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p><p class="ql-block"> ——陈寅恪</p><p class="ql-block"> 清华校庆113周年,校庆活动热闹非凡,但绝对不能用花里胡哨、萎靡不振之词语描述。这是对第一名校的不敬,有酸葡萄之嫌。但从网上看到许多视频及评论,不知该说什么。想起鲁迅先生某文中的一句话: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从藏印中找出一枚温润细洁的寿山芙蓉石小印。印文“冰清”两字,为细朱文篆刻,隽秀精美。边款:“青园先生属,个簃”。个簃,就是王个簃,吴昌硕入室弟子,兼任吴昌硕家庭教师,为吴孙子授课。民国时期任上海美专教授兼国画系主任,五十年代任上海书画院副院长、西泠印社副社长等职,著名书画篆刻大家。</p><p class="ql-block"> 青园先生是谁?查询许久,原来是大名鼎鼎的陈寅恪,江西修水人,出身于长沙。陈寅恪、字鹤寿,号青园。前辈文人有名有字,也有号,甚至字号无数。不知何故,陈先生的字:“鹤寿”却从未用过。1940年,陈寅恪在病中完成《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他在“附论”中用了一个“青园学舍”室名。当时陈寅恪还用一枚阳文方印“青园居士。同辈好友更多称其为青园先生。</p><p class="ql-block"> 陈寅恪,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诗人、文学家、语言学家、宗教学家。誉冠天下,名符其实。陈出生显赫世家,爷爷陈宝箴,晚清名臣,曾国藩幕僚,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晚清进士,著名现代派诗人,爱国文人。哥哥陈衡恪,又称陈师曾,吴昌硕弟子,民国著名书画篆刻大家,齐白石的引路人。其兄弟姊妹皆有出息。而陈寅恪,更是远超前辈,曾游学日、美、欧诸国,精通十数国语言和中外历史文化,尤其魏晋南北朝历史。其座右名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p><p class="ql-block"> 陈寅恪,按正规读法,恪读(kè),但当年清华园上下都称呼其陈寅恪(què)。据说先生既没有纠正,也没有说法,算是默许。为什么读恪为(却),有多种传说、讨论和研究。陈本来就是语言学大师,大家习惯叫陈寅恪(却)先生,再研究讨论恪字,就没有意义了。但放在当下,你说陈寅恪(克),别人嘴上不说什么,心里已测出你几分几两了。但你出口陈寅恪(却),他人便会另眼相看。这也算中华文化的玄妙之一吧。</p><p class="ql-block"> 陈寅恪,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列为清华四大导师,更是被当年北大代理校长傅斯年、北大校长胡适、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等十分仰尊的大家。关于陈寅恪,有许多传说,其中最有名的应是如下转载的一段:</p><p class="ql-block"> 1925年,清华大学筹建国学院,梁启超向清华校长曹云祥举荐陈寅恪。曹问:“陈寅恪是哪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p><p class="ql-block"> 梁启超所言陈的几百字文,其实就是陈给妹妹陈新午的信。转发如下:</p><p class="ql-block"> 吾妹如晤:久未致书,想知尔一切安好。愚兄自幼离家,于世事早已淡然,然亦感慨良多。昔日之乐,今已成悲。妹亦知吾家道中落,父母皆受困苦。吾虽尽力以赴,然无以济事,心甚忧之。</p><p class="ql-block"> 吾妹生性聪颖,才情出众,本应享世间之美好。然世事如梦,人生如戏。妹若欲摆脱困境,须自强不息,以智慧与勤劳立身。世间之事,虽千难万苦,然终有出头之日。妹当以坚韧之心,面对困境,勿忘初心,方得始终。</p><p class="ql-block"> 吾妹之婚事,愚兄以为须慎重考虑。须知婚姻乃人生大事,不可轻率决定。妹若欲择婿,须注重人品与才华,而非世俗之富贵荣华。若遇良人,当珍惜缘分,共度风雨。</p><p class="ql-block"> 吾妹当知,人生在世,名利乃身外之物。吾家虽贫,然有亲情、友情与爱情,亦是人生之幸事。妹若能体会此意,当知愚兄之言非空谈。</p><p class="ql-block"> 吾妹才情出众,定能成就一番事业。望尔珍重,勿忘吾言。若遇困境,可致书于吾,虽相隔千里,然心系尔身。愿妹安好,望天佑我陈家。”</p><p class="ql-block"> 后来,陈新午嫁给了中国兵器之父俞大维。俞大维,早年留学德国,国民党元老,抗战英雄,后担任过国民党国防部长。这是后话。</p><p class="ql-block"> 把玩小印时,我曾想,陈寅恪的哥哥是篆刻大家,他为什么不让他哥陈师曾给他治印?我手里有陈师曾两枚印,一枚材质为寿山鹿目田,一枚为寿山灰田,刻的非常精美,爱不释手。查阅史料,陈师曾出生于1876年,1923年因病离世,不到48岁。陈早年东渡日本东京留学,1918年受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学中国画导师。既是吴昌硕的高徒,又是齐白石的伯乐。当时的书画篆刻修为已经了得。后人评说更多的是:他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其艺术水平,是齐白石不能相提并论的。</p><p class="ql-block"> 陈寅恪比哥哥小14岁,留洋归来,哥哥不在了,自然不能再找哥哥治印了,于是嘱托比自己小7岁的篆刻家朋友王个簃刻印。小印材质为寿山芙蓉石的顶级料,温润细腻,冰清玉洁。印文:冰清。由于没有史料记载,就不知“冰清”两字是陈寅恪提出的印文要求,还是王个簃对陈寅恪先生的敬仰赞喻。 </p><p class="ql-block"> 另有一则尘封的传说。1962年中印战争之后,中方密拟麦克马洪线疆界划分,当事人无从查阅资料。汇报到毛泽东主席那里,毛思考再三便说:你们去找陈寅恪。陈很快拿出历史依据,麦克马洪线先前就是中国的领土。自然,中印之战,就定论为中印自卫反击战。冰清玉洁铭山河,国士无双陈寅恪。</p><p class="ql-block">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先生已仙逝半个多世纪,但今天看来,这句话似乎更有意义,这难道不是身处二十一世纪,文明中华所有人的座右铭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