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先生临画小记:</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有自己退休生活安排,先生在临近退休的年龄醉心于山水画的学习。从没有绘画基础的人,跟着直播间老师学山水画,居然也学得有模有样。每临摹一幅画就分享给我,我也在慢慢品味他学画的快乐。不到半年的时光,临摹得山水画很好看,我就收集了一些,按时间排列起来,也能看出他进步的足迹。封面图片是4月30日的,接下来就是从3月7日以来收集的。</p><p class="ql-block"> 很佩服先生的毅力,有点狠劲,学得也是蛮快的。我也顺路在网上了解了一下学习山水画画法的过程,深以为是,所以摘录一些记下来以供继续学习用之。</p><p class="ql-block"> 后面的文字均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4月30日临摹)</p><p class="ql-block"> 画论上说中国画家的成长分三个阶段:第一、略知笔墨性情;第二、规矩粗备、第三、神理少知。</p> <p class="ql-block"> (3月7日临摹) </p><p class="ql-block"> 中国画历来的追求与理念完全一致,就是树要古、山要深、水要清,溪流要迂回,最后落到一个词上,就是画面要“干净”。</p> <p class="ql-block"> 临习前人作品的目的在于“师其迹,更师其心”</p><p class="ql-block"> 古代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传统的情感思想中最为深厚的沉淀。古人游山玩水的人文意识,傍山之德、参水之性的内在情操,让山川风景尽收咫幅之中,这些统统都成为中国山水画不断演绎发展的核心内涵。游赏在山水画中,便可品味到中国画的格调、气韵、意境。仿佛没有哪个画科像中国山水画那般,能让国人对此会有感情上的升华。只要谈论起中国的古典文化,山水画便是国人的性情、民族的底蕴、华夏的样式。而学生在面临学习这一画科,临摹成了尤为重要的一环。</p> <p class="ql-block"> 要说一个学习中国画技法必经的过程,那肯定是临摹。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这一画论一直沿用至今,不仅提出了“师造化”的前提,而绘画最本质还是要回到“心源”。表面看去中国画是在描绘自然,每达到一个风景便是“看山是山”,却不单是描绘自然,而是强调用心眼去观察自然,经历了“看山不是山”这个过程,而后达到了“看山还是山”的结果。中国山水画从“看山不是山” 到“看山还是山”这个过程,酝酿出“意境”这一结果,正因如此,为无数的艺术家打开了各种创作的思路。</p> <p class="ql-block"> 中国山水画常体现出来的“三远”法,宋人郭熙在 《林泉高致》 有这样的论述:“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儿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其中郭熙还讲道:“平远之色有明有晦”“平远之意冲融而縹縹缈缈”。</p><p class="ql-block"> 宋人韩拙在《山水纯全集·论山》 中指出:“愚又论三远者: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溟溟、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p><p class="ql-block"> 南宋时期米友仁的山水代表作 《潇湘奇观图》,画面峰峦连绵起伏,层峦叠嶂,烟云萦绕;茂林深处,被缥缈的云烟所笼罩,苍苍茫茫;林中房舍若隐若现;山石跟树木都用水墨点染而成,浑然一体,有一种秀润迷茫之感,使人观之如入其境之中。连绵的山林秀润多姿,烟雾溟朦缥缈,堪称幽远、迷远的经典之作。而这种飘渺迷远的氛围之美,也属于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山水画中讲究山水势之磅礴、庙堂之气,也是深远意境的一种体现。在郭熙 《林泉高致》 里有:“山水,大物也。人之看者须远而观之,方见得一障山川之形势气象。”表面看这是一种观山水之法,而另一方面看,创造出观赏大气势山水画的另一套更直观方法,使人置身于“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画意境。</p> <p class="ql-block"> 中国画临摹的这一过程,就是需要用一颗真诚的艺术之心、潜心深入的方法,以使得自己与前辈大师之间艺术和精神之间的距离拉近, 达到一种气息的契合。李可染先生曾经说:“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 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说的就是必须在传统技法上下功夫, 掌握其中的精髓, 然而却又要脱离这种浅层次的学习,“师古”而敢于去化, 临习前人大师的目的在于“师其迹,更师其心”, 最终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