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4年4月30日,老伴到安阳参加60年前老同学聚会。趁他们畅叙同学友谊之际,我走马观花般游览了安阳市中心几处中华古文化的精粹景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晨6点多,天色刚刚放亮,从新乡火车站乘车赶赴安阳,恰逢五一小长假前日,上车下车的旅客格外拥挤,已到开车时间了,下车的旅客还未下完,好不容易上了车,车箱里已拥挤不堪,坐无虚席,走道上也人满为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峰塔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古城内西北隅,高38.65米,周长40米,因塔建于天宁寺内,原名天宁寺塔;又因位于旧彰德府文庙东北方,作为代表当地“文风”的象征,故又称文峰塔。文峰塔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已有一千余年历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峰塔五层八面。浮屠五级上有平台,下有券门,每层周围有小圆窗。塔坐落在一个高达二公尺的砖砌台基上。文峰塔的建筑,富有独特的风格,具有上大下小的特点。由下往上一层大于一层,逐渐宽敞,是伞状形式,这种平台、莲座、辽式塔身、藏式塔刹的形制世所罕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建设沿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始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宋、元、明、清均经重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彰德知府黄邦宁为塔门楣额上题了“文峰耸秀”四个大字,故又名文峰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民国十八年(1929年),复修时改为七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4年,安阳市人民政府又进行了较大的修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1年,恢复部分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安阳钟楼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古城北大街中段,东西钟楼巷交汇处,和郭朴祠相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钟楼建于明弘治年间,清乾隆时整修,民国二十一年改为民众教育馆,日军攻占安阳后被毁。1988年春,改造北大街商业街时,拨款50万元,按照原钟楼照片样式,在钟楼原址重建。雕甍画栋,角檐翼然,高台重屋,蔚为壮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钟楼内悬挂明代一大铜钟,重860公斤,系铜掺银而铸。每逢佳节盛典,击而鸣之,惊天动地,鼓励人们振作精神。楼内四壁四门,分画安阳八大景,可使游人领略安阳古代八大景观优美风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安阳县前街位于安阳市文峰南路的老城区,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街道,因位于明代安阳县署(俗称县衙)正南而得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县前街的建筑格局为中国传统的台梁式建筑构架,青砖砌墙,青瓦覆顶,凸显古典优雅,古韵浓厚。街上的特色小吃很受市民欢迎,如“彰德小扣碗”“魏记老凉粉”“邺城酒肆”“吕村饸饹面”等,还有2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锦泰恒,初创于清仁宗嘉庆年间,因其陈醋、伏酱、糕点别具特色而经营至今。县前街不仅是传统文化聚集地,也是本地特色美食的“集中营”。县前街不仅集中了安阳的地方风味小吃、安阳地方特色饭馆,还有现场制作的“非遗”小吃等。这里以灰色调为主,两旁灰砖灰瓦的复古老屋缀着大红灯笼,颇为喜庆。街道以灰色调为主,两旁灰砖灰瓦的复古老屋缀着大红灯笼,颇为喜庆。往街里走,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商铺和文创产品店令人目不暇接,商家们正在呈现最具安阳特色的泥人、糖画、灯笼画、扒糕等各种手工艺、展品和小吃,传统与现代得到完美融合。县前街的定位是“民俗文化展示区”,高阁寺西侧23号院作为游客集散服务中心,荟萃安阳名优土特产品和伴手礼总汇、电商带货、特色餐饮等文化元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韩王庙又名韩忠献公庙,也称魏公祠,是宋代三朝宰相韩琦去世之后被宋徽宗皇帝封为魏郡王而建筑的。 位于安阳老城内东南营街路北,始建年代不详,元大德二年(1298年)重修,大殿系清康熙三年(1664年)重修。昼锦堂是韩琦任相州知州时,在州署后院修建的一座堂舍。并据《汉书·项籍传》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之句,反其意而用之,故名“昼锦堂”。原址在高阁寺一带,到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彰德知府冯忠移建到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彰德府城墙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距今已有650年,明成化、清康熙、清雍正以及民国期间均有相关维修记录,见证了明清以来安阳古城的历史和封建王朝的兴衰演变,是研究中世纪历史变迁和城市发展历程的珍贵实物资料。彰德府城墙作为历史上的重要城邑,它记录着古城历史演变、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彰德府城依明代府城的筑城规制营建,为一座几近正方形的城池。城墙“围九里一百一十三步,高二丈五尺,阔二丈,外砖内土”,环绕安阳老城。城墙上筑有规整的雉堞,城墙内侧,紧贴城墙是用于战略防御的周回马道,宽四五丈。城外有环绕城墙四周的护城河。城辟四门,东永和门,寓意“外安内和”;西大定门,取意“安邦定国”;北拱辰门,意谓“众星拱北辰”;南一镇远门,寓意“南北通达,镇守疆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东段656号。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一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也是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该馆是一组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和殷商宫廷风韵的后现代派建筑群,由字坊、广场、主体馆、仓颉馆、科普馆、研究中心、交流中心等建筑组成,总占地143亩,总建筑面积34500平方米。共入藏文物4123件,其中一级文物305件,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世界文字等多个方面。2007年11月29日,中国文字博物馆一期工程开工,2009年11月26日正式开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文字博物馆以世界文字为背景,以汉字为主干,以少数民族文字为重要组成部分,以详实的资料、严谨的布局、科学的方法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字、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荟萃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讲解古汉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中国文字博物馆同时,以古汉字符号为独特视角,反映东方华夏文明与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成果,具有普及性和学术型双重使命。建成后的文字博物馆通过文物陈列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展示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展现古汉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以及华夏文明与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成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安阳一日,匆匆而过,虽走马观花,仍获益匪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明天就是五一节了,乘车离开安阳外出的人格外多,回新乡的高铁票,火车票,长途汽车票全部售罄,无奈之下,通过票贩子搭乘安阳至郑州的长途客车,到新乡给送下高速公路,一番辗转,终于在当晚22时平安回到了新乡家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安阳一日,印象格外深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