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初见45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3年7月,我完成了小学的学业,8月下旬,收到了小学班主任李老师送来的《中学生录取报到通知书》,9月2日早上8点,我步行20多分钟时间,经过江陵厂新厂区,再过盘溪河的林家桥,路过玉带山小学和盘溪变电所,最后经过重庆天燃气化工研究所的乙炔车间,路过的人,无论白日昼夜都能看到那里有一束化工废气在燃烧释放,尤其是夜间,那里一片火光通红。再往前30米,一座学校,校门右侧挂着《四川省重庆市第四十五初级中学校》的吊牌,这就是我上中学的地方。阳光透过树叶缝洒在我的脸上,手中紧紧握着那份入学通知书,仿佛握住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在学校的大门前站了许久,校门仿佛在向我诉说,欢迎学子的到来!我迈开脚步,每一步都显得既轻松又有些沉重,因为每一步都代表着告别过去,走向未来。我的心跳得飞快,那种期待、紧张、好奇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激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走进校门,眼前的一切都那么新鲜而陌生。校门的右边是一个开满荷花的池塘,路过时还能闻到阵阵荷花的芳香。在通往操场的路两旁,两行高大笔直的桉树,加上两排青油油的夹竹挑树,让人感到整洁清爽。一幢红砖办公大楼,两幢二层的教学大楼,两个篮球场……熙熙攘攘报到的学生们在欢快中交谈嘻笑,都让我感到一种全新的生命力。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在这个新世界里,努力学习,探索未知,实现梦想的身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来到报到处,看见分班名单,我被分编到了66级2班,学号为42。我走在校园里,每一步都充满了力量。我知道,这个新世界充满了挑战和机遇,需要勇敢地去面对,去迎接。我感到自己的心中充满了激情,那是一种对未来的期待,对梦想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我转过身,看向那座庄严的大门,心中感慨万千。我深知,自己已经告别了过去的懵懂,感到自己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激动,有一种对未来的憧憬。我走进教室,坐在那张属于自己的座位上,看着周围那些陌生的面孔,心中却充满了期待。我们已成为同学,大家的笑声、汗水、梦想,都将成为我初中生活中最宝贵的记忆。那一刻,一种对未来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望,对成长的期待,我预感,自己的未来将会在这里绽放出灿烂的光芒。至今还记得,三年级上半学期期末考试,我取得了政治95分,几何100分,语文92分,俄语90分的优异成绩,在班里,乃至年级都名列前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45中印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川省重庆市第四十五初级中学校(以下简称:重庆45中),是一所为人民大众而创办的学校,一所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学校。它的办学宗旨,办学思想,办学方针,办学理念都始终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成绩显著。它是我成长的起点,是我人生开启航行的出发站。它那普普通通的校舍,已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中国深化改革的大潮中,重庆45中,重庆16中,重庆字水中学3所学校整合为如今的《重庆字水中学》,学校本部(石马河校区)就是在重庆45中老校址上改造新建,在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的积极努力下,已建成为重庆市重点中学,教学先进,设施现代,一座崭新的学校展现在人们的眼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教育事业迎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为适应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发展需要,全国各地在城乡结合部创建了众多的初级中学。这些学校的建立,旨在解决工厂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农村地区的孩子们的就读问题,为新中国培养出一批批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那个时代,尽管办学条件艰苦,但它却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和期待。这些学校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成果。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从这里走出,成为社会各领域的栋梁之才。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了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等各个领域的杰出代表,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重庆45中就是这类学校。它地处重庆市江北区大石坝、石盘、石马河地区的结合部,周边有江陵厂,通用厂,搪瓷厂,造纸厂,金笔厂……有颇具美丽传说的石马河,玉带山,石子山以及两千年前留下的文物古迹:盘溪香炉湾的“东汉无名阙”,庙溪嘴的“东汉石崖”……当年校园旁,一片片田园风光,让我还记忆犹新。有人说,45中是一块风水宝地,在三校整合为《重庆字水中学》时,其学校本部选址就选在了45中老校址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重庆45中读书6年时间里(本应1966年7月毕业,因“文革运动”而拖延至1969年4月离校),给我留下许多难以磨灭的记忆,其中有两件事尤为深刻,难以忘记 :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①当年学校因资金匮乏,硬件建设较差,学校采取“自己动手,勤工建校”方法,从校领导带头,教师和同学们常常自带工具,到距校数公里外的“江北农场”,“庙溪嘴江边〞,石子山等地肩挑碳渣,石灰,碎石,用于学校运动场,球场,校园道路建设,既解决了缺资金的问题,又培养了大家良好的劳动习惯,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极为重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②每年春秋两季,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参加“支农〞活动,有时还会住在农村,学生们自己管理生活,这也算是抓好学生的政治思想品质教育的办法之一。现在回想起来,让人试想,如今学生们的学习环境条件与当年我们那时相比,已是天壤之别,但在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方面,是否仍有一点点可借鉴之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难忘66级2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3年的秋天,我在重庆45中66级2班,与54位同学相遇,结缘相识,开始了那“两小无猜”的学习生活,至今也无法忘记那一段美好的时光。66级2班是我心中最可爱的集体,对它的记忆、留恋时常都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是一群平凡的人,但不平庸。对世界而言,我们平凡;对个人而言,我们不平凡。我们人人都经历尝试过人间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在人生的舞台上,有不平凡的表现……我们都有默默无闻的时候,我们也都有各自光芒灿烂的时刻……那美好的学习时光,在我们每一个同学心中都永远挥之不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忆中,我入学时身高1.59米,体重51公斤,在上第一节体育时,从高到低排列站队,我排在第四名。我们班喜欢体育运动的同学很多,参加体育活动极积性很高,体育氛围很浓。当年全校秋季运动会上,我们班获得了年级团体总分冠军。我个人获得了两项第一名:800中长跑2分49秒,铅球7.46米;一项第二名:手榴弹投掷31.6米。为班里贡献了21分(第一名8分,第二名5分)。另外,刘登文同学获得60米短跑,跳高两项第一名。马忠英同学获得跳高,跳远两项第一名。李永志同学获60米短跑第六名。……往后的两届校运动会,我班的团体总分都名列前茅。男子篮球年级冠军,从未旁落它班,年年被我们班获得。1966年年初,重庆一中篮球班来学校与我们打了一场友谊比赛,我们胜出30多分,因他们是长期接受专业训练的队伍,输了不服气,又邀我们去重庆一中再赛一场,我们如约而去,又胜出15分,大家的高兴劲,留在我们心里很久很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淡忘中的“文革”事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6年5月,“文革运动”开始,学校先是组织学生读报,传达一些文件精神,渐渐停课闹革命,写大字报,上街遊行,举红旗,呼口号,成立红卫兵组织,赤卫军组织,随着形势发展,出现造反派组织,发生了针锋相对的两个“造反派〞组织之间,相互谩骂攻击,甚至发展到双方“武斗”。后来其中一派夺取了学校的大权……(因造反派开始争斗之后,本人离校到乡下躲避“文革运动”,对学校的“文革运动”情况了解不多),这一段时光,没有给我留下更多更深记忆,能回忆的事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①1966年10月中旬,我被选为红卫兵代表,去北京接受毛泽东主席第五次接见百万红卫兵的活动。乘硬座火车20多个小时,第一次到了心中想往的祖国首都北京,心情兴奋激动了很长时间,但仅住了三天时间,到处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以大标语口号为主,每天看到的就是人潮涌动,人山人海……对北京留下了一时很难准确表述的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②1967年1月,我参加过一次“步行长征”活动。8位同学结伴,从学校出发,步行8天半时间,经过重庆綦江县,东溪镇,贵州的松坎镇,桐梓县,娄山关,板桥镇,到达遵义市,参观了“遵义会议纪念馆”和多处红军纪念地址,受到了红军精神的洗礼。那次步行长征活动中,我们自觉坚持徒步翻山越岭,爬坡过坎,做到了没乘过一次车,沿途吃住均在红卫兵接待站,大家的脚都走出了血泡,没有叫苦喊累的,一路高歌而行,表现出了当年红卫兵小将的精神风貌。为响应上级对红卫兵返家的号召,我们在遵义市住了一晚上,第二天中午就乘火车返回重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③1967年4月初,我们班9位同学,自发相邀,乘火车到北京进了最一次红卫兵大串连的活动(从那之后,全国红卫兵大串连活动停止)。沿途乘的火车都是短途转车,第一段到达西安,转华阴,转洛阳,转郑州,转石家庄,最后到达北京丰台站,从永定门步行到天安门,最后入住白石桥招待所,到北大,清华看了看滿校园的大字报,又去中山公园,颐和园,景山公园遊览风景,共在北京住了4天时间,对当时的自己,算是开了眼界,见了大世面,现在回想不起有什么特别的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感谢45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回顾初中读书的过程,感到是我打牢文化基础,积累知识,初塑“三观”的重要时期,后来自己从军习武,军旅道路中能取得一些成绩,除了靠军队培育,个人努力之外,主要还是吃了初中阶段打下的基础老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9年2月,学校复校闹革命,我在学校办公楼门口,见到了久别的王有贵老校长,他支持我报名参军,全校50多名同学参加征兵体检,20人合格,我在其中,在学校的推荐之下,我被招收为“文体兵”,从此走上了军旅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感谢重庆45中对我的培养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重庆45中,永远铭刻在我心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