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中的西班牙历史(八)

山水33

<h1><b>17、西语世界的文化圣地萨拉曼卡</b></h1><div><b><br></b></div><b>西班牙语是世界上第二大语言,而萨拉曼卡则是它诞生地及摇篮。1492年,时任萨拉曼卡大学教授的安东尼奥·德·内布里哈出版了第一本《卡斯蒂利亚语语法》。此书在当时最大的作用在于为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提供了语法标准,为卡斯蒂利亚语(即后来的西班牙语)走出半岛、走向美洲、走向世界,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之一而奠定了基础。萨拉曼卡是西班牙人普遍认为文化气息最浓文化底蕴最厚的城市,2002年被评为欧洲文化之都。</b><div><b>欧盟每年指定若干欧洲城市为欧洲文化之都以推广该城市的文化生活和文化发展。这一活动始于1985年6月13日,当时欧盟的前身欧共体。那时的欧洲还处在被冷战分割的时代,两个阵营里的人们交流还相当困难。这一活动的宗旨是用文化作为桥梁,把欧洲人连接在一起。当时活动的名称是“欧洲文化之城”。这一名称用到1998年,于1999年更名为“欧洲文化之都”。第一届“欧洲文化之城”选定在希腊雅典举行。</b><br></div><div><b>争当“欧洲文化之都”的竞选工作一直很激烈,竞选的时间也比较长。首先要在申请国本国内进行全国性竞选。经过竞争筛选淘汰一些后,还要进行第二轮竞赛,确定胜出候选城市后上报欧盟。待欧盟批准后,欧盟理事会将协助、监督和指导被选城市制定一个详细活动计划,该计划要充分体现“欧洲范畴”和影响力,特别是其附加值。既要突出欧洲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多样性,又要体现欧洲文化的共性。整个过程一般为六年至八年,与申请举办奥运会差不多。<br></b></div><div><b>常年在欧洲旅游陆陆续续去了三十几个被授予欧洲文化之都的城市,确实历史底蕴丰厚文化内容丰富,既有欧洲文化的共性,也有其自身地域、民族、历史、宗教、风俗等特色,看点很多。萨拉曼卡也是如此,城市的几个称呼就概括了它的文化内涵,是公认的西班牙文化气息最浓的城市。</b></div><div><b>萨拉曼卡被称为西班牙的大学城。相当于英国的牛津。萨拉曼卡大学最早建立于1134年,1218年被当时的国王阿方索九世确立为国立综合学院,已拥有800多年的历史,是西班牙最古老的顶尖公立大学,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几所高等学府之一。萨拉曼卡大学一直是欧洲的重要学术中心之一,与巴黎大学(法国,建于1150年)、牛津大学(英国,建于1249年)和博洛尼亚大学(意大利,建于1088年)齐名,并称欧洲四大名校,西班牙人引为骄傲。萨拉曼卡大学以人文社会学科见长,在自然科学等其他领域实力亦不可小觑。萨拉曼卡大学是欧洲人文学科的研究重</b><b>镇,其中尤以语言学、经济学和法学最为突出。</b></div><div><b><br></b></div><div><b><br></b></div> <b>萨拉曼卡不少建筑墙上都有红色涂鸦,这源自15世纪的一个传统。那时大学生取得学位后都去参加斗牛以示庆祝,然后用公牛的血在墙上写下“胜利”之类字样并注上日期,这一风俗一直保留至今,因此在萨拉曼卡城内的建筑上随处可见这些涂鸦。</b> <b>大学城的入口巨大的外立面可谓是一场视觉盛宴,金色砂岩上的美丽浮雕就像一匹精美的挂毯,刻画了神话中的英雄、宗教场景以及各种纹章图案,其中天主教双王费尔南多和伊莎贝拉的半身雕像是最引人注目的。</b> <b>建于16世纪的正门立面,精细繁复的银匠式浮雕,让人叹为观止。它的画面分上中下三层,自上而下依次展现了罗马教皇的钥匙、萨拉曼卡城徽,以及最终完成西班牙统一大业的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一世和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的双王形象。</b> <b>在这纷繁的浮雕之中,隐藏着一只青蛙。据说过去萨拉曼卡大学的学生只要找到了这只青蛙,那这学期就会有好运,考试能够通过。此时这里正好有一个大旅游团停留,几十个人都在仰头找寻那只青蛙。在这一片眼花缭乱的浮雕中,找到这只青蛙真不容易,最后还是导游的提示下才找到。在上图右侧立柱上左边的那个骷髅的头顶上。关于这只青蛙的来历,有几个版本。有工匠恶作剧的说法,也有隐喻不可能实现的说法,因为西班牙有一句谚语,叫做“当青蛙长头发的时候”,就如太阳打西边出来的不可能。继而附会成受天主教双王迫害驱逐的犹太工匠对西班牙王室子嗣不昌的诅咒,事实就是如此。双王唯一的儿子王储胡安夭折,先于他们而亡。后来女儿继位,她嫁给了奥地利的美男子费利佩。从此西班牙进入了哈布斯堡王朝的时代。这只趴在骷髅顶上的青蛙,正斜对着下方双王的雕像。</b> <b>萨拉曼卡大学的的正面有个不大的广场,巍然屹立在中央的是神学家、诗人和哲学家弗赖·路易斯·德·莱昂的雕像。这位萨大教授曾被宗教裁判所关押了四年,罪名是将圣经中的“所罗门之歌”译成西班牙语。</b> <b>古老的大学图书馆,奠基于1254年,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图书馆。</b> <b>围绕萨拉曼卡大学发展起来的萨拉曼卡古城是卡斯蒂利亚文化和西班牙语的起源地,因此萨拉曼卡还有西班牙语摇篮的美称。塞万提斯·萨维德拉(1547-1616),西班牙文学巨匠,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作家,《唐吉诃德》作者。早年曾在萨拉曼卡大学学习。西班牙特有的流浪汉小说也是在这个时期诞生于此的。流浪汉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自传体的形式,以主人公的流浪为线索,人物性格比较突出,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广阔的社会环境描写交织在一起,已初具近代小说的规模。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对于以后欧洲小说的发展,特别在长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结构方法上,有过深远的影响。它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用下层人民的眼光去观察和讽刺一些社会现象。主人公常是失业者,靠个人机智谋求生存,抵抗压迫。他们没有什么道德标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往往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态度。</b><br><br> <b>除了大学之城、西语摇篮,萨拉曼卡还有一个黄金之城的称号。这里的建筑使用了一种取自附近小镇比利亚马约尔的赭红色石块,在艳阳的照耀下反射出金色光芒,给萨拉曼卡带来“黄金之城”的美名。这些建筑的立面都以银匠式风格的雕塑装饰,极其精美。</b> <b>银匠式风格是一种流行于西班牙帝国时代,前承哥特式,后启文艺复兴式的艺术风格,在建筑领域尤其著名,与穆德哈尔艺术风格同为西班牙所特有,在欧洲艺林中独树一帜,其流行时间达两世纪,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治下达到顶峰。银匠式建筑以其雕饰花样精致繁复的立面而著称,常使人联想到精美的银器,如银匠雕刻的首饰一般,而不是冷硬的石雕。空间布局上与哥特式仿佛。这种风格混合了摩尔人建筑、焰式建筑及伦巴第建筑的元素,甚至托斯卡纳的一些文艺复兴元素也参杂在内。萨拉曼卡是银匠风格艺术作品最集中的地区。因此萨拉曼卡也是银匠式建筑之都。</b> <b>萨拉曼卡的新教堂和老教堂。</b> <b>萨拉曼卡旧大教堂,原名圣玛利亚主教堂。<br>旧大教堂位于南侧。始建于12世纪初,到13世纪末才建成,是罗马式的古建筑。 厚实坚固,外表极象一个城堡要塞。 教堂的顶部是一座带有东方风格的鸡鸣塔式八角形顶楼。 基部两侧延伸出4座角楼,向高处耸起一座拜占廷风格的拱顶。旧大教堂以动人的建筑和装饰著称,其中以韦拉小教堂的建筑构思最富创造性,圆拱由8个半圆拱配对排列组成。 教堂内15世纪的祭坛画尤为醒目,由53块木版画拼组而成,讲述了基督与圣母玛利亚的故事。它的作者可能是意大利画家德约·德伊,壁画的上方露天挂了《最后的审判》。</b> <b>新大教堂位于北侧。这座建筑兴建于16世纪到18世纪,兼具哥特式和巴洛克式两种风格。这座主教座堂始建于1513年,在1733年完成。银匠式风格的大门处的雕刻非常精致,人物雕像栩栩如生。 这座教堂也保留了哥特式风貌,是西班牙境内最后一批哥特式建筑之一。</b> <b>位于大学城北边的圣马可教堂。</b> <b>登上教堂钟楼,俯瞰全城。</b> <b>圣马可教堂对面就是著名的贝壳之家。这座以精美雕刻著称的建筑,外面墙体刻有300多个贝壳——这些贝壳意味着楼的主人,是保护朝圣者的骑士。贝壳象征圣雅各,也代表着圣地亚哥骑士团。相传圣雅各的墓在西班牙被发现后,潮水般的信徒前来朝圣。这条“圣雅各之路”(欧洲各地到西班牙圣地亚哥的必经道路)的标志就是贝壳图案。圣雅各之路与耶路撒冷、罗马并称为基督宗教三大朝圣路线。因为雅各是渔民出身,所以圣雅各之路的重要标志是一只白色扇贝贝壳。</b> <b>雕像就是建造这座贝壳之家的主人唐·罗德里奥,十六世纪曾是萨拉曼卡大学的校长,法学博士。</b> <b>从另一个角度观看旧教堂的八角顶。</b> <b>圣斯德望修道院建于1660年,门楣上方为描绘圣斯德望殉难的雕塑。这座修道院因为哥伦布和他的建造者丘里格拉家族而闻名。丘里格拉家族诞生了数位优秀的建筑师,他们在17-18世纪发展起来西班牙独有的巴洛克建筑风格,被后人称为丘里格拉风格。教堂的祭坛就是这个家族的长子何塞的代表作。而哥伦布为了进行航海研究,曾住在这座修道院,不停穿梭于修道院与萨拉曼卡大学的天文系之间。</b> <b>哥伦布广场上的哥伦布雕像。</b> <b>出城走过托尔梅斯河回望新旧教堂。</b> <b>傍晚我们来到马约尔广场,等待广场最辉煌的时刻。西班牙几乎每个城市都有马约尔广场,萨拉曼卡的马约尔广场被公认为西班牙最美丽、最壮观、最大的马约尔广场,尤其是在夜晚,灯火映衬下的马约尔广场会展现出不可思议的魅力,灯光下的石头建筑一片金黄,是对这座黄金之城的最好展示。</b> <b>一直等到晚九点,华灯齐放,瞬间眼前如梦幻般呈现出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广场上的人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一片欢呼。</b> <b>在广场照相时,不停地有游人请求帮助照相,有一对夫妇与我们聊了起来。先生英语极好,来自于埃及。他自豪地告诉我,他就是在萨拉曼卡大学读的本科和研究生,学的是西班牙语言文学,现在开罗大学教西语。他对这里很有感情,经常来萨拉曼卡故地重游。我想他的西语一定比英语还好。</b> <b>离开萨拉曼卡去葡萄牙,顺路去了美丽的小山村拉阿尔韦卡。村中古老的狭窄街巷和谐地交织在一起,街道两侧是用石头、木梁河灰泥建造的房屋,大都有二、三百年历史。这里出产的火腿很有名。在一项评选西班牙30座最美村庄活动中,拉阿尔韦卡被选为第五名。</b> <b>这里的手工制鞋也是远近闻名,买了一双皮靴当场就穿上了。</b> <b>与鞋店女老板合个影。</b> <h1><b>十八、多元文化建筑博览地--古城卡塞雷斯</b></h1> <b>卡塞雷斯是西班牙中西部靠近葡萄牙的一座古城,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一世纪罗马殖民之前。后经罗马人、西哥特人、摩尔人统治,之后在收复失地运动中又成为基督徒与穆斯林反复争夺的要地。这些争斗与对抗也反映在不同时期的城市建筑上,而这些建筑也大多保留了下来,是这里成为欧洲保存最好的古城之一。1949年成为西班牙第一座遗产保护城市,1986年卡塞雷斯被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b><div><b>卡塞雷斯老城入口前的马约尔广场。曾是手工艺品市场。十六世纪修建了带有拱形门柱的建筑</b>。</div> <b>世界文化遗产标志。</b> <b>建于十九世纪的市政厅。</b> <b>修建于十八世纪的埃斯特雷拉城门。但两侧的阿里莫哈德城墙建于十二世纪。古城四周环绕着中世纪城垣,塔楼屹立于城垣之外。一道墙与城垣连接起来,形成了一座要塞之城。12公里长的梯形城墙环绕着这个城市,最初由罗马人设计并建造的这道城墙在摩尔人的改造下,更符合建造城防工事的标准。</b> <b>埃斯特雷拉城门一侧是布哈科塔,与阿里莫哈德城墙同属十二世纪。</b> <b>走进圣玛丽亚广场,这里是参观纪念之城的起点。经过主教宫首先来到圣玛丽亚主教联合教堂。教堂正对的就是当地豪强奥万多家族的宫殿外立面。当年发现美洲新大陆后,奥万多曾被天主教双王派到西印度群岛当总督。他招募了一批同乡,这些人日后成为了征服美洲的中坚力量,其中就包括秘魯的征服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这一地区成为了征服者故乡。也是这个奥万多,为了在加勒比地区发展甘蔗种植,他从非洲引入黑奴到今天的海地岛,成为了美洲奴隶制的始作俑者。</b> <b>主教宫为16世纪文艺复兴风格建筑。</b> <b>街角处的雕像是十六世纪当地的一名苦行僧。</b> <b>圣玛丽亚主教联合教堂。</b> <b>教堂内高大的十六世纪的杉木雕刻的祭坛。教堂建于15、16世纪,属多种风格的教堂,有古罗马式向哥特式过度的特色,唱诗班席有文艺复兴风格,内部埋葬着一些在卡塞雷斯居住过的贵族遗骸。</b> <b>登上教堂的钟楼眺望老城区。</b> <b>老城内狭窄的鹅卵石小巷蜿蜒曲折,穿梭于古老的石墙中,两侧坐落着高大的宫殿和教堂。天空的轮廓被角楼、塔尖和石拱装点着。</b> <b>古城内现仍保留了中世纪大约30座高塔建筑。</b> <b>戈尔菲内斯宫,卡塞雷斯老城最大的宫殿,有约20个房间。这里是1936年9月29日佛朗哥宣布就任国家元首的地方,並以卡塞雷斯为大本营开始向马德里的共和国政府发起进攻,自此使千百万人民生灵涂炭的西班牙内战全面爆发,佛朗哥时代开启,直至1975年佛朗哥去世。</b> <b>卡塞雷斯主教堂圣弗朗西斯科·哈维尔教堂及圣乔治广场。广场周围有圣弗朗西斯科·哈维尔教堂、耶稣会教徒的住宅。</b> <b>一侧为圣帕布罗修道院。</b> <b>登上教堂钟楼俯瞰古城。</b> <b>城中小巷穿屋钻墙,柳暗花明,曲径通幽。</b> <b>建于15世纪的圣保罗修道院。</b> <b>卡塞雷斯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是在一个十二世纪的地下蓄水池上于十六世纪建造的。</b> <b>圣马德欧教堂(Iglesia de San Mateo),在清真寺旧址上修建于16世纪,拥有复杂的花叶型外部装饰,内部主祭坛是松木色的,里面的小堂现为圣器收藏室。很多卡塞雷斯贵族的碑铭被刻在教堂的墙壁上。</b><br><br> <b>索利斯之家,优雅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非常有特色的阳台。</b> <b>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该城的评价:卡塞雷斯城历史上摩尔人和基督徒的争斗也反映在了该城的建筑中,罗马式、伊斯兰式、北哥特式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式的建筑风格在这里和谐地融为一体。城中现存有大约30座穆斯林时期建造的高塔建筑,其中布哈科塔最为著名。</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