这便是宫城了。<div> 宫城名为紫微城,东西2100米,南北1840—2160米,总面积约4.2平方公里,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6倍,比唐大明宫多出100万平方米,乃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宫城。</div> 《旧唐书》记载,宫城“左右环列,翊卫之象也”,面积为2.5平方公里。 大内在洛城中央,呈方形,边长1030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前后沿用530余年,相继成为隋、郑、唐、武周、燕、后梁、后唐、后晋、北宋九个政权的理政之所,是中国历史上沿用时间最长、使用朝代最多的皇宫。 隋炀帝开创万国来朝、唐太宗接见玄奘、唐高宗俘获百济国王、武则天称帝、唐玄宗接见第八次日本遣唐使等仪式均在紫微城举行。 唐代三次封禅大典皆从紫微城出发,日本改名、册封新罗国王等皆出自紫微城。由此可见,紫微城是当时世界性的政治中心。 含元殿(明堂)<br> 由应天门进入宫城,便可见宫中最高大壮丽的皇宫建筑——含元殿。它相当于北京明清故宫里的太和殿。含元殿象征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 <br> 含元殿原为隋时所建的乾阳殿,后经四次被毁,四次修建,先后九次易名。<br> 据《资治通鉴》“唐纪”中记载,含元殿高约72.24米,底部周长约73.71米。共三层,底层为四方形,四面各施一色,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 中层十二面效法一天中十二个时辰。顶层为圆形,四周环绕九龙雕塑。中间有周长十五米左右的巨型木柱,上下通贯,故此又名为万象神宫。其建筑技术和施工技术惊世骇俗。 1986年考古发掘明堂基址,为六圈八边形的夯土台基,在明堂遗址中心为圆形的巨型大柱坑,坑口直径9.8米,逐渐内收,坑底直径6.16米,深4.06米。现采用轻型钢架进行保护,基本上不改原貌。 应天门博物馆里重点展示了隋炀帝年代和唐大周武则天时代对洛阳及全国做出的贡献。 隋大业元年(605年)三月,隋炀帝诏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将宇文恺营建东京(洛阳),是年,以洛阳为中心,利用自然河道或前代旧渠,隋炀帝令人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次年春,东京洛阳建城。大业五年(609年)正月,隋炀帝改东京为东都。 垂拱三年(687年)春,武则天力排众议,命令薛怀义率两万人拆除洛阳皇宫正殿乾阳殿(隋建),就地兴建明堂。垂拱四年(688年)正月,明堂正式建成,历时不到一年。 隋唐东都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唐、五代、北宋一直沿用,至金毁于战火,历时五百余年。该城由宫城、皇城、诸小夹城、含嘉仓城及外郭城、东城、及外郭城等几部分组成,畦分棋布,洛水贯穿其中,犹如河汉之象。且皇城从东南西三面拱卫宫城,“以象北辰藩卫”。 武则天徙居洛阳,对这里的郭城、皇城、宫室、苑圃以及宗教、文化设施多所营缮修葺,使之更增强了“天人合一”的意识。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登基称帝,共在位十五载。<div>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的女皇帝,今人看来,武则天善治国,重贤才,首创科举考试“殿试”制度。</div> 主政期间,政通人和,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 这一时期,包括文辞、服饰、军备等人文物质领域都取得重大成绩,为后世发展贡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天堂(功德堂),是武则天为了显示其崇佛的决心而建造的礼佛堂。 武则天一生信奉佛教,在位时,佛教得到了大发展。 天堂位于明堂北面,共五层,外观如塔,高约120米左右,高于明堂,其内供养有大佛像。由于太高,天堂建成不久,被巨风摧毁。随后武则天又下令复建,“日役万人,采木江陵数年之间,所费以万亿计。” 天堂遗址发现于1977年,后经发掘研究,其名称到1979年得到最终确定。 遗址核心为圆形石壁,里外两圈,布局严整。遗址深4米,外圈直径11米,内圈直径9.6米,三块规格相同的条形青石排于正中,中间一块有一圆孔。遗址形制独特,保存较为完整。 武则天笃信佛教,登基后促进了唐代佛教的发展,并将佛教推向鼎盛期,使佛教成为事实上的国教。在位时,曾两次隆重迎奉佛祖释迦牟尼舍利。 在天堂内设立佛堂,供奉八大菩萨之一的弥勒佛。 佛堂装饰讲究,极尽豪华,金碧辉煌,既体现了虔诚,有展示了皇家气派。 牡丹仙子舞 复建后的天堂保持了外观五层,里面九层的设计建造,取“九五之尊”原意。 不过楼内设置了电梯,可直达顶层俯视整个宫城、皇城以及洛阳城。 游客至此,无不赞叹景色的壮美和历史的深邃。 <div>塔尊九五名天堂</div><div>包着残垣断墙</div><div>鲜衣靓服称霓裳</div><div>裹着尊尊蜡像</div><div>车水马龙,碾断皇宫广场</div><div>五彩纸鸢,飘飞凤楼顶上</div><div>日月行空,曌临洛阳</div><div>花魁牡丹一时香</div><div>鸾凤宝座上</div><div>不见唯一女皇</div><div>大兆天降,五星耀东方<br></div><div>政通民强,永葆国祚兴旺</div><div>伊水洛河日夜忙</div><div>自隋唐至随淌</div><div>喋喋不休如是</div><div>讲了又讲</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