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时代的回忆

潇湘

<p class="ql-block">初中时代的追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 背景音乐 阿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8年秋,我告别了童稚年代的天真,进入火湘桥公社中学,迈入了充满希望和梦想的青春时代,开始了求学之路。但那时正处于″文革"动乱时期,要说是求学,也只是纯属好玩,随波逐流而已,学业无望,前途堪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十年来一直有过用文字记录人生岁月的念头,但对自己不堪回首的中学时代一直因工作繁忙未付诸过写作行动,近日在家休假,欲静心写下此文,了我一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所就读的初级中学原址今日的康家村,也叫康家中学,属原火湘桥人民公社唯一一所中学,它是一所独处僻野的乡村中学。但在当时却小有名气。火湘桥中学之所以设在当时的康家村,因为康家村是火湘桥人民公社最集中的地方,"文革"时期,人民公社召开群众万人大会,或者人民公社民兵集训,或者农民夜校培训等等政治性项目都在这里举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零陵县每个人民公社都已经有中学了,但大多数是只有初中部,火湘桥中学是当时既有初中部也有高中部的中学,称之完中,不过我的高中时期没有在这里就读,因为高中部于1976年前被取消了。后来学校学区范围又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扩编,当时有学校所在地的于家公社,石岩头公社、珠山公社等几个附近区城的公社子弟也来到康家中学就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校园里的景色让我记忆犹新。我76年入学时学校和国家一样处在轰轰烈烈的″文革"后期,国家还没有完全从三年自然灾害的困境中走出来,但整过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我的记忆中当时学校面积不是很大,但很开阔,记得校园里耸立着几棵大苦株树,学校分为三个部分,半″工"字状,中间一排有六个教室加一个教导处,二边各有四个教室,宿舍生活区也设在两侧,校园前面建有不高的石砌的围墙,站在校园里可以看见宽阔的田野,校园最前端是一个土建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曾见证过无数个"文革"时期的血腥风雨,它是人民公社召开万人群众大会的历史批斗舞台,也是人民公社各自然村文艺演出队员们演绎才华的大舞台,同时也是人民公社中学及所有村小学师生们汇演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也曾经装下过无数个少年儿童的梦想。舞台的下测有一池塘,池塘的侧面有一片零星菜地,这是师们上劳动课的地方,有一位叫王庆禄的老教师在这片零星菜地里种出了全国最大的一颗红薯,这颗红薯重达106斤,红薯被送到了湖南科技馆,王庆禄老师上了《人民日报》,曾轰动过一时。沿着菜地往前走有一口古井,古井旁有一棵大古树,枯井的侧面是学校食堂。校园建筑正面是白粉上墙的黑瓦房,两侧为红砖青瓦房,瓦房带廊檐的都是教室,教学办公室设在正面瓦房的中间,在教学办公室的门口悬吊着一块三尺长的铁板,替代上下课的铁铃。学生宿舍设在校舍西侧的未端,靠近食堂的木楼上,整有一间四十平米的男生宿舍,没有床位,学生们一个挨一个的可铺席被而眠,能容纳五十余人。教工宿舍都设在教室内,一般都是班主任居住。校园周围生长着葱葱郁郁的树林,多是翠柏、松树、樟树、苦株等等,俱足了山村风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学校还不通电,晚上上自习就把两张课桌一对,四名同学分坐两边,点上一盏煤油灯开始学习,也曾用过汽灯,但汽灯点灯技术有些难度,石棉灯泡又容易坏,虽然亮度高用过一段时间就不再用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生活上比较难受的就是冬天睡觉了,那时大家家里都很穷,基本上就是一床被子、一个枕头、一张草席,很少有堑被的,学校冬天是不烧炭火的,宿舍里实在太冷,也只有咬牙坚持。求知若渴的求学生涯,虽然学习条件差,生活也清苦,但从小学进入中学好似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新奇。语文是我一直非常喜欢的,拿到新课本不到两天我就迫不及待地把好多喜欢的文章看了一遍,记得有《岳阳楼记》、《捕蛇者说》等优美的古文还有鲁迅先生的杂文,这些都是我非常喜欢的。数学一开始学代数,然后学平面几何,代数中因式分解部分是重点,掌握这部分内容对于后期解一元二次方程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对代数比较重视,平面几何好像除了求扇形面积费点事其他都很简单。英语是从ABCD字母开始,我其它功课还算不错,初中英语学得是最差劲的了,给我以后的升学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也极大的影响了我的求学前程。上物理课、化学课是十分有趣的,虽然还做不到每个同学能自己亲手做实验,但课本上的所有实验都有老师当场指导。初中阶段我们学习的课程还有植物学、动物学、中国历史、中国地理、社会发展简史、音乐、体育等。三年的初中学习,我们收获了知识,打下了较为坚实的文化基础,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智慧,培养了求知、探索的兴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班上学习成绩不算很好,但也不算很差劲。我求知欲强,喜欢阅读,总是喜欢看小说,《战斗的青春》、《平原枪声》、中国古典小说《水浒》、《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都是在初中期间读完的,大量的阅读对我的写作的帮助很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初一的班主任女老师叫唐珍玲,一头短发,眉清目秀,温柔中显露出干练,在我们看来就像个大姐姐,记忆中最深刻的是熄灯后去男生宿舍查房,听到有同学还在讲话,她一句“黄——哎”提醒,那声音和语调很多年后都记忆犹新,以后同学相聚时常常提起,她同时教我们语文和数学,后来随她仗夫随军了。初二的班主任陈宇光老师浅浅的络腮胡子,微笑中偶尔露出狡黠和刚毅,很像现在的硬派明星,他是位多面手,不光教我们语文数学,还给我们上音乐课,歌唱得好,后来调到公安局去工作了。初三班主任有三位,他们分别是汪常林、尹芝潘、陈光治三位老师。他们比前面两位班主任老师年龄大,是我们本地的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因为到了初三面临毕业升学考试,对我们要求太严厉,为此我曾经与他们吵过架呢!现在回想起来十分愧疚,我一直是他心目中的好学生,竟然还跟他们吵架,他当时的心情一定很难受,不管他是否能看到我的这篇文章,我都要真诚地说一句“三位老师,对不起您们!我错了。”英语老师是彭永珍老师,美女一个,我对她的影象不好,因为我不喜欢英语,所以也不喜欢她。化学老师陈宇德老师,上课时演示化学反应好像玩魔术,我们都看傻了眼;物理老师尹佳福老师,为我们演示的导线做切割磁力线运动产生电流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体育课老师朱永和老师,他的课除了通常的跑步、做操、篮球外,还教我们排球、单双杠,这些我们都是第一次接触,从他那里我学到了很多体育知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班的同学都很优秀,毕业后前一二十年间晚上睡觉时还会将班上的几十位同学的合影照一个一个象电影般的回忆,现在随着时光的消逝,记忆力下降,同学们的印象逐渐模糊,隐约还能记住几位:康贵明、朱永能、陈春芳、朱广太、尹丙清、唐铁明等同学,这些同学非常聪明,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还能写一笔清秀的好字,所以让我对他们记忆犹新。我在中学时很少和女同学说话,现在还能记住名字的只有黄云娥、黄柿花、范传莲、黄清秀、陈红、陈建娥、陈双英等几位同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几日重返魂牵梦绕的校园,让人满目萧然,昔日这里不知有过多少青春少年梦想的地方,现在一去不再复返了,这里的学校因撤区并乡已经完全毁址了,这里的房屋没有了,留下的只是满目疮痍,杂草丛林,几许残壁,这座曾经带着我们那一代师生们美好梦想的校园已彻底告破,再不复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