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陆再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任何一种地域文化都不会是孤立的,横向看,会受同时代其他地区地域文化和社会现象的影响;纵向看,是本区域自身前代文化的积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宣文化逐渐形成自身鲜明特色,与此时,生活在其中的宣城人“刚柔相济”的性格滋生了宣文化“勇于担当”“海纳百川”的胸襟,滋养了宣文化“开放包容”“崇文重教”的传统,造就了宣文化“诗礼传家”“务实进取”的态度,培育了宣文化“精益求精”的人文特点。“担当、包容、崇文、求精”的精神内涵,虽然不是宣文化精神内涵的全部,但是相对来讲表现得更明显;虽然不是宣文化所独有,但是在宣城表现更为突出。宣文化的特色及其精神内涵对生活在宣城大地的人们思维方式与行为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建设现代化美好宣城有一定的时代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宣 文 化 特 色</b></p><p class="ql-block"><b>一、重经济的品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域文化的发展对地域经济的依赖和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宣文化与宣城的经济结构结合得非常紧密,其重经济的品质主要体现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宣城境内矿产资源的开采冶炼。宣城自古以来矿产资源丰富,铜、铁、锡、银、钼、锰、煤等种类较多。历史上的宣城曾是最著名的铜矿开采冶炼中心。汉代,宣城以产善铜著称,丹阳铜盛极一进,声震华夏。唐代,宣城依然是全国矿产冶炼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讲,汉代宣城为江南西部区域中心、隋唐为皖南区域中心,来自于铜矿的开采和冶炼。类似今日铜陵市和马鞍山因矿兴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宣城境内的农业经济开发。东汉时,丹阳太守李忠就加大对宣城境内土地开发利用;三国时,孙吴政权开始在境内兴修水利,劝课农桑,奖励耕织。西晋末年,北方移民迁居境内,不仅带来了大量劳动力,更带来了先进生产力,宣城农业经济得到飞跃发展。六朝时,宣城境内因“田土肥美”“良畴万顷”成为东吴粮仓和诸候食邑或封地。唐代时,宣城是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宋代,宣城境内圩田开发力度前所未有,粮食单产也前所未有。元代。宣城为朝廷依重的漕粮征收地,供应的稻米被称为“上江粮米”。明清时,宣城境内粮食生产面积进一步增加,是芜湖米市的重要供给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以宣城境内资源为交易对象的商品。史载,至迟战国时,宣城即为江南商贸城市,直至六朝时仍为闽浙两粤至长江南岸的商运枢纽,大宗交易的商品应是铜原料和铜产品。东晋时,由于大批中原人士移居境内,致使商贸日盛,邑人“竟商贩不为田业”。普通贩卖的应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隋代,宣城商贾辐辏,成为“江东食货集散地”。明清兴起的宁国府商帮,主要是依赖贩运境内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起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重吸纳的品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宣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善于博采众长,具有重收纳的品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产品制作来看:宣城境内发掘的新石器时代下阳遗址,专家考证,该遗址与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有一定的联系,并有自身显著特点。西周时期,宣城境内的铜资源被周王朝掠夺的同时,境内的先人也许从中原掠夺者手中学到或获得了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东西。郎溪出土的绳耳云纹圜底锥足鼎,外型,花纹与中原同期同类鼎相仿,唯腹内壁有四个对称舌形支钉的作法不见于中原地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文学作品来看:南朝齐,宣城太守谢朓在宣城所作的山水诗博采谢灵运的山水诗成就自己的诗歌风格。宋代梅尧臣早年的诗歌创作,受西昆诗派的影响,后受《诗经》《离骚》及韩愈、孟郊等诗歌风格的影响,博采众长,形成了自身的诗歌风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学术流派来看:宣城数学、天文学博采中国古算和外国数学、天文学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独立成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绘画艺术来看:宣城画派领军人物梅清与石涛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有学者称梅清是石涛的实际老师,石涛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戏曲舞蹈来看:皖南花鼓戏是在博采湖北民间的花鼓调和河南光山、罗山一带的灯曲,与皖南当地民间歌舞合流而成的新剧种。</p> <h3><strong>三、重科技的品质</strong></h3></br><h3>宣文化中的科技含量很高,从工艺制作来看:广德新杭陈家边遗址出土的大型石锛,通体如玉一般温润,可见其制作工艺之高,处于当时石器制作技术的领先水平。1981年,泾县桃花潭镇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剑,至今仍熠熠闪光。汉代,宣城生产的“丹阳镜”,被公认为汉镜中的精品,铸工精巧,花纹和字体至今清晰可见。1986年,宣州区向阳镇凤凰山出土的青瓷堆塑罐,通体为一盘口长颈罐形,左右侧排列数尊僧像合掌、抚琴、吹箫,席座胡僧,吹箫胡僧上方有一人作向下爬行,抚琴胡僧左侧有一翘首立尾爬行猴,另有数十只仰飞飞鸟。腹部贴有兽首衔环和鸡、羊、虎、蟹、鳄等。造型别致,十分难得。唐代的红线毯和宋代的宣州窑制作技艺,明清的天文仪器制作以及众多的古建筑等等,无不体现宣文化物质产品的重科技品质。</h3></br><h3>从学术角度讲,宣城数学、天文学,医学,活字印刷和刻书更是宣文化重科技品质的集中体现。</h3></br><h3><strong>四、重精美的品质</strong></h3></br><h3>宣文化的重精美的审美品质十分明显。从建筑物来看,宣城境内的名塔名庙名楼名阁名祠名居等古建筑随处可见,不论其建筑外表,还是内部雕刻装饰均给人以美的享受。旌德江村溥公祠地坪用清一色的花岗岩条石铺筑,其梁架采用砌上明做法,精妙雅致。两廊庑东向檐以狮首悬柱式处理,与享堂衔接一体,结构别致。享堂用料粗壮,做工精细,以硬山屋顶和人字轩、拱轩构成,雄伟气势。门正立面的额枋上,采用深浮雕加镂空雕技法,将历史题材“郭子仪上寿”“醉打金枝”“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等故事表现得栩栩如生。泾县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有“宝公祠”“洪公祠”“二甲祠”三个祠堂和“德公厅屋”“爱日堂”两个最大的民居。洪公祠依山而建,其后进看似两层,其实是筑山为楼,两侧对应的美人靠更是精美绝伦。二甲祠“见木不见砖”,整个祠堂内墙全部用雕花木板封贴起来。德公厅屋前面的门楼既是大门又是牌坊。爱日堂前后三大进,大门坊是用整个汉白玉雕成的,富丽堂皇。每个建筑各有特色。尤其是宝公祠的柱础和三雕艺术最为典型。国家文物协会会长罗哲文认为“这里的柱础之大,雕刻之精,可与北京故宫媲美”。</h3></br><h3>从手工艺品看,唐代红线毯和新疆吐罗番出土的唐代宣州产的纺织品,1000多年来,人们始终赞叹不已。从书画作品,宋代包鼎《乳虎图》,元代边鲁《起居平安图》,明清宣城书画家的作品,如梅清的画、包世臣的书法等,其精美一直为后世人所称赞。</h3></br><h3> <h3><strong>五、重和谐的品质</strong></h3></br><h3>古代中国以江河水系为交通网络。历史上的宣城又是古代中国江河水系大枢轴上的一颗明珠。每当北方战乱,大量的江淮之间乃至黄河流域的世家大族与文人雅士和普通百姓多迁至宣城。宣城敞开胸怀接纳他们,容留他们。他们的到来,促进了文化的转型、经济的开发和民俗的新貌。宣城为农人渔樵之野,商人财富之源,军人攻防之所,学人怀古之地,诗人流连之乡,游人观光之处;得意者来此放歌、失意者来此独坐,治学者在此著述,施政者在此筹谋;山崇水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宣文化重和谐品质的具体体现。</h3></br><strong data-brushtype="text">宣 文 化 精 神 内 涵</strong><strong>一、担当</strong><h3>宣城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塑造了宣城人刚柔相济的性格,又铸就了宣城人敢于担当的底气、勇气和魄力。面对暴政或国家蒙羞、民族蒙难、文明蒙尘、百姓遭遇危机之时,表现为挺身而出、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平建设年代,表现为敢闯敢试、一往无前的进取创新精神。<br></br></h3></br><h3>隋末天下大乱,狼烟四起。宣城县人梅知岩(生卒年不详)、泾县人左难当(596-644),起兵据郡自保,国家统一之时,及时归顺,境内百姓免遭战火。</h3></br><h3>南宋建炎年间,宣州知州张果面对连年洪灾泛滥,民不聊生,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民间传说,他为救百姓免于滔滔洪水祸患,抱万民册入水而死,换来百姓安宁。</h3></br><h3>明代抗倭驱荷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宣城县人沈有容一辈子献身军旅生涯,先后在北部边疆,与土蛮、朵颜三卫、蒙古、女真进行数次对战,屡立战功;后又调到福建沿海等地,保卫祖国东南沿海数十年。万历三十年(1602),沈有容率兵直上东番岛,一举灭歼倭寇,夺回被掳男妇370多人。</h3></br><h3>清末名臣、广德县人张光藻(1815-1891),官至天津知府。同治九年(1870)在处置天津教案时,不畏外国殖民者强权,实事求是,秉公执法,维护国家主权,维护百姓利益,铮铮铁骨和民族气节令人景仰。</h3></br><h3>1925年11月成立的中共旌德三都农民补习学校支部,是皖南地区最早的党支部,直接隶属于中共中央局领导,梅大栋、曹宣天为支部负责人。1927年5月15日,党组织领导旌德农民暴动,是安徽省境内第一次武装反对国民党的革命武装暴动。1932年3月,皖南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在旌德江村成立。1925年至1949年,梅大栋一家三代五人精心保管全国唯一一尊由共产国际铸造的马克思银像。新中国成立后,捐赠给人民政府,现存旌德县档案馆。</h3></br><h3>1956年1月,安徽省第一座农村小型水力发电站——宣城县杨村水电站建成发电。1978年1月,宣城县洪林乡鸽子村吴村自然村民组率先实行大包干,当年获得大丰收。后被媒体誉为“皖南大包干”发源地。</h3></br><h3>党的十八大以来,宣城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安徽省委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打造新高地、争当排头兵”,宣城大地敢为人先的担当事例举不胜举。</h3></br><h3>宣州区澄江街道花园村因在全省第一个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第一个实行村集体资产自主经营、第一个拿到合作社工商营业执照,被誉为“安徽股改第一村”。在城市化建设中,村里土地被市政建设征用,绝大多数村民上班找不到工作岗位、找到工作岗位又没有相应技术、想种田又没有田种,成了“三无”农民。村支委一班人在面临重重困难和压力,社会各界不看好的大背景下,没有将征迁所得1400多万元集体资金一分了之,而是用于发展集体经济,“试水”股份制改革。2013年在安徽省率先实现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2016年8月,安徽省首个村办敬老院、维也纳国际酒店花园店、金色宴会大厅三个项目全部投入运营。当年底,公司实现总营业额1800多万。2019年花园村经营收入突破5000万元,2020年1-11月经营收入4554.37万元。自2018年起,连续三年实现村集体股民分红。同时,村里利用集体收入为全体村民购买城镇居民养老医疗保险,极大地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h3></br><h3>2015年初,宣城市荣膺第三届安徽省文明城市,同时成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2017年11月14日,中央文明委公布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宣城首创首成,开安徽省先例。作为建市时间短的中部发展中城市——宣城,在与全国100个地级提名城市中角逐,最终只有30个地级城市入选,宣城市名列其中,获此殊荣实属不易。</h3></br><h3>2017年,宣城在全省率先实施林长制改革。林长制改革是贯彻“两山”理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之举。2021年,宣城被国家林草局批复为全国仅六个、安徽省唯一的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成功打造“宣城样板”。这些无不体现了宣文化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内涵。</h3></br><h3>担当既是宣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宣城人民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生动实践和真实写照。</h3></br><h3> <strong>二、包容</strong><h3>农耕社会生产力低下,社会财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多一个人就多一份生存危机。为了争取资源和生存,原居民与外来移民发生格斗事例比比皆是。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移民潮。每次移民高潮,宣城均是北方人士迁移集聚地。“士多四方之志”,五方杂居,相融共生。宣城人民与生俱来就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滋养了宣文化“包容”的精神内涵。</h3></br><h3>检阅宣城历史,就会发现,来到宣城的无论是意气风发的达官贵人、商贾名流,还是官场失意文人、身无分文的下里巴人,宣城人民总是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欢迎他们、像对待家人一样,容留他们,慰藉他们。他们在宣城都能寻找到自己的发展机会,“志得者在宣城歌唱、失意者来宣城解忧,治学者来宣城著书、施政者来宣城施展才华”。</h3></br><h3>元嘉九年(432),范晔被贬宣城,在宣城著就《后汉书》。建武二年(495),谢朓仕隐宣城,在宣城创作的山水诗看不到丝毫苦闷的宣泄,取而代之的是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谢宣城”由此名扬天下、载誉千秋。谢朓离开宣城之后,再也没有愉快的心情写出在宣城时所写的高质量诗歌作品。</h3></br><h3>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与嫂、侄儿一起寓居宣城。在宣城,韩愈完成了科考前的教育,造就了深厚文学功底,结识的文化圈朋友,为他倡导古文运动并成为领袖奠定了坚实基础。宣城是大诗人白居易参加进士考试的寄籍地,白居易辉煌一生,离不开宣城给他提供的人生最宝贵的机会。大诗人李白,天宝十二年(753)被逐庙堂,浪迹江湖失意时来到宣城。宣城慰籍了他痛苦的心灵。在宣城,李白放歌畅饮,广交朋友,快意人生,其传世诗文十分之一作于宣城。</h3></br><h3>唐宋时期,各地世家大族始迁祖迁居宣城,宣城人民同样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敞开胸怀欢迎他们。他们在宣城开枝散叶,既光耀了自家的门庭,又带动了宣文化的发展。如:以梅尧臣、梅文鼎等代表的宣城梅氏家族,以贡奎、贡师泰等为代表的宣城贡氏家族,以吴潜、吴渊等为代表的吴氏家族,以施弘猷、施闰章等为代表的宣城施氏家族,以沈懋学、沈有容等为代表的宣城沈氏家族,以吕从庆、吕贤基等为代表的旌德吕氏族,以江淹、江藩等为代表的旌德江氏家族,以仙克瑾、仙作舟等为代表的宁国仙氏家族等等。这些家族同时迁居其他地方的后代人,很少有超越宣城发展前景。</h3></br><h3>清同治年间至清末,大量的湖北人、河南人、安徽江北人、浙江人离开世代居住的贫瘠之地,迁居宣城境内,繁衍生息。们所带来的家乡文化,如花鼓戏等,在宣城大地得以发扬光大。</h3></br> <h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因战备需要,上海、江苏等地企业在宣城境内建有60多个小三线企事业单位,工作在境内的小三线职工(含家属子女)最高峰时达十二三万人。宣城人民为小三线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至今仍有许多当年小三线职工早已将宣城当作他们的第二故乡,有的来宣城创业,有的常常回宣城观光旅游,足见他们对宣城感情之深。这些“小三线”,也为宣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宣城市的社会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h3></br><h3>改革开放以来,苏浙沪众多企业来宣城投资兴业,宣城自觉自愿成为苏浙沪的后花园。2001年,宣城撤地设市之初,率先在安徽全省提出融入沪苏浙。今日之宣城,市委市政府正带领全市人民举全市之力推进以苏皖合作区为先导的“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作为融入长三角一体发展的“一号工程”,着力“打造新高地,争当排头兵”,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宣城踔厉奋发。</h3></br><h3>深入研究宣城的历史,就会发现宣城历史的辉煌源于宣文化“包容”的精神内涵。“包容”为宣城发展赢得了无数次发展机遇。</h3></br><h3>(作者系宣城市委党史地方志室副主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h3></br><h3><strong>扩展阅读</strong><br></br></h3></br><a data-itemshowtype="0" data-linktype="2"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MTYyMDE0MQ==&mid=2247507071&idx=1&sn=5ab163b5e45c744c1541e5d5930d199b&chksm=e9f2a23dde852b2b40395f483430ff46a0a26b35855f9991bac83f43d8b227bf85dc0ae37f0d&scene=21#wechat_redirect" imgdata="null" imgurl="" linktype="text" tab="innerlink" target="_blank" textvalue="宣城文韵,灵秀清雅">宣城文韵,灵秀清雅</a><a data-itemshowtype="0" data-linktype="2"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MTYyMDE0MQ==&mid=2247487133&idx=1&sn=4d13741ec49654b1f188e95f3314312e&chksm=e9f170dfde86f9c96a2412b673d4fcc84eef6683656385e034dcd6f1b6b6a2ef931fa040c975&scene=21#wechat_redirect" imgdata="null" imgurl="" linktype="text" tab="innerlink" target="_blank" textvalue="宣文化与徽文化之比较">宣文化与徽文化之比较</a><a data-itemshowtype="0" data-linktype="2"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MTYyMDE0MQ==&mid=2247488642&idx=1&sn=9ddad74f9606039994c1de856f964c98&chksm=e9f16ac0de86e3d614c9b887cc918d1555cfbc822dc2479298b004b41d9395b74902698e14f5&scene=21#wechat_redirect" imgdata="null" imgurl="" linktype="text" tab="innerlink" target="_blank" textvalue="我们应该如何打造宣城文化">我们应该如何打造宣城文化</a><h3><a data-itemshowtype="11" data-linktype="2"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MTYyMDE0MQ==&mid=2247496908&idx=1&sn=ce3b79fc2034c41da51d767d8ef742e8&chksm=e9f28a8ede850398a5d500fdd81ffe0c53d3e261476b1bcf909b4963917ad22ce0fb1c2c1163&scene=21#wechat_redirect" imgdata="null" imgurl="" linktype="text" tab="innerlink" target="_blank" textvalue="宁国赏石文化概述 ">宁国赏石文化概述 </a></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