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局长笔下的孝义商业史——史荫岐回忆录辑选(二)

张建文

反右派运动中的县社机关 <p class="ql-block">1957年夏,全国开展了反右斗争。虽称之为文化界的运动,但县以上的机关单位企事业也全部开展。当时我在县社财务股工作。开始学习文件,接着就是大鸣大放大字报,全体动员,轰轰烈烈,不加限制。这就使一些人口无遮拦地鸣放开了。山西日报上发表了揭发出省里王文光的反党言论,随之各地各单位也结合实际揭发本单位的右派言论。如果哪个单位揭不出几个具体的人和事,单位领导就过不了关,要受批评。</p><p class="ql-block">县社机关也抓住了几个重点人,其一就是财务股的审计侯华伟同志。他是留用的二战区旧政府人员,1954年从省供销社调回孝义。他有些文化,有工作能力,对前期鸣放的一些文章非常欣赏,如对王文光所说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等大加赞赏,还到处解释宣传。到运动反击阶段,他后悔莫及,但已无可挽回,只好被批斗,承认反党。其他几个人,如业务股会计雷兆麟,百货公司会计梁建荣,推销经理部的霍德高,手工业股的任焕彩,也受了害。这些人在运动后期均被开除公职了。</p><p class="ql-block">这次运动,确实教育了大家,实际上是堵住了批评的口子。此后人们再也不敢多说多道了。</p><p class="ql-block">这些同志我都熟悉。他们在20年的右派生活中确实苦不堪言。有的年老去世,有的家破人亡。所幸的是,幸存下来的在邓小平复出后落实了政策,恢复了工作。霍德高同志安排到了食品公司。雷兆麟同志安排到了石油公司。梁建云同志安排到柳湾商店,后调任食品公司会计。任焕彩同志安排到乡镇。侯华伟同志没能活到这一天。</p> 大跃进年代里的县社工作 <p class="ql-block">1958年的大跃进,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特殊年代。是个折腾的年代。反右斗争末期,实行精兵简政,下放人员,下放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我们县社系统下放了十几名同志,胸戴红花,敲锣打鼓组织欢送。说是自觉自愿,实际是本人都不愿意。只是形势所迫,本人写了申请,无话可说。我也写了申请,所幸没有批准,才侥幸逃此一难。人人都写,但批准的是少数,这可能就是个策略。同时在全县开展集资献宝活动,动员党团员干部家中的铜铁锡卖给国家作工业原料。美其名曰:变废为宝。我当时是积极响应者。回到村里把家用的铜瓢、铁勺、铜笊篱、锡香炉、锡贡器等全部以废品卖给供销社,回机关上班后还慎重其事地向领导汇报了。</p><p class="ql-block">到下半年,县社又精简机构,减少领导职数,把会计股副股长侯丕玉调到工商行政股任职,把计划统计股和财务会计股合并成计统财务科,原计统股长刘子谦任科长,但办公室和工作并未合并,我仍是财会负责人,却又没明确职务。</p><p class="ql-block">同时还抽了一部分人员去参加修建八一水库的劳动。接着又提出了县社要大办乡办工业的跃进计划。要利用野生资源办工业。要用大麦郊温泉等地的山地柞树养蚕。在兑镇建了柞丝厂,有十余间厂房。派于子文等人上山在柞树上养蚕,结果树上的蚕被山中的鸟吃了很多,根本难以成茧,丝厂就派不上用场了。还在桃红坡建起了酒厂,说要用橡料造酒,但资源不足,也缺乏劳力采集。酒是造出来了,但味道不好,度数也不合格。说要用土办法提升酒精度。当时各乡村的酒厂也办了不少,送到县社来的样品有几十种。就在县社院子里,弄个铁皮桶制成提炼酒精的炉子,就地试验,一事无成。就这样明显的劳民伤财,还是得到一片赞扬喝彩之声,冠以“敢想敢干”美誉。经过几个月折腾,一点成效也没有,还不回心转意,还是要继续规划乡办工业的规模、布局。好像陷在个旋窝里转不出来一样。打破常规,腊月二十五了,将全体人员集中到东盘粮村挖水渠,一直干到正月初五,还自带炊事员,自己垒锅起灶,过了个“革命化春节”。</p><p class="ql-block">又过了一段时间,乡办工业还在热潮中。主任(局长)根据县里指示,让我们准备招收培训乡办工业财会人员,满足全县办三十到四十个厂子的需求。当年办厂就要会计上岗。县里批准五十个人的特殊招工指标。各乡分配指标,人员集中回县社,说是审查考核,实际是来者不拒。提出会计工作要简化手续,提倡“无账会计”。培训班由刘子谦杨春照为主任,我任教师,讲授会计知识。我还来不及备完课,接到一个新的安排,结果是在忙乱的准备当中,又脱离了培训班的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是大跃进啊!变化频率也确实大。很快又传来了介休孝义灵石三县要合并,孝义的机关要并到介休去办公了。此时,我也接到了新任务——去山西财经学院带薪上学两年。</p> 带薪上大学,正值三县合并 <p class="ql-block">从1958年第四季度到1961年初,是孝义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孝义县被撤销了,合并到介休县。本来是巧合,但也许可称之好运:在这个孝义机关工作相对不稳定时期,我去上大学了!</p><p class="ql-block">1958年8月底,县社领导通知我,9月1日去太原参加山西财经学院的入学考试。8月31日下午到,第二天考试,当日下午就返孝,很快接到录取通知,9月4月报到入学。</p><p class="ql-block">当时学院是在太原老军营附近。由中央商业部投资创办,旨在培养财经管理干部,是继上海、黑龙江之后的第三所财经大专院校。1958年是首届招生,条件所限,只能办专科,生源也是山西的在职干部。在第二年招生就有社会青年和本科生了,生源和毕业分配均面向全国。</p><p class="ql-block">我被编入“贸易经济系”二班六组。学院还设金融系、粮食系。还有半年期的领导干部培训班。</p><p class="ql-block">课程设置:贸易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哲学、会计学、统计学、党史等。学制二年。</p><p class="ql-block">我们组共十五名同学,十三名男生,两名女生。杨杨林(大同)杜有庄(临猗)闫金璋(大同)白清奇(大同)闫光田(太原)古德(左云)马琴琨(女,太原)刘桂元(平顺)杨思民(大同)毛顺义(五寨)郝建中(原平)闫美华(榆次)杜**(沁水)李海香(女,榆次)和我。闫光田参加班委,我和闫美华为正副组长。相处两年没变动,关系十分融洽。</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些刚刚从大跃进的工作氛围走出来的干部,进入学校,有种明显的安逸平静之感。学院的教学管理井然有序,老师教学水平也很不错,同学们学习兴趣很浓。正当大家专心学习之际,未曾料及的是,开学仅仅两个月,省里要让学生上山挖铁矿,参加大炼钢铁。院领导多次交涉,才改为用三、五天时间到太原大众汽修厂内炼土钢。学校领导满意接受,全院师生,大干三天,完成任务后就回院复课了。复课不到两周,又来了新的特殊任务,省里要组织省级财贸单位到全省各县检查大购大销工作(也是大跃进),人员不足,要财院师生也全部参加。</p><p class="ql-block">这次我被分到晋中盂县组。组长是省委组织部的韩治国,学院带队的是政治教研室讲师单廉棠老师,还有另两名同学。十一月中旬出发,说是一个月后返校。到盂县城住了一晚,第二天就分组下乡到上社公社去。上社距县城九十里,要求一天必须赶到。路上看到,时已立冬,大部分庄稼没人收割,还在地里长着。这能限时完成粮棉油收购任务吗?不过我们担心的是能不能早点返校上课。</p><p class="ql-block">到上社后,接待我们的公社副主任语出惊人:我们公社今年已经宣布进入共产主义,全社实行集体食堂化,所有的人,吃饭不要钱,不收粮票。我们住了一个月,吃了一个月,还真没人收钱。队长说这是人家的规定,咱就入乡随俗吧。在此一个月,啥也没干成,说是督促检查,倒不如说是尽听吹牛皮说大话。</p><p class="ql-block">一个月后总算又回到学校。大家抓紧复课。课程拉下不少,师生都着急啊!</p><p class="ql-block">寒假时我去了介休商业局。准确地知道了上年(1958年)10月份三县就合并了。供销社和商业局统称商业局了。孝义原来的同志来介休上班的只有两三个人,我的名字编在财务科,其他人员都是灵石介休的,我都不认识。</p><p class="ql-block">正月开学后,学院的秩序就正常了。我们这届学生,挣着工资,还享受着大学生每月36斤成品粮的待遇,大家都十分珍惜这宝贵的读书时光。经过两年的紧张学习,到1960年8月底,我的考试成绩还很不错,顺利毕业。</p> 孝义复县,县社工作重起步 <p class="ql-block">1960年9月,我从财经学院毕业后到介休县商业局财务科上班。正赶上机关提倡“劳逸结合”。原来是当时经济困难,机关干部普遍营养不良,所以领导安排大家半天上班,半天休息,称之为“劳逸结合”。加之我虽然是孝义县的老人了,但在介休县却是初来乍到的新人,所以也没分到具体的工作,除了休息就是临时打杂。就这样“劳逸结合”了几个月,到1961年3月份,三县又要分家了。就商业局来说,各县原来的人员财产还是各归各家。合并期间新增的各得三分之一。基本上是毫无争议。尤其是对孝义灵石的人来说,觉得是盼望已久的大好事,所以分家很顺利。财务分账时我代表孝义,灵石代表是李承恩,介休代表是王永寿,很快地办理了相关手续。</p><p class="ql-block">分县回来,接着就是商业供销分家(这是孝义供销商业的第一次分家)。我分到县供销社,仍是财务科负责人,和三年前一样。但机关的情况可大不一样了。昔日风光无两的县供销社,似乎陷入一种需要重新起步的困境。首先是人员变动很大。原领导梁德重任了副县长,副局长刘耀华分到商业局任局长。县社只有主持工作的副主任邢占荣,我以前还不认识。中层只有原来的统计股长刘子谦还留着。财务股原来的同志一个也没留下,因大炼钢铁、大办工业、调整机构、下放基层,四分五散了。原来县社的二三十人,只剩我一个了。其次是机构和下属企业调整变动很大。经理部的名称、业务范围也变了。基层供销社由原来的24个,随着人民公社的成立,合并为8个大社。基层社主任、会计大部分都调整了。机关科室除统计科外,都是新人了。办公室由刘子谦兼任,人事科由宋景文负责,业务科由郭应福负责,财务科由我负责。但财务科里没有主办人员,只有一名由介休服务公司分回来的服务员张万英当出纳。三是资料断档。从介休分家只有移交表能建起账来,其它过去的历史资料不知去向。要查资料时,寻找到调走的任吉佺同志,他说,五八年四季度大跃进,要求实行“无账会计”,只设总账,取消了账簿(分账),以凭证代账,想查一笔往来账户非常困难。三县合并后机关没有了,他也离开了。三年的情况断档了。</p><p class="ql-block">开始有半年时间,县社的工作比较混乱。没有主任,副主任有等待思想,又不熟悉业务。工作却又比较多。如恢复分设县级企业,分设基层供销社,旺季收购业务繁重,流通渠道不畅。这段时间工作就由邢占荣副主任决策,有时召集我们四个科室负责人研究一下。邢副主任思想不愉快,压力也大,我们也感到不顺手。到这年(1961年)的十二月份,县委派来原灵石县副县长田祝三同志任县社主任。</p><p class="ql-block">田主任到职后,很快进入角色,扭转了群龙无首的被动局面。田主任是位农民出身的老革命老党员,文化程度低,但党性较强,综合素质高,能廉洁奉公,平等待人。处事民主公道,能以身作则。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机关工作走上了正常规道。县社所属的县级企业:土产废品日杂公司、副食果品公司、生产资料公司、棉麻公司都恢复了公司建制,配齐了经理副经理会计等主要干部,开始了正常的业务活动。基层供销社又根据公社的分设恢复到24个,并同样配齐了主要干部。按照当时的精神,基层社接受县社和当地公社的双重领导,人事业务权以县社为主,党务以公社为主。进一步明确了基层社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农村社员生产的土特产品收购起来,交回县级有关公司,同时还承担扶植农村土特产品生产的任务。要把农民所需日用工业品等生活资料和农业生产资料,通过多种形式,即除门市部、分销店直接销售外,还要组织货郞担,下乡送货,上门收购,千方百计满足群众需要。</p><p class="ql-block">在供销社日常工作繁忙之际,我社又承担了山西省社交给的一项特殊任务,就是在孝义筹建两座省棉花战备仓库,代号分别是“六五二”“六五三”。任务大,时间紧,要求两年必须完成。田祝三主任亲自组织并直接参与筹建。县里又派了王保荣任县社副主任,专门协助此项工作。县社抽张达圣、霍汝荣两名股长具体承办工程建设,财务由我负责。经过两年紧张工作,按质按时完成了任务,验收完全合格,成本还低于其它地区的同类项目,受到省社和国家棉麻局的表扬。</p><p class="ql-block">田祝三主任在这项工程上的艰苦工作特别令人感动。他要机关工地两不误,大部分时间是白天上工地,晚上回机关办公。两处工地距县社机关都有二十多里,他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五十多岁了,十分辛苦。有一次,他在去工地途中,连人带车掉入了一米多深的壕沟里,摔伤了腿骨。同志们把他送回机关后,他怕耽误工作,坚持不住医院,只让民间接骨人员校正揉擦后,拄拐杖坚持工作,结果造成以后长期腿拐,但仍然骑车上班,感动了机关所有的同志和县里的领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