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四月二十七日,一大早便细雨霏霏,清新湿润的空气,不时的飘来花草泥土的气息。风雨无阻的旅友们游兴难抑,按计划冒雨直奔离大同四十五公里外的得胜堡。此堡是明长城大同的重要关隘。位于大同市、新荣区、堡子湾乡。自古即为联结晋北与内蒙古的主要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今有山西去往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国家级主要公路干线由此通过。</p> <p class="ql-block"> 地处华北地区、晋北大同盆地中心、晋、冀、蒙三省交界,黄土高原东北的大同市,是全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蒙之咽喉要道。北隔长城与内蒙古乌兰察布接壤,是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其历史悠久,境内桑干河支流、御河纵贯南北。古称平城、云州与云中,辽代时改称大同。曾是北魏京都,辽金陪都,明清时期的九边重镇,处于内外长城之间。是历史上农耕与农牧族的纷争战乱之地,也是胡汉<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方文化交流的边陲重镇。由于长期的</span>屯兵戌边,移民及驻防故具有多民族交融所形成的独特文化特征与特色。</p> <p class="ql-block"> 得胜堡不是一个孤立的军事设施,而是由得胜堡、镇羌堡、四城堡三个城堡和其北面的长城与得胜口关所组成的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建筑群。得胜堡门楼东西两侧为厚实的黄褐色土墙,其东侧墙体棱角分明,十分齐整。门楼砌砖有修补的痕迹,门洞上的砖雕图案精巧。卐字,如意,寓意吉祥的花卉,龙头,麒麟,人物栩栩如生。门楣上额匾阴刻“保障”二字,门里匾额阴刻“得胜”二字。</p> <p class="ql-block"> 登上门楼,放眼望去,四边堡墙轮廓完整,墙体规则。墙外田野辽阔,墙内房舍俨然。一条大街从南门向北延伸,穿过一座砖箍方台,方台下有通向东南西北四方街巷的拱形门,站在门楼中央,抬头仰望,穹顶呈精致的十字花瓣形状,工艺精湛。洞门顶部的平台上曾建有玉皇阁。得胜堡原有阁楼4座,分别为南城阁、日菩萨阁、玉皇阁、神武阁。</p> <p class="ql-block"> 得胜堡南门为万历年间扩修时所开,门外原有瓮城,如今,四座阁楼及瓮城、月城均已不复存在。出洞门后视野开阔,不远即可见堡墙和明长城,均为夯土所成,边角墙基处仍有巨大的石和城砖可见。沟壑、田野,以及远方随山峦起伏间的烽火台,边塞氛围满满。两个堡门及南堡门前的一段堡墙,近年经过修葺,痕迹比较明显。曾经的军堡,如今已变成普通的村落,和全国很多农村一样,留守多为老人。</p> <p class="ql-block"> 大同历史悠久,境内桑干河支流、御河纵贯南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是在这里摈弃汉人笨重的战车长袍,推广轻便的胡服骑射,从而成就一代霸业。汉朝时,刘邦率军抗击匈奴,在平城白登山被困七天七夜,后来用借用陈平之策,贿赂匈奴单于的妻子阏氏,才得以突围。</p> <p class="ql-block"> 此次战争失利,使西汉政府改变对匈奴的策略,与匈奴结下和亲之约,也就有了后来传为佳话的昭君出塞。北魏登国元年,鲜卑族首领拓跋珪在内蒙古盛乐(今和林格尔)建立北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南方汉族政权抗衡的少数民族王朝。天兴元年七月,迁都于平城(今大同市内)。在此经历六帝七世,直到太和十八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为止,平城作为北魏的都城达近百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 北魏在平城“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造宫城”,享誉世界的云冈石窟即开凿与此时。经过近百年的苦心经营,平城成为了当时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辽重熙十三年(1044),辽兴宗把云州升为西京府。云州又被列入五京,成为辽国京师的陪都。清宁八年(1062),辽人仿照鲜卑族人立五帝丈六金像的做法,“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在云州开凿建筑成规模宏大、祖佛一体的华严寺。</p> <p class="ql-block"> 辽金时西京大同再度兴盛于北方,成为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交往的中转站,联系各民族的纽带,大同再度辉煌。明朝时大同改变都城文化风貌。当年朱元璋率明军攻克元大都,结束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元军残部退回蒙古高原,元气大伤,但仍对中原念念不忘,对明朝北部边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p> <p class="ql-block"> 明王朝因此格外重视北部边境的防御,在北方设立9个防务重镇,称为九边,大同成为九大军事重镇之一,其中大同镇的战略位置尤为重要,当时全国十二分之一的军队驻守在这里,明成祖和明英宗都曾到此御驾亲征,有“大同士马甲天下”的美誉。洪武五年朱元璋派大将徐达督率军民,在辽、金、元土城的基础上,把大同扩建成新的砖城。</p> <p class="ql-block"> 做为明代的“九边极冲之地”,大明边镇之首。吸取“土木堡兵变”的教训,明朝嘉靖、隆庆、万历等朝在内外关修筑了由墩堡、关城和长城城墙组成的一系列军事防御体系,只大同境内残存的长城就有三百多公里。这些明朝外长城基本与今天山西和内蒙的交界重合,从山西与河北交界的新平堡蜿蜒向西,一直延伸到忻州偏关境内黄河岸边的老牛湾。在这些城墙内外,又筑了72座堡城,而今天的主角得胜堡,就居于当时著名的“塞外五堡”之首。</p> <p class="ql-block"> 得胜堡是明长城的重要军事关隘,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其位于晋北与内蒙古之间的主要通道上,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两地的关键枢纽,多年来,蒙古大军多次由此入境中原,边境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朝廷不堪其扰。为了抵御蒙古骑兵的入侵,便将得胜堡作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军事防御核心和</span>军事要塞进行了反复的修建和加强,为明朝的国泰民安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嘉靖十八年修筑时此处原叫作“绥虏堡”,万历二年包砖,万历三十二年七月进一步扩修,堡名改为得胜堡。重修的得胜堡外墙一律以石砌为基,上为包砖。堡墙设敌台18个,各置千斤铜炮一门,称“二将军”;瓮城墙上置千斤铜炮一门,称“大将军”;堡墙上女墙跺口各置二百斤重“千腿”铁炮一门。墙四角筑角楼,东墙正中筑有钟楼。</p> <p class="ql-block"> 得胜堡做为明长城的重要军事边堡,是蒙汉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节点。不仅军旅文化、边塞文化底蕴深厚,而且民族融合文化尤为厚重。蒙古俺答汗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是蒙古右翼三万户的领袖。他帅众向南屡屡入塞犯明,并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包围北京,制造庚戌之变。</p> <p class="ql-block"> 俺答汗一直谋求与明朝“通贡”与互市,但在嘉靖年间未获准许。隆庆年间,俺答以其孙把汉那吉投明事件为契机,与明朝达成隆庆和议。隆庆五年(1571年)明王朝在得胜堡举行隆重的敕封仪式,封蒙古首领“俺答汗”为顺义王,开创了明蒙友好往来的新局面。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俺答封贡”。俺答汗曾主持建成了漠南第一座城市,库库河屯即今日之呼和浩特,明朝廷曾赐名“归化城”。</p> <p class="ql-block"> 有史称“始封事成,实出三娘子意”,“三娘子”是16世纪的蒙古部落中的一位传奇女性,俺答汗的第三位妻子。是她的深明大义才促成了明蒙的边境贸易。她一生嫁过四个男人,跨越五代,从爷爷、儿子、孙子到玄孙。她最后一次披上嫁衣是61岁,因为大明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历届顺义王都必须与三娘子成婚,才能受封。为了明蒙边境能减少纷争,保持互市贸易能够长久地繁荣与稳定。三娘子不得不一次次披上嫁衣。毫无疑问,三娘子的一生都在为蒙汉两族的和平牺牲在奉献,她是蒙古族的王昭君,其功绩一直被蒙汉人民怀念并传颂。</p> <p class="ql-block"> 在三娘子和大明官员的共同努力下,互市发展越来越繁荣。据《宣府镇志》记载,每逢开市之日,“南京罗缎铺、苏杭绸缎铺、潞州绸铺、泽州帕铺、临清布帛铺、绒线铺、杂货铺各行交易铺长四五里”,各色货物齐全,使你很难想象这是远在北方边境的繁华景象。因此,继俺答汗受封“顺义王”后,三娘子也被封为“忠顺夫人”。从此边境由战争走向和平,开放大同、宣府等地“立互市”也使边境由和平发展成为了互市与互融。万历五年又在长城沿线新增了新平堡、助马堡、守口堡等10个互市地点。</p> <p class="ql-block"> 当时蒙汉边境贸易十分兴盛,交易量巨大,日进斗金并不足为奇。进入中原的马匹大部分是由此交易。有“金得胜 银驻马”之称,德胜堡是明代隆庆议和后的长城边墙互市主要交易地之一,其后建有两万多平的马市堡,是农耕民族金银、铜铁和游牧民族良马、皮革、毡毛的主要交易市场,千年流淌的饮马河即因为马市成群的马在河内饮水而得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马市在数十年之内高度繁荣,推动了明代时期晋商的兴起。正如诗人李杜诗曰:“天王有道边城静,上相先谋马市开”。马市的开辟是明王朝与蒙古鞑靼部落由战争到和平的转折点,民族之间化干戈为玉帛,蒙汉民族文化由此走向了互助、互惠与融合。如今面对被历史风雨磨砺成低矮的明长城和断壁残垣的马市轮廓回望历史,似乎还可以听闻人声鼎沸,战马嘶鸣,马头琴声声与鼓乐铿锵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 历史变迁沧海桑田。随着战争的结束,得胜堡的军事性质逐渐改变,部分驻军撤离,当地人民开始使用这些设施,得胜堡由军事要塞转变为一个民居聚落。堡内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如古堡墙、日菩萨阁、玉皇阁等,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当时的建筑艺术,也是得胜堡作为军事要塞和九边重镇,所经历过历史长河中烽火遍地、狼烟四起的血雨腥风与和平共处时期的贸易繁华,民族相融的历史遗痕。</p> <p class="ql-block"> 通过南门步入得胜堡街市,门洞内巨大石条铺就的道路上印出了深深的车辙,是强虏铁蹄所踏,抑或是贸易往来的频繁造就,不得而知,不管什么原因,它们都在无言的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岁月的蹂躏。尽管得胜堡的历史辉煌已不再,但它作为明长城的一部分,见证了中国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不仅是一段充满历史的故事,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 街道宽阔,由于下雨,空无一人,街道两旁多处颓废的房屋如步入风烛残年的老人。倒塌的墙壁土坯裸露,被风雨侵蚀形成如泪流过般的泥痕,椽檩歪斜,院内杂草丛生。独有的一颗梨树却生长茂盛,满树的繁花寂寞的盛开着,似在期待归来的主人捡拾这里的曾经……斑驳的墙壁,塌陷的土炕,图案模糊的油漆围墙,菱形木窗战栗低吟的窗花,牛羊圈无牛羊,鸡窝内没有鸡鸣,只剩一个房门伫立的院子,与城砖垒砌成高大的屋宇和残破的精美雕刻的影壁,都在诉说着这里作为边防重镇繁华的过去与日渐寂寞的如今。</p> <p class="ql-block"> 一根电线杆上数只鸽子在停留,炯炯有神的小眼睛四处张望,似在寻觅这里曾经的辉煌。村子里的街巷中也有几处高大新建的房屋,新门、新窗与门前停放着的座驾昭示着主人如今富裕的生活景象。留守人家的院子里,平整的土地里一畦畦新种的葱,韭菜和蔬菜已嫩绿可人。</p> <p class="ql-block"> 窗台上的“洋绣绣”开着粉色红色的小花与地脚畦畔因为寒冷晚开的二月兰共同点缀着,这寂寞凄冷的山村,维持着风雨小山村的几分宁静祥和与温暖。是的,新旧交替是永恒的规律,破败与兴建的循环才能给历史车轮的前进带来希望与梦想。看着村口用红漆描绘出“得胜”二字的两块巨石,我却更希望映入眼帘中的是“德胜”的模样,因为我相信“德胜”比“得胜”一定会更为长久……您说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