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中国古代小说之王

陈国梁

<p class="ql-block">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罗贯中不单是《三国演义》的作者,而且也是另一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水浒传》的作者。四大名著占其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前无古人之事,因此,罗贯中被成为“中国古代小说之王”也就顺理成章了。</p><p class="ql-block"> <b>关于罗贯中的生平、籍贯</b></p><p class="ql-block">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p><p class="ql-block"> 其生卒年月,据鲁迅先生考证,约在1330年至1400年之间(《中国小说史略》第106页)。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p><p class="ql-block"> 关于罗贯中的生平行迹,目前能够确认的也不多。我们只知道他大约生活于1330—1400年之间,是一位有政治抱负和文学才能的知识分子。据记载:他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张士诚有过关系——即所谓“客霸府张士诚”“客伪吴,欲讽士诚”。元惠宗至正年间,罗贯中曾到过江浙一带,可能参加过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期间——即至正二十四年(1364),罗贯中曾会晤贾仲明。后来,可能与张士诚有了矛盾——即文献中所说“欲讽士诚”,遂再次归隐。</p><p class="ql-block"> 关于罗贯中的籍贯,是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明代以后,大致形成了东原说、太原说、钱塘说等几种观点。</p><p class="ql-block"> 明代刊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大多题“东原罗贯中编”,比如《三国演义》的最早刊本嘉靖本卷首的庸愚子(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就明确指出罗贯中是东原人,吴翼登序本则题“元东原罗贯中演义”。因此,“东原说”成为明代以后的主流观点。持罗贯中东原说的有鲁迅、郑振铎、王利器、罗尔纲、吴小如、刘世德等人。</p><p class="ql-block"> 20世纪30年代,郑振铎等人发现天一阁收藏的手抄本《录鬼簿续编》中有“罗贯中,太原人”等字样,许多人便以此为“铁证”,认为罗贯中是今山西太原人。建国以后,几部通行的小说史、文学史大都采用此说。因此,“太原说”大为流行。此外,又有说罗贯中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慈溪(今属浙江)人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的,但此说不过是罗贯中寓居钱塘等地所致,并无实据,故影响不大。</p><p class="ql-block">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关于罗贯中的籍贯再一次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围绕“东原说”与“太原说”,先后出现了一批相关论文。1981年,李修生首先在《山西师院学报》第1期发表文章《论罗贯中》,认为罗贯中原籍太原,他的祖先可能是随宋王朝南迁至杭州的,故又称杭州人。1986年,孟繁仁在《三国演义学刊》第2辑上发表《&lt;录鬼簿续编&gt;与罗贯中种种》一文,进一步论证了“太原说”。</p><p class="ql-block"> 在传统的“太原说”得到进一步论证的同时,“东原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论证和肯定。1982年,刘知渐在《社会科学研究》第4期撰文《重新评价&lt;三国演义&gt;》,进一步肯定了“东原说”。文章指出: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的“庸愚子序”称罗贯中为东原人。这个刻本精致完整,失误的可能性较小,因此,罗贯中是东原人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录鬼簿续编》出于俗手所抄,“太”字有可能是“东”字草书之误。随后,王利器先生在《罗贯中与&lt;三国志通俗演义&gt;》中进一步指出:东原乃是罗贯中的原籍。《录鬼簿续编》作“太原人”,系因其传抄者少见东原、而习知太原,故尔致误。东原即汉代的东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东平县东。这不仅可以从大多数明刻本的题署中找到根据,而且可以从罗贯中在《水浒传》中把东平太守陈文昭写成惟一的“好官”这一点看出一些端倪。因为元代慈溪县令陈文昭与罗贯中同为南宋理学家赵偕(赵宝峰)门人,且颇有政声,因此罗贯中把自己的故乡——东平的太守冠以“陈文昭”之名。刁云展在《罗贯中的原籍在哪里》中也认为:《三国演义》最早的几种版本大都署名“东原罗贯中”,罗贯中创作的其他小说《隋唐两朝志传》《三遂平妖传》和一百十五回本《水浒传》,也都署名“东原罗贯中”,“这是作者本人题署,应当相信。”反之,其他记载则可能弄错。 </p><p class="ql-block">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山东东平人,这个问题早在1937年胡适日记中就已经有所论证。胡适先生也是“东原说”的支持者,《胡适日记全编》第六册所录1937年3月7日日记:“看王恽《秋涧大全集》,记出其中于曲家有关诸事。有一点是偶然发现的。诸书记罗贯中的籍贯不一致,或称为太原人,或称为杭州人。百十五回本《水浒》称为‘东原’人。今夜读《秋涧集》,见其中两次提及‘东原’,其一次显指东平。因查得‘东原’即宋之郓州。后又偶翻《元遗山集》,称‘东原王君璋’,玉汝是郓人。罗贯中是郓人,故宋江、晁盖起于郓城。”(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版)胡适不仅自《秋涧集》确认“东原”即东平,还进一步联系《水浒》人物的地域背景,试图为罗贯中为东平人寻出内证。这段文字,应是较早关于罗贯中籍贯“东原说”的学术论证。</p><p class="ql-block"> 总之,明刊《三国》《水浒》等小说署名“东原罗贯中”。东原,即今东平。有人把《水浒传》的作者归结到施耐庵名下,这是错误的。水浒文化在东平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不熟悉东平的人是写不出水浒来的。</p><p class="ql-block"> 2006年8月,在山东东平举行的“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近200名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水浒传》在明初是禁书,不可能实名出版,罗贯中本身就是山东东平人,而施耐庵在历史资料中却查不到踪迹。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很有可能托名出版。在明代早期版本中就有罗贯中单独署名,后期又发现施耐庵和罗贯中的联合署名。“施耐庵”倒着写就是“俺乃是”,用山东口音说施耐庵,发音也是“实乃俺”,而根据当时许多作家撰书署名的习惯,“施耐庵—罗贯中”的潜台词很可能就是“俺乃是罗贯中”。在结合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写作特点后,部分专家认为这两部巨著是罗贯中运用了不同的作品采集方式撰写而成的。中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两部出自东平人罗贯中之手,充分表明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早已走出国门,产生了广泛的世界影响,使罗贯中成为闻名于世的作家,成为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成为东平历史上一位最耀眼、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p><p class="ql-block"> <b>关于“图王未果,发愤著书”</b></p><p class="ql-block">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罗贯中也曾参与其中。明人王圻在《稗史汇编》中,称他是一位“有志图王者”,“乃遇真主”,也就是看到天下将不免落到朱元璋手里,才不得已淡出江湖。不久,罗贯中远走江南,流寓于江、浙一带,以小说抒写其“图王”霸业之胸襟。图王未果,发愤著书。</p><p class="ql-block"> 不过,这也可能只是一个传说。因为清顾苓《塔影园集》卷四《跋水浒图》记载“罗贯中客霸府张士诚”,这与“有志图王者”的形象不符合。这两则记载虽有矛盾的地方,但足以表明罗贯中在元末曾经想有所作为,“传神稗史”,只是在现实中失败后无奈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曾令各行省连试三年。由于曾与朱元璋为敌,罗贯中不得不放弃了读书人步入官场的机会。明洪武14年,罗贯中写出了《三遂平妖传》(20回本),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创作了《残唐五代史演义》《隋唐志传》等著作。关于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p><p class="ql-block"> 有专家认为,“有志图王”的早期经历与其晚年的特殊心境,是罗贯中偏好政治历史题材小说,并在这类小说上取得艺术成功的关键。一是用三国故事作为题材写出了《三国演义》,二是用兼历史与英雄传奇品质的梁山好汉故事编辑《水浒传》。两部小说都名播海外,自明代中期之后,即已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除小说创作外,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说他“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现存戏曲作品有《宋太祖龙虎风云会》杂剧。杂剧的基本思想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类似,描写君臣之间的亲密关系,并希望通过“正三纲、谨五常”来结束奸雄争霸造成的悲惨局面。</p><p class="ql-block"> 关于罗贯中“发愤著书”,在家乡东平还有一段传说故事。在写书期间,罗贯中也经常回家乡游玩爬山、赶会、听书是他常做的事。罗庄村北有一座山叫白佛山,山洞中有一石佛,是隋开皇年间开凿的。每年的阴历二月初二,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来此赶庙会。罗贯中每次赶会,都能在此了解许多故事情节。</p><p class="ql-block"> 听说书艺人说“武老二”、说“宋江怒杀阎婆惜”,是东平人的重要娱乐项目,每到收冬以后,村里人就会请说书人来说水浒英雄的故事。罗贯中是重要的听众之一。这些梁山好汉的故事,为罗贯中撰写《忠义水浒传》一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忠义水浒传》问世,引起官家不满,后来《忠义水浒传》被列为禁书,官府放出风声,要把罗贯中一家满门抄斩。罗贯中和罗庄村的罗姓人均为避祸远走他乡。因此才有了上面提到的“施耐庵”“实乃俺”之缘由。</p><p class="ql-block"> <b>天下第一才子书——《三国演义》</b></p><p class="ql-block">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学人的珍视,在世界东西方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清初著名文学评论家毛纶、毛宗岗父子高度赞誉《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并推崇其为“天下第一才子书”。</p><p class="ql-block"> 《三国演义》不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块里程碑,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座大宝库。作为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三国演义》虽然取材于历史,却不等同于历史。它不是历史著作,而是小说——即文学作品,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作为一部小说,它在艺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p><p class="ql-block"> 《三国演义》善于描写战争,每次战争都写得各不相同,各有其妙。为长篇章回小说,能把每个人物区别开来已属不易,而《三国演义》不但描写了四百多个人物,每个人的个性非常鲜明,充分体现了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高超技巧。不管是曹操、刘备、孙权这些群雄之首,还是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周瑜、黄盖、许攸、陆逊以及王允、董卓、吕布这些忠奸之臣,个个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作者把诸葛亮刻画成了智慧才华的化身,曹操成为奸诈权术的代表,没有深厚的文字功底与生活积累,是不可能做到的。</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三国演义》在语言艺术上,还表现出很强的雅俗共赏的可读性。总之,《三国演义》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认识价值,也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在中国小说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都享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向我们介绍了历史知识,让我们得到艺术的愉悦,而且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不仅过去的农民起义常常把《三国演义》当做战争的教科书,现在的许多企业家也往往把《三国演义》当做商战的秘诀。时至今日,《三国演义》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b>第五才子书——《水浒传》</b></p><p class="ql-block"> 罗贯中的《水浒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是描写水浒英雄故事的文学巨著。《水浒传》作者罗贯中和作品创作渊源与东平密切相关,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成为《水浒传》的创作源泉,亲历农民起义的切身感受是作者的创作动力,东平深厚的文化资源是其创作基础,题材丰富的水浒故事戏剧是《水浒传》的创作素材。</p><p class="ql-block"> 《水浒传》取得了惊人的艺术成就,代表了我国明代嘉靖前后长篇小说艺术所达到的巅峰。它不仅倾倒了世世代代的读者,而且在故事结构、人物刻画、环境烘托等方面对后世小说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p><p class="ql-block">(陈国梁编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