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0, 0, 0);"> 抚今追昔话乌苏</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0, 0, 0);">龙 翥 图/文</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0, 0, 0);"> </span><b style="color:rgb(0, 0, 0); font-size:20px;">新疆的天山北麓,有一个叫乌苏的地方。也许因其地理位置、常住人口、经济总量与发达地区的城市相距甚远,故而知之者不多。然而,它给我留下的印象却非同寻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0, 0, 0);">上个世纪的60年代初,我从内地来到乌苏。曾在其北郊的解放军水磨工作了8年。未曾想到50多年后,峰回路转,我竟然又回到了乌苏。当一个全新的乌苏呈现在眼前时,我情不自禁地为之惊叹。激动之余,决定与大家分享我对乌苏的印象,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到这座边区小城的变化。为了避免枯燥的文字让人乏味,我选择了与乌苏有关的一部文学作品切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也许, 凡喜欢武侠小说的老人都知道,</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0, 0, 0);">1980年代,有一部名为《玉娇龙》的武侠小说曾经轰动一时。不过,因时过境迁,如今知之者恐怕不多了。但如果说起电影《卧虎藏龙》,知之者一定会不少。因为,这部由中国台湾导演李安、香港影星周润发、大陆影星章子怡合作的电影,曾经轰动过全球。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0, 0, 0);"> 其实,无论是小说《玉娇龙》还是电影《卧虎藏龙》,都出自民国时期的武侠小说《卧虎藏龙》。只是这一掌故鲜为人知罢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0, 0, 0);">《卧虎藏龙》发表于1945年。作者是清代旗人的后裔王度庐。《玉娇龙》1980年始发于湖北《今古传奇》杂志的小说连载,署名作者为聂云岚。后来,当人们从故纸堆里发现了王度庐的《卧虎藏龙》后,与《玉娇龙》两相对照,方知《玉娇龙》是《卧虎藏龙》的抄袭。让人吊诡的是,作为原创的武侠小说《卧虎藏龙》长期鲜为人知,而抄袭版的《玉娇龙》竟能一炮走红。个中缘由非本文所要讨论之话题。我之所以提及这部小说,只是想引用其开篇的一段描述而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0, 0, 0);">小说第一章有如下描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0, 0, 0);"> “话说新疆西部有一小城,名叫乌苏。城里聚居着百来户人家,其中有牧民,有商贩,有手艺人,也有运夫,是个汉人与回人、维吾尔人等杂居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0, 0, 0);"> 乌苏地处边陲,人烟又很稀少,虽显得有些荒凉,但人民生活倒也过得太平安静。不料后来附近一带的回人和回回部落暴动,并迅速蔓延至大部西疆和北疆。境外沙俄的部落又乘机入侵,进行劫掠,朝廷震惊,忙调遣大批军队前去征讨;镇压,经过几年的征战、剿杀,入侵的边寇终被击败缩回;暴乱也被镇压下去,但整个西疆却变成一片荒凉,乌苏城也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几乎没有人烟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0, 0, 0);"> 自此以后,朝廷为防各部再叛和边外入寇,采取屯兵的办法,并派遣一位将军,率领二十营旗军,进入西疆坐镇驻守。将军把各旗营分驻塔城、霍城、昌吉一带,布成倚角之势;将军自己留下四营精锐,驻在乌苏、居中指挥,便于驰应。经过这样几年的屯垦、招抚,乌苏才又恢复了生气,渐渐闹热起来……”</b></p><h5><b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文学作品的小说,尽管其中的人物和情节是虚构的,但对乌苏的这段描述,却与史料记载基本相符。乌苏的确是一个历史悠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地方。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期乌苏这片土地就已归入我国的版图了。后来的唐、宋、元、明、清各朝均在这里驻军设防。</b></h5><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1, 51, 51);">也许感兴趣者要问,既然乌苏历史悠久,那“乌苏”这个地名从何而来,又有何意呢?请诸君稍安勿躁,且听我慢慢道来。由于这片土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据传,很久很久以前,就有黑色的原油从天山脚下的一座土山上汩汩涌出,源源不断地流入山下的一条河里,致使河水表面常年漂浮着一层黑色的原油。一批游牧的突厥人来到这里,对这一奇特景象惊诧不已,于是就将冒油的山称为“玛依坨”意为油山。将漂浮着黑色原油的河称为“喀拉苏”,其意即“黑水”。据推测,当年冒油的山坡应该就是现在的独山子;“黑水”应该就是现在的奎屯河。值得一提的是,这油山、黑水自汉朝时期归于中华版图后,唐朝时期的中央政府还根据“喀拉苏”的地名,曾在此设立过“黑水都护”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1, 51, 51);">到了元朝,这片土地成了蒙古族和硕特部落的领地,族人们就以流经其领地的河流“喀拉苏”为依据,再加上天山终年积雪的特点,用蒙语将这片土地命名为“库尔喀拉乌苏”。</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0, 0, 0);">其意</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1, 51, 51);">为“积雪之地的黑水”。 这是乌苏在历史上留下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地名,一</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0, 0, 0);">直沿用至清末。到了民国二年(1913年)4月,才撤销库尔喀喇乌苏直隶厅,设乌苏县(三等县),隶属迪化道。民国六年(1917年)3月1日,划归塔城道(后改为塔城行政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以前,乌苏定为二等县。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月,定为一等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新疆三区革命政权在乌苏设立县政府,隶属塔城专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0, 0, 0);">1950年4月28日,乌苏县政府奉命改为乌苏县人民政府。为利于发展,1996年,撤销乌苏县,设立乌苏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0, 0, 0);">在简述了乌苏的历史及名称沿革后,且让我将话题回到近60多年来乌苏所发生的沧桑巨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0, 0, 0);">上个世纪的60年代,我所见的乌苏县城最南端,就是从乌鲁木齐通往伊宁的那条东西走向的公路。分布于公路两侧的汽车站、汽车维修点、加油站、旅馆、商店、民宅,形成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其长度不足千米。街道中部,横生出一条向北延伸的主街,蜿蜒曲折的街道一直通到北郊的五道桥。这条主街的两侧,还有几条分别向东西延伸、且长短不等的小街。当时城区的总面积大概一平方公里左右。城内除了县政府、苏联侨民会所等几栋两层以上的楼房之外,其余皆为低矮破旧的土房。狭窄坎坷的街道,冬季冰雪冻结,春季满街泥泞,夏秋两季尘土飞扬。街道上很少见到汽车。主要的运输工具是一种四个大木轮的马车,因车厢状如木槽,故名“槽子车”。供人们乘坐的多为两个胶轮的小毛驴车。比较高档的是有凉棚的四轮小马车,由于结构简单而轻巧,新疆人称之为“六根棍”。而骑马骑驴上街者更为普遍。有时还可见到运货物的骆驼。因此,当时的街道上,牲畜的粪便随处可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0, 0, 0);"> 没想到,如今的乌苏市高楼林立。市区规模扩大了数倍。宽大而洁净的街道纵横交织,铁路横贯东西,北通阿勒泰。公路四通八达。汽车、火车成了市民们常用的交通工具。我记忆中的乌伊公路以南那片荒无人烟的戈壁,想不到,在苏乌建市后,竟然变成了设施一流的新市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以上,</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0, 0, 0);">我絮絮叨叨地说了不少,但总觉得再多的述说也不如展示图片的效果。于是,我将收藏的乌苏老照片,和我所拍的一些能反映乌苏的旧貌与新颜的照片编辑于后,以便读者通过这些图片,形象的感受到乌苏的巨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乌苏的老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清代光绪年间乌苏西湖伊犁将军府城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清代光绪年间乌苏西湖的娘娘庙</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以上两张珍贵的清代照片为光绪年间来到中国的奥大利亚出生的苏格兰人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拍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据《乌苏史志》记载,清代的乌苏县城里原建有十分壮观的城皇庙、关帝庙(后改为龙王庙)、道观等庙宇。可惜在一场暴乱中被毁。遗憾的是,这些建筑没施,除了文字记载,没留下一张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以下所用照片皆为笔者于不同年代,不同时间拍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0年代乌苏靠近五道桥的一段街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0年代乌苏民居大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0年代乌苏皮革厂厂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5年乌苏县在水磨沟建的了一座小水电站。1980年代因水源枯竭而废弃。图为残存的机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残存的水电站机房北侧山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残存水电站的进水龙口。水泥构件正面有“乌苏建筑队承建”“1965”等文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今日乌苏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九根石柱后面,为原乌苏县政府小楼的旧址。在县政府搬迁后,旧楼拆除改建。此小广场现为市民休闲的活动场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新建于黄河路北侧的现乌苏市政府办公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最繁华的黄河路剪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乌苏市部分街道建筑与林木花草剪影</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河路北侧的沂疆大酒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在乌苏市沂疆大酒店高楼上,俯瞰乌苏市的部分街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沂疆大酒店高楼上远眺天山的依连尕比峰,脚下的黄色小山即曾自动溢出原油的独山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4.乌苏市体育公园剪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