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浃江,源于东钱湖和天童太白山麓。其中太白山麓一支由天童、凤下、画龙等溪流汇合入三溪浦水库,下泄至东吴;另一支东钱湖水经邱隘后与来自太白山麓、三溪浦、东吴的溪水汇合于五乡,后注入小浃江,最终经浃水大闸后流入东海。小浃江的主要河道位于北仑区小港街道境内,主河道全长28.4公里,河道宽约30~50米。小浃江跨越鄞州、北仑两区,千百年来,不仅是一条承载鄞东、小港流域的灌溉、泄洪、蓄淡和航运功能的河流,更是一条承载着两地厚重文化的江河。</p><p class="ql-block"> 宋朝以前,小浃江上无碶闸拦阻,海上咸潮可以直达鄞东五乡、东吴等地,农田因经常受盐碱侵袭而无法耕种。宋末元朝,官府在五乡回江曾筑设东、西两碶以泄鄞东之水,后因海涂淤积,明嘉靖年间(1556年)在小港兴建了东岗碶,泄洪水,阻咸潮。从此,碶以上为河,碶以下为江,鄞东流域良田万顷;清康熙九年(1670年),县令王元土又将碶板调整为三块,通过碶板调节可以控制水位;嘉庆十二年(1807年),位于长山村的燕山碶建成,小港流域自东岗碶至燕山碶间的十余里江道也变成了河道,两岸数万亩农田皆成沃土。之后,当地官府和百姓又在小浃江上建造了许多座碶闸或碶桥合一的石桥,构筑了堰、闸、碶、桥为主的水利文化,孕育了小浃江流域的农耕文明,也开启了壮丽多彩海丝之路的新纪元。2011年,小浃江碶闸群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现今,小浃江上保留的碶桥合一的碶闸桥以及古桥梁尚有:东岗碶桥、燕山碶桥、义成碶、永济桥、金银渡桥、鄞镇江桥、安乐桥、朱家渡桥等8座。下面分别予以展示和说明。</p> <p class="ql-block">以下三张小浃江照片取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碑</p> <p class="ql-block">东岗碶桥:</p><p class="ql-block"> 位于北仑区小港街道东岗碶村村北,东西南北向横跨小浃江上,因桥临近东岗山,故碶以山为名,村又以碶而名。</p><p class="ql-block"> 东岗碶桥始建于明嘉靖甲寅(1554年)年间,1555年完工。所在位置原为小浃江上一个古老的渡口(东江渡),东岗碶是继宋朝建鄞县五乡东、西碶后,明朝在小浃江上建造的又一碶闸。碶闸建成后,起着阻咸、蓄淡、排涝、灌溉等水利工程设施的作用,同时兼作过江桥梁和防备倭寇、盗贼乘船直入的作用,这在水利桥梁史上并不多见。</p><p class="ql-block">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时任鄞县县令的魏成众又发动民众将东岗碶从七孔扩建为十三孔。现存的东岗碶系清康熙二年(1663年)重建,为12墩13孔石砌梁式碶桥。桥全长28.9米,宽2.25米,高2.40米,碶孔跨径1.95~2.10米,以三排方石柱并列为墩,迎水面制成分水形,上游方向砌左右翼墙;墩上凿有三排竖槽二设双重碶门;墩顶东西向横置一根大条石与墩身榫卯连结作枕梁石,其上南北纵向并铺四排条石为栏。石梁两侧原设有铁栏,现仅存西侧断铁栏。</p><p class="ql-block"> 东岗碶外表古朴,结构坚实,其间历经风雨、潮流侵蚀,至今依然坚固如初。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东岗碶下游的燕山碶建成,东岗碶基本完成了“碶”的使命,而因铺在碶门上的石板路,又变成了从小港、五乡、枫林、梅墟与镇海之间过客往返小浃江两岸的通道。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公路、轨道交通的逐步建成,东岗碶桥的通道功能也渐渐消失。如今,东岗碶桥周围已被开发成村民公园,成为村民休闲、散步、聊天和锻炼的乐园。</p> <p class="ql-block">燕山碶桥</p><p class="ql-block"> 位于北仑区小港街道长山村前头洋自然村,靠近通途路与海天路交叉口南侧300米,东南、西北向横跨小浃江上。燕山碶始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七月,燕山碶建成以后,小浃江自东岗碶至燕山碶的十余里江道成为内河,沿江农田由此避免了江水倒灌与咸潮侵蚀。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小浃江下游义成碶建成,代替了燕山碶的阻咸、蓄淡功能,燕山碶遂成为交通桥。</p><p class="ql-block"> 燕山碶桥全长26米,13孔,每孔跨径2米,桥面宽2.6米。因桥东南端临近小山,故桥的墩基为攻山凿岩而成。同时仿照东岗碶桥建造工艺,桥以三块石柱竖向并列插入墩基为墩,上架条石为梁,梁上再铺设三块长石板作为桥面,两边竖有石制桥栏。桥的每孔石柱上均凿有二排闸孔,以安放闸板。墩的上游方向砌成分水形,旁立小堰,北筑浃水塘,以固碶身。</p> <p class="ql-block">桥栏板的榫卯结构</p> <p class="ql-block">桥墩迎水面的分水尖</p> <p class="ql-block">桥墩上凿刻的栏板槽</p> <p class="ql-block">金银渡桥</p><p class="ql-block"> 座落在北仑区小浃江上游的桥头严村与鄞州区五乡镇村交界处,东西向横跨于小浃江,桥的东头属北仑,桥的西头属鄞州。其上游三里建有鄞镇渡桥(又称鄞镇通津桥),下游三里建有鄞镇江桥,这三座桥均为鄞县与镇海的界桥,因此,专家们分析:金银渡桥应该由“镇鄞渡桥”的谐音演变而来。</p><p class="ql-block"> 金银渡桥所在位置原先曾为渡口,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由里人丁道生之孙丁礼文发起募捐建造该桥。</p><p class="ql-block"> 金银渡桥是五孔梁式石平桥,整桥全长46米,其中引桥22米,正桥长24米;桥面宽4.5米,其中内宽2.1米。桥基础采用松木桩垫底,桥墩为石块交错叠石砌,空隙处用石块填实。石墩由两头为圆形年糕式条石叠压而成。承托桥面的龙门石伸出桥墩约30厘米;桥面用石板铺就,两侧设条石栏板;望柱为方柱平头形,柱与栏板齐平,并采用榫卯结构互相连接。整桥结实厚重,线条流畅。桥面中央栏板外侧阴刻有楷书“金银渡桥”4个大字。</p><p class="ql-block"> 桥西建有桥亭一座,取名“福德祠”,内供奉土地公公。桥亭柱子上刻有楹联一副:</p><p class="ql-block"> 客从何来,到此地鉴观,莫非峰青江上;</p><p class="ql-block"> 人惟少坐,或有时领略,正当月照波心。</p> <p class="ql-block">桥栏板上镌刻的桥名</p> <p class="ql-block">现在坐落在桥西的桥亭</p> <p class="ql-block">原先的桥亭,照片取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鄞镇江桥</p><p class="ql-block"> 位于北仑区小。港街道江桥头村西端,东南西北向跨于小浃江上,亦是鄞、镇两县界桥,桥西原为鄞县的钟家桥村(现归属北仑区),桥东的江桥头村原属镇海。</p><p class="ql-block"> 鄞镇江桥所在位置在东岗碶建造之前也是一个渡口,名任铁渡。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这里建起了一座五孔石梁桥,为如今鄞镇江桥的前身,亦取名为“任铁渡桥”。此后,桥东的江桥头村每逢一、六集市时候,附近镇海、鄞县乡民纷纷到此赶集,摊位遍布老街,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 到民国初年,任铁渡桥已是风烛残年,桥墩下陷、梁石倾斜,桥面起伏跌宕。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由鄞县人士徐全华发起、镇海老人丁载兴出资一半,决定重建任铁渡桥,还专门从上海请来工程师勘察设计。次年冬天,崭新的五孔混凝土大桥落成,因为是鄞、镇两地乡民共同出资建造,遂将桥名更改为“鄞镇江桥”,并由时寓沪鄞籍书画家王禹襄题写桥名。</p><p class="ql-block"> 鄞镇江桥全长48.70米,宽3米,高3米,4墩5孔,总跨径27米,其中中孔跨径5米,西北两孔跨径分别为5.5和4.5米,东南两孔分别为4.5米和4.8米。桥墩扁薄,上宽下窄,实心薄腹,桥两侧设透空水泥栏杆,桥型典雅,具有欧式风格和民国时期新式桥梁特色。</p><p class="ql-block"> 桥东建有桥亭,原桥亭(广济庵)始建于清康熙四年(1655年)。我去拍摄时,桥东正在修建村民公园,原桥亭已被改建,同时在桥的另一侧新修了凉亭一座。桥亭上刻有楹联一副:</p> <p class="ql-block">从桥上眺望小浃江</p> <p class="ql-block">鄞镇渡桥</p><p class="ql-block"> 位于北仑区小港街道渡头董村,西北、东南向横跨于小浃江上,因为地处鄞县和镇海的分界线上就被称为“鄞镇渡桥”。原桥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为三孔石板平桥。但是已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通途路建设时被拆毁,重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原桥南的桥亭也被拆,现存桥亭亦为新建。桥亭柱子上镌刻一副楹联虽是新刻,但楹联仍是原桥亭所留。</p><p class="ql-block"> 易渡为桥,跨过江津通两邑;</p><p class="ql-block"> 建亭立祠,座居旷野对双峰。</p> <p class="ql-block">奇怪的是,古桥已被拆毁,然区级重点文物保护石碑却仍立于桥头。</p> <p class="ql-block">永济桥</p><p class="ql-block"> 又名长山桥,位于北仑区小港街道长山村南的小浃江上,是小浃江留存八座古桥中惟一的一座石拱桥,东南、西北向横跨小浃江,其所在位置在古时亦为渡口,名“小浃江渡”。</p><p class="ql-block"> 永济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以后屡毁屡修,现存的桥为两墩三孔石拱桥,是清康熙九年(1670年)重建。桥全长42.5米,桥面宽3.8米,高4.3米;拱券系用条石纵列分节并列砌筑,中孔跨径12.1米,拱矢高5米;两个边孔每孔净跨7.2米,拱矢高4米。桥身用条石砌筑,微微隆起;桥面用长方形石板横铺,两侧各有13块石栏板、14根望柱和2只抱鼓石。两边望柱上雕有4只石狮,翊翊如生;其它望柱均雕有方形素头、方形覆莲、圆形仰莲、圆形覆莲等,类型多样,风格各异。与宁波其它古桥不同的是:其中间桥洞和两边孔洞的洞内顶端分别嵌有两块雕花石板,实属少见。中间桥栏板上方镌有桥匾,阴刻有“永济桥”楷书桥名。</p><p class="ql-block"> 永济桥南堍建有永济庵和桥亭。</p> <p class="ql-block">桥的中孔两侧镌刻有桥联各一,但因年代久远,损蚀严重,字迹已难以辨认。</p> <p class="ql-block">桥南的桥亭和永济庵。</p> <p class="ql-block">安乐桥</p><p class="ql-block"> 又名小浃江桥,位于北仑区小港街道下邵村西端,西北东南向横跨于小浃江之上。与小浃江上的其它桥梁一样,建桥之前这里原先是“东陵渡”渡口所在。因为此处江面宽广,风浪较大,往来渡船经常出险,桥建成后,遂取名“安乐桥”,以求百姓吉利安祥。</p><p class="ql-block"> 安乐桥全长61.5米,为六墩七孔石梁平桥,当地百姓又称为“七孔桥”。其桥身中间微微隆起,桥面用3块石板纵列铺砌,两侧修以石栏板;6个桥墩以松木桩为基础,桩上再用条石叠砌,两头浑圆,以免舟船撞击损坏桥墩。从桥的横侧望去,安乐桥通体不施雕饰,简朴而厚重。</p><p class="ql-block"> 目前,由于安乐桥的桥台、桥面板、条石栏板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岁月的沧桑在斑驳的桥石上展露无遗,前些年,有关部门已经在桥的上游数米处新建了钢筋混凝土大桥,并对安乐桥实行封闭。</p> <p class="ql-block">桥中断危石梁已经用钢梁代替。</p> <p class="ql-block">桥西的桥亭</p> <p class="ql-block">朱家渡桥</p><p class="ql-block"> 位于北仑区小港街道姚张村姚家斗自然村东北,南北向横跨小浃江。该桥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由当地一位朱姓善士出资建造,故名“朱家渡桥”;因为四墩五孔,村民也称其为“五眼桥”。现存石桥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重建。2002年因受拖拉机撞击,后曾进行过一次维修。朱家渡桥建造以后,使居住在小港周边村落与鄞县东乡的村民有了通向小港、镇海的便捷道路。</p><p class="ql-block"> 朱家渡桥全长49.2米,其中引桥长18.7米,正桥长30.5米,宽2.25米;中孔跨径3.5米,高3米。建桥时,为克服江底土质粘软,建桥时曾打入多排松木桩。铺垫的桥墩用长3米、厚0.6米条石叠砌,东西两头设分水尖;桥顶为两层伸臂石梁;桥面用3块石板梁并列铺砌,两边设石栏板,望柱同栏板齐平;12个桥栏栓和10块桥栏板也采用整料,用榫卯与桥面条石衔接。全桥通体不施雕饰,简朴而厚重,特殊的建筑结构和材料,使得朱家渡桥经受了百余年风浪侵蚀,至今桥体仍非常完好。</p> <p class="ql-block">从朱家渡桥眺望小浃江。</p> <p class="ql-block">本集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