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上篇)

曹先生

<p class="ql-block">  今年农历四月初二日是母亲一百岁诞辰纪念日。母亲虽然离开我们已二十年了,但她的音容笑貌仍常浮現在眼前,仿佛就在昨天。我们的母亲曾是九个孩子的英雄妈妈,也曾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p><p class="ql-block"> 1925年农历四月初二日,母亲闫秀芳出生在汾阳市三泉镇东石村一户贫苦农民家中,从小家境贫寒,生活困难,姊妹五人,父母连一家人的吃饭都勉强解决,更供不起孩子上学。母亲从小聪慧好学,经常跟邻家的小孩认字,看邻居小孩的书。外祖父母便想尽一切办法送母亲去上小学,母亲在艰苦环境中读完初小。</p><p class="ql-block"> 母亲出身贫寒,从小目睹日寇和国民党匪军的烧杀抢夺,经历饥寒交迫的艰苦生活,饱受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欺压,骨子里从小痛恨日伪反动派,拥护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军。年青时很早就参加了革命工作。1943年父母结婚后正值战火连连,民不聊生。母亲除了家务外给人勾毛衣挣点零星物品补贴家用。1948年春三泉来了解放军,成立了人民民主政权,母亲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解放运动,担任三泉镇(現三泉村)的妇救会副主任,参加土地革命,带头斗地主分田地,支援解放战争,在土改和支前中作了大量工作,受到三泉区政府的多次表彰奖励。1950年冬母亲组织三泉镇上百名妇女参加夜校速成识字班,学习文化扫除文盲。第二年就担任了夜校老师。1952年夏通过三泉学区考试和县文教局统一考试,母亲被录用为正式教师。在三泉完小试用三个月,期满后分配到現杨家庄镇北偏城小学任教。</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穷人家的孩子出身从小就养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良好习惯。一开始工作就带着四个孩子,后来最多时带五、六个孩子,还要做到工作第一,绝不落后,家庭小孩都要管好带好。刚解放到1980年的三十年中,中小学老师寒假和署假两个假期中每次都有一半以上时间集训。集训就是将全县的中小学老师集中在城里党校或城内学校集中学习政治理论时事和教学业务。而每次参加母亲都带三至四个小孩,总有一个是吃奶的,我姐是看弟弟妹妹的。母亲又要不误学习又要照顾好孩子,异常吃苦,若遇到小孩发烧咳嗽头疼脚痛时更是吃不好睡不好,整的是焦头烂额。有一次县文教局(后来改叫教育局)的李老师发现了母亲的情况反映给局领导,随后陈局长中午到住处看望了母亲,又吩咐给予一定方便,在总结大会上陈志新局长专门表扬了母亲的事迹。</p> <p class="ql-block">  平时的星期天隔一周是在杨家庄小学教研活动,隔一周在三泉门楼坡上的三泉完校教研活动,因为解放初期杨家庄乡、南偏城乡、石庄乡都属三泉区政府管,三泉区政府1958年改为三泉人民公社。北偏城离三泉三十五里山路,母亲沒有自行车,来回全靠步行。每到这一天,早晨四点起床先给几个孩子做好饭,千叮咛万嘱咐交侍好姐姐和我关照弟弟和妹妹,早五点多母亲就徒步出发,另外一位孔老师虽然是男的,但那时已拄的拐扙行走不便,又是老教师,他不参加三泉的教研活动,因此母亲是独自一人去。山路崎岖步行每一单程需四个多小时。每次回三泉都是直接到学校参加活动,到中午两点左右结束后回家给父亲和留家的孩子做的吃午饭,吃完午饭也顾不得洗锅碗,先给父亲和孩子洗衣服,那时没有洗衣机,靠手洗,一直干到下午五点多钟急急忙忙步行赶路回北偏城,每次回到学校都是晚九点以后,冬天有时回去就十点多了。在1952年到1959年的六年半中每隔一周就有这样一天,无论天气好坏都是风雨无阻。59年上半年杨家庄公社成立,与三泉公社脱勾,北偏城属杨家庄公社,学校也属杨家庄学区管,不再到三泉完校教研活动,后半年母亲调回三泉公社东赵村小学任教,离家也近了。</p><p class="ql-block">🐁母亲是女强人,能正确把握人生尺度,海纳百川,壁立千仞,襟胸宽阔,身体力行,吃苦在先。尽管操着好几个小孩但工作决不落后。在北偏城和东赵村工作的十几年中始终坚持冬天早四点起床,先把两座教室的火生着,倒了前一天的灰渣,然后生我们住室的火和办公室的火,四个火都生完就五点多了,抓紧做早饭,帮孩子们穿衣服叠被子打扫家,到近七点学生和另一位老师来了开始上课。学生是一日三到校,两位老师教四个年级,一.三和二.四年级两个复式班,每位老师各教两个年级的35至40多个学生,每天四节课两节自习老师都得守班,没有替身,下午学生放学后老师还要备课和批改作业两到三个小时。几十年如一日工作始终兢兢业业,备课和批改作业一丝不苟。有时晚上安顿孩子们睡觉后还得继续工作到深夜。每天工作都在十二个小时以上。再加上操孩子和家务,每天休息时间仅有五.六个小时,这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每次统考母亲的教学成绩都居学区前列,曾受到学区多次表扬和奖励,有一年夏季放假前杨家庄学区校长任达山带着三位老师把给母亲的先进工作者奖状和奖品一本笔记本亲自送到北偏城小学校。</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遵纪守法的模范,工作三十多年坚持按时到校和离校,开学总是提前两天到校,放假总是推迟两天离校,学区教研活动和集训总是按时参加,虽然孩子多路程远但从不缺席。特别是生了几个小孩,按当时国家規定职工产假为每胎56天,每次产假56天就56天,第57天就上班。从没有拖延上班时间的续假,这对一个女人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啊!</p><p class="ql-block"> 刚解放后的学校大都设在庙里,北偏城和东赵村也不例外,北偏城学校是设在庙的里院,神像都搬了,外院大殿中神像还在,母亲带着我们姊妹四人,姐姐才七岁,我四岁最小的弟弟才四个月,到晚上和节假日整个里外院只剩我们娘母五人。另一位孔老师是本村人回家住。</p><p class="ql-block"> 母亲工作的30多年正处在国家计划经济时期,那时的生活相当困难,我们全家是市民户口,每月口粮是定量的,大人21斤,小孩7至14斤,以粗粮为主,根本不夠吃。豆腐、粉条、鸡蛋、肉等这些副食都是凭票供应,只有春节和中秋节这样的大节日才会供应每人几两,平时是吃不到的。夏天秋天有蔬菜瓜果还好点,到春天经常加野菜和榆树皮面,炒面就是主食。每月初父亲领下供应后用旧自行车推到北偏城或东赵村,35里崎岖山路,每次上坡逆风推上去需五个多小时,出几身汗。到后半月我家吃饭就将就起了。又操几个小孩又工作的母亲很难为,正是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象1960年至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就更加困难,为添补囗粮困难,母亲只得工作之余在学校附近刨种几块小块地,种点菜和粮补贴生活</p> <p class="ql-block"> 本文发表在《汾州乡情》杂志2024第二期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