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首个五四青年节和第一批延安模范青年

李小建

<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4日</p> <p class="ql-block">延安文艺纪念馆的展柜里,陈列着一枚延安模范青年奖章。这是1939年第一个五四青年节毛主席亲手颁发给我父亲的。</p><p class="ql-block">父亲身后,我们兄妹共同把奖章捐赠给了纪念馆。现在它就陈列在展柜里的放大镜下:</p> <p class="ql-block">奖章是铜质珐琅的,下部有红底黄字写着“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上部右侧有一个扇面,红底黄字写着“奖章”二字,扇面外周是环状齿轮图案,上部左侧是3位握枪战士肩并肩向前的身姿轮廓,头上的红旗拂面飘到身后。奖章的外形不拘一格,富有青春活力,整个看起来催人聚力向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图:1937年春的李又华加入了中共,当时在广州实践中学任教务员。</span></p> <p class="ql-block">关于这枚奖章,有些故事要告诉大家。故事已经写进“父亲珍藏的延安模范青年奖章”(下图)。</p> <p class="ql-block">文章也被收进了刘妮主编的回忆录集《燃烧的岁月——我的父辈在延安》一书里(人民出版社,2023年9月第一版)。以下是书的封面和目录。(这个美篇只作了个别修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毛主席亲手颁发延安模范青年奖章</b></p><p class="ql-block">1939年5月4日,五四运动20周年,革命圣地延安庆祝第一个五四青年节。我父亲李又华,当时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文学系第二期学习。</p><p class="ql-block">五四庆祝活动是由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西青救)提出的。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是应我党抗日统一战线需要于1937年4月在延安成立,作为全国青年救国会成立之前各地青年团体的最高领导机关。共青团中央相应撤销,在中共中央设立青年工作委员会,陈云任书记,原团中央书记冯文彬任副书记,兼西青救主席。</p><p class="ql-block">党中央不仅同意庆祝五四运动20周年,还批准将5月4日定为中国青年节的建议。作为庆祝活动的一项,还要表彰一批延安地区的模范青年。4月,中央青委会、八路军总政治部先后发出通知,要求各单位讨论、准备并开展五四庆祝活动。除了其他同志撰写文章,毛主席特地为《解放》周刊撰写了《五四运动》一文。延安各大单位,包括抗大、鲁艺、中央党校、马列学院等等,以及中央直属机关单位,都进行了模范青年的评选,每个单位选出几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图:延安《新中华报》1939年5月7日第3版报道五四纪念活动(红框线内。)</span></p> <p class="ql-block">李又华在鲁迅艺术学院被选为模范青年。据他回忆,延安地区总共选出20来位,作为代表出席五四庆祝活动。</p><p class="ql-block">5月4日下午6时,在抗大第五大队坪场举行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暨庆祝首届青年节大会。来自抗大的模范青年王益华回忆说,当他们这些当选的模范青年整队进入会场时,大会组织了许多同学敲锣打鼓并向他们身上撒了多种颜色纸剪成的花。</p><p class="ql-block">李又华回忆那天的情形时,充满着幸福感。他说,现场聆听了毛主席那篇著名的《青年运动的方向》演讲,听完演讲,又与其他模范青年一起,逐一走上讲台,接过毛主席亲手颁发的模范青年奖章。</p><p class="ql-block">李又华的个头不高,毛主席的高大身材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于40多年后他回忆时,还有一些细节仍然留在脑海里。父亲“私下”告诉我说,毛主席递过奖章时,“我发现他的手掌很长”。</p><p class="ql-block">我想,父亲的个头不高,对比之下觉得自己手小是自然的吧。</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在演讲中指出:“‘五四’至今已二十年,今年才在全国定为青年节,这件事含着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说,它表示我们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人民民主革命,快要进到一个转变点了。”他总结了五四以来青年运动的历史经验,指出了中国青年运动的正确方向,那就是“全国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一定要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毛主席还特别指出:“延安的青年运动是全国青年运动的模范。延安的青年运动的方向,就是全国的青年运动的方向。”</p><p class="ql-block">听完毛主席的演讲和结束颁奖,大会举行献旗和献词。几位健硕的男青年高举火炬跑步绕场3周,到主席台前向毛主席献旗,一位女青年朗读献词。大会随后进行野火晚会,有中央党校的集体舞,马列学院、印刷厂的秧歌舞和生产舞,鲁艺的《生产大合唱》,抗大的国术表演等参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为模范青年再开一次庆贺大会</b></p><p class="ql-block">5月30日下午4时,在延安桥儿沟的中央党校礼堂(原天主教堂),召开了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在主持者西青救主席冯文彬发言后,毛主席讲了话。他开门见山点了主题,说:“今天开庆贺模范青年大会”,“刚才冯文彬同志已经讲了很多,而且讲得很好,其中有一句话,是讲‘我们要永久奋斗’。我今天要讲的,就是这一点。”</p><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为什么刚刚在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大会上肯定了“延安的青年运动是全国青年运动的模范”,“延安的青年运动的方向,就是全国的青年运动的方向”,现在又要强调“永久奋斗”?毛主席说,因为“三十年前的汪精卫,二十年前的康白情、罗家伦、张国焘,他们都很英勇,但是都有一个缺点,就是奋斗比较差,没有‘永久奋斗’的精神。”“他们在五四运动时代都是先锋队,现在呢?变成了逃跑队了。”</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像是来给模范青年们浇一盘清醒头脑的“冷水”:“什么是模范青年?就是要有永久奋斗这一条。”“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后,还要坚定,就是说,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个方向是不可动摇的,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来坚持这个方向。这样的青年,才是真正的模范青年。”“永久奋斗,就是要奋斗到死。”</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结束演讲前,又说道:“你们要代表全国大多数的老百姓,代表一切爱国的人,抗日的人,求中国独立、自由、幸福的人,并且是要永远的代表他们。将来你们老了,教育你们的儿子也要代表他们,儿子再告诉儿子,孙子再告诉孙子,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并且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传遍全中国,不达目的不止。我们一定要这样努力去做,长期去做,一定要把革命干成功,干到底。”</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这些听起来熟悉的、而且意味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话语,我们后来在他的名篇《愚公移山》里再次读到。那是到了1945年6月党的七大,为迎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头,毛主席又一次借古代寓言“挖山不止”的故事发出“永久奋斗”的动员令。</p><p class="ql-block">在毛主席讲话之后,庆贺大会为模范青年们提供了延安地区最精彩的文艺演出。他们除了看抗大政工队的活报剧,还听到了鲁艺的《黄河大合唱》。那时,谁能想到,今天《黄河大合唱》唱响了中国大地,甚至进入了世界顶级音乐殿堂。模范青年们听到的大合唱是曲作者冼星海亲自指挥演奏的,他们相互印证了历史。时任延安鲁艺音乐系主任的冼星海,在他的日记里描述了这次大会的亲身经历:</p> <p class="ql-block"><i>4时到陕公大礼堂赴西青救青年模范运动给奖大会。鲁艺在场奏乐,许多青年都到会。毛主席、王明、邓发、赵毅敏都到会,并演讲。晚上有晚会,鲁艺的《黄河大合唱》及“五卅”活报、抗大政工队的活剧。今晚“黄河”演出很好。</i>【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再次召集模范青年开会的目的,也许真的没被所有人理解,以至今天一些民间和官方网站对这次庆贺大会的信息还不甚清楚,比如有些党史回顾,误说5月30日是授奖大会,完全忽略了庆贺大会的正确信息,毛主席在《永久奋斗》中讲的第一句话里,以及《毛泽东文集》对《永久奋斗》的第一条注释里,都已明确给出。模范青年们当时能不能充分理解毛主席再次召集他们来开会的良苦用心,能不能理解毛主席对全局的高瞻远瞩,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得到毛主席的告诫,得到革命精神的鼓舞,是必定的。</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这篇《永久奋斗》近来被越来越多人和媒体重视,因为它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再次强调了在正确的政治方向下要坚持永远奋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span><i style="font-size:15px;">冼星海所述的“邓发”,1939年9月前还在新疆,估计是误认了冯文彬。“给奖大会”的正确说法是庆贺大会,如上所述。</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寻找当年的模范青年</b></p><p class="ql-block">李又华是怎么在延安鲁艺被选为模范青年的呢?同时选上的还有哪些人呢?有没有模范青年的表彰名单和文件呢?</p><p class="ql-block">我们很遗憾,没有在父亲生前直接听他讲评选模范青年的具体故事。他写下的回忆录,会讲延安鲁艺以及后来转移到晋察冀的华北联大和华北大学的所有经历,但往往是讲队伍上的集体行为。他会夸奖那些才华横溢的老师、同事,会介绍一些当时文采和演艺就已经出类拔萃的同学们。不过,他没讲自己什么成绩和故事。自己的事就像简历那么简单。等我们整理父亲的遗物和写回忆录,才知道缺乏他的具体故事,想要问,这时已经没有机会了。</p><p class="ql-block">与父亲同一个年代的青年,大都差不多时间相继离世,想通过那些相互了解的战友得到父亲的具体故事,更加困难。我们能否从历史档案找到答案?经过请教,延安鲁艺文化园区主任刘妮告诉我们,因为战争年代的延安,党政军学所有单位都曾撤出,大量物资被迫精简,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的记录资料已经难以找到。我自己也发现,关于延安时期的西青救活动的官方网络信息,缺乏我想知道的细节,甚至还存在信息不一致现象。延安鲁艺文化园区和文艺纪念馆正在做的工作,就包括了让亲历者的回忆能够被后代们整理出来,让革命文物向公众展示,这都有助于恢复历史记忆和档案。刘妮给我介绍了延安时期一些主要的传媒,比如《新中华报》,可能找到有关信息。</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是陕北公学、华北联大,无论其校址桥儿沟及其组成院系都与延安鲁艺挂上了钩。果然,我到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找到了保存完好的《新中华报》。此外,我又从互联网上查找当年的延安模范青年,找那些信息确信的,可以通过官方媒体和政府网络核实的。刘妮还给我提供了冼星海日记关于模范青年庆贺大会的有关信息。</p><p class="ql-block">当年模范青年评选,是按照什么条件考虑的呢?是看大生产运动的表现?还是看学习表现?或是看半军事生活的三八作风?甚至看文娱体育积极性?我从一篇报道发现,抗日军政大学一大队九队的王益华在采访时说,当年为了迎接五四青年节纪念大会,上级决定在抗大各队评选两名模范青年,作为参加纪念大会的代表,评选的条件是:思想作风好,军政学习好,生产劳动好,文娱活动好。这恰好回答了我的疑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图:抗大一大队九队的延安模范青年王益华和媒体报道。</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益华被选为模范青年。他后来到中央军委警卫营三连,恰恰就在张思德烈士生前的连队担任指导员。</p><p class="ql-block">我又从新华社播发的陈慕华副总理逝世时的中央悼词里知道,她“1939年在大生产运动中被选为模范青年,参加了西北青年救国总会召开的模范青年大会并获得奖章”。</p><p class="ql-block">于是,我陆续从网络上的媒体报道和单位网站介绍,审慎找到一批确信为1939年五四青年节接受毛主席颁奖的延安模范青年。他们包括(但不限于):</p><p class="ql-block">王益华(抗大),</p><p class="ql-block">陈慕华(抗大,女),</p><p class="ql-block">李育筹(抗大),</p><p class="ql-block">庄焰(中央党校),</p><p class="ql-block">谢励(中央党校,女),</p><p class="ql-block">马洪(马列学院),</p><p class="ql-block">李又华(鲁艺),</p><p class="ql-block">牧虹(鲁艺),</p><p class="ql-block">苏俊(鲁艺,女),</p><p class="ql-block">武衡(中央青委和中华青救会)。</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有一半多的模范青年,我目前得不到其信息,也有一些人的信息不够确信,比方说“是1940年获奖”或别的领导人授奖,就没有纳入。</p> <p class="ql-block">阅读了上述这些模范青年到延安前后经历的回忆,我觉得他们各有突出的表现和本领,然而评选条件所列出的思想作风好,军政学习好,生产劳动好,文娱活动好,的确是他们的共性,而且他们坚持得比较好的共同点也不是职位的高低,而是奋斗。他们中有成为优秀的军队指挥员王益华,党政领导干部陈慕华、李育筹(广西审计局局长等),政策研究专家马洪,妇女干部谢励,侨务和统战干部庄焰,科学与文化管理干部武衡、牧虹、苏俊、李又华。他们始终在为救国救民奋斗,为新中国“奋斗到死”。</p><p class="ql-block">获得延安模范青年奖章的青年们,都表达了他们对奖章的珍爱和受到表彰的激励,视为自己“终生难忘的喜庆日子”。从父亲的回忆,从王益华的回忆,都可以看到这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回忆父亲:珍藏奖章,不忘初心,永久奋斗</b></p><p class="ql-block">模范青年们对奖章珍爱,受表彰带来持久激励,是有原因的。我想从父亲年少开始参加革命直至奔赴延安的坎坷经历来说说。</p><p class="ql-block">李又华,1912年7月出生于广东兴宁一个农家。因贫、病、盗交加,父亲失去耕牛,接着家里失去父亲,母亲失去两个小儿子。李又华3岁时家里就剩下寡母独子俩人。伯父好心,合家过日子,并且在客籍文化传统下,李又华得到关照,勉强上完初中。父亲小小年龄便知道,农民渴望土地,社会不公平要改变!</p> <p class="ql-block">大革命时期,国民革命军多次在粤东北的兴宁地区进出,播下了火种。李又华在中学时读了萧楚女的《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籍,还得到李一啸等进步教师的启蒙。他1927年初中毕业,次年到家乡学堂教书。那时的东江特委秘书长萧向荣也在兴宁教书,负责兴宁的党团组织发展。他教李又华和几位青年唱《国际歌》,不过,在革命低潮的白色恐怖下,他们只能悄悄地低声吟唱。1929年1月,李又华参加了共青团,曾任团支部书记、兴宁县附城团区委宣传委员、区委代书记。他这时16岁半。</p><p class="ql-block">1929年夏秋,为迎接朱德率领的红四军打通广东东江苏区与赣南苏区,兴宁的共青团配合做欢迎准备,宣传标语都刷出去了。然而,红军打到梅县后,战况不利没打进来。兴宁反动政府在同一时间里疯狂打击革命者。许多人被抓进监狱,无辜者也要被趁机敲诈一笔“轻判”费。李又华和一批同志1929年10月也被逮捕,因为押送路上喊冤串供、守口如瓶、报小年龄、族人说情,县衙缺乏证据,拖了半年,敲诈500大洋,判了两年牢。</p> <p class="ql-block">李又华1932年1月出狱,经过一段恢复身体、四出寻找工作养家,又开始和共青团的老战友们秘密组织读书、同时寻找组织。他们阅读能够找来的马列书刊,讨论时局,也讨论哲学。他们曾经得到一些消息,试图进江西苏区,因敌人严密封锁半途而废;去香港也没见到要找的人。李又华后来到东莞、广州等地寻找机会,在广州一所中学做教务。因为酷爱文学,参加了左联领导的《中国诗坛》(原《广州诗坛》)。</p><p class="ql-block">李又华终于在广州找到了中共党组织。1937年春,由一位当年赶赴南昌起义的武汉黄埔军校女生大队战士何柏华介绍,经党支部考察批准他入了党,单线联系进行活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8年1月中国诗坛第一卷第六期刊登了李又华(笔名可非)的文学评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李又华热情帮助《中国诗坛》的出版,更有意识地为诗坛写抗战新诗,用辩证法意味的笔名“可非”发表,比如《中华的妇女》(1937年11月)、《站在收音机面前》(1937年11月)、《大众歌》(1937年12月)、《晨呼队》(1938年2月)、《我的手枪》(1938年2月)、《拉拉拉(儿调)》(1938年5月)、《黄昏里》(1938年5月)。他还发表文学评论:《大众化与方言街头诗歌》(1937年12月)、《新诗歌运动在现阶段的四个特点》(1938年1月),等。</p><p class="ql-block">李又华的文学评论《新诗歌运动在现阶段的四个特点》,概括了新诗歌运动的四个基本特点:加强大众化的形式与内容、强调战斗性、为民族统一战线而歌唱、要打开实践的大门。他对“文学为人民大众”的见解,可以从评论看出:“在内容上,是歌唱大众的出路,如指示组织起来或武装起来,一致抗日反汉奸等;并呼喊大众的利益,如争取民主,改善生活;和颂扬大众的伟大力量,集团的力量,个别的英勇等;又如描写对于大众奋激痛恨的事实,或鼓吹对于大众绝对有利的各种条件,如鼓吹实现革命的三民主义及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这不单有大众立场的意义,同时是把诗歌事业,献给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的主题了。”</p> <p class="ql-block">因为是国共合作时期,李又华公开引用毛泽东说的话和中共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这都说明他作为共产党员,认真学习并了解了党的纲领和政策。他的“文艺为工农大众”的认识已经出现,这是与毛主席的文艺思想非常合拍的。李又华在进入延安鲁艺前,已经有了马克思主义学习的积累,同时也有一些文艺创作及评论的积累。</p><p class="ql-block">1937年9月下旬,日军频繁空袭广州。李又华给家乡的母亲和大伯写了一封家书,情真意切地说:</p><p class="ql-block"><b><i>当此国家存亡关头时候,好男儿亦应为国为民谋解放、谋复兴,因此侄决暂留校,俟机出来为民族解放服务。望大人洞察侄衷,时加鼓励,在家常多关照。他日幸未牺牲,当报答万一矣。兹极力抽出五元为家用,请大人交侄母收用。</i></b></p><p class="ql-block">李又华在家国危难之际,立志报国,不怕牺牲,展示了为国为民谋解放、谋复兴的初心,其抱负和对家人的挂念,跃然纸上。我们也把这封抗战家书与模范青年奖章一起捐献给了延安文艺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图:李又华的抗战家书和延安模范青年奖章在延安文艺纪念馆的展柜里展出。</span></p> <p class="ql-block">李又华那颗共产党员上前线抗日的决心,只能向党组织诉说。1937年12月,他经党组织批准,到广东的国民党抗日部队187师做抗战宣传工作。那首刊载在《中国诗坛》的诗《我的手枪》,就是1938年2月部队上前线之前,他在训练期间写的。</p><p class="ql-block">1938年5月,李又华随部队开赴抗日前线。这支国民党部队在河南陇海沿线屡战屡败,溃退下来,使他清楚地认识到:挽救民族危亡,要有革命理论和本领,要靠中国共产党领导。于是他借请假到郑州探友之机离开国民党部队,辗转找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1938年6月间,李又华终于如愿进入陕北公学(29队,栒邑县看花宫),来到党中央身边。他寻找共产党组织的坎坷经历,这时竟触动了自己的情感深处:</p><p class="ql-block"><b><i>开学不久,学校召开纪念党的生日大会,会场上红旗招展,1000多名同学齐声高唱《国际歌》,这个场面令我激动得一面唱一面抹热泪。我想起这首无产阶级的战歌是1928年我在广东家乡兴宁县当小学教师时,萧向荣同志秘密教我们唱的。从那以后,我只能小声吟唱。它曾伴随我坐监牢,伴随我过漂泊的生活,不知不觉竟过来十年。此时此刻,在大会上第一次放声歌唱,又怎能不令我激动!</i></b></p> <p class="ql-block">在陕公的学习以及接下来进入鲁艺文学系的学习,这位来自国统区的南国农家青年,珍惜在革命大家庭里和同志们一起追求理想、知识和本领,无论学习还是生产,睡大炕还是吃小米,对他来说一点不觉得苦。他对自己要求极高,处处要求走在前面,每天都感到兴奋和自豪。李又华被评选为延安模范青年,条件是思想作风好,军政学习好,生产劳动好,文娱活动好,我想一定也是李又华平时对自己的要求。</p><p class="ql-block">然而,正如毛主席1939年5月30日告诫模范青年的,要永久奋斗,要奋斗到死,所以考验并没有完,而且是长期的。对李又华来说,有一个考验其实已经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李又华到了陕公后,除了向学校报告自己的党员身份,还立即给广州的党组织单线联系人写信要求转组织关系,然而,广州毕竟是国统区,渺无音信。没想到,组织关系失联了,而且真相要等40多年后才得知。李又华不能等了,只能重新入党。1939年2月他在延安鲁艺文学系被批准重新入党(介绍人是同班学员毛星和毛篷),五四青年节获得模范青年奖章时,他刚好党员转正。直到1983年3月和5月,广东省委组织部门根据外调找到他的入党介绍人何柏华以及当时的党支部其他人的证明,终于给李又华的入党时间(1937年春)和参加革命时间(1929年1月)作了肯定的结论。这时,距他1983年11月退居二线已经不久了。抗战前还是抗战后入党的时间差异,以及1929年大革命时期就参加革命的资历,对干部的任用和待遇都有明显的差异。事实上,李又华的职级比同时期参加革命的同志要低。但是,我们作为家里的亲人,还有认识他的同志,从来没有看到父亲为待遇争过。相反,他总是“不介意”、不努力“争取”。直到“文化大革命”审查干部了,他才向组织正式请求核查他的入党时间,然后就耐心等待,直到组织做出结论。难怪,李又华工作过的地方,同志们给他的评价总有一条:老实人,老黄牛。</p> <p class="ql-block">在征途上,李又华是能够经受考验又努力奋斗的。1939年8月,他在延安鲁艺报名上前线。离开延安,到晋察冀敌后根据地,在华北联合大学完成鲁艺文学系的学习,然后毕业留校工作。1943年是晋察冀边区反日寇扫荡的最艰难时期。根据地收缩了,学校必须经常转移驻地,但是仍然时有遭遇日军、师生伤亡的现象。鉴于形势,文艺部的教职员按照命令大都撤回了延安鲁艺,华北联大也压缩成一个教育学院。这时,李又华就被调到了教育学院,留下坚持“边教学边战斗”。</p><p class="ql-block">坚守敌后是危险的。1943年11月,日军进攻八路军《晋察冀日报》和华北联大曾经驻扎过的阜平县平阳镇罗峪村一带,屠杀百姓,制造了臭名昭著的平阳惨案。妇救会主任刘耀梅在她家的山村连家沟被抓,带到罗峪村后被叛徒指认,遭到日军扒衣割肉挖胸,当面烤吃腿肉,直至砍头,都不说出一点八路军的消息。刘耀梅坚强地含怒而牺牲,遗体几天后被乡亲们从冰冷的水井打捞上来,头颅只剩一层皮连着。八路军记者叶曼之强忍悲愤拍摄了烈士遗照,现已成为国人控诉日本野蛮侵略和人民誓死抗战的铁证。该照片在许多革命纪念馆都能看到,这里不忍再展示。</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要说刘耀梅烈士?因为她遭日军抓捕的地方是她的家乡连家沟,就是华北联大的原驻地,就是那张八路军摄影记者沙飞为李又华拍摄照片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图:1943年李又华在华北联合大学的河北阜平县连家沟驻地(沙飞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唯有牺牲多壮志,危险吓不倒革命人!李又华和华北联大的战友们并没有退缩。他们顶着牺牲的危险,战胜艰难困苦,配合八路军,培训各种抗战人才,同时进行生产自救,把根子牢牢扎在敌后。李又华自己也在1944年被华北联大教育学院评为了“劳动模范”。</p><p class="ql-block">延安鲁艺文学系毕业的他,有诗人情怀,对华北平原挺拔向上的白杨树情有独钟。1942年9月,由他作词,由延安鲁艺音乐系毕业、同样在晋察冀敌后工作的罗浪谱曲,创作了一首歌颂革命人坚强挺拔、不断向上精神的《白杨颂》。这首歌,多年后由两位作者再度携手发表到了1980年的《解放军歌曲》上(作于1942年9月,发表在《解放军歌曲》1980年第8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图:《白杨颂》(原名《白杨歌》),李又华词,罗浪曲,作于1942年9月,发表在《解放军歌曲》1980年第8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父亲告诉过我,在延安和晋察冀的11年,无数次的行军转移,为了轻装冲过封锁线,队伍要求精简行李,有时连被子、毯子都丢了,到了宿营地,冻得睡不了觉,唯有这延安模范青年奖章,和陕公成立周年、鲁艺成立周年这3枚纪念章,他始终舍不得丢掉。</p> <p class="ql-block">现在我理解了,父亲对延安模范青年奖章和延安时期获得的纪念章保留着一种寄托,那是一种延安精神,是毛主席在1939年5月给他和其他延安模范青年提出的正确政治方向,是为此方向永久奋斗的精神。他行李可以丢,他待遇可以丢,但延安模范青年奖章不能丢,延安模范青年的永久奋斗精神和觉悟不能丢。毛主席对他们说过: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来坚持这个方向。“永久奋斗,就是要奋斗到死。”</p><p class="ql-block">当我翻开父亲的诗作,他最后的几首诗都是在1991年80岁前后写的。</p> <p class="ql-block">一首是《我爱土地》(1991年春),描述自己小时候和母亲没有土地、贫穷受欺,最终知道需要革命。最后一小段是:</p><p class="ql-block"><i>为了祖国,为了土地,为了人民,为了母亲,为了真理,为了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为之奋斗的一辈子!</i></p><p class="ql-block">一首是《纪念党的七十周年》(1991年7月):</p><p class="ql-block"><i>数千年了,人们在渴望:愿天下的穷人得解放!一篇《宣言》唤醒了我们。既要有仁人志士的浴血牺牲,更要有广大群众的团结奋斗!七十年了,开辟了新天地,更美好的未来还须努力。起来,这是最后的斗争!</i></p> <p class="ql-block">一首是《纪念蒲风同志》(1991年9月)。蒲风是左翼作家联盟的中国诗坛主编,父亲1937年春加入中共党组织前后,在中国诗坛活动。我从这些诗歌看到了父亲的革命初心,宛如1937年他年轻时写给母亲的抗战家书那样——“为国为民谋解放、谋复兴”。</p><p class="ql-block">李又华,用他自己的一生回答了毛主席给延安模范青年“不忘初心”的嘱托,不忘“永久奋斗”的告诫。我想,他奋斗到死,他做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小健,2021年1月31日</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2024年5月4日前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