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62章:道者万物之奥

明强致远

<p class="ql-block">道修三纲: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p><p class="ql-block"> 解释二:一心为公,二为人民服务,三反思自己行为是否合于道。</p><p class="ql-block"> 大学修行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目标,称为“三纲领”;又提出实现天下大治的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内圣)</p><p class="ql-block">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外王),称为“八条目”。 </p><p class="ql-block">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被称为“内圣”;</p><p class="ql-block">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结果,被称为“外王”。内圣必然能达到外王,外王必须要先实现内圣。</p> <p class="ql-block">《大学》着重讨论了个人修养与国家政治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目标,称为“三纲领”;又提出实现天下大治的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八条目”。 《大学》提出的大学教育的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明德”就是要发扬人们先天的善性和光明正大的品德。个人只有从“明明德”出发,经过“亲民”的发展,最终达到“止于至善”的理想之境。这句话强调要把人教育成为一个显“明德”、能“亲民”、达“至善”的人,这也反映了教育论与政治论的统一。 “大学之教”进一步提出“八条目”的实践之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被称为“内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结果,被称为“外王”。内圣必然能达到外王,外王必须要先实现内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八条目”的修行,进而达到“三纲领”的理想境界。所谓格物致知,其目的是通过教育和学习,能知孝、知悌、知义、知信,懂是非、辨善恶。只有这样才能诚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的确如此,只有心意真诚才能够使心态端正,心态端正才能够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目标所在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这句话在物欲横流、充斥着急功近利气息的现代社会显得尤其可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毕淑敏说过,生命是一条河,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如果为了以防万一而将物品都装进行囊,追求所谓的“万全”,那么终有一天有许多东西会成为你的负担。成功不需要大而空泛、好高骛远的妄想与空谈,只需要我们做到定、静、安、虑。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成人”,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帮助别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成为具有高尚品格的人。</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你修道,你行道,你就可以万事亨通。我们一般人,都是基于世俗的利害关系来解释道,这不是好现象。</p><p class="ql-block"> 道,它不会功过相抵,该处罚的一定要处罚,该奖赏的它一定会奖赏,这样才叫公正,因此我们才有办法去了解《道德经》六十二章所讲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p><p class="ql-block">  什么叫做奥?奥,就是奥妙,庇荫。庇荫不是护短,而是让我们安心,让我们心不慌,让我们心态很好,生活能够正常。然后他又解释了,他怎么庇荫我们。</p><p class="ql-block">  善人之宝,如果你认为你是个善良的人,那你自己自然会凭良心,凭良心就是遵道而行。</p><p class="ql-block">  遵道而行,就是我不讲利害,我不去求那些世俗所求的东西,遵道而行的好坏,那不是我去计较的,这样的就叫做善人之宝。</p><p class="ql-block">  不善人呢?不善人之所保,这就有意思了。不善的人他有不同的方式,他有他生存的发展,那也是道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我当小偷,对一般人来讲,我是不善的人。可是我这个小偷,我要想办法不被警察抓去,不被我去偷的人发现,事后我还能够顺利地,把我的赃物推销出去,换一些钱来生活。这整个的生活方式,它也是道的一部分,不能说这不是道。</p><p class="ql-block">  所以不善的人,他也是靠道,来保持他能够继续活下去,所以盗亦有道。</p><p class="ql-block">  这样我们就了解了,道是无所不包的。正道是道,偏道也是道,邪道也是道,歪道也是道,这样你才要选择。</p><p class="ql-block">  老子又用我们现代也在用的东西,来举例说。美言可以市尊,他说你要去卖东西,你把那个广告词讲得很漂亮,各位,今天是最后一天,如果你再不买的话,以后三年之内,没有这样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我们只有这些东西,为什么不拿到别的地方去?为什么到这里来?是因为太多人的人告诉我们,你们才是值得我们把这么好的东西,提供给你的对象。他一听他就动心了,然后你就可以很快地卖光,然后获利,这个叫美言可以市尊。</p><p class="ql-block"> 他就是盯住你的钱包,他就是死心地要把他的东西卖给你,他想的就是他的业绩。可是有没有用?照样有用,因为就有那些人会听他的。</p><p class="ql-block"> 连这种美丽的谎言,都可以在市场里面,获得大家认为说,这个人有办法,请他来当讲师,跟他学,他也有他的尊严。</p><p class="ql-block">  美行可以加人,一个人只要他的行为端正,只要他的行为,让大家感觉到这个人了不起,他也能够超越所有的人,变成大家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所以老子他就说了,人之不善,何弃之有。不善之人,没有错,他是人中的败类,但是他的价值,还是超过那些,整天在那里花言巧语,骗人钱财的人,那你把他放弃了,公平吗?</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不善之人是真小人,那么用美言和美行来进行欺骗的人就是伪君子。所以老子告诫我们,不要以表面的现象来判断善恶。而对于不善之人,更不能弃之不顾,但是究竟应该如何对待这些不善之人呢?</p><p class="ql-block">  老子虽然认为,不善之人你不要放弃他,他会改变。但是他还是主张,人群社会要有一些制度,应该有人来管这些事情。故立天子,所以我们要有天子。</p><p class="ql-block">  天子,就是最高的领袖。</p><p class="ql-block">  置三公。</p><p class="ql-block">  三公是什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p><p class="ql-block">  所以很多人,总认为说中国是专制的,你读读历史吧,中国以前是三公坐而论道的。</p><p class="ql-block"> 皇帝自称孤、寡、不穀。就是说我是顶着这个招牌而已,你们要给我好意见,要不然为什么你们叫公呢?我反而叫寡人呢?就是寡人我是单独一个人,我是靠不住的,最少你三公要让我靠,用意多好!老子他说,人间总有一个体制嘛,总要有人来处理这些事情。</p><p class="ql-block">  虽有拱壁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p><p class="ql-block">  拱,是两手合抱起来。壁,是玉壁。驷马,就是说你的车子有四匹马。</p><p class="ql-block"> 天子是六驾,天子六匹马。大臣,三公,四驾,然后两驾,一般人一驾,这叫体制,这不是不平等,而是让人家知道,他负的责任比人家重。</p><p class="ql-block"> 但是老子的意思说,你有职称,你有这样的配备,你出去有这样的身份地位,来帮助你,能够行驶你的职权,能够善尽你的责任,你自己心里要明白,你还是不如坐进此道。</p><p class="ql-block"> 就是一天到晚在那里做事情,为公,为人民服务。你还是要去找点时间,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想一想,我的话,我的行为,合不合乎道的要求。我每天在工作当中,有没有不断地提升我自己的品德修养。</p><p class="ql-block">  否则的话,刚开始做,都是奉公守法的,越来就胆子越大,越来越没有顾虑,最后也没有人敢讲你,讲你你也听不进去,那就叫做权力使人腐败。</p><p class="ql-block"> 这整个的过程,其实到现在,我们也不过是懂得这么多而已。可是人类会改吗?老子已经讲过了,自古以来就迷失的。</p><p class="ql-block"> 而且老子也知道,还要不断地迷失下去。因为人越多,糊涂蛋越多,我们没有办法要求那么多,只好反而求自己,每个人把自己修好,那个功效就不一样了。</p><p class="ql-block">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老子自己问,当然也是问大家,问我们读者。古代的人,他为什么把道看得那么贵重?是什么原因?</p><p class="ql-block">  不曰,求以得,他的答案不是说我求道,我会对我自己有好处,他不是这样。而是我求道,我修德,我是要用我自己去合道,不是求他来帮我忙。</p><p class="ql-block"> 求以得,就是我从你那边要得到什么东西,这个是错误的观念,因为你得不到。得,是你自己去做,不是他给你。</p><p class="ql-block">  有罪以免邪,这是连起来的一句话。求以得,有罪以免邪。你要么是从那边想求到东西,要么就是我有了罪了,我请求你赦免我,这都是不可能的。</p><p class="ql-block">  故为天下贵,就是因为它不是照一般人所讲的那样,它才是天下最尊贵的东西,就叫道。</p><p class="ql-block">  老子在第六十三章,他实实在在,具具体体地给我们提出了,修道的三纲领,你只要做到这三点,你去修,他给你保证效果。</p> <p class="ql-block">  上一章,老子给我们讲述了圣人之治处理外交事务的原则和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第62章;上一章中主要讲述大国与小国都要有谦下之德,这一章主要是讲善人和不善之人如何重视大道;我们先来看一下第62章的原文:</p><p class="ql-block">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p><p class="ql-block"> 这一章比较难理解一些,我们先来解释一下这几个生字词:奥,“奥”的本义,是房屋的西南角,泛指室内幽深处,在古时祭祀设神主或尊长居坐之处,所以奥在这里是深藏和荫庇的意思;美言和美行是指美好的言语和行为;市尊的意思是赢得尊重,加人的意思是影响别人。三公是指周朝设立的太师,太傅,太保,公是君王以下是最高的职位,也是最高的爵位;拱璧是指双手捧着的贵重的宝玉;驷马是指四匹马驾的车;坐进此道,意思是献上清静无为的大道。</p><p class="ql-block"> 大道生化万物,所以道是万物的根本和依靠,人是万物之灵长,当然属于万物之一。人,无论善恶好坏,都生活在大道之中。心地善良的人做事合乎大道,所以视道为珍宝;不善良的人不是不愿合乎大道,而是他们内心的蒙昧使他们没有明道,不懂道的原则,更不懂遵道而行的好处;老子在第55章中说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这也就是后来儒家思想中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随着婴儿一天一天的长大,外界的种种诱惑会使原本初善之心变得不再善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心和私欲,难免会做出一些不善的事情,这就偏离了大道。</p><p class="ql-block"> 老子在第58章中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指的就是这个道理;正可以转变为邪,善可以转变成恶,;并且“人之迷,其日固久。”人们在这方面产生的迷惑,可以说由来已久了。然而正是因为人们在这方面产生的迷惑已经很久,才更显得道的宝贵。那些不善良的人一旦明道之后,懂得了大道的好处,自然会一心一意地修道,修德,那么恶又会转变成善,邪也可以归正了。那么如何才能够帮助这些误入歧途的人弃恶从善改邪归正呢?方法很简单,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p><p class="ql-block"> 老子一直主张的是不言之教,所以这里所说的美言,并不是用言语去教化,而是用符合道德规范的言语和行动去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良的人体悟了大道,他们可以用优美得体的言语去赢得众人的尊敬;也可以用优美的行为去感化他人,影响他人,从而使得不善良的人也能够得到教化。也就是说,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大道之中,所有的人都有道性,人生之初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修行体悟大道,从而得到大道的荫庇和保护。</p><p class="ql-block"> 因此,有道的统治者都应该把善良与不善良的人同样看待,就算他是恶人,也不能够把他抛弃。他们虽然有罪过,但那是因为他们不明白宇宙自然的大道,并不是说他们就不具各大道的本性。一旦他们明白了大道的本性,知道他们自身也生活在大道之中,他们很可能痛改前非,弃恶从善。</p><p class="ql-block"> 当然要想更有效地去教化这些不善良的人,社会还是需要有一定秩序的。因为道德经的主旨思想就在于培养有道的圣人。老子认为领导者的治理作用和榜样力量是不可忽视的。人类社会所设置的天子之位,三公之职,目的就是让有道有德的人做领导者来治理天下,为百姓谋福利。当然了,不可忽视的,也是人类社会无法逃避的就是权力会滋生腐败,职位会产生阶层,人与人之间也就变得不平等了。单是从出行所驾的马车上就有很明显的等级制度,逸礼《王度记》中记载:“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p><p class="ql-block"> 意思是说,在古代,天子出行是用6匹马拉的车,而诸侯则是五匹马拉的车,上卿是坐4匹马拉的车,也就是本章中说的驷马,而普通大夫只能坐三匹马拉的车,一般的士人就是两匹马拉的车,普通百姓只能坐一匹马拉的车。正是有这样的等级制度,所以在立天子置三公时,会有人献上贵重的礼物;古时候献礼是轻物在先,重物在后,所以老子说“拱璧以先驷马”,指的就是拱壁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仪式,然而天子和三公虽然地位高贵,在先有人双手端拱玉璧奉上,在后有人驷马驾车追随献礼,但是这些都是身外之物,好物还需要有厚德来承载,说到底,职位越高,责任也就越大。</p><p class="ql-block"> 所以,与其靠职位和权力去管制民众,不如用大道来教化民众;况且,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与其为天子和三公献上宝玉和马车,不如献上清静无为的大道。统治者以清静无为的大道来治理天下,天下万物万民将自我化育,而那些被欲望遮蔽心灵的不善之人自然也就能够慢慢地弃恶从善,改邪归正了!</p><p class="ql-block"> 大道为母,是天地万物之根本。人们只要能够持守住这个根本,就顺其自然而没有过失,生活当然也就美满幸福了。大道就在身边,就是眼前,就在内心;只要反身而观,内视而求,那么大道就会立即显现。即使是犯了错误,有了罪过,大道也可以使你及时忏悔而得到解脱。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自古以来,人们之所以把“道”看得这样宝贵,不正是由于求它庇护、一定可以得到满足;犯了罪过,也可得到它的宽恕吗?所以,自古以来、天下人都会珍视这个大道。</p><p class="ql-block"> 老子在这里所说的,有求可以得,有罪可以免,并不是说大道真的可以满足人的愿望,减免人的罪过,道是规律,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超越规律的限定,自然也不可能凌驾于规则之上,道不能给你,也不能救你,老子之所以说道是万物庇护之所,意思是只要用道的原则为人处世,想要得到的,自然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实现拥有;而有罪过的,自然也可以依靠自己的忏悔而得到救赎。这不但表达了道的博大和厚重,更是体现了道的和谐和宽容。</p><p class="ql-block"> 我们最后再看一遍译文:</p><p class="ql-block"> “道”是荫庇万物之所,善良的人珍视道,不善良的人也要靠道来庇护。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影响别人。不善良的人怎么能被抛弃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的时候,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仪式,还不如把这个“道”进献给他们。自古以来,人们之所以把“道”看得这样宝贵,不正是由于求它庇护、一定可以得到满足;犯了罪过,也可得到它的宽恕吗?就因为这个原因,天下人才如此珍视“道”。</p> <p class="ql-block">  此章老子宣说道的奥妙、神奇,这是“道莅天下,其鬼不祟”之后,再申道力不可思议。奥是屋的西南隅,是一屋的最深处,外人不得入内。一说是尊长所居,一说是藏宝之所,家祭圣地,放置祖先灵位。</p><p class="ql-block"> 古代宗祠都是把祖先灵位放置在最深处,防止外人轻易进入,冲犯祖先。萧天石《道德经圣解》说:“不易窥见为奥”。深奥一义正从此出。《道德经》第一章说“玄”,玄也有深奥义,就是不可思议。道奥,也就是说道是玄妙深奥的,道力不可思议的,鬼魔都不敢冒犯的。</p><p class="ql-block"> 此章宣说道力不可思议,可以褒奖善人,可以拯救恶人。道是有求必应,有罪可免,可以赦免恶人的罪。赦免的方法是让恶人悔罪自新,因此学道可以让人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可以抵御外界的欲望,可以找到正确的人生定位。</p><p class="ql-block">第六十二章</p><p class="ql-block">第一段: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p><p class="ql-block">第二段: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p><p class="ql-block">第三段: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駟马,不如坐进此道。</p><p class="ql-block">第四段: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p><p class="ql-block">此章经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经文: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p><p class="ql-block"> 万物之奥,帛书甲乙本为“万物之主”(注)。</p><p class="ql-block"> 世人用浅薄知、分别智想认识道是不可能的。即使熟读圣人之书也不能参悟圣人之道。这就是“道者,万物之奥。”《尚书》说“人为万物之灵”,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二句文法相同。一是说人是最有灵性的,一是说道是最玄妙深奥的,不可思议的。“万物之主”意义更明确,可以互相发明奥义。</p><p class="ql-block"> 老子多次说法,同一次说法也用不同比喻,“万物之奥”,“万物之主”就是如此,不违经义。所以《道德经》的文本是“开放式的唯一文本”,即文本是唯一的,但古代所传的不同版本的在不违经义的前提下是可以共存的,这是这次解读经典的解经法。王弼河上公本的“万物之奥”是唯一文本,帛书本的“万物之主”是并列的经文,不能丢失,因为二者经义并不相违。</p><p class="ql-block"> 古代文本不同既有补充经义的价值,但也有经义相违之处。经义相违则必须慎重抉择。以“万物之主”来补充“万物之奥”,经义更为清晰,这就是“开放式唯一文本”解经法的价值。老子为什么不直接说“万物之主”呢?</p><p class="ql-block"> 因为“万物恃之以生而不为主”(34章),直接说“万物之主”就错了,以为老子的玄德教义是“有恩而无主”,这个“主”是非有非无,有而无形,无形而有。这有点禅意。老子说法不可思议,不会轻易说“万物之主”,从而与“不为主”的玄德教义相违,用为比喻则极为恰当。</p><p class="ql-block"> 河上公注:“道为万物之藏,无所不容也。”奥为藏宝之地,道是万物所藏之地。柏拉图提出现象与本质的学说,肉眼所见的都是现象,现象是纷乱的,但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井然有序的,一丝不乱的。柏拉图似乎窥见了道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科学研究就是从研究现象背后的本质,这是西方哲学的“归因”,与道家思想非常契合。世人老是问“道在哪里?”因为肉眼中没有道,大数据中也没有道。但世人不知,大数据正是依据道的法则架构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老子没有看见今天的大数据技术,但老子入玄同大定,“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实修实证了大数据和背后的道。奥就是含藏,含藏就是无所不包,这就是河上公“道为万物之藏,无所不容也”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经文: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老子入玄同大定,实证无分别智。道可以使善人更加完善自我,利他不争,让世间充满祥和之气。不争是《道德经》的宗旨之一。为什么不争?只有理解道的教义才可以使世人恢复本性,恢复不争的冲气之和。老子第42章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揭示万物的本性是“和”,所以弃争得和是必然的归宿。</p><p class="ql-block"> 冲气之和是“天和”。庄子说:“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实证道的真谛,就是与天和者。古人说天地人和,就是天和、地和、人和三和,天和最上。“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道篇)世人看来,家人相和已经十分困难,人与人和根本不可能实现。</p><p class="ql-block"> 唐朝一位宰相五世同堂,家庭非常和睦,人们问他的秘诀是什么?他回答一个字“忍”。这是儒家的和,这个和是脆弱的,平衡时刻会被打破。但天和不是忍,而是内心诚服(即早服),和气充满心流。实证道的修道士不仅可以实现人与人和,还可以实现人与天和。为什么?万物玄同,冲气为和。</p><p class="ql-block"> 万物在本原上就是和,失道以后才出现不和。这是无分别智的玄照。老子宣说《道德经》,表面听众是入室弟子,实际听众是善人和恶人。老子看到善人有退转的危险,恶人找不到行善的路径,于是应运宣说正法。</p><p class="ql-block"> 道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能的,甚至鬼魔都避而远之(“其鬼不祟”)。善人行善,表面看是自己主动为之,实际上是道在善人的内心流行,否则善人不可能行善。所以说玄妙深奥之道是“善人之宝”。</p><p class="ql-block"> 恶人(老子不愿说恶人,只说不善人)行恶表面看是恶人自己主动行恶,但老子知道是道离开了恶人的心流,被心魔(恶的程序)所控制。谁也救不了恶人,只有不可思议的道可以拯救恶人,从而保护恶人,这就是“不善人之所保”。</p><p class="ql-block"> 道是恶人最终解脱的依靠。老子反复申说证悟者不会放弃恶人。第27章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不善人也是人,就像一阐提还有佛性,可以成佛。不善人还有道性,当然会悟道。不善人悟道就脱离心魔(恶的程序)的控制。</p><p class="ql-block"> 经文: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商贩美好的语言可以使货物更加值钱,令人尊敬的行为可以获得他人的尊重。这是宣说即使普通的美言尊行都可以令物增值令人提升,恶人修道而弃恶从善难道不是很正常吗?人与物都是可以改变的,恶人当然可以转化为善人。此二句经文强调简单的语言行为都可以改变物和人,真正发勇猛精进修道功德不可思议。</p><p class="ql-block"> 老子宣说道的教化力量不可思议,令人对道要生起信心。老子对人性的恶认识极为深刻,世人的仁义很难使恶人转变为善人,只有道的不可思议力才能够使恶人转变为善人。</p><p class="ql-block"> 道家对仁义的价值有极大的怀疑,正是看懂仁义不可能改变人性的恶,几千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但仁义的教化有辅助的意义,这也是不应忽视的。修道的力量和仁义教化的力量都是文化的力量,但道的教化力远远高于仁义的教化力。</p><p class="ql-block"> 王弼《老子指略》说:“夫邪之兴也,岂邪者之所为乎?淫之所起也,岂淫者之所造乎?”邪恶的产生难道是邪恶者自己决定的吗?淫欲的产生难道是淫欲者自己决定的吗?恶念的产生有更深的原因,淫欲的产生与荷尔蒙没有关系吗?</p><p class="ql-block"> “故不攻其为也,使其无心于为也;不害其欲也,使其无心于欲也。”不是在窃贼作案的现场把他抓住,而是让窃贼对财物没有贪心;不在钳制淫欲者的欲望,而在使他没有淫欲之心,如同消除体内的荷尔蒙。这只有修道能够做到,这才是救人之善法。</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有了救人的善法和妙法,拯救恶人不是天方夜谭,而是真正可以实现的。如果没有救人的善法和妙法,那恶人怎么可能被拯救呢?老子入玄同大定,看到道生万物,只要修道,人性的恶即使再顽固也可以摧毁,修复人性是很现实的。仁义不能摧毁恶的种子,道才能摧毁恶的种子,斩断恶的根,使恶不能生长出来。</p><p class="ql-block"> 王弼说:“故绝圣智以治巧伪,未若见质素以静民欲;兴仁义以敦薄俗,未若抱朴以全笃实;多巧利以兴事用,未若寡私欲以息华竟。”使世人恢复纯朴笃实,少私寡欲,比圣智、仁义更能修复丑恶的人性。老子说“人之不善,何弃之有”,真是大悲情怀,智悲双运。</p><p class="ql-block"> 第三段经文: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駟马,不如坐进此道。</p><p class="ql-block"> 拱璧就是拱抱之大璧,极为稀罕。古代立天子,置三公(太傅、太师、太保)这些最尊贵的职位必须举行庄严盛大的仪式。仪式上奉上珍贵礼品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拱璧就是珍贵礼品。</p><p class="ql-block"> 拱璧在先,后面跟上一长队运载珍贵礼品的车队,说明礼品极多,极为珍贵。拱璧只是代表。“以先驷马”的先就是此意,驷马是指车队,都是四匹马的整装车队,场面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 但老子说“不如坐进此道”,不如一位证悟的修道士拿着看不见的道更为珍贵。前人对驷马理解为一辆驷马车,实际上是一支车队,以前进贡方物都是一整个车队。</p><p class="ql-block"> 第四段经文: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道为什么如此珍贵呢?道是有求必应,世人真心求道,必获感应。更为重要的是,道还能赦免世人所犯的罪。老子没有说道如何赦免世人所犯的罪,但必定是道的不可思议力。佛教说有求必应,老子也说有求必应。</p><p class="ql-block"> 基督教认为上帝可以赦免世人所犯的罪,老子说道可以赦免世人所犯的罪。世人都在犯罪,因为世人每天都在作恶。世人认为利己是很正常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俗语为世人的利己主义遮羞。</p><p class="ql-block"> 老子显然认为利己就是犯罪,《道德经》每一句话都是在宣说利他不争的第一奥义。只有道能够使人放弃利己主义,恢复天地之始的人性。此时的人性与天性没有分离,所以是天和。</p><p class="ql-block"> 万物显形以后,牛是牛,马是马,你是你,我是我,显形就是分别,不分别就不会显形。子显形,子是子,母是母。子未显形,子母混而为一。子显形了,子母就有分别,子离母而去。母是一,子是万(多),子母本位一体,因为显形而有分别,万是子,争更加激烈。分别就有利己之心,所以利己之心产生于分别心。</p><p class="ql-block"> 道是无分别心玄照万物的无分别性,实证万物玄同,此时世人的心注入了利他不争的心流,从此不再犯罪,这就是有罪以免。</p><p class="ql-block"> 此章经文最值得注意的是道力是有求必应,赦免罪恶的思想,这在《道德经》中仅此一见。老子肯定还有话要说,但还是点到为止吧。</p><p class="ql-block"> 经文:故为天下贵。此句经文在玄同章(56章)也出现过,说明老子宣说第一义谛时使用如此庄严的语言。有求必应,赦免罪恶是道的最伟大之处。释德清说:“况夫一念复真,诸罪顿灭。苟求而得,立地超凡,故为天下贵也。”</p><p class="ql-block"> 求道得道,一念间能够使人恢复本真,恢复本真,一切分别心顿灭;一切分别心顿灭,则万物的无分别性现前;万物的无分别性现前,则利己害他之心顿灭。利己害他之心顿灭,则诸罪顿灭。这就是“赦免罪恶”,所以是天下第一尊贵。</p><p class="ql-block"> 一位修行者说:“若能使一个恶人生起一念善心,即使为他生生世世作仆人也心甘情愿”,可见使一位恶 人生起一念善心的功德有多大。“以求得,有罪以免耶”一句经文,与佛教和基督教的思想十分契合。佛教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摧毁心地中恶的种子,永令断绝,这是“天下贵”,天下第一稀有的教法。</p><p class="ql-block"> 众生无量誓愿度,只有天下第一稀有教法,才能实现“人之不善,何弃之有”的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渡尽,方证菩提”是地藏菩萨的大愿,“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是老子道家的宏愿,可以对照体会。《道德经》救拔恶人的誓愿源之于大悲心,所以第67章“吾有三宝,一曰慈”。悲心是一切成就的基,读《道德经》能够读出老子和远古证悟者的深切悲心。</p><p class="ql-block"> 宋赵说之说“‘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独得之河上公,古本无有也”,真实不知老子悲心不可思议,妄度道者之心。把《道德经》的救拔恶人的悲心阉割掉,经典价值荡然无存。赵说之收集王弼《道德经》版本不遗余力,使得今天能够修学王弼注《道德经》,有功于老子道家,但未得证悟者悲心醍醐妙味,惜哉。</p><p class="ql-block">经文争议:</p><p class="ql-block">(1)王河本“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淮南子》引作“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俞樾、奚侗认为应该依据《淮南子》,但《帛书》同王河本。不少注释家赞同此说,但帛书甲乙本同王河本,王河本无误。“市尊”一语本身不确,古代无此一词。此句经文的含义是美言、尊行都可以提升价值,修道更可以使人改变,甚至脱胎换骨,成为新人,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意近,宣说修道的不可思议的价值。黄钊《帛书老子校注析》说:“盖老子此二句,意在贬‘美言’而褒‘尊行’”,恐非。此二句经文要义在证明“人之不善,何弃之有”知道前后有逻辑证明关系,经义也就明了。</p><p class="ql-block">(2)王河本:“以求得”,帛书即多本“求以得”,多数注释家赞同“求以得”。古文“以”用法极为灵活,几乎是万能字。此处“以”作“因”也,王河本义胜。按王弼注:“‘以求’则得求,‘以免’则得免,无所而不施”。佛教“有求必应”,“立地成佛”意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散文诗译文:</p><p class="ql-block">修行者啊!</p><p class="ql-block">我现在宣说远古证悟者救拔恶人的无上教法。</p><p class="ql-block">道是深奥玄妙的,</p><p class="ql-block">如同大家族的祭祀禁地,</p><p class="ql-block">是含藏珍宝之所,</p><p class="ql-block">道自己创造万物而不为主,</p><p class="ql-block">但它是唯一的救主。</p><p class="ql-block">善人依靠道而自立,</p><p class="ql-block">所以说是善人之宝。</p><p class="ql-block">恶人依靠道而自救,</p><p class="ql-block">所以说道是恶人之所保,</p><p class="ql-block">如果没有道的慈悲,</p><p class="ql-block">恶人早就堕入深渊,不能自救了。</p><p class="ql-block">赞美的语言可以使物品增值,</p><p class="ql-block">尊贵的行为可以使世人生辉。</p><p class="ql-block">只要遵道而行,</p><p class="ql-block">一切都可以改变。</p><p class="ql-block">恶人虽然暂时是恶人,</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要抛弃他呢?</p><p class="ql-block">难道恶人不可以弃恶从善吗?</p><p class="ql-block">证悟者知道万物因和而生,</p><p class="ql-block">恶人也可以恢复本性的和气。</p><p class="ql-block">所以古代立天子、置三公,</p><p class="ql-block">举行盛大仪式的时候,</p><p class="ql-block">人们会向神明奉献拱抱大璧,</p><p class="ql-block">后面还有一车一车的四方宝物。</p><p class="ql-block">这些人间的珍贵物品,</p><p class="ql-block">远远不如奉献无形无相的道,</p><p class="ql-block">甚至不如秋毫之末万分之一。</p><p class="ql-block">远古为什么把无形无相的道看得如此珍贵?</p><p class="ql-block">不是因为道对善人有求必应,</p><p class="ql-block">恶人的罪因修道而得道赦免吗?</p><p class="ql-block">道无形无相,</p><p class="ql-block">但可以保护善人,</p><p class="ql-block">更可以救拔恶人,</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无形无相的道,</p><p class="ql-block">为普天下奉为第一稀有的原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