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对黑总有一种隐隐的恐惧、担心、害怕、不祥之感,说不清道不明究竟是为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回溯儿时记忆,傍晚暮色暗沉,仿佛一张巨大的黑幕从天而降,白天风风火火的人群、喧闹的街市、鸡飞狗跳的嘈杂都在这张神秘的巨网下得到了一点点的安抚与催眠,世界好像进入了一个新的节点,周遭一切都慢慢开始安静下来。</p> <p class="ql-block"> 四五岁的我坐在靠山脚下的老家门口的门桩上,一抬头看到了就是山上那连绵不断的树木,联想到大人们时常谈起山上有各种老坟,那种不寒而栗的害怕就油然升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农村最恐怖的就是有老人的家里,都偷偷藏着一副黑漆漆的棺材,有的放在偏僻的杂屋,有的直接放在猪圈旁的屋檐下,用枯黄的稻草密密麻麻的盖着,可那一头大一头小的形状,让儿时的我不用细想就知道那是什么,心里猛的一紧心脏开始狂跳,赶紧别过头去,以百米冲刺的步伐仓惶逃去,跑出很远仍不敢回头张望,只觉得倒霉,还怕那里面真会钻出大人嘴中所描述的一个青面獠牙的鬼来。</p> <p class="ql-block"> 直至今日也忘不了儿时那些关于大人讲鬼怪的故事,经常是三三两两的凑在一堆,有时眉飞色舞的比划,有时又神秘兮兮的嘀咕~~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那些没法弄懂又解释不清的事物和景象,大家就往神秘、恐怖、玄乎的鬼怪那里靠,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可能就是这样从平常老百姓的生活中总结提炼而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此在我心目中,阴森的黑就与暗乌、不好的东西紧密扯在一起,心想长大后一定不能买黑衣黑帽等东西,应该就是心里的阴影太重。</p> <p class="ql-block"> 随着年龄增长,我对黑的惧怕还是不能释怀,只要看见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或物件时,首先还是吓一跳,定定神安抚一下惊吓的心后细看,自己也会哑然失笑,原来不过如此。这样乌龙的事件多后,心里的紧张渐渐少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发现对黑色的印象逐渐改变,黑变成了高级色,端庄大气、上档次、稳重、高雅成熟、有魅力等。有时我会反思,以前为什么会对黑那么惧怕,可能源于年幼的无知、浅薄、不了解,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原先那些心中的魔障被一点点的剔除。</p> <p class="ql-block"> 步入中年后经常要亲自面对身边亲友的离世,生生切切体会到“生老病死是一个人的正常规律”。“出生、生活、生育、生产、生长~”都是指“生”是勃勃生机,“衰老、老乡、老人、老家、老伴”都是指“老”是时间长、旧的、过去的,“疾病、病痛、治病、看病、毛病、养病”都是指“病”是长久发生的东西,由质变到量变的一个改变过程,“贪神怕死、死活、处死、死亡”都是指“死”是由生到灭的凋亡过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美国作家欧文亚隆在《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中告诉我们:“死亡只是生命旅程中的一个终点,而我们的精神和价值观将永远传承下去”。这句话提醒我们,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我们留下的足迹和精神财富的延续。以前惧怕的黑说到底就是与神秘、不可预知的死亡沾了边,如果搞清楚“死”不过是肉体消失、精神永存的另一种形式,那向死而生就是一种坦荡、明白、好好生活的一条坦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