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芳难寻三月天 水乡清明浪如棉

闽山茶客

古人云: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br>歲次丙申,序屬仲春。清明節後,淫雨霏霏。<br>煙困柳還舞,山醒泉自流。古道山阴绿,樂往三春游。 久聞浙江乌鎮,排名中国十大水鄉之四,亦为江南四大古鎮之一。譽为最具文化气息之古鎮。理應首站趨之。<br>林紅指村進,草綠因田肥。雾褪庄迎客,花開茶怡人。 乌镇西栅的昭明書院、烏將軍廟和草木本色染坊修舊如新。南朝之昭明太子励志读书,成就栋梁之才。雖往事如煙,尚能啟迪後人。<br>正所謂:一寸光陰惜似金,沈約輔讀舊址蔭。王孫草長迷人眼,君子花開映素心。 乌镇的小桥、流水、古宅都体现了江南的古镇风韵,但这里最具特色的还属她的木雕、水阁和茶馆。可惜西柵已為商業承包經營,水閣等大多辟為賓館、飯店。然,一些橋、閣雖新筑,且風韻猶存。<br>小閣近水無塵埃,倚窗低吟傍硯臺。夜月荡波春潮起,浮光掠影點蒼苔 烏鎮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一派古朴、明凈的幽静。是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br>水閣春色柳含煙,白墙黑瓦憶當年,又是東風吹拂處,南朝故事舊齊梁。 入夜,人造燈光佈景虽是流光溢彩,却也失去了江枫渔火,渔樵夜读的淳朴。但,“宿在乌镇,枕水江南”却也韵味无穷。 夜深了,水上戲台還在演繹千古悲歡離合。夜風吹拂,耳邊不時傳來低喃的吳儂軟語。<br>浮生原是戲天涯,春秋輪迴如蒹葭,人間往來多少事,過眼云烟似落花。 游罷西柵到東柵,東柵比起西柵,少了一些觀光旅遊,度假氣息,多了一些古樸自然的水鄉風貌。<br>  當地人說:乌鎮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是春天。一天中最美的时候是清晨。清晨,河道上会漫起薄薄的雾气,仿佛梦境。一汪清虹蜿蜒遠去,黑黝黝的屋宇,矗在水邊靜默不語.....。<br>  河道晨起雾煙霞,水閣連楹瓦披斜,遊子匆匆橋上過,綠柳深處有人家。 莞爾立於橋上。只見橋下碧水蜿蜒,橋影浮動。兩岸水閣,民居弟次排開。橹声咿乃,聲聲傳來,由遠及近,由近漸遠.....水鄉古鎮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西塘和烏鎮,都是經過保護修缮和改造后的江南古镇,它們一律的粉墙黛瓦,小橋流水,枕水人家。粗看相似,细看却有萬千種不同。让我們走近它們,慢行中,可以细品,回味中,可以咀嚼。寻找遗留在建筑缝隙里的不同歷史痕迹。 西塘的建築好像平民文化元素要濃厚些。你看大多数房屋的屋顶線條很簡單,洗練。這種人字形的硬山顶配以一字式的馬頭墙,呈現出一種古朴,簡單的風格。多重的一字馬頭墙,重叠起来,意思里又透出那份凝重,端庄。 西塘建筑风格的形成,据说与清时的赋税制度有关:<br> 清代,新造房屋要交税,纳税的标准是正梁的數量。几根正梁就交几份税。要是想扩大面积又少交税,就只有想办法了<br>  西塘人很聪明,建房就用硬山顶,只需一根正梁,然后东西厢房一般是单屋面落水,没有正梁。<br>  这种说法,就有疑惑啦,清朝的赋税方式,应该并不是只是针对西塘一地,为何其他临近地区的民宅,并没有形成这种建筑风格?或是另有原因? 這裡一些考究的人家把邊墻建得很高,甚至高出屋面与屋顶。把这部分高出的墙顶端做成各種漂亮的幾何圖形。这种風格,在徽派建筑中,也可以找到它的痕迹。 夜幕之中,西塘紅燈高掛。天空下起了濛濛细雨。此时的西塘,貌似笼上了一层轻纱。<br>  十里楼阁近水涯,暮霭尽头有人家。马头墙下灯笼挂,好似细雨洗红花。 据云明时,这里酒楼云集。<div>当时有一诗人—周鼎写了一首《西塘晓市》来描写这里的繁华:“旭日满晴川,翩翩贾客船。千金呈百货,跬步塞齊肩。布褐解市語,童乌识偽錢。参差鱼网集,华屋竟烹鲜“。<br>  如今看來,入夜時分。這裡的繁華程度,絲毫不減當年。<br>  西塘古鎮日偏斜,燈紅酒綠疑京華,樓前客如蟬吟樹,簾外游子蝶戀花。</div> 安昌古鎮位於紹興柯橋西北。老街依河而建,全长1747米,河之南为民居,河之北是商市,两岸之间有古桥数座相连。<br>  相传大禹娶妻涂山氏,后一十三年内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家”就是位于现在的安昌古镇。 进得门内,便是安昌古镇的小街。 這裡臨河設街,街河相依,街面全由紹興当地的青石板鋪成。现保存有舊石板路、翻轩骑樓、店鋪作坊、拱桥石梁、台門弄堂等,風貌古樸依舊。<br>  沿街各式傳統老店鳞次栉比,千姿百态,街道兩旁陳設的当地土特产品更是琳琅满目。 河之南,設有帶着顶棚的長廊,遮阳擋雨。各種傳統特色的店鋪作坊,翻轩骑樓地错落有致。 特色老店,问卜占卦的招牌旗,与悬挂的猪蹄鸭脯等各色腌制的食品陳雜相處,成为古鎮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這裡著名的土特產是拉白糖,灌肥腸。这里每家都有自灌的腊腸,黑乎乎的,油光發亮,吊在绳上風乾。 其实,我最感兴趣的是沿河绳上挂着一排排的鹌鹑肉脯。 在陽光的照射下,鹌鹑肉乾發出金红的色澤。下端,還挂着亮晶晶的油滴。<br>  竊改古人陸遊之半闕:<br>  海客留苔浦,山僧饷笋枯。今有鷓鴣乾,犹解蹔时朱。 鎮內茶館最多时,达60多家。<br>  每天清晨,是茶館最熱鬧的時候,大小茶馆沿河一字排開,在這袅袅的水烟中,慢慢現出這江南水鄉的風情畫卷。 河对岸则是青石板小路,古朴旧貌的民宅,逼仄幽深的小弄。 安昌的古桥,也非常有特色,“拱、梁、亭”各式,千姿百态,古朴典雅,素有“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的美誉。<div><br></div> 河边的民居,没有建成乌镇、西塘那种水阁的式样。但都留出近水的踏步台阶,便于居民在河边洗涤。 夜,悄悄的来了。安昌披上了一套光怪陆离的服装。 河道旁的小吃店,灯光下,真有水乡饮食的感觉。 夜色朦胧之际,食客们陆陆续续填满了酒肆的空间。我们告别的时间也就到了。 紹興斗門古鎮,也有千年的歷史。這裡,無論小橋流水,還是小巷民居,依然十分古舊。 斗門老街長约两公里。格局为前門臨街,後門枕水,或靠山。街路以石板錯縫鋪就。此處街巷躄窄,最窄處不到一米。這裡店鋪不多,大約供應當地居民油鹽醬醋茶之類生活必需品。素有“兩秚油車,七支鹽所,八半當鋪”之說。<br>當前,街面已無店無鋪。民宅保存尚好。但,隨處可見銅鋦鎖門,十戶已去四五。門戶緊閉,喜蛛結網。 斗門漸漸變成了一個被世人遺忘的角落。只是幾叢野花,水邊開得正盛。<br>千年古鎮空嘆蹉,長街十里少煙霞。流水休問前朝樹,尋芳只看岸邊花。 东浦古镇已有千年的历史。它既是闻名于世的绍兴黄酒的发祥地,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和辛亥革命先烈徐锡麟的故乡。<br>东浦有“水乡,酒乡,桥乡,名士之乡”的美称。这也是此行的最后一站。 進入東浦古鎮,眼前豁然開朗。楊柳依依,河水清冽。少女浣衣,老婦滌菜。時而漁夫盪槳,更有閒暇垂釣。 此间,除却游廊,屋檐下悬挂的红灯笼之外,竟没有丝毫乌镇,西塘以及安昌那种商业,旅游的氛围。一派自然、古朴的江南水乡古镇的风貌。<br>趁興野遊訪古鎮,駐足流連河浦東,溟濛春色清塘外,水邊人家畫圖中。 “鉴湖秋净碧于罗,树里渔舟不断歌,行到夕阳中堰埭,村庄渐少好景多。”<br>——这是清代文人李慈铭写的一首描绘当地风貌的诗。却是东浦的真实写照。 几个水乡古镇游畢,最喜东浦之民风淳朴,这是一个人们自然生活、繁衍的清净之地,很少有外来者,旅游者到此探访,打扰。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世外桃源”。<br>江河歲序共奔流,幾度春夏又秋冬,水邊人家故園夢,此情此景愿長久。 這裡,也是慢生活的典型。悠閒,慢條斯理正是當地的生活范。 在东浦,无论走至哪里,都能望见耸立在古镇上空的那条据说是乾隆的留墨:“越酒行天下,东浦酒最佳”。东浦酒具有酸、甜、苦、辣、鲜五味一体和香、醇、柔、绵、爽的综合风格,是越酒中的珍品。<br>孝贞酒坊坐落在越甫桥畔,当年这一带酒肆鳞次栉比。如今两岸已是住家,唯街南街北的门面依旧保存着旧时酒护模样,一看就让人想起“风吹柳花酒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br>如今村里的老人,雖然已经看不到他们头戴闰土的乌毡帽了。但是,闲来他們仍旧喜欢聚在茶室,酒馆里闲聊。 村里,是那么的安寧。就連喧囂的鐵匠鋪,也顯得是那麼安靜。莫非打鐵也得帶有水鄉寧靜的風範? 有道是:鐵匠不知何處去,此處空餘小作坊。 東浦也有喧囂時分。那是清晨時分,橋邊的小市場。市場不大,人不多。買賣的大多是本村人。出售也是本村自產的青菜,魚蝦,鮮竹筍等副食品。 要說橋,东浦境内可謂桥梁遍布。全镇共有328座,仅集镇内就有37座。可謂當之無愧的水鄉古鎮。這些桥梁千姿百态,细腻别致,有的古朴典型,有的气势磅礴。有桥上建廊建亭的;有桥头建庙设台的;有拱式与梁式结合的,也有拱式与涵洞结合的;也有桥上走人、桥下两边背纤的立交式多用桥,堪称一大景观。 东浦迄今,还流传着民间的一首东浦桥谚:磕头跪拜上大桥,上城坐船马院桥,东浦老酒越浦桥,说天话地大木桥,买鱼买肉过洞桥,哭哭啼啼走庙桥,欢天喜地跨新桥,求医看病西巷桥,拉船揹縴穿過桥。 身處東浦,遠處白墻灰瓦,近觀碧波映照。不時有烏篷船輕盈劃過,石橋安靜地臥在河道之間。勞作聲和著岸邊的米飯香,老酒香,陣陣襲來.....。真是一個讓人流連忘返的人間仙境。 清詩人李慈明在《夜沿官讀諸水村至東浦得兩絕》中曾曰:“夜市趨東浦,紅燈酒戶新,隔村聞犬吠,知有醉歸人。”<br>當年東浦盛況已不復存在了。 遊歷之餘,頗有感觸。<br>猶如烏鎮、西塘之流。歷經人為改造:或宜經商,或宜旅遊。猶如風月場上戲子,塗脂抹粉,已然面目全非。成為別具一格的遊樂場,消金窟。還美其名曰:成功改造江南水鄉的典範。真是把老祖宗的臉都丟盡了;<br>又如紹興斗門鎮古街,隨著經濟大潮的滌蕩,早已物是人非,鬼鎮一座。成為時代的棄城,甚是可惜;<br>倒是安昌、東浦古鎮,依然保存江南水鄉古鎮的千年積澱與自然風韻。人與自然依舊和諧的生存,且自身的淨化能力依舊。而且在時代大潮衝擊下,還有那份古樸。時屬難得。<br>興之所至,作文記之。<br>閩中別罷去春遊,送卻春光便是秋,一樹濃綠花落去,水鄉風雨最堪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