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多姿的哥伦比亚

郑言

<p class="ql-block">哥伦比亚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Colombia)是为纪念美洲大陆发现者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但最后一个音节使用了拉丁语代表地名而得名,意思是 “哥伦布之国”。哥伦比亚国土约114万平方公里,是南美洲第四大国家,也是南美洲唯一在太平洋和加勒比海都拥有海岸线的国家。 世界上最长的山脉 - 安第斯山脉从北向南纵贯哥伦比亚。</p><p class="ql-block">哥伦比亚在70年代到90年代因为生产毒品和疯狂贩毒被视为世界毒品之都。绑架,抢劫和暗杀频繁发生,它曾是世界谋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因此哥伦比亚的不安全深深烙印在不少人心中 。自从哥伦比亚政府向贩毒集团宣战后,经过三十年来的不懈努力和治理,哥伦比亚的治安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近几年我经常听到有朋友去哥伦比亚旅游。但是因为哥伦比亚的不安全历史,我从未想过去这个国家旅游。 2023年夏天帆姐打电话邀请我参加Gate1组织的11月底的哥伦比亚团游,并且能跟我想去的厄瓜多尔旅游连上。有朋友相伴,而且跟团旅游要比自由行安全些,我便欣然地答应了。八天的哥伦比亚旅行让我对这个国家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感觉良好。下面是我的旅行路线和游记。</p> <p class="ql-block"><b>麦德因(Medellin) </b>是哥伦比亚第二大城市,坐落在安地斯山脉中的一片峡谷地带。由于地处海拔1500米,这里的气候并不像其他赤道附近城市那么炎热,属于副热带湿润气候。一年之中气温变化很小,平均温度为22摄氏度,因此麦德因被称为“永春之城”。因为气候宜人,这里鲜花盛开,品种繁多,麦德因也被誉为“花之都”。</p><p class="ql-block">这样一个环境美好的城市,1988年却被《时代》杂志评为“地球上最危险的城市”。这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哥伦比亚大毒枭帕勃罗·埃斯科巴 (Pablo Escobar) 的老巢就在麦德因。该城市的社会治安因毒品和恐怖主义而跌入谷底,最糟的时候全年杀人案发率每10万人为381起。而埃斯科巴却因为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贩毒集团而积累的财富让他登上了1989年《福布斯》富豪榜第七。哥伦比亚政府不是不去抓捕他,而是敌不过埃斯科巴的力量。埃斯科巴和他的手下曾将哥伦比亚最高法院夷为平地。幸好随着1993年埃斯科巴的去世,这段令人恐怖的历史终于结束。哥伦比亚政府,尤其是麦德因政府在为城市安全和民生繁荣上做出了杰出的成绩。近10年来麦德因已经成为拉美最安全的城市之一。</p><p class="ql-block"><b><i>Comuna 13浴火重生</i></b></p><p class="ql-block">麦德因的第13号社区(Comuna 13) 是一个典型的成功转型案例。社区里的居民大多数是穷人。在毒枭称霸时期,这里处于无政府状态,即无道路也不通水电,还被贩毒集团控制着,是最危险的地方之一。该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受到恐惧,不安全和政府不管的影响。这里的情况若在其它国家,许多政府会以拆迁名义赶走当地的贫穷居民,重新建立高档小区。可是麦德因政府并没有这样做 。当地的居民更是为自己的生活和安全奋斗。自1991年起政府和居民保持对话,共同参与社区的决定和建设,13社区的居民们组成了委员会,为该地区开展改善项目,重点是改善基础设施,如修建学校,图书馆和交通。</p><p class="ql-block">Comuna 13 社区最引人注目的举措之一是覆盖该地区大部分墙壁和建筑物的壁画和涂鸦。 壁画和涂鸦的艺术表现形式为社区的街道赋予了生机和色彩。 涂鸦传达的乐观,希望与和平的信息感染了居民,创造了一个幸福和谐的环境。</p> <p class="ql-block">13社区到处都有这样的涂鸦。</p> <p class="ql-block">在13社区,这样的街头表演遍地皆是。</p> <p class="ql-block">13社区的另一个重要举措是解决交通问题。这个社区依山而建,居民们每天为工作要辛苦上下山坡。为此社区里盖了一座户外电扶梯系统,让出行变得安全且容易。有了电扶梯,男女老少可以方便地走出社区,急救病人能够快速送往医院。电扶梯大大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交通是一个地方的发展命脉。13社区的电扶梯不仅方便了当地居民,促进了居民与外界的联系,而且引来了旅游业的发展,壁画,涂鸦和街头表演每日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现在麦德因政府还建立了到13社区的空中缆车和地铁,更加方便了当地居民的出入。其中最有意义的是13社区的导游都来自于这个社区。他们之中不少人亲身经历了这个社区的前世与今生,用自身经历告诉游客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也是参加了一个13社区的当地导游带领的步行游。</p> <p class="ql-block">户外电扶梯。在13社区,这样的电扶梯有很多节,帮助居民上下山坡。</p> <p class="ql-block">照片上方可以看到另外一节电扶梯。</p> <p class="ql-block">最右边穿红衣服的是我们的导游。他在13社区长大。用他亲身经历告诉我们13社区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13社区的成功转型表明即使在不利和充​​满挑战的环境下,只要社区居民能够团结起来面对问题,社区和政府共同努力合作去克服问题就能够实现目标,为居民创造一个和平舒适的环境。Comuna13已成为麦德因著名的旅游地标、潮流艺术街区和网红打卡地,是治安最好的社区之一。</p><p class="ql-block">题外话,Comuna 13 有家冰淇淋店的冰淇淋很好吃。有机会去的人一定要去品尝。</p> <p class="ql-block">冰淇淋店名字为Creams Dona Onsuelo</p> <p class="ql-block"><b><i>胖子艺术</i></b></p><p class="ql-block">费尔南多·博特罗 (Fernando Botero) 是出生在麦德因的哥伦比亚最著名的现代艺术家,2023年9月去世,享年91岁。因其独特的画风在世界画坛享有盛誉。博特罗的绘画和雕塑以夸张的肥胖和艳丽的色彩为主,他笔下的人物,动物,静物和景物均被画成胖乎乎的样子,看上去风趣滑稽,充满童趣。呈现出令人捧腹的喜剧效果。博特罗说: “我画的不是胖子,而是想通过现实题材,表达一种体积带来的美感和塑性。”他的作品体现了哥伦比亚人的审美。“胖”对于哥伦比亚人来说是美,是自信,是对本土艺术的认可和热爱。与其说博特罗对胖的热爱源于哥伦比亚人的审美,不如说博特罗的胖子艺术让哥伦比亚人自豪自信。博特罗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大城市,如纽约,巴黎,新加坡,耶路撒冷等地都能看到他做的胖墩墩的雕塑,装扮着城市的公共空间, 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放松心情缓解压力。</p><p class="ql-block">麦德因城市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博特罗广场,这里有他捐赠的23座青铜雕塑,广场一边的安蒂奥基亚博物馆 the Museum of Antioquia 里也存放着他的个人作品。徜徉于广场上,近距离欣赏高高胖胖的雕塑,感受麦德因的文艺气息。雕塑之间的间隔很近,人们往来穿梭,驻足拍照。在体积感庞大的雕塑下面,所有人都变得瘦小了很多。此时如果遇见一个胖子,能从他的表情中看出我胖我骄傲的神态😊。</p> <p class="ql-block">在博特罗广场上的博特罗的雕塑作品。</p> <p class="ql-block"><b><i>灯光公园 (the Parque de las Luces)</i></b></p><p class="ql-block">这片地带以前叫希斯內罗斯广场(Plaza Cisneros)。因为火车站就在附近,这里曾是麦德因的主要农贸市场。1960年哥伦比亚火车公司破产。农贸市场逐渐搬迁到另外一个地方,此地变得萧条,并被小偷,妓女和吸毒犯占据。进入21世纪后,麦德因政府把此地作为城市改造的一个重点项目。 在广场上矗立了300根由混凝土和铁混合,并嵌有发光条的柱子,每根柱子高24米,形成人造森林,它们白天给人庇荫,夜晚灯柱亮起银色的光,呈现出一片“冰柱林”,蔚为壮观。广场上还建起了喷泉和竹林,并将广场改名为 “灯光公园”。在此地还经常举办音乐会和活动, 给市民们提供聚会,休息和娱乐的场所。广场周围还建起了图书馆,教育机构等公共设施,并重新整修了火车站 。经过改造,这里成为了麦德因的一个新地标。</p> <p class="ql-block">300根会发光的柱子。</p> <p class="ql-block"><b>瓜塔佩(Guatape)</b></p><p class="ql-block">瓜塔佩位于麦德因东86公里处。人口不到6千。这个小镇不仅是哥伦比亚人最爱的一日游的地方,而且每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外国游客。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瓜塔佩一词来源于克丘亚语,意思是有关石头和水。瓜塔佩有块巨岩El Peñón de Guatapé,高200多米。瓜塔佩还有一个由于修建水电大坝而形成的巨大的人工湖,被称为安第斯山脉中的千岛湖。 可以在湖面上泛舟,很多岛上有众多的度假屋和酒店。瓜塔佩巨岩与瓜塔佩湖构成了山水相连的优美景色。</p><p class="ql-block">瓜塔佩巨岩形成于百万年前,巨岩造型奇特,雄奇峻峭,巨岩中间有道裂缝,因为这块岩石相当地陡峭,直到1954年7月才第一次被人攀爬。三名勇士用几块木板插入岩石裂缝中攀爬,花了五天时间才到达山顶。此后聪明的建筑工程师设计并修筑了一条之字型天梯,游客可以拾级而上。台阶镶嵌在巨岩岩石缝隙之中,既不破坏岩石的整体结构,又增添了丰富奇特的壮美效果,好像给巨岩系了一副鞋带,左右穿梭直到岩顶。天梯有650级台阶,到了岩石顶部还可以再上100级台阶去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上可以360度地看到瓜塔佩湖的碧水环绕着绿意盎然的大大小小的岛屿,远山起伏,层峦叠嶂,云海茫茫,景色如画,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瓜塔佩岩石</p> <p class="ql-block">镶嵌在岩石缝中的之字型楼梯</p> <p class="ql-block">瓜塔佩千岛湖</p> <p class="ql-block">我们不仅登上岩顶鸟瞰瓜塔佩湖,还乘游艇在湖中岛屿穿行畅游。欣赏不同岛上的风景和建筑。</p> <p class="ql-block">二是瓜塔佩小镇色彩斑斓,被称为世界最美小鎮。每家店鋪每幢房子不仅塗上任意的色彩,还被别具匠心地装饰,有的用鲜花,有的作壁画。最有意思的是有些壁画代表了房屋主人的职业。总之所到之处,目之所及皆是五颜六色,整个小镇就是一所斑斓夺目的画廊。而且小镇很干净,地上没有乱仍的垃圾和废纸。南美人对颜色真是有着无限的热爱,哥伦比亚也不例外。无论是传统着装还是街道涂鸦都是一派五彩斑斓。</p> <p class="ql-block">色彩斑斓的房屋装饰。左上图是家面包房,它的外墙上的壁画是烘焙。</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麦德因机场,得到去卡塔赫纳的飞机晚点的消息,大家刚坐下等待,就看到来了几个人,拿着有哥伦比亚国旗颜色的头巾,原来他们是来给我们表演的。他们表演了4个节目,使等待乘飞机的乘客缓解焦灼不安的心。我觉得这个的机场工作人员很热心,服务周到。飞机晚点经常碰见,但从来没有遇见过这样的待遇。</p> <p class="ql-block"><b>卡塔赫纳 Cartagena </b>是位于哥伦比亚西北部加勒比海沿岸的一座海港城市。卡塔赫纳始建于1533 年,16世纪中期成为西班牙殖民者掠夺南美金银财富的转运港和奴隶市场。因此引来大批加勒比海盜的觊觎。为了抵抗海盜的劫掠,西班牙人筑起了城墙和军事要塞, 成功地保护了卡塔赫纳免受海盗洗劫。这座城市后来发展成哥伦比亚北方的重要港口。该城市分有新老城。老城里有绵延十多公里的古城墙,堡垒和许多炮台,用来抵挡加勒比海盗的袭击。还有建于殖民时期的钟楼, 教堂和广场,是南美洲保存最完好的殖民风格城市之一,漫步在鹅卵石街道感受数百年的历史和 殖民地建筑的魅力,享受着一种穿越时光的体验。1984年老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 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建于西班牙殖民时期,延绵十多公里的老城墙。</p> <p class="ql-block">古城外围的17世纪的堡垒(Castillo de San Felipe de Barajas)也是遊人必到之处。</p> <p class="ql-block">濒临加勒比海,卡塔赫纳有着漫长的海岸线,湛蓝的海水,金色的沙滩,构成了秀丽迷人的滨海风光,成为闻名世界的旅游,避暑胜地和会议中心。该城市三面环水,景色优美。除了老城,卡塔赫纳亦是一個現代化的城市,沿海新建了很多高級酒店。</p> <p class="ql-block">夕阳慢慢沉下,将天空熏染成一片金黄色,傍晚的微风轻轻拂过,带来一份宁静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b>托图莫火山 (Volcán de Lodo El Totumo) </b>位于卡塔赫纳东北69公里处。卡塔赫纳周边游的广告上说这个火山口里注满了泥浆,可以洗泥浴,而且火山泥里含有各种矿物质,如钠、镁、铝等, 是对人身体有益的“药浴”。我们慕名跟着一个一日游旅行团而来。当小面包车停下,看到的是片空旷地,有几间破旧房屋,一座小山包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尽管事先在网上已看到这座泥火山的照片,但身临其境,我还是不能相信这个只有10来米高的是座火山? 通往山顶的木梯也搭建的非常简陋。难以想象这里是哥伦比亚一处热门旅游目的地。</p><p class="ql-block">既来之则安之。在简陋的更衣室换好衣服,在烈日炎炎下排队等着进到山顶的泥浆池里。说是泥浆池一次可放10到15人。这里的泥浆要比冰岛的蓝湖温泉的泥浆稠,水温跟其它地方的温泉水温差不多。唯一让我感到神奇的是泥浆 浮力很大,它真的能把人浮起来。尽管火山不高,但我觉得它不像是个人造的景点,因为这样的泥浆很难从另外一个地方推送到这里,而且池中的泥浆在不断地翻滚,是个活动体。我的皮肤是否因为洗了泥浴而得到了改善不得而知,就当作来体验一件新鲜事物。不过这里的服务不错,任何一件小事都要给小费,如帮忙拿鞋子。上火山不能穿鞋子,下火山后,多数人不能在坑坑洼洼的地上光脚行走,所以有不少当地年轻人做服务生。另外洗完泥浴要去不远处的海湾口做清洗,同样是不允许自己清洗,一定要由当地的妇女来清洗。总之是给当地人创造挣钱的机会。好在哥伦比亚的消费水准不高,再多的小费也要比美国的低多了。</p> <p class="ql-block"><b>波哥大(Bogata)</b>是哥伦比亚的首都,也是哥伦比亚的最大城市。位于安第斯山脉中富饶的昆迪博亚卡高原上,海拔2600米,气候凉爽,四季如春。人口1100万。因为曾是西班牙殖民地,大多数人种是印欧混血。</p><p class="ql-block">哥伦比亚的土著居民是穆伊斯卡(MUISCA)印第安人,过着农耕生活。哥伦比亚是拉美地区最大黄金生产国,1501年开始遭到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和掠夺。1533年西班牙建立波哥大城,从此哥伦比亚沦为西班牙殖民地至1819年打败西班牙殖民军而获得独立。因此波哥大有着多样性和多元文化。在这座城市中,过去与现在相遇。既有殖民历史的遗留,又是一座现代化发展很快的城市。</p><p class="ql-block"><b><i>玻利瓦尔广场 (Plaza de Bolivar)</i></b> 是波哥大的中心,这里曾经是马戏团剧院和牛市,现在经常举办各种文化和社会活动。圣诞节时期周围的建筑物外面张灯结彩。广场四周的建筑都是波哥大的主要部门,但是它们的建筑风格是个大杂烩,代表了不同时期的建立和建筑风格。东侧是波哥大主教座堂和圣礼拜堂。其建筑风格是传统的天主教堂。西侧的列瓦诺大厦为波哥大市政厅,是一个法国风格的建筑。南侧是国会大厦,由英国建筑师托马斯·里德设计的希腊风格建筑,始建于1846年,由于国家政治不稳定直到1926年才完成。北侧是司法宫,哥伦比亚最高法院所在地。它的建筑经过四次改建,目前的风格是一座巨大的现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玻利瓦尔广场四周的建筑物,建于不同时期,有着不同建筑风格。上北是司法宫,下南是国会大厦,左西是市政厅,右东是天主教教堂。</p> <p class="ql-block"><b><i>黄金博物馆(Museo del Oro) </i></b>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器博物馆。博物馆拥有3万4千件公元前300年至公元16世纪的印第安人制作的精美金制器物,璀璨夺目,按不同时期和地区分别陈列。这个博物馆是哥伦比亚访问量最大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接待约50万人次。</p><p class="ql-block">大厅门口警卫森严,参观者要分批进入,每批不超过20人。初入厅时室内一片漆黑,转眼间灯火通明,四周玻璃柜里的金器和灯光相互辉映,琳琅满目,耳边响起悦耳的印第安人音乐,悠扬动人的音乐声将参观者置身于神话中的“黄金世界”。</p> <p class="ql-block">中间的黄金船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b><i>特逅游戏(Tejo)</i></b>是哥伦比亚的一项娱乐性运动。600年前起源于波哥大附近的一个印第安人部落。现在这项运动已成为全国男女老少都喜爱的运动,尤其在中小学到大学学生中非常流行。可以打个人或团体比赛,也可以作为社交活动。这是一种投包和保龄球结合的投掷游戏。球员投掷 tejo (一个可以握在手掌中有重量的钢盘),投掷距离以投掷性质决定。打比赛的距离要很长。娱乐性的距离仅20-30米。钢盘投向一块装有泥巴的倾斜木板,木板正中央有一张装有火药的折纸 (mechas),折纸带有反光的粉色以便投手看到靶心。折纸放在一个金属环上边缘(bocin)。如果钢盘击中折纸,火药与金属摩擦产生爆炸。如果钢盘引爆得满分。但是钢盘落在金属环里,按到折纸的远近的距离也能得一些分数。这个视频介绍了特逅游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sfeJot-g2o</p> <p class="ql-block">我们有幸在一个酒吧里玩了这个游戏。看样子哥伦比亚有不少酒吧设有这个游戏间,人们可以一边喝啤酒,一边投掷。可以想象当酒精上头后,人们会玩得更嗨。</p> <p class="ql-block"><b><i>蒙塞拉特山(Monserrate Hill)</i></b>位于波哥大城北,海拔3152米。到这里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有自然风光。山顶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气候宜人,山上有许多观景台,瀑布和溪流。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户外活动选择。另外站在山顶上可以俯瞰波哥大整个城市,十分壮观。吸引了许多游客到这里看日落和市景。</p><p class="ql-block">二是蒙塞拉特山被认为是哥伦比亚天主教的象征。它的名字来源于蒙塞拉特(Virgen Morena de Monserrat),其圣地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山上有一座建于16世纪的白色的圣玛丽亚修道院。 这座修道院是美洲最古老的修道院之一。也是波哥大最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信徒和游客到这里朝圣和参观。</p><p class="ql-block">上山的方式有三种: 有轨道缆车,小火车和徒步。朝圣者们多选择徒步上山。缆车是最快最便捷的方式。在缆车运行中能够通过大车窗看到外面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在山顶上看波哥大市全景。</p> <p class="ql-block">蒙塞拉特山上的圣玛丽亚修道院。</p> <p class="ql-block"><b><i>锡帕基拉盐大教堂 (Salt Cathedral de Zipaquirá)</i></b>位于波哥大东北42公里处。锡帕基拉镇是哥伦比亚重要的盐产地,很早居住在该地区的穆伊斯卡印第安人便从丘陵周围的洞穴中提取盐分,以用于其他商品的交易。大约在1801年,该地方开始了盐矿的开采。矿工们习惯在工作前先祈祷,请神保佑他们。1932年在采矿场里建造了一座小教堂,后来因为安全问题被关闭。1954年矿工们又在矿场内建了一座更大的教堂,1991年还是因为结构和安全问题被关闭。现在的这座盐大教堂是1995年对外开放。它是建在之前的教堂200英尺之下。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盐教堂。</p><p class="ql-block">教堂入口处设在原采盐坑道洞内。从入口到地下教堂需经过500米左右的宽大坑道,在长长的坑道行走时,经过14座造型不一有灯光颜色变化的小教堂,展示了耶稣十字架之路上的各种事件。每座小教堂的精致令人感慨不已。主教堂位于137米深的地下,高约23米,长90米,宽70米 ,大厅可容纳8千人,完全用黑色盐岩建造,在灯光的渲染下,教堂非常的凝重而神圣。整个教堂由15根巨大的正方形柱子支撑,柱子上部用大钢索固定。教堂正中有一祭台,是由一块18 吨重的盐岩建成,有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台下教堂的正厅中摆着一排排座椅,以供祈祷者使用。整座教堂使用了声控和光控来营造气氛。使教堂显得格外深邃,无限神秘,使人不由得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盐大教堂的建立使人感慨人类的智慧和无限的创作能力。这座地下盐大教堂已成为哥伦比亚重要的旅游热点区之一,每天游客排着长队进入地下盐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上两图是大教堂里面的大十字架,祭台和供祈祷者使用的排排座椅。中间是有灯光变化图案的通道。左下是盐教堂入口。右下是盐教堂广场上的一座代表盐矿工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四角的照片为四个小教堂,内部代表耶稣十字架路程上的不同经历。中间是盐矿坑道。</p> <p class="ql-block"><b>哥伦比亚的美食 </b>哥伦比亚的饮食正如他们的人种,受到世界各地饮食文化的影响,既有当地印第安人的传统食品,也有西班牙殖民者带来的西餐,还有来自非洲,阿拉伯和亚洲的饮食文化的影响。主要食材有大米,玉米,木薯,豆类,以及牛羊肉,猪肉和鸡肉。加勒比海地区则主要食用海鲜。哥伦比亚盛产各种热带水果,在大街小巷都能买到鲜榨果汁。他们还喜欢在食品里使用香蕉,如炸青香蕉 (Patacon)或用芭蕉(Plantain)做菜。</p><p class="ql-block"><b><i>哥伦比亚咖啡</i></b>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咖啡之一。它的咖啡产量在世界排名第三,仅次于巴西和越南。到哥伦比亚一定要喝一杯当地的咖啡。</p><p class="ql-block"><b><i>Arepa玉米饼</i></b>: 是哥伦比亚的传统 “国民早餐”,其实不只是早餐,三餐都可以有。玉米饼可以是烤的也可以是炸的。一般与炒蛋,玉米,奶酪和鸡肉等一起食用。</p> <p class="ql-block">玉米饼,奶酪和炒鸡蛋是帆姐和我在哥伦比亚第一天的早餐。</p> <p class="ql-block"><b><i>Empanada 馅饼(饺子状)和B</i></b><b style="font-size: 18px;"><i>uñuelos 炸奶酪球</i></b>是哥伦比亚很受欢迎的小吃,传统的馅饼里用的是碎猪肉或牛肉。现在还有鸡肉,土豆,或其他素馅儿。经过油炸,蘸着辣酱和柠檬汁吃。</p><p class="ql-block">炸奶酪球是用木薯粉和玉米粉制作,里面可以是实心儿的类似多纳球,也可以有加奶酪。油炸之后,外面香脆,里面的流心奶酪入口即化。</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馅饼,下图是炸奶酪球。</p> <p class="ql-block">炸或者烧全鱼: 这道菜是沿海城市的典型菜肴。主要用具有微红色的莫哈拉鱼,也有用罗非鱼。油炸或红烧后配上椰子饭,炸青香蕉和沙拉。照片摄于卡特赫纳。</p> <p class="ql-block"><b><i>Ajiaco Santafereño 鸡肉土豆汤</i></b>:此道菜是波哥大的特色菜肴,是用三种不同类型的土豆和玉米做成的鸡肉汤,通常与牛油果和米饭一起食用。这道菜过去被视为穷人菜,但是它的内容很丰富而且价格便宜。汤里的土豆很重要。一般要用当地的品种土豆,土豆使汤粘稠。</p><p class="ql-block"><b><i>Sopa de Mondongo牛肚(猪肚)蔬菜汤</i></b>。把牛肚或猪肚切成小块后,加番茄,土豆,洋葱,木薯粉和香菜制成,搭配米饭,牛油果和玉米饼一起食用,味道丰富,口感醇厚鲜美。</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猪肚蔬菜汤,下图是鸡肉土豆汤。</p> <p class="ql-block">巴伊萨拼盘(Bandeja paisa)被称为哥伦比亚的国菜。这是一盘大杂烩,内容丰富,肉类可以自选搭配,如牛肉,鸡肉, 香肠或炸肉,再配上米饭,鸡蛋,牛油果,鳄梨,菜豆,玉米饼和炸香蕉片等。左下边有炸五花肉,跟豆子颜色相近。</p> <p class="ql-block">八天的哥伦比亚旅游 (2023年11月23日-11月30日),去了三个城市,参观了十几处景点,使我 对哥伦比亚有了一点认知。总体感觉哥伦比亚比想象的要安全得多,虽然我们是跟团旅游,我们有自由行的时候,也晚上出去吃饭看夜景,没有感到不安全。因为哥伦比亚曾为西班牙的殖民地,它的历史和文化都显现出受着深刻的西班牙甚至欧洲的影响。虽然只去了三个城市,但是它们具有代表性:首都,海滨城市和曾是哥伦比亚的最危险的城市,包括了哥伦比亚不同的地理,气候和自然风景。哥伦比亚的人民非常热情友好。我觉得哥伦比亚人,乃至整个拉美人,天生的具有艺术细胞,只要音乐响起,他们浑身上下立刻动起来,带给周围的人欢乐的气氛。他们的绘画和装饰色彩斑斓,不仅令人感到美好,心情愉快; 也彰显了哥伦比亚人的性格是热情豪放,率真洒脱。希望有机会再游哥伦比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