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那天清华招生组交流会上,墩提出的这个问题肯定会在很长一段时间留在我脑海中:我们学习时总是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去考查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生活中首先得发现问题,才有机会尝试去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如何去发现问题?</p><p class="ql-block">听到这个提问,我是既震惊又惊喜的:一来这么具有前瞻性的问题来自于一位十五岁的少年;二来他其实还是走在了我期待的他的前面。</p><p class="ql-block">如果只是对人,那未免流于抒情;如果对事,会不会闪出点灵感来?</p><p class="ql-block">那就拿名著阅读开刀吧。</p><p class="ql-block">发现问题前先了解问题。总结中考题的提问方式,所涉及到的知识点以及答题步骤和关键得分点。</p><p class="ql-block">不过,作为向来都不会对他们好的老师,我显然不会这么容易放过他们。</p><p class="ql-block">“模仿命题”:引言+问题。</p><p class="ql-block">继续加码,去发现问题:如果将名著和名著勾连起来,又能发现哪些关联点并以此来命制题目?</p><p class="ql-block">寻找名著间的关联+问题。</p><p class="ql-block">于是,在做了一个简单的示范后开始动笔设计题目并编写答案。</p><p class="ql-block">当他们沉浸在十二部名著中去摸索时,我所需要的就是赞叹他们的发现!</p> <p class="ql-block">看到这个题目时,我一开始还暗笑它的“土”,也正是这个“土”,这个大男孩满腹心思奋进的身影就涌现在我眼前,他总是用乐观制造欢乐,似乎是一个永动机。</p> <p class="ql-block">这个题目用所学课文作为引言,巧妙运用比喻让整个题目活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这个题目让我好好思考了一番</p> <p class="ql-block">这些作业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在名著勾连上,还在引言设计甚至文采上颇有一番思考。</p><p class="ql-block">我一边赞叹着还一边目光短浅地暗想:今年名著会不会出现一个类似的思路出来?</p><p class="ql-block">这次作业的质量也绝不是常规作业里呈现的出的成绩和作业质量成正比的关系,是不是意味着如果我们以培养学生能力和意识角度的作业设计是今后新课标指导下的又一大考验老师的创造性活动?现代学生的培养是不是应该更坚定地朝着激发兴趣,认同个性地方向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化用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吸引力了吗》一文中的话:我们有并不失掉创造力的学生在。</p><p class="ql-block">那么,墩那个一直引发我思考的问题,我是否现在可以把我粗浅的思考表述一下:生活中发现问题需要我们对生活保持热爱,留意心中产生的疑问,并以一种不问结果或者不问意义的方式保持思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