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未销。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最能让人感受到苏州意象的七言唐诗,《正月三日闲行》,作者是诗文奇才白居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南的四月天里,探知人文组织我们跟着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博士导师张学峰教授,沿着一千二百年前白居易的足迹,在人间天堂姑苏city walking。</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居易54岁时被朝廷从东都太子左庶子这个闲职位置上放逐苏州,当了500天不到的刺史,文雅的说法就是苏州太守,为皇上守卫苏州的最大官,是皇上权力在当地的体现,主要工作就是收税,其他事情都是锦上添花之举。白大诗人在此期间写下了许多诗句,周遭事事事能入诗,诗句几乎就是白太守的日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教授领我们避开拙政园、虎丘等著名景点和山塘街、平江路等网红打卡地,选择了双塔、文庙、艺圃、阊门五龙汇、泰伯庙、五峰园、盘门等小众地点,这些是了解苏州历史文化的首选之地。往来这些地点,我们走街穿巷,深刻体悟了姑苏人间烟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不到苏州是遗憾的,我与苏州倒是有缘分的。苏州是我第三故乡,82年秋天,我的户口落到了苏州。大学毕业后,学计算机软件的我被分配到苏州市电子工业局,被位于城外石路丹阳码头的电子设备自动控制设备厂厂长看中。厂子办在一个据说是蒋经国小老婆的小洋楼里,二层楼里是各种办公室,前面的花园里建了一个车间,整个厂子靠着山塘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年我们系里有四位分到了苏州。一位去了城市东南角宝带桥外的一个化工厂,现在是苏州大学的教授;一位去了城市西面西园再往西的计算机厂,现在是位老板;被我那位厂长看中的还有我的一位同学,他后来念了博士去了美国工作。</p><p class="ql-block"><br></p> 从上海虹桥做高铁20多分钟就到达苏州北站,坐地铁二号线到石路下,一路走去酒店。<div><br></div><div><b>金门。</b></div><div><br></div><div>苏州金门的历史充满波折,它最初建于1922年,但在1923年因江浙战争的爆发被迫关闭,后被重新设计并再次开放。金门的建立是为了缓解因道路拥挤导致的交通问题,并加强苏州城内外的联系。</div><br>在1931年,金门经历了一次重大的重建,采用罗马式建筑风格,设有三个门,中间为车道,两侧为人行道。这次重建使得金门成为苏州市区东西向的重要通道。金门的命名与五行中的西方属金有关,也因其位于阊门外商业中心区,濒临大运河,各类船舶和仓库集中之地而得名。<br><br>此外,金门在苏州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即使在苏州解放后,许多城门被拆除的情况下,金门依然得以保留。 <p class="ql-block">夕阳下的金门</p> 苏州老城区内建筑都不高,不会超过北寺塔的高度。爱河桥路与景德路交界处的慈济慈善志业中心,建筑很有特色。 <div>这次研学投宿的客栈在吴趋坊与景德路交界处,近边的专诸巷、皋桥、学士街、歌薰桥、剪金桥巷......,姑苏城里到处是故事,遍地皆可观。</div><div><br></div>东西向的景德路与南北向的第一直河相交,建有一桥,现名黄鹂坊桥。桥西侧是吴趋坊和学士街(宋代曾名药市街,为当时药业聚集之地),东侧是汤家巷和施林巷。迎面的观振兴面馆八十年代前是一家中药店。东侧是苏州中医院,再往东就是苏州中医博物馆。中医博物馆再往东就是苏州刺绣研究所,环秀山庄就在其中。<div><br></div><div>中医博物馆利用春晖堂杨宅的前二进建立。春晖堂明万历时为大学士、吏部尚书申时行(1535—1614)宅,清乾隆间属湖广总督毕沅(1730—1797),后归汪氏、杨氏。</div><div><br></div><div>吴趋坊之得名,源于古代吴人歌唱吴地风情之《吴趋曲》,晋陆机(1700多年前)《吴趋行》有“楚妃且勿叹,齐娥且莫讴,四座并清听,听我歌吴趋”,吴趋遂成坊名。吴趋是指吴门外,泛指吴地。明唐寅故居在吴趋坊北口。吴趋坊旧时为城内最喧闹处,元宵灯会,四月十四轧神仙,七月半、十月朝的迎神庙会,吴趋坊为必经之地,苏州有“吴趋坊看会——老等”的谚语。</div> 晚饭在笑园楼用,美味的苏州本地菜肴,清淡鲜美。苏州人不时不食,张教授就在这附近就读小学、初中和高中,点了许多时令菜,十分可口。 <p class="ql-block">张教授在施林巷北段的茶馆给我们上课,“白太守的苏州一年”。茶馆名字,久物集·生活茶空间。</p> <p class="ql-block">晚上上课</p>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div>一、老除吴郡守,春别洛阳城 (赴任) </div><div>二、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 (山塘河) </div><div>三、洞庭贡橘拣宜精,太守勤王请自行 (洞庭桔) </div><div>四、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 (风物) </div><div>五、襦裤无一片,甘棠无一枝 (白太守的工作汇报) </div><div>六、归来未及问生涯,先问江南物在耶?(对苏州的真爱)</div> 第二天,双塔寺、玄妙观、苏州碑刻博物馆、盘门三景。<div><br></div><div><br></div> 第一站,<b>定慧寺巷</b>。<div><br></div><div>定慧寺巷位于苏州市区东部,东口在官太尉桥塘岸,正对吴王桥,西口在凤凰街北段。巷内有定慧寺,故名。巷内两侧店铺、民居为仿古建筑,路面铺小方石,平整坚实洁净。<br></div><div><br></div><div>这里有北宋著名的定慧寺、南宋的双塔;有吴作人艺术馆;有清代国学大师著名诗人袁学澜和现代作家、园艺家周瘦鹃的古居;有百年的古桥吴王桥。<br></div><div><br></div><div>我们从西面的凤凰街进入定慧寺巷,巷口新立花岗石牌坊一座,镌联曰:“名士当年留旧宅,禅门今日尚生辉”,额题“定慧寺巷”。牌坊背面有对联:“日出推窗喜见塔影,夜深闭户静听撸声”。</div><div><br></div><div>定慧寺巷旧名王判司巷,中段的双塔为宋雍熙中判司王文罕建,并舍田五百八十亩。</div><div><br></div><div>一条巷子两座寺庙,一位名流两棵银杏。</div> <div>苏州的定慧寺位于凤凰街定慧寺巷34号,初建于唐咸通年间,后几毁几建。寺内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图书馆、僧舍、客堂以及库房等建筑。其中,依次分布于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均为清同治年间重修建筑遗存。<br></div><div><br></div><div>定慧寺,原隶属于苏州般若院子院。般若院,始建于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年),五代吴越国时期改称罗汉院。北宋至道年间,宋太宗赐额寿宁万岁禅院,也称双塔寺。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又赐名“定慧禅院”。这样一来,一座寺院便有了父子两位皇帝的赐额,为了避免冲突,寿宁万岁禅院一分为二,即为双塔寺和定慧寺。<br></div><div><br></div><div>清代所建贡院位于双塔寺、定慧寺之间,占地约六亩许。清末取消科举,贡院废为荒场,后于其上建民居。<br></div><div><br></div><div>定慧禅院,在元明清三朝,历经多次战火,屡建屡毁。明洪武年间、永乐年间、正统年间,清康熙年间、同治年间,直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都曾重修或重建。<br></div><div><br></div><div>定慧寺巷南原有小河,名王长河,东起胭脂桥下,西至定慧寺前。旧时便于水路进香及考生赶考。同治三年(1864),清军攻入苏城,原守城的太平军万余人,被屠杀于寺里,死尸抛入王长河内,并予填没。<br></div><div><br></div><div>两株银杏并峙于此,每棵都拥有200余年树龄,当年为何人所植虽已无从考证,但如今确实成为定慧寺一道不可不看的最美风景。<br></div><div><br></div><div>大文豪苏东坡与定慧寺的结缘,才让这座千年古刹,拥有了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苏轼首次来到定慧禅院,便与住持守钦禅师一见如故。守钦禅师为他建造居所,亦名“啸轩”。东坡主政杭州期间,每次游览苏州,必寄居定慧寺。“啸轩”荡然无存,只有定慧寺旁的苏公弄遗留至今,见证过那段万里跋山涉水、探友送书传诗的千秋佳话,令今人感动不已。<br></div> 吴作人艺术馆在苏州罗汉院双塔塔园西侧,占地约1430平方米。吴作人先生祖籍安徽,其父在清末定居苏州,他在苏州出生并居住达二十年之多,对苏州有着深厚的感情。1989年先生表示愿将自己的艺术作品无赏捐赠给苏州作长期陈列展览。1993年年底艺术馆竣工。<div><br></div><div>吴作人曾任中央美院院长、中国美协主席,在油画中国化、民族化的道路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代表作《齐白石像》、《托尔斯泰像》《黄河三门峡》;对中国画的推陈出新也做出了积极探索,犀牛、熊猫等传统中国画未曾有过入画的,在他的画里有着多方位呈现。<br><br>吴作人艺术馆由著名建筑学家戴念慈先生设计,外观借鉴徽派建筑风格,粉墙黛瓦,既古典又现代,厅内砖雕、碑刻点缀其间,临街主楼为展厅、后设内院小庭。</div> <div>艺术馆正面墙上贴的是“金砖”。金砖又称御窑金砖,是中国传统窑砖烧制业中的珍品,古时专供宫殿等重要建筑使用的一种高质量的铺地方砖。因其质地坚细,敲之若金属般铿然有声,故名金砖。<br><br>明清以来受到历代帝王的青睐,成为皇宫建筑的专用产品。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建造紫禁城。经苏州香山帮工匠的推荐,陆慕砖窑被工部看中,决定“始砖于苏州,责其役于长洲窑户六十三家”,由于质量优良,博得了永乐皇帝的称赞,赐名窑场为御窑。<br><br>金砖名字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金砖是由苏州所造,送往京城的,所以是“京砖”,后来演变成了金砖。另一种说法是金砖烧成后,质地极为坚硬,敲击时会发出金属的声音。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明朝的时候,一块金砖价值一两黄金,所以叫做金砖。<br><br>金砖的烧制工艺繁复至极,要求很多。当年陆慕窑工匠制金砖时,光是取土就有7道工序,掘、运、晒、椎、浆、磨、筛,耗时8个月。取土之后就要制坯,把备好的泥土装入模具,再用人力捶打碾压,最后用木棍磨平整,放置在阴凉处阴干8个月。阴干后接着就是入窑烧制,烧制过程极为复杂,糠草熏一个月,去除水分,片柴烧一个月,棵柴烧一个月,松枝烧40天,耗时130天之后,方可窨水出窑还要经过无数次的砍磨,浸桐油,最后雕刻皇帝年号、陆慕窑等印章之后才算完成。做好的金砖成品经运河运到北京,经过工部精心检查逐块检验后,完好无损即可进贡。<br></div> 苏州双塔位于城东南角的定慧寺巷内,是苏州最具特色的两座砖塔,系北宋王文罕、王文华兄弟创建,一座叫舍利塔,另一座叫功德塔,建筑形式一模一样,因此又叫“兄弟塔”。苏州人也称双塔为“姑嫂塔”。<div><br></div><div>唐咸通二年(861年)盛楚创建佛寺于此,初名般若院,五代吴越钱氏改为罗汉院。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至雍熙中,王文罕兄弟捐资重修殿宇,并增建砖塔两座,千余年来仅多次修理塔刹相轮,结构式样保持不变。塔的外壁虽为八角形,但内部方室仍沿袭北魏以来旧制,实为唐宋之间砖塔平面演变的实物例证。</div> 打坐的寺猫。 塔身高24.6米,塔刹8.7米,一共33.3米。十吨重的塔刹是如何安装到20多米高的塔身顶上去的,这是一个迷。两塔脚相距15米,两塔间相距仅20来米。像这样紧紧靠在一起的双塔全国是惟一的,因为能在这么近修建两座塔,对地基的要求相当高。 寿宁万岁禅院,在清咸丰十年(1860年)至同治二年(1863年),毁于太平天国战乱,仅存正殿遗迹与双塔。<div><br></div><div>正殿故基在双塔之北,距离塔心21米,南向。其中轴线较双塔中轴线偏西3.5米。根据柱础排列位置可知,正殿面阔与进深皆为三间,东、西、北三面绕匝副阶,总面积18.4米,总进深18.2米,属正方形平面,明间有露台向南伸展。若根据宋《营造法式》复原,此殿应为单檐歇山式。<br></div> 大殿立柱的基础。<div><br></div><div>现存四周石制檐柱16根,大多完好,高约4米,上端有安木枋榫头的卯槽。造型有雕花圆柱、瓜棱柱、八角柱三种。石柱础30个皆为覆盆式,檐柱础的盆嘴形均与柱形相配。前檐六柱及础为圆形,通体浮雕牡丹、夏莲、秋葵等缠枝花卉婴戏纹饰,构图典雅,线条流丽,堪称宋代建筑石雕艺术精品。此外,尚有石门槛、石罗汉、石须弥座、石狮等遗物,惜残损者居多。<br></div> 枫树叶有五爪和七爪之分,七爪春天开始一直红,五爪也是春天生叶,春绿秋红。 阳澄湖镇历史上称为湘城,湘城熝鹅是当地一道特色美味。<div><br></div><div>传说,明初皇宫里的御厨吕春良,因躲避杀身之祸,逃出皇宫,亡命江湖,沦为乞丐。后被湘城酒店老板邱永隆求助,吕春良将煮鹅技艺传授给了邱永隆,就有了现在的湘城爊鹅。</div><div><br></div><div>《阳澄湖镇志》上的官方说法是,早前有一位姓都的老板,运用传统的爊制野味的配方烹调放养的家鹅,制成了皮色红里透黄、油光铮亮、肉质香嫩、味道鲜美的“湘城爊鹅”。<br><div><br></div><div>近年名声大震的祝家爊鹅,是阳澄湖人祝建华30多年前研制出来的,他用传统的爊制野味的配方,选用上等的鹅、鸡、鹌鹑、野味等多种绿色产品作为原料,加入八角、玉果、玉桂、花椒、丁香、香味等十几种天然香料精心迷烧而成,工艺独特,并具有色、香、酥、味、美无比,回味无穷,是佐餐之佳品。</div></div><div><br></div><div>湘城麻饼产自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湘城老大房茶食店”的传统名小吃,皮薄,馅大,有枣,豆风味,绵软甜肥,热吃最佳,畅销苏州、上海等地。第一代创始人为钱鹤鸣老先生,始于1911年,第二代传人钱新元(排行老四)创办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镇钱府食品厂。<br></div> 定慧寺巷里,一路上饮食熟食店不少,例如,KURO COFFEE墨嘿嘿咖啡(凤凰街店)、原色私家精品咖啡(定慧寺街店)、好福記传菜坊(定慧寺店)、满江雨·苏州菜、信茗轩·茶舍、杨驼子龙虾(双塔店)、祝家爊鹅(定慧寺巷店)、纳口、方圆食里·本帮菜、日升月落咖啡、裕兴记(双塔店)、福聚德(定慧寺巷店)、杜三珍(凤凰街店)、兴奋羊肉老店(定慧寺巷店)、朱新年·苏式汤团·面点(双塔店)、義昌福包子(定慧寺巷店)、王氏林记烧饼(双塔总店)、老陆稿(双塔店)等,还有双塔市集。<div><br></div><div>这些都是当地居民光顾的地方,当然,游客也不少。张教授就在吴作人艺术馆门口偶遇他一位在苏州当局长的学生,说是去双塔集市去买菜,估计也会顺带吃个早饭。</div> 吴王桥是定慧寺巷跨越第四直河的部分,这个桥与吴王没有关系,据说是吴家、王家共同建造的桥,故得名。古城内“三横四直”干流中第四直河,宽5~6米,沿岸有平江路,故称平江河。<div><br></div><div>古城内三横四直干流:第一横河,即桃花坞河及东、西北街河;第二横河,即干将河,第三横河,即道前河、十全河。第一直河,即学士河;第二直河,即平门河;第三直河,即临顿河、齐门河;第四直河,即平江河。<br></div> 2019年12月17日,改造更名后的双塔市集正式开门迎客。<div><br></div><div>整场改造计划由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栏目组负责项目的拍摄和记录。瀚清堂作为此次升级的平面设计团队,也从创新发展中延续文脉,让双塔市集在传统苏式文化的余韵中,存续历史底蕴,再现人文生机。<br></div><div><br></div><div>还没走进菜市场,大门一侧墙上大大的双塔标志就先抓住了顾客的眼球。这一标志以古代早期的苏州花码为灵感来源,设计出“双塔”的艺术造型,传承苏州的风骨与韵味。</div><div><br></div><div>古代的苏州曾诞生过一种民间的“商业数字”——苏州码子,它脱胎于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算筹,应用在各类私钞与账目上。双塔标志的一大特色,就在于重现了这一逐渐消亡的古老文明。</div><div><br></div><div>“市集”二字以红章形式篆刻其间,以恒久的东方魅力赋予双塔市集独特悠远的江南情思。双塔标志洋溢着浓郁的艺术气息。<br></div><div><br></div><div>在双塔市集,不仅可以买到最新鲜的食材,还可以吃到苏州味道最正宗的小食,包括甜点、糕点、刚出笼的包子等各种各样的美食。顾客挑选好了食材,可以选择现场加工成蔬菜沙拉、鲜榨果汁等。</div><div><br>沿河的生活市集区,聚集了苏州不同领域的有趣摊主,为大家展现多元文化的交流。在这里,顾客能看到独立设计师、创意手作人、旧物收藏家、生活美学品牌、烘焙师、音乐人、在地文化传播者或其他生活领域爱好者在这里摆摊设市,分享他们的作品。<br></div><div><br></div><div>双塔市集在填饱了顾客和家人朋友肚子的同时,还使曾经盘踞在旮旯处的钥匙铺、裁缝摊和修锁摊等社区铺位与其他摊主一起回归,为居民提供更完整的生活服务。<br></div> 穿过平江路进入钮家巷前,在寿安桥驻足,看平江河岸斑驳得墙。<div><br></div><div>东河沿露出红砖的是一个青年旅舍,这是文革期间改造的建筑。当时烧砖的工艺简化,没有了窨水这个步骤,直接冷却出窑,这时的砖就是红色的。而窨水出窑的砖是青色的,成本就高了不少。</div><div><br></div><div>钮家巷,位于临顿路南段东侧,西起临顿路,东至平江路。巷南原有河,1958年填没。原名“蓝家巷”(见明卢熊《苏州府志》),后名“銮驾巷”,再后名“钮家巷”。<br></div><div><br></div><div>据考,宋代蓝师稷曾居此。曾任浙西路提刑,主管司法、刑狱、监察。清康熙年间的《苏州府志》作“銮驾巷”。道光间《吴门表隐》则有“吴武真宅,在钮家巷”之说。同治《苏州府志》云:“钮家巷,萧家巷南,旧名銮驾巷”。这些名字极有可能是吴方言的误传,因为銮驾巷及钮家巷前两字同韵,而銮架巷与最初出现的蓝家巷同样在读音上相似。故此,经民间长时间讹传,时间一长却反而失去了原有真名。<br></div> 西河沿是方宅,斑驳的墙上露出的青砖,这就是个古建筑。<div><br></div><div>方宅建于清嘉庆年间,原宅主为朱姓,后售与米行主方姓。建筑面积2402平方米。中路4进,第二进为大厅,面阔3间11.9米,进深7檩8.4米,扁作梁架。大梁、棹木、山雾云等雕刻精细。第三、四进为楼厅。东路4进,第二进为船厅,后2进为楼。西路仅存1楼,宅后有小园。现存桂花厅(船屋)及零星湖石。<br></div><div><br></div><div>方宅解放后入住了近30户人家,街坊改造后,方宅连同街对面的董氏义庄,被香港丝路集团投资六千余万元包装成一家准四星的宾馆(方宅平江客栈)对外开放。<br></div><div><br></div><div>苏州是古代义庄的发祥地。早在北宋年间,苏州出了一个幼时在极其艰苦条件下攻读最后书包翻身的大人物——宋代改革的先驱范仲淹。范仲淹为苏州做了两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大事,一是办学使得苏州从此奠定了文化基础;二是建立了范氏义庄,以资助族中困难家庭、管理宗族事务等为主要任务。义庄由此开始并逐渐成为全国各宗族学习的范例。明清时期义庄发展到了全盛阶段,政府不仅在道义上给以褒奖,而且在田赋上给予优惠。据资料记载,清代苏州共有义庄62处,苏州的平江历史街区至今尚存潘氏、丁氏、汪氏、王氏、董氏等多处义庄遗构。<br></div><div><br></div><div>董氏义庄建于清道光4年(1824年)。相传清嘉庆末年茶商董秉玣经商致富后,乐善好施,修桥铺路,因其族中贫困学子较多,董以私蓄壹万捌仟贰佰玖拾叁两白银,购田1003亩,捐为义田,并建义庄。<br></div><div><br></div><div>善会善堂在江南富庶地区十分普遍。明清时期江南社会自发建造和经营普济堂,收纳孤寡老人(只针对男性)。还有养寡妇的堂,养孤儿的堂。衙门有征信录记录捐款人得名录。</div><div><br></div><div>乾隆开始向善堂注资,每年注入官银500到1000银,同时派官员管理,于是贪污成风,使得善堂的主持人巨亏。因此,地方上有钱人一旦被推举为善堂的主持,他就离败落不远了。</div> <p class="ql-block">钮家巷3号是清乾隆状元潘世恩故居,旧称“太傅第”“状元府”,200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老宅坐北朝南,屋有三路六进,现存三路四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路修整后,现被辟为苏州状元府博物馆,陈列与苏州历代状元文化相关的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路和东路1000余平方米,今年8月完成修复改造,成为印象百戏文旅空间,用于文化设计研发及休闲体验,为古建老宅增添新的生机活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苏州是著名的状元之乡。文史专家李嘉球所撰的《苏州状元》一书表明,按辖区计算,历史上苏州曾出现过45位文状元、5位武状元,其中文状元数量占全国总量596位的7.55%,数量遥居全国各城市之首。最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时期苏州一共出过26名状元,占全国114名状元的22.81%、江苏49名状元的53.03%,而同期苏州的人口只占全国的1%左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潘世恩(1769年-1854年),苏州吴县人,25岁就中状元,做官一直做到大学士(宰相),故居为古凤池园一部分。建筑面积1825平方米,有纱帽厅、大厅、鸳鸯厅、女厅等建筑。此宅还曾是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的寓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间传说:潘世恩原居苏州玄妙观西之海红坊,相传他在高中状元后受皇帝召见,被问及家居何处,一时惶恐误说成了“苏州玄妙观东”。一言既出,为避“欺君之嫌”,急命家人速购观东宅第,于是买下钮家巷凤池园西部作“状元府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清朝历史上,“四朝元老”为数并不多,潘世恩算是其中的典型,他为官五十余年,历事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潘世恩为官正直,外柔内刚,他先后任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等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苏州有两潘,“贵潘”是指潘世恩,还有一位“富潘”是指徽商潘兆麟,他在卫道观前建有潘宅。</p> <p class="ql-block">作为苏州市首批“江南小剧场”之一,本次改造延续“状元府”此前设置的园林式小剧场一一“江南小剧场太傅第”,将潘世恩当年接待贵宾的活动场所留余堂正厅,焕新设置为沉浸式园林实景演出《牡丹亭·游园惊梦》的舞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百年的昆曲,四百年的《牡丹亭》,两百年的宅第,3000余平方米的空间包含了状元博物馆、昆曲演出、江南小剧场、茶饮空间等,伴以茶修、江南美食、传统文化等课程,打造沉浸式江南文化体验场景,让更多人走进古城、融入古城、爱上古城。</p> <p class="ql-block">这个剧场只有周末和节假日有演出,下午评弹,晚上昆曲。其它时间就是一个茶馆,有许多小包房,套装价格超过百元。</p> <p class="ql-block">后院可以摆在院子里喝茶。</p> <div>第二站,<b>观前街</b>。</div><div><br></div><div>观前街上有许多传统食品店,百年的老字号。</div><div><br></div>从观东的醋坊桥走入观前,首先看到的第一家门面就是苏州百年老店"<b>陆稿荐</b>"。以"酱汁肉"名扬姑苏的陆稿荐在苏州老字号中也可称老了。康熙二年(1663年),陆稿荐初创,当时是一家普通的肉铺。店主陆某将店设在苏州东中市崇真宫桥堍,专营生、熟肉。<div><br></div><div>稿荐:稻草或麦秸编成的垫子,旧时用来做床垫,座垫。稿:同蒿,干的禾草。野生的细长的蒿草。荐,垫子,铺垫。<br></div><div><br></div><div>传说,陆老板收留乞丐在灶间过夜,隔日用乞丐留下的草垫烧灶,奇香无比。陆老板每日取一根草垫的草烧灶,吸引周边客人,效果奇好。后干脆把点名改成“陆稿荐”。据说,乞丐带二只陶钵,合叠恰是个吕字(叠口为吕),陆老板就编了吕纯阳(吕洞宾,吕喦,师事锺离权,后曾传道予刘海蟾及王重阳,被道教全真道尊奉为“北五祖”之一、是民间传说中“八仙”之一)化身乞丐借宿留草荐的故事。从此,这家陆稿荐肉店长盛不衰。</div><div><br></div><div>据成稿于1934年的《醇华馆饮食脞志》载:"苏州从前有陆蹄、赵鸭、方羊肉之称。陆蹄谓陆稿荐之酱蹄。熟肉店以陆稿荐、三珍斋两家最为驰名。其出品以酱鸭、莲蓬蹄为上,酱蹄筋、酱肉次之。熟肉之最佳者,莫如观东之者陆稿荐。<br></div> 民国廿三年的《苏州小食志》中记:“苏州茶食店,稻香村最为著名,其次为叶受和。若东禄、悦采芳又其次也。余店虽多,皆卑卑不足道矣。”<br><br>建于乾隆年间(一说同治年间)的稻香村早就声名远扬,而稍后建于光绪年间的叶受和似乎只在一些老苏州口中还津津乐道着。其实在上个世纪30年代,叶受和与稻香村、采芝斋均为苏州茶食糖果业中之翘楚,在观前街上呈三足鼎立。当时以顾客来源分类,洙泗巷口的稻香村因迎合大众口味,尤为城外四周乡民所倾慕,故称“乡庄帮”;采芝斋则独受上海客的青睐,人称“上海帮”;坐落在观东的叶受和,虽是浙人所开,然所制茶食糕点仍以苏式的精细香甜为主,而赢得本地茶客欢心,被称为“苏州帮”。<div><br></div><div>“文革”前后,观前街上各家老字号在“破四旧”的浪潮中纷纷改头换面:稻香村易名“红太阳”,采芝斋更名为“红旗”,叶受和则被唤做“东方红”,与当时同被改变称谓的观前街同名。<br></div> <div>苏州<b>叶受和</b>食品商店,原名叶受和茶食糖果号,开设在观前街东段。<br></div><div><br></div>程宗骏所著《叶受和兴废记》(载于1998年《苏州日报》):<br><br>“叶受和的创业主姓叶名鸿年,清道光二十九年生,生有七子。据其幼子启干(1916年生,今健在)自述:叶氏原籍浙江慈溪,先祖任官山东,且在杭州设有浙江第二大药材店‘叶种德’。先父以捐纳而致仕,授宁波府候补道台,后又捐银一万两补正,嗣后因其上峰抚台调任苏州,故将先父等亲信一并提携莅苏,于是乃移家卜居于玄妙观牛角浜。<br><br>光绪十一年秋某日,鸿年至玄妙观前万象春茶馆品茗。遣仆往稻香村购肉饺尝新,然买来肉饺已冷,嘱仆再去更换。当时稻香村陋规,特在店堂内置茶几靠背专侍贵客,生意兴隆时未免怠慢零星顾客。仆因等久而催急,不意店伙冷然对曰:‘尔若要紧,除非自己开店,方可称心!’仆乃怏怏回禀主人。<br><br>翌年(1886)正月,鸿年缘此而投资五千两纹银,特择店址于稻香村东邻,取名叶受和,意在‘和气生财’,不使顾客受气。同时提出开店宗旨:凡稻香村有的,叶受和亦有;没有而应有的,弥补并力创名牌;尤在质量上则不惜工本,务必赶超稻香村。起初十年,连年亏损;鸿年决心从浙江又调资二千两入号。如此锲而不舍,励精图治,直到1929年因拓街而翻造三层店面,叶受和终于进入全盛时期。”<br><br>程宗骏原住观前街隔壁小巷碧凤坊,宅与叶店相连,叶受和的作坊正是租用了程家的后院。有此渊源,似应对叶受和创建之来龙去脉有深入的了解。<div><br></div><div>除了糖果饼干糕点,叶受和的熟食野味也力求上乘,当时在店西首柜台售有野鸭、野鸡、熏鱼、熏虾、风鱼、醉蟹等食品,其中虾子鲞鱼原为叶受和首创,味咸而鲜,颇具宁式风味,为下酒佐餐上选之品,后苏州各茶食、南货、野味店均有出售,但仍以叶受和、稻香村为最,因其选料、制法皆有严格规定,非他家能比。</div><div><br></div><div>叶受和生产的糕点、炒货、野味、糖果,创业初期均属苏式。但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后,叶受和的第二任和第三任经理洪品基、陈葆初均为宁波人,他们把宁波糕点的特色融合进苏式糕点,使叶受和糕点成为苏式中夹有宁式,总体上仍以苏式为主。</div><div><br></div><div>叶受和的名牌产品有:小方糕、云片糕、四色片糕(玫瑰、杏仁、松花、苔菜)、婴儿代乳糕等。30年代还有豆酥糖、芙蓉酥等。</div><div><br></div><div>公私合营后,职工赵登太吸取了外地的制作方法,创造了"开口笑"新产品。1958年"大跃进"时期,叶受和前店后坊的传统经营特色被取消,后坊生产部门并入平江糕点厂。</div><div><br></div><div>"文革"期间,叶受和遭冲击,招牌被砸烂,改称"东方红茶食糖果店",店后的作坊也被撤销,并入苏州糕点厂,实行大批量生产。<br></div> 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b>稻香村</b>于苏州创立,在今观前街先设摊后开店 。摊主有三人分别为沈秋泉、王秋根、赵明宝。<div><br></div><div>苏州历来是江南一大都会,为苏式糕点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明清时期,经济尤为繁盛,官僚富绅更加追求生活品质。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地人讲究岁时节令、第宅园林、书画文玩等,节日饮食由此得到发展,并逐渐形成特色。乾隆时期是苏式糕点开始成为业界公认帮式的一个界标。苏式糕点极为精致,多按岁时节令应市,所谓春饼、夏糕、秋酥、冬糖,号称“四季茶食”。<br></div><div><br></div><div>苏州稻香村供应四季茶食。春有大方糕、酒酿饼;夏有清凉糕、冰雪酥;秋有巧果、苏式月饼;冬有糖年糕、核桃酥、马蹄糕……一年四季各不相同。<br></div><div><br></div><div>著名历史学者顾颉刚在《苏州的文化》中有提到:苏州手工业,两千年来一向处于领导的地位,塑像、碑刻、刺绣、丝革、丝织、琢玉、裱画、烹饪,都是全国景从。所以无论哪里的裱画铺都写作“苏裱”,而全国的糖食铺都称作“稻香村”。<br></div><div><br></div><div>也是在清朝时期,依托京杭大运河带来的运输便利,苏式糕点随之传到大江南北,稻香村自然成为当时全国人民追捧的“潮品”,其苏式糕点制作技艺一度被同行学习借鉴,很多产品都成为了中式糕点的代表作。“稻香村”这个字号也成为了业内模仿的对象,据清史专家李峰等人所著的《苏州稻香村史稿》所述,从清末起,业内伪冒“稻香村”字号靡然成风,仿冒店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其中,华北地区仿冒“稻香村”的字号,以北京、天津最多,影响较大。</div> <b>采芝斋</b>是中国老字号糖果店,全称苏州采芝斋糖果店。位于江苏苏州市观前街,在上海等地设有分店。建于19世纪末,素以品种繁多、风味独特的苏式糖果而闻名中外。采芝斋自产自销的糖果上百种。主要有各式松子软糖、乌梅饼、九制陈皮、沉香橄榄等。其特色是选料讲究、加工精细、营养丰富、甜香可口,既有中国传统糖果的特色,又吸取西式糖果的长处,自成一格。糖果内的某些原料,不仅好吃,且具有滋养补益作用,寓药理于甘美食品之中。<div><br></div><div>清同治九年(l870年),采芝斋创始人金荫芝(河南人),以五百个铜板的微薄资本,购置了熬糖炉子、小铜锅、青石台、剪刀等简陋工具和少量的糖果原辅料,在观前街73号原吴世兴茶叶店门口设摊。开始,只卖粽子糖,摊上搁一块"家住玄都东洙泗巷口小糖摊"的牌子,当众熬糖、剪糖。因剪出的糖块形似粽子,故名粽子糖。传说这种制糖技术源于《吴门表隐》所载明末的谢云山,故又称"谢家糖"。</div><div><br></div><div>金荫芝经十多年经营,积聚了一些资本,光绪十年(1884年),在其子金忆萱辅助下,于观前街72号(现生春阳一部分)自立店面,自产自销糖果、炒货、蜜饯,延续至今。观前街72号原是采芝斋古董店,原店主夫妇平时与金荫芝常有来往,十分友善。夫妇俩后因年老无嗣,准备回宁波故乡安度晚年,于是将那一开间的古董店租赁权转让给了金荫芝。金氏移入后营业如鱼得水,除自产自销苏式糖果和炒货外,又增加了苏式蜜饯,营业日盛一日。但这时商店仍无正式牌号,来观前街的顾客原来只知此处是"采芝斋"古董店,故仍顺口相互传呼:到采芝斋买糖去。金荫芝即顺水推舟,把店招正式定为"采芝斋"。<br><div><br></div><div>采芝斋自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设摊起,至解放前的四代相传,在实践中创造了不少具有民族和苏州地方特色的名牌产品。如糖果类有松粽糖、玫酱糖、脆松糖、脆桃球、软松糖、薄皮糖、轻松糖、重松糖、轻桃糖、杏仁糖、蛋黄花生、清水山楂糕、玫瑰酱等,炒货类有香草西瓜子、玫瑰西瓜子、椒盐榧子、椒盐胡桃等,清水蜜饯类有白糖杨梅干、九制梅皮、玫瑰半梅、九制陈皮等共一百十多个品种。<br><div><br></div><div>由清代探花费念慈书写的“采芝斋”店名俊雅古朴,店名两边写着“同治始创,百年老店”八个大字,门口一副对联:“采万物灵芝,溶百年珍味”。<br></div></div></div> 采芝斋虽然以丰富多样的糖果起家,但是虾子鲞鱼一直是店里的金字招牌,用来搭配白粥最是适口,也可以用来搭配炒饭,味道鲜美,爽口不腻,是苏州人时节佐餐的佳品。<div><br></div><div>袁枚《随园食单》记载了制作虾子鲞鱼的方法:“虾子鲞鱼,夏日选白净带子勒鱼,放水中一日,泡去盐味,太阳晒干。入锅油煎,一面黄,取起。以一面未黄者,铺上虾子,放盘中加白糖蒸之,以一炷香为度。三伏日食之绝妙。”解放初期,虾子鲞鱼是难得的珍馐。</div> 虾子白鱼的工艺与虾子鲞鱼类似,不过食材选用的是淡水白鱼。 各色松子粽子糖。 <div>苏州老字号<b>黄天源</b>糕团店,它创设于道光元年(1821年)。初由浙江慈溪人黄启庭在东中市都亭桥境设一粽子摊。粽子质量好,生意不错。经几年经营,即在都亭桥赁一小屋,开设黄天源糕团铺。供应品种渐次增加五色汤团、挂粉汤团、咸味粢饭糕、咸味猪油糕、黄松糕、灰汤粽、糖油山芋等。黄启庭父子相继去世后,黄天源糕团铺由寡媳黄陈氏主持。因不善经营,生意每况愈下,至1874年,将店盘与店中牵烧师傅顾桂林,盘价为银洋一千元。另外,黄天源的招牌每年租金为十二石大米。从此,黄天源实为顾姓店铺。<br></div><div><br></div><div>顾桂林接管黄天源后,发挥自己糕团制作技能,兢兢业业经营,商店生意蒸蒸日上,欣欣向荣。1931年顾桂林将店交给儿子顾紫封经营。顾紫封踏实能干,除经营都亭桥堍西黄天源糕团铺外,又在观前街241号租屋开设东黄天源。1947年顾紫封病故,终年73岁。因独生子已早亡,黄天源由其领养孙子顾念椿接管。顾念椿原在钱庄学业,接管糕团业务后,于1948年向槐树巷徐某购进观前街241号一楼一底的店面房屋。因观前街市井繁华,当时一楼一底虽只能放六张半桌子,所供应的品种开始也只有五色汤团、灰汤粽、糖油山芋、猪油糕、黄松糕等几种,却常常吃客满座。应时的季节性糕团开始主要有青团子、南瓜团子、重阳糕、神仙糕,每逢岁末大量供应糖年糕。糖年糕花色繁多,最大的几斤一方,最小的一斤十余块,自大至小可垒成宝塔。还有糖元宝,巨者如拳,微者若拇指,任客选择。人们购糕时必购元宝若干。富有者则择大小数种,带回家装入盘内,铺上红色剪纸(类似窗花),插上柏子,再配福桔青果,于除夕安放在床前台上。盘前又供上红烛息香(并不点燃),名曰“守岁”,预祝明年平安福祉。<br></div><div><br></div>若按季节,一年四季都有适时花色品种推出,如正月初一供应糖年糕、猪油年糕、糕汤圆子,正月十五供应糖汤圆子,二月初二供应油煎年糕,三月清明节供应青团子,四月十四供应神仙糕,五月初五供应各色粽子,六月供应绿豆糕、薄荷糕、米枫糕,七月十五供应豇豆糕,八月十五供应糖芋艿、糖油山芋、悟熟藕,九月初九供应重阳糕,十月供应南瓜团子,十一月冬至节供应冬至团子,十二月供应各式年糕。 黄天源除按时令节气的变化供应各种品种外,还按苏州人的风俗习惯推出适销品种,作为喜庆吉祥礼品,相互赠送,以示祝贺。供应老年人做寿的有寿团、寿糕,姑娘出嫁有蜜糕、铺床团子,小孩满月和周岁生日有剃头团子和周岁团子,入学有扁团子,新屋上梁和乔迁之喜有定胜糕等。 <p class="ql-block">店堂里,一半是包装食品,一半是现做糕团。</p> 现做的各式糕点,十分诱人。 <b>三万昌</b>是苏州的茶业老字号,创立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始创人为苏州人氏盛尧明,后因年迈将企业转让给贴邻缪成福为业。“三万昌”,意喻为“绵绵不绝,繁荣昌盛”。三万昌茶馆原址在玄妙观观音殿右侧,三开间门面,后面一进直通大成坊巷。茶馆内设近百张茶桌,兼作书场,可同时供数百人品茗、听书,其乐无穷。所以苏州人有“吃茶三万昌,撒尿牛角浜”之说。当时的茶馆不光是专供人“白相”的,商人在这里洽谈生意、报人在这里获取信息、文人在茶馆里高谈学术,甚至还有“吃讲茶”“讲斤头”的风趣习俗,苏州人叫做“茶会”。<div><br></div><div>三万昌在苏州古城区观前街闹市中心就拥有观中/观东/观西/干将四个专业连锁门店和三万昌茶楼,在太湖洞庭东、西山开辟了2500多亩基地茶园,自产、自制、自销碧螺春、碧螺毛尖、碧螺香茶、万昌绿等品种。<br></div><div><br></div><div>洞庭碧螺春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也是深受全国各地茶友的喜爱与认可。而在碧螺春的各大品牌中,最具知名度的无疑是三万昌、碧螺和玉露春三家。三万昌和玉露春的历史更为悠久,都有100多年的历史,都是茶叶领域的中华老字号。而三万昌的线下实体店更多,更大,且经营茶叶的品种更为丰富,其碧螺春茶园的种子面积也更大,碧螺春的种类更多更丰富;玉露春更为专注于碧螺春这一种茶;碧螺牌虽然历史不如以上2个品牌悠久,但是也是江苏省老字号品牌,其除了种植、生产碧螺春外,其红茶和花茶领域也有一定建树。</div> 第三站,<b>玄妙观</b>。<div><br></div><div>玄妙观,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观前街,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玄妙观极盛时有殿宇30 余座,是西晋时期最大的道观。现有山门、三清殿、弥罗宝阁及21座配殿。最初名叫“真庆道院”,后来曾改称为“开元宫”、“天庆观”。公元1295年元朝皇帝下令改为玄妙观。</div><div><br></div><div>观内保存有大量各朝古碑,其中有老君像石刻,为唐吴道子绘像, 唐玄宗题赞,颜真卿书,由宋代刻石高手张允迪摹刻,可称“四绝”碑,是国内仅存的两块老子像碑之一。<br></div><div><br></div><div>到清代,除三清殿和正山门外,玄妙观还有历代建成的副殿和二十四座配殿,从东脚门依次为:神州殿(元)、太阳宫(清)、天医药王殿(宋)、真官殿(元)、天后殿(清)、文昌殿(清)、祖师殿(元)、斗姆阁(清)、火神殿(清)、三茅殿(宋)、机房殿(明)、关帝殿(元)、东岳殿(宋)、痘司殿(宋)等十四处;西脚门配殿依次为:雷尊殿(元)、寿星殿(宋)、水府殿(清)等七处。三清殿后为弥罗宝阁,再后面是蓑衣真人殿(宋)、肝胃殿(清)、萨祖方丈殿。各殿所供神像大都出自神话传说,如太阳神、雷神、火神、关帝、文曲星、灶神、土地、八仙、寿星、观音等,体现了苏州地方文化特色和民间信仰的色彩,曾是城乡老百姓精神寄托和休闲娱乐的去所。从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玄妙观建筑群图上可以看出东至洙泗巷, 西临大成坊,北至旧学前河,南面有黄色照墙横亘正山门两侧,整个建筑群十分壮观。弹丸之地集中了宋元明清历代殿宇,真可谓是一座古典建筑的博物馆。<br></div><div><br></div><div>现玄妙观进行了修复整治,有殿堂七座,中路有正山门、三清殿,东路有文昌殿、斗姆阁、寿星殿,西路有雷尊殿、财神殿。</div>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重建的主殿三清殿面阔9间,进深6间,高约30米,建筑面积1125平方米,重檐歇山,巍峨壮丽,是江南一带现存最大的宋代木构建筑。<div><br></div><div>三清殿曾经作为泥塑收租院展览馆。<br></div> 说到吃面,那不得不提苏州,苏州人可是公认的吃面大户,所谓“人在苏州,吃面不愁”。苏州人开心的时候吃面,饿了的时候吃面,过节的时候还吃面。而且苏州人对吃面也非常讲究,面汤要咸淡适中,面条要韧性十足,浇头要荤素搭配。<div><br></div><div><b>朱鸿兴</b>面馆是在上世纪30年代创立的,最早的老板朱春鸿在1938年3月,在卧龙街(今人民路)开起了一家不足三十平方米的面馄店,取名朱鸿兴。聘用技艺高手陆福生掌灶,供应焖肉面、爆鱼面、爆鳝面、蹄 面、冻鸡面和汤包、小笼等各式点心。<br></div><div><br></div><div>早在开业初,由于朱鸿兴的面品种多,质量高、服务周到、薄利多销,引得美食家们的天天争早赶吃头汤面。陆文夫的中篇小说美食家中,吃客朱自冶如果吃下一碗有面汤气的面,他会整天精神不振……必须擦黑起身,赶上朱鸿兴的头汤面。朱鸿兴供应阳春面,适应下层百姓的需求。</div><div><br></div><div>朱鸿兴的面点花色品种繁多,有焖肉、肉丝、爆鱼、蹄膀、什锦、香菇、冻鸡、三虾及蛋汁排骨、虾仁蟹粉、虾爆鳝糊、三鲜火鸡等数十种。在面汤、面碗使用上,亦有奇招。面汤备红、白两种,不同浇头的面点用不同的碗,蹄膀面用红汤红花碗,焖肉面用红汤青边碗,虾仁蟹粉面用白汤金边碗。面还是那碗面,不失特色。</div><div><br></div><div>朱鸿兴十分讲究时令特色,五月上市三虾面;小暑过后供应鳝糊、爆鳝面;夏天供应枫镇大面、净素馒头;秋天供应蟹粉小笼。</div><div><br></div><div>苏州面条讲究汤水,因此朱鸿兴每日吊汤都用鸡肉、猪肉、肉骨头、鳝骨做原料,加水煮透。有了好汤水,还要有细面,这样才能把汤吸进面里,味道就能吃出来。<br></div><div><br></div><div>根据顾客需要,一碗面可以做成硬面、烂面、拌面、汤面;紧汤、宽汤;减咸、增咸;重青、免青和免红等不同口味,根据顾客胃口大小,面量可以多点或者少点,还备有胡椒粉、姜丝、辣油等佐料,给顾客选用。<br><div><br></div><div>朱鸿兴目前是连锁经营,到18年苏州就有9家店。观前街这家店1999年开业,是朱鸿兴的旗舰店。顺便说一句,张教授说苏州有1.8万家面馆。</div></div> 我们中午就在朱鸿兴观前街旗舰店吃面。红汤细面,面底下窝着一块焖肉,香菇浇头十分可口,浇头也是荤素搭配。面馆里有许多说法,例如撩面象救火,嗦面象救火。苏州人美食有一个理念:不时不食、不鲜不食。 捂热的焖肉。 第四站,<b>沧浪亭街</b>。<div><br></div><div>沧浪亭街位于苏州市沧浪区,坐落于沧浪亭北侧,沿沧浪池向东折南分岔,东出乌鹊桥路,南出竹辉路,西口在人民路。<br></div><div><br></div><div>西口西段原称沧浪亭前。南段原名三家村,1956年改称支农村。1980年统称今名。沿街景色优美,西口“沧浪胜迹”石牌坊耸峙,街南沿沧浪池杨柳依依,风光旖旎,隔水即宋代名园沧浪亭及苏州美专旧址罗马大楼(今苏州美术馆暨颜文梁纪念馆);街北则是可园(在今苏州大学医学院内),其东为解放军一OO医院,是结草庵、近山林、正谊书院故址。</div> 人民路入口处看到的沧浪池。 <div><b>可园</b>在人民路口的北侧,又名近山林、乐园,是一处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古典园林建筑。位于苏州城南三元坊(人民路48号),与沧浪亭仅一巷之隔。园门朝南,与沧浪亭隔水相望。<br></div><div><br></div><div>早在五代末年,此处是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枯别墅一隅,后渐废。北宋时系沧浪亭的一部分,南宋时韩世忠居沧浪亭时,辟其址为宅院,增修扩建,成为“韩园”宅邸。元、明时其地并入大云庵。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巡抚沈德潜在此重筑园林,名为“近山林”。再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意,又名“乐园”。乐园建成后,其东面为正谊书院,西面是沈氏宗祠和宅院,三部分实为一体。<br></div><div><br></div><div>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布政使、江苏巡抚梁章钜重加修葺,划归正谊书院,成为书院园林,易名为“可园”。当时可园占地20余亩,有挹清堂(一说抱清堂)、坐春舻(一说坐春舫)、濯缨处等景点。园址与沧浪亭同源,园名也与沧浪亭同源,取自《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之句。<br></div><div><br></div><div>咸丰、同治年间,可园受到兵火破坏。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江苏布政使黄彭年重修,成立“学古堂”,建“博约楼”,藏书八万卷。临池筑一小亭,取名“浩亭”。园内广种梅花,杂植桃、李、杏等佳果。三十一年,巡抚陆春江停办学古堂,改设游学预备科。三十三年,又改存古学堂。辛亥革命时期,张默君女士在此创办《大汉报》。1914年,设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初名第二图书馆)于此。园中增植梅树逾百。“铁骨红”古梅有“江南第一枝”之誉。<br></div> 沧浪池北看沧浪亭的面水轩。<div><br></div><div><b>沧浪亭</b>,位于沧浪亭街靠近人民路的南侧,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由文学家苏舜钦所建。南宋初年(公元12世纪初)曾为名将韩世忠的住宅。</div><div><br></div><div>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宋代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br></div><div><br></div><div>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外。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此外还有五百名贤祠、看山楼、翠玲珑馆、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衬映。<br></div> 沧浪池北看沧浪亭北的复廊临水侧。<div><br></div><div>复廊将园内外的山与水有机地连在一起的,在廊墙分隔内外的同时,一双跨在廊墙两侧的廊檐将园内的山和园外的水紧紧地衔在了一起,造成了山、水互为借景的效果,同时也弥补了园中缺水的不足,拓展了游人的视觉空间,丰富了游人的赏景内容,形成了苏州古典园林独一无二的开放性格局,如此,沧浪亭的这条复廊不仅被视为沧浪亭造景的一大特色,同时,也被人们誉为苏州古典园林三大名廊之一。<br></div> 沧浪亭观鱼处和复廊。<div><br></div><div>沧浪亭街西首,原有一南禅寺,始建于836年(唐代开成元年),是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建造的。可惜,寺在南宋时毁于兵火。以后虽有修建,未复原貌。在民国年间,占为伤兵医院。 1956年建立文化宫时,寺被拆。<br></div><div><br></div><div>庆历八年(1048年)苏舜钦去世。后园多次更换主人,最后为章惇、龚明之各得其半。南宋绍兴初,园为韩蕲王世忠所占,并改名“韩园”。韩氏在两山之间筑一道桥,取名“飞虹”,由张安国书匾。园景直到庆元间(1195年-1201年)犹存。依宋《平江图》碑所标此处为“韩园”,园南北端大体与原文庙、府学相平,大门在南。</div><div><br></div><div>元朝时,沧浪亭废为僧居。元仁宗延祜年间(1314年-1320年)僧宗敬在沧浪亭遗址上建妙隐庵,庵西侧即南禅寺。惠宗至正间(1341年-1368年),僧善庆在妙隐庵东侧建大云庵,一名结草庵,为南禅集云寺之别院。</div><div><br></div><div>明沈周、杨君谦常栖息于此。沧浪亭高清组图(80张)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诏以宝昙和尚居南禅集云寺时,将妙隐、大云二庵并至南禅集云寺。成化十二年(1476年)十月十三日寺毁于火。主僧德本谋图复兴而力不足,后经苦心筹备十寒暑,始建大雄宝殿。嘉靖十三年(1534年)郡守胡缵宗将妙隐庵改筑韩蕲王祠。大云庵自正德以来三十二年间,几经兴废。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僧人文瑛复建沧浪亭。<br></div><div><br></div><div>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江宁巡抚王新命在沧浪亭遗址内建苏公祠。三十四年(1695年)宋荦抚吴时,寻访子美沧浪亭遗迹,已是灰飞烟灭。于是即谋规复,并构亭于山之巅,又得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三字作揭诸楣。名为重修,实同再创。 但园规模已逊于宋代,不复有水北及南部旷地。五十八年(1719年),巡抚吴存礼将康熙御诗一章,饬工庀材建御碑亭于园中,房屋也进行了增修。</div><div><br>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按察使胡季堂在沧浪亭西侧(南禅寺遗址一部分)建中州三贤祠。乾隆帝南巡屡驻此园,在园南部曾筑拱门并有御道。</div><div><br>清道光七年(1827年)梁章钜又重修亭,集苏舜钦、欧阳修诗句而成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在梁章钜重修沧浪亭竣工时,购得亭旁房屋,于次年改建为祠。每岁以时致祭。道光十八年(1838年)巡抚陈之楣改建亭之大云庵,古迹再次一新。</div><div><br>清咸丰庚申年(1860年),沧浪亭毁于兵火。中州三贤祠亦残毁过半。</div><div><br>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布政使应宝时、巡抚张树声再度重修,复修古亭于原址,并于沧浪亭南侧明亮处修建明道堂。明道堂后侧西部为五百名贤祠,应宝时为祠题名。祠南侧为翠玲珑,北侧为面水轩。临水建筑有静吟、藕花水榭。另有清香馆、闻妙香室、瑶华境界、见心书屋、步碕、印心石屋、看山楼等,诸堂构以廊贯通,轩馆亭榭多为旧名。其时明道堂对面有戏台(今“瑶华境界”处),左右有观戏长厢。戏台后有门通“古大云庵”。园由庵僧照料,仍为官府酬酢之地,有时设坛祈雨。十三年(1874年)巡抚吴元炳复建中州三贤祠。此时,园西邻中州三贤祠,西南为南禅寺,东南至施家桥,东、北均以水为界。</div><div><br>清光绪初,沧浪亭犹有禅者居之。三十四年(1908年),苏州地图上已无古大云庵,尚存火神庙、放生庵及先农坛。园又被洋务局等局所借用,最多时有七局之盛。后归吴县营设局管理。</div><div><br>民国初,一度借设吴县修志局。两次发起修葺未成。民国十四年苏州美术专门学校租用三贤祠。民国十五年(1926年)戏台已坍毁。民国十六年(1927年)5月,颜文梁受公益局之聘,任沧浪亭保管之职,此时沧浪亭已是荒芜塞径,台榭池馆栋折垣圮,文梁倡议捐修,得吴郡画家吴子深慷慨出银4000,整修园林,历时年余,面貌得以恢复。后设立美术馆,后又改为美术专门学校。<br></div> 苏州美专旧址罗马大楼(今苏州美术馆暨颜文梁纪念馆)。<div><br></div><div><b>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旧址</b>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沧浪区沧浪亭东侧,现为苏州美术馆暨颜文梁纪念馆,俗称“罗马大楼”。学校北面临水,西面与沧浪亭相连。学校曾迁入沧浪亭,后在主席校董吴子深资助下建于沧浪亭东。1932年,8月,新校舍建筑就绪,由上海工部局建筑师吴希猛按照罗马建筑之式(希腊爱奥尼亚廊柱)设计图样,所有费用(5万4千银元)全由吴子深所出。新校舍列柱拱廊,宏伟宽敞,共50问房屋。布局合理,采光科学,其规模为当时全国美术学校之冠。</div><div><br></div><div>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22年由颜文梁、朱士杰、胡粹中等创办的私立美术学校。 初设国画、西画两科,1933年增设高中艺术科,1934年增设实用美术科和实习工场。1937年迁校上海;1945年复迁苏州,并续办沪校,改学制为五年,设国画、西画两科,沁校增设研究科。出版有校刊《艺浪》。校长颜文梁。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苏州美专与上海美专、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成立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后改名为南京艺术学院。<br><div><br></div><div>颜文樑(1893年7月20日—1988年5月1日),生于江苏苏州,中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1911年入商务印书馆画图室学习西画,1922年与胡粹中、朱士杰创办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28年入法国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1932年回国,主持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的教学,1953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浙江美术学院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出版有《颜文樑画集》《油画小辑》《欧游小品》及水彩画集《苏杭风景》等,著有《美术用透视学》《色彩琐谈》等 。1988年5月1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6岁。<br></div></div><div><br></div><div>吴子深 (1893~1972)原名华源,初字渔邨,后字子琛,号桃坞居士,江苏苏州人,曾赴日本考察美术。家为吴中望族,收藏宋元古画甚富。曾以巨资创建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于沧浪亭畔,自任校董及教授。生于苏州桃花坞。早年从舅父学医,1917年后从李醉石、周乔年学画,并向顾鹤逸请益。1928年任苏州美专校董会主席。1929年赴日本考察美术。1930年发起组织桃坞画社。1948年被聘为上海文化运动委员会主办的美术评奖委员。三四十年代在上海与吴湖帆、吴待秋、冯超然被称为“三吴一冯”。1949年赴香港。1966年应张大千之请赴台北,任教于台湾艺术学院国画系。1972年迁居印度尼西亚。擅画山水竹石,亦能书法。著有《客窗残影》、《吴子深山水竹石集册》等。吴氏山水远宗董源,近师董其昌,布局规矩,笔墨清秀,气格纯正。竹石师文同,偃仰疏密合乎法度,无明清文人习气。书法先习董其昌,后转攻米芾,韵致儒雅不俗。<br></div> 面水轩。 第五站,<b>文庙</b>。<div><br></div><div>沧浪亭街人民路对面就是文庙。文庙又称孔庙,是古代祀奉儒学圣人孔子的场所。</div><div><br></div><div>苏州文庙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于景佑二年(1035)任苏州郡守时所建。<br><br>范仲淹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后世所敬仰。<br><br>而他在此首创的府学,将“庙学合一”,将单纯的祭祀孔子的场所变成了传道授业的学所,各地州、县学纷纷效仿,流传甚广。故有“天下有学自吴郡始”之说。<br></div><div><br></div><div>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 )祖籍陕西,祖先为唐朝宰相,高祖在丽水为官,后移居苏州;五代时,曾祖和祖父在吴越为官,父亲随长官归顺宋朝,在徐州任职。范仲淹本人在徐州出生,二岁丧父,母亲改嫁到山东长山朱家,改名朱说。26岁及第,向皇上申请范姓,皇上准。</div> 苏州文庙自创立以来,不断加以修缮和扩展,至明清时期占地近二百亩,规模最为宏大。<br><br>如今,我们见到的规模虽只是文庙鼎盛时期的六分之一,但依然保留下来不少重要的建筑——棂星门,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七星池,明伦堂,还有十分珍贵的古银杏、历代碑刻等文物点缀其间。<br><br>现在的入口就是<b>大成门</b>,又称戟门,明代重建,清代大修。硬山顶,面宽5间。戟门东西各三间称为掖门,其中东首第一间于五十年代拓宽人民路时拆除。<div><br></div><div>目前大成门外20米处竖立四大平定碑现,分别为清雍正三年(1725)的《御制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乾隆十四年(1749)的《御制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乾隆二十年(1755)的《御制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乾隆二十四年(1759)的《御制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四大御碑皆采用满汉对照的方式,记录了当朝皇帝平定边疆的功绩。</div><div><br></div><div>大成门前是<b>泮桥</b>,是庙、学建筑。天子之学称“辟雍”,有水环绕;诸侯之学称“泮宫”,泮宫之水只能半之,故称为“泮池”。古时,凡是新生入学或嘉宾莅临都要登泮桥、跨泮池,进入文庙拜先师孔子,所谓“入泮”之礼。</div><div><br></div><div><b>泮池</b>的水象征着儒家的仁爱和智慧,而泮池的形状(通常为半月形)则象征着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适中的哲学思想。泮池中的水是活水,这象征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学习的重要性。能入泮的学子一般都已经是秀才了。</div><br><div>一般泮池中长芹菜,旧因称考中秀才入学的生员为“<b>采芹</b>”,或称“入泮”。古时学宫有泮水,入学则可采水中之芹以为菜,故称入学为“采芹”、“入泮”。后亦指考中秀才,成了县学生员。“采芹于泮”,便出自《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div><div><br></div><div>自范文正公创办庙学以来,屡经扩建,至乾隆时期,文庙府学外围东临卧龙街,西倚东大街,南枕新市路,北至书院巷,占地十万多平方米,在当时,其规模是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全国第二大孔庙,有“东南学宫之首,江南学府之冠”之誉。难怪王鏊曾说苏州庙学“固已雄视他郡”。<br></div> <b>棂星门</b><br><br>棂星门一般为古代帝皇陵寝建筑,传说是按神话中的天门设计建造的。因为孔子被尊为孔圣,与皇帝并列,故享受此殊荣。<br><br>现存的棂星门,建于元代至治二年(1322),明成化年间重修。<br><br>棂星门高8米,宽25米,8柱,7间,构件雕刻有龙、凤、鹤、云、花卉等图案。<br><br>三座门间以影壁四座,影壁下承须弥座,上覆灰瓦,纹饰精美,古意盎然,为江苏省现存诸文庙棂星门中最为精美的。 <div>棂星又称文曲星,因孔子被认为是天上的星宿下凡,所以文庙庙门以棂星命名。<br><br>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庙部分改建为工厂后,将原位于新市路口的棂星门拆除,移建至大成门内,于是形成了大成门在棂星门南的奇特格局。<br></div><div><br></div>石狮前的小狮子一般是被摁住的,这个小狮子是被抱住的,十分特别。 沿着文庙中轴线前往大成殿,脚下之路可是一条<b>御道</b>。当年,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苏州,六次都要到文庙,巡视紫阳书院,并题字作诗。所以,乾隆爷走过的这条通往文庙大成殿的拜师之路(文庙中轴线),就被称为御道。<br><br>文庙有三宝,其一便是御道两侧的名木之宝——<b>古银杏</b>。<br><br>在文庙的院落中,几株参天古银杏颇为瞩目,其中以“寿杏”与“福杏”最为著名。“寿杏”植于南宋淳熙四年,是苏州城区最古老的银杏树,被誉为“银杏王”;“福杏”植于明洪武十年,在数次雷击中均未遭不测,可谓天佑福德。 过棂星门进入大成殿院落。中轴线上是<b>孔子塑像</b>,高大庄严。<div><br></div><div><b>大成殿</b>为明成化遗构,重建于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是文庙建筑群的主体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六间,约六百平方米,殿高约20.5米,重檐庑殿顶。大成殿由五十根珍贵的金丝楠木柱支撑,这在全国实属罕见,可谓价值连城。此为文庙又一宝!<br><br>殿前月台宽广,台前正中由御道和东西两道台阶组成, 御道青石浮雕祥云二龙戏珠图案,月台东西两侧分设上下踏道。<br></div><div><br></div><div>在苏州古城内,大成殿规模仅次于玄妙观三清殿,此殿也是江苏省现存大成殿中等级最高的一座。<br></div> <p class="ql-block">文庙一般杏树。这里有各种各样杏树 </p> <p class="ql-block">杏树</p> <p class="ql-block">清代《祭孔乐舞图谱》,96式。</p> <p class="ql-block">明代乐舞,64式。</p> <b>碑刻博物馆</b><br><br>今日苏州文庙建有全国首座碑刻博物馆,具有鲜明的苏州地方特色,主要集宋、元、明、清书法之大成。<br><br>苏州碑刻之盛,有人总结为三大因素:一是历代文人荟萃,书画名人辈出,书丹勒石不乏其人;二是苏州是文化名城,名园林立,立碑纪念,摹贴赏玩,蔚然成风;三是太湖产青石,最易镌刻又取之方便。此外,苏州文物收藏丰富,雕刻工艺精湛,也是艺术发达的地区之一。<div><br></div><div>苏州碑刻博物馆是一座收藏、研究、展览古代碑刻的专业博物馆。馆内藏有众多珍贵的碑刻文物,著名碑刻有:《平江图》、《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等碑刻。其中《平江图》为南宋平江府城市石刻平面图,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完整的城市平面图。</div><div><br></div><div>在文庙的东西碑廊内,还陈列着明清时期苏州各类反映当时经济状况的碑刻二百余方,衙门通常通过石刻将法令公布与众。其中有《永禁机匠叫歇碑》和《禁止踹匠叫歇碑》两方,记载着苏州手工业者罢工斗争的重要史实。</div><div><br></div><div>戟门东一室内立有一块《水则碑》,是古代测量水位用的,此碑原在胥门接官厅河旁。当太湖之水,经横塘河冲向胥江流经的泰让桥到老胥门城墙水则碑时,就能测出水位高低,以便判断农田受淹状况,是目前太湖地区唯一幸存的一块水文资料的碑。<br></div><div><br></div><div>大成殿殿内环墙陈列有孔子文化刻石,包括《文庙圣贤神像图》、《孔子圣迹图》、《孟子圣迹图》和《石经》共143方。<br><div><br></div><div>这是大成殿内的清同治十三年复制的<b>汉石经碑</b>。</div><div><br></div></div> 庙藏<b>《石经》</b>80方,包括《论语》、《孝经》、《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石刻,为清代金匮钱梅溪汉石经双沟本,并校以宋洪适《隶释》作书而成,时任浙江督学阮文达督刻,太平天国时期,石经大半散失,应宝时等又补刻数十方,始成今貌,弥足珍贵。 第七站,<b>盘门三景</b>。<div><br></div><div>盘门三景指的是苏州的三个著名景点,分别是:<b>盘门</b>。这是苏州仅存的古城门遗迹,也是国内唯一保留完整的水陆并列古城门。<b>吴门桥</b>。这座桥始建于北宋,是江苏省内最高的单孔古桥,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b>瑞光塔</b>。这座塔始建于三国时代,后经过多次修缮,现在保存的是元末明初时的样子。这三个景点由滔滔大运河连结在一起,成为苏州古城的名胜区。</div><div><br></div><div><b>琼花</b>,分布于中国江苏南部、安徽西部、浙江、江西西北部、湖北西部及湖南南部。</div><div><br></div><div>琼花为扬州市花。 扬州人对琼花情有独钟,把一种叫聚八仙的花视为琼花,当作市花精心培育呵护,扬州大明寺内则有一株清朝康熙年间种植的琼花,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琼花也是昆山市的市花。以种植琼花闻名的亭林公园成为游人的必游之地。其中最大的一棵琼树已有350年,堪称琼花之最。隋炀帝喜爱琼花。</div> “<b>瑞光寺塔</b>”始为三国时代吴国赤乌十年(公元247年)孙权在“普济禅院”内所建造。宋宣和间(公元1119-1125年)修建时,朱励把塔改建成13层的“天宁万寿宝塔”。因塔现五色光,易寺名为“瑞光禅寺”,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改建为七层。寺毁于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仅存“瑞光寺塔”傲然耸立。<div><br>“瑞光寺塔”的砖砌塔身高44、42米。为八面七层,形体古朴,是砖木结构阁楼式塔的典型建筑,塔顶有层檐。塔由外壁、回廊及塔心组成。塔体由下向上逐层收缩,使轮廓微成曲线,古朴秀隽,保存了唐宋多层塔的风格和结构特点。现已完成复原性整修。从塔的第二层塔心的窖穴发现的文物中,在年号题记的下限是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可以肯定,现存“瑞光寺塔”一至三层地塔身是北宋初期遗物。</div> 盘门城墙<b>跑马道</b>。<div><br></div><div>城门北面左侧的一条坡度约为20度的城墙跑马道,直抵城墙顶上的一座由巨砖铺成的宽阔平台。在平台上可以看到整个陆门、水门套城的布置和结构全貌。城墙上的雉堞、垛口、射孔 、炮洞、闸口 、绞关石 、天井(防火用设施)均历历在目。<div><br></div><div>江南地区水网丰富,宋代以后石桥流行,当时的石材主要有紫色的武康石(来自于莫干山区)和白色的石灰石,明代则主要是黄色的花岗岩石。这条跑马道是现代重修的,利用了各地拆除石桥的石材,因此五颜六色。</div></div> 城墙也是修复的。 <b>盘门</b>。<div><br></div><div>“盘门”水陆城门并峙气势雄伟。陆城门分内外两重,内外两道城垣构成迷长约20米的方形瓮城。古时战守,诱敌至城下,从城上放箭、坠石,宛如“瓮中捉鳖”,全歼入侵之敌人,内城门北面左侧有和条坡度约为20度的城墙跑马道,直抵城墙顶上的一座由巨砖铺铺成的宽阔平台。</div><div><br>在此能看到整个陆门、水门、瓮城面区和结构的全貌。为适应古代防御战而设置的锯齿形雉碟、女墙、射孔、闸口、关石、开井(防火用的设置)及眺望台俱在。正在的城楼是1986年重建,飞檐翘角,巍然耸立。城楼前方。架着三尊土炮。重现昔日吴都的风貌。<br></div> <b>伍子胥纪念园</b>。 <b>水门</b>。<div><br></div><div>与陆城门毗连的两道水城门,是沟通西南角城内外的水路通道。内外两道水城门全用花岗岩石构筑,高大的城门洞,可容两船并列而过。每重门都在巨型闸门以控制水流。不难想象,当年盘门双重水陆城门照临大运河,车马出入城关彩幡飘扬,船只进出水门扳舵击桨的繁盛景象。</div><div><br></div><div>“盘门”水城门遗迹是研究我国古代政防工事极在价值的实物资料,是一座适应水乡城市的城堡建筑。<br></div> 城门与吴门桥。 水门入口。 <b>盘门瓮城</b>。<div><br></div><div>盘门城楼正面有四个大字“水陆萦迥”,背面四个字是“吴中锁匙”。<br></div> 水关桥。石家汇。 <b>吴门桥</b>。<div><br></div><div>“吴门桥”傍近“盘门”,始建于北宋(桥身是黄色的花岗岩石)。今桥为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重建,因此处水陆要冲,有吴中门户之意,而为桥名。</div><div><br></div><div>桥横亘于波滚滚的大运河上,桥洞高大,木船可扬帆而过,是一座典型的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大型单拱石桥。由盘门水城门而出的一支水流经“水关桥”进入宽阔的大运河,此处北面城墙高耸,下临深渊,水流湍急,形势险要,古名“石家汇”,是古代舟师出没之所。</div><div><br></div><div>在东面不远处,扼运河与大龙江交汇的岔道口上,有“兴龙桥”飞架,轻盈飘逸,举目水环水,桥接桥,河道纵横,水流盘缠,绿浪环抱,如置身“船在波上游,人在画中行”的画卷。<br></div> <b>兴龙桥</b>。 当天晚饭去了观前街的松鹤楼,菜的味道和服务都不错。<div><br></div><div><b>松鹤楼</b>,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由徐氏在苏州玄妙观创建,经营面点带卖饭菜。目前,苏州松鹤楼菜馆坐落在观前街中段,太监弄72号,劈对大成坊,地处繁华的闹市区,是素负盛名的正宗苏帮菜馆。<div><br></div><div>在苏州,有“吃死<b>太监弄</b>”一说,可见太监弄上饭店之多。<br><div><br></div><div>苏菜苏菜,人称京苏大菜,由于风味不同,它分好几派,以南京风味为主的称京派;以淮安、扬州风味为主的称淮扬菜;以苏州风味为主的称<b>苏帮菜</b>。</div></div></div> 晚上回到第一直河黄鹂坊桥附近,看到学士街上各种饭店食客排队的景象。<div><br></div><div>曾经的“宰相”府第已经变成了苏州热门的夜市街,聚集了火锅、烧烤、串串、小龙虾等网红美食。</div> 第三天,天官坊、环秀山庄、艺圃、泰伯庙、五峰园、桃花坞、北寺塔。 第一站,<b>天官坊</b>。<div><br></div><div>学士街北段西侧有天官坊,这条巷子曾经是明代宰相王鏊的故居“怡老园”的所在地。王鏊曾担任吏部尚书,吏部又称作天官,因此这条巷子在明代被命名为“天官坊”,巷以坊名。在明代,朝廷六部用天地东南西北指称,吏部为天部,其长官被称为天官。</div><div><br></div><div>王鏊,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明代南直隶苏州府吴县洞庭东山陆巷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生于明景泰元年(1450),为洞庭东山陆巷三槐堂王氏,卒于明嘉靖三年(1524)。王家并非书香世家,曾祖父王彦祥是行脚商人,祖父王逵是粮长,直到父亲王琬这一代才开始潜心读书,后任湖北光化知县。<br></div><div><br></div><div>明成化十年(1474),王鏊在乡试中写《论五策》取得第一名“解元”;翌年,在礼部会试中写《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取得“会元”;又翌年,至殿试,明宪宗钦点一甲三名“探花”,被授为输林编修,一时盛名天下。后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为一品宰相。<br></div><div><br></div><div>王鏊归里后,仍然心忧天下,人称“山中宰相”。王鏊长子王延喆见父亲闷闷不乐,于是仿照故乡洞庭东山景物,在苏州城造园,取名怡老园,希望其父安度晚年。园西靠城墙,北傍夏驾湖,临流筑室,按照山中景物构园,有山林野趣之胜。全园古柏老桧,苍翠极目。门前大街原先多药材店,名药市街,又因王鏊是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得名学士街。<br></div><div><br></div><div>王鏊在怡老园养老,怡然自得,安度晚年。当时,苏州的文人学士,如吴宽、杨循吉、沈周、文徵明、祝枝山、唐寅等,常去园内游览,与主人作画题诗,留下佳作甚多。<br></div><div><br></div><div>王鏊殁后,他的子孙世居此园,共六世,经八朝,达二百余年。后王氏家道中落,宅第散为民居,今学士街西侧尚有遗迹可寻。<br></div><div><br></div><div>清康熙年间,“怡老园”被分割成两部分:一部分成为江苏布政使衙署,另一部分则归徽商陆义庵所有。</div><div><br></div><div>今天,位于天官巷北梵门桥弄8号的吴宅,相传就是王鏊故居的一部分,清同治年间曾暂借于紫阳书院,清代大学者俞樾任该书院主讲曾居于此,清光绪年间归军门提督吴瑞生。<br></div> <b>肃封里</b>原为陆宅东备弄(是仆人、工匠等的工作通道),新中国成立后才辟为弄堂,取名有“肃清封建思想”之意。其南起天官坊,北至梵门桥弄东堍,长147米(有备弄三里长之说,50米为一里的话),宽1.4米。<br><br>原也系王鏊怡老园北部宅第遗存。徽商陆义庵购得后,改建成陆家宅院。当时占地12000多平方米,有西花园、家祠等,其南北长度可比忠王府,属苏州最大的私家住宅之一。<br><br>陆家有钱庄、上海房地产等产业,为苏州的名门望族,袁世凯之孙女袁经祯嫁给陆氏裔孙陆鼎生时,婚礼就在此举行。 弄堂内有民宿,也有这样的博物馆,这个是苏州砖雕博物馆。 这是一个小院子的入口,在左前方。 这是陆宅中路的一进,目前是“七十二家房客”。 这个房子是女眷用房。 古老的水井。 这是再后的一进。目前还有当地居民居住,据说这里已经安排搬迁,住户通过货币分房迁出,政府收回后做统一的改造,基本上会是修旧如旧,用途待定,可能是民宿,也有可能文化设施。<div><br></div><div>住户基本上是退休的老人,与张教授在同一个小学、中学读过书。</div> 第二站,<b>申时行宅</b>。<div><br></div><div>从城区的“三横”走到“四直”,都没有绕过申时行故居:景德路的环秀山庄和中医博物馆、刘家浜申家大宅等,不能不感慨他的房产之多。苏州府志载:申文定公所居申衙前有四大宅,百花巷有四大宅,分别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名之。<br><div><br></div></div><div>申时行,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八月十六日(1535年9月12日),富商申士章之子,后为苏州知府徐尚珍所收养。申时行祖父从小过继于徐姓舅家,故时行幼时姓徐,中状元后归宗姓申。<br></div><div><br></div><div>这里是古吴路北侧的施林巷中民国里弄房子。昨晚上课的茶馆就在施林巷离景德路几十米的地方。</div> 施林巷向东拐入<b>慕家花园</b>的弄堂。<div><br></div><div>苏州慕家花园的原名是乐圃坊巷。乐圃,朱长文伯原所居,在雍熙寺之西,号乐圃坊。坊中有高冈清池,乔松寿桧。朱长文(1041-1100),字伯原,号乐圃先生,苏州人,宋嘉祐四年(1059)进士,因坠马伤足不仕,后因苏轼等人推荐,充本州教授,时为苏州两教授之一,绍圣年间,召为太常博士,迁秘书省正字。</div><div><br></div><div>在清康熙年间,巡抚慕天颜购买了这块地方,并将其建成了一个私家花园,称为“慕家花园”。随后,这个花园的名称被用来命名附近的巷子。</div><div><br></div><div>慕天颜(1624年-1696年),字拱极,号鹤鸣,甘肃静宁州(今甘肃静宁)人。 清代官吏,在顺治和康熙两朝为官。顺治时期官至兵部尚书,康熙时期担任江宁巡抚和湖北巡抚,最后担任漕运总督,得罪康熙帝,在苏州家里故世。慕天颜先祖为辽西鲜卑族人,复姓慕容,东晋咸康三年(337),慕容氏先祖慕容皝建立前燕政权。其后慕容族裔流散各地。明初,慕容氏后裔有到平凉为官,遂家静宁。到慕天颜的父亲慕忠以后,便改“慕容”复姓为“慕”。据说,慕是甘肃历史上第一位中举的人,开天辟地。<br></div><div><br></div><div>慕家花园东起养育巷,西至施林巷,全长400米,宽3.5米,这条小巷早在宋代就已存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这里曾经住过很多名人,还藏着一所百年老校,现留存有遂园、毛宅等遗迹。<br></div><div><br></div><div>清乾隆年间状元毕沅购得东部,重加修葺,题名“小灵岩山馆”,俗称“毕园”。宣统年间,为安徽人刘树仁(一说是云南人刘云台)购得此园,再加整修,易名“遂园”。<br></div><div><br></div><div>民国二十年(1931),刘氏后裔将遂园售给沪商吴姓人家。1937年,遂园又为洞庭东山人、红叶造纸厂主叶荫三购得,经重修后名为“荫庐”,占地3000余平方米,建有西式洋楼,装饰颇精,有假山凉亭、曲桥飞虹、荷池石舫等景观。新中国成立后,叶氏出售该园。1958年,此处开办了苏州市儿童医院。<br></div><div><br></div><div>位于慕家花园11号的苏州市第十六中学校,始建于1889年,最初由美国基督教监理会的金振声女士来苏创办,始名“长春学堂”,后改名为英华女校,1960年获评重点初中,1971年起更名为苏州市第十六中学。<br></div><div><br></div><div>照片中的这段石子路实际上是一段桥面,两侧白色石灰岩桥沿明晰可见。墙上“申庄前”,说明这里是在申时行园子的前面。</div> 环秀山庄是苏州的一座小园林,内有江南最美的湖石假山,是清代叠山大师戈裕良所造。该庄最初为五代吴越钱氏的“金谷园”,历经兴废,并先后为蒋楫、毕沅、孙士毅等人居住。庄内有一座绝美假山,被认为是戈裕良的杰作。道光二十九年,汪为仁购买庄园作为汪氏宗祠"耕荫义庄"的一部分,亦称“颐园”。清道光二十九年(1847年)更名为环秀山庄。 环秀山庄原来的布局是十分优美的。前堂名为“有穀”,南向有两个点石,两旁还有两个廊和对照轩。北向四面厅,直面山林。北部是临水的“补秋山房”,东北部为“半潭秋水一房山亭”,则依山而建。西侧有一条长廊,尽头处有一座楼阁,楼外还叠着小山,沿着山径登上楼阁,俯瞰整个庄园。庄园中还有一处名为飞雪泉的泉水,补秋舫则横卧于北部。 园林中的四面厅是环秀山庄的主要建筑之一,坐落于园林的正中位置。厅顶悬挂着经由当代红学家俞平伯先生题写的“环秀山庄”匾额。 长廊与阁楼 阁楼与小山。 太湖石 太湖石被水穿磨后形成纹理,垂直的称为石髓,水平的称为石纹。 唐代在苏州为官的白居易,离开苏州回到了长安,在住宅修建了仿苏州园林的园子,里面用苏州运来的太湖石建造假山,当然还造了亭、楼、榭、阁,还带去了苏州厨师。据说,他有一次遇到一位苏州出生的举人,就请来家里,请他品尝苏式菜肴,欣赏苏式园林。 小山 半潭秋水一房山亭 长廊 <p class="ql-block">拍照的年轻人</p> 半潭秋水一房山亭 苏州中国刺绣艺术馆,由苏州刺绣研究所。<div><br></div><div>苏州刺绣研究所坐落在世界遗产——著名园林环秀山庄内。其最早的前身,是1954年3月成立的苏州市文联民间艺术研究组刺绣生产小组。1955年12月改为苏州刺绣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1958年3月与苏州工艺美术研究室合幵。1959年11月改为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1960年2月拆分为苏州刺绣研究所、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苏州刺绣研究所由此正式挂牌,下设创作设计室、针法研究室、实验工场和情报资料室等与业部门。2001年由事业单位改制为责有限公司。2007年中国同源有限公司收购占80%股份的职工股,成为公司控股股东接管经营管理至今。2007年,在苏州市政府和国家文化部的支持下,苏州刺绣研究所规划筹建中国刺绣艺术馆。<br></div> 西百花巷位于中街路南段西侧,东出中街路,与东百花巷隔街相对;西至汤家巷。巷名因旧时巷内的百花庵而得名。<div><br></div><div>西百花巷1号,程宅(燕诒堂)建造于光绪年间。东西两路、前后五进、后门直通王洗马巷。程觐岳,苏州人,祖籍安徽,金融实业家。程家于1889年开创福源钱庄。福源钱庄一度在上海滩长袖善舞,在金融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div><div><br></div><div>百花巷上号曾为铁道游击队司令、苏州军分区司令刘金山的住宅,后为苏州军分区第二干休所。<br><div><br></div><div>百花巷4号潘曾玮故居(养闲草堂),其系潘世恩第四子,官刑部员外郎、福建司郎中等。同治年间曾任李鸿章幕僚。潘曾玮故居门厅曾悬李鸿章题"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匾。朝南两路,现存东西各一座楼厅。西路楼厅为五开间两厢,面阔约20米,进深约15米。如此显赫的潘氏家族在民国时期中落了,将宅第卖给西百花巷1号的程家。后为剧装戏具厂,现为私人企业。庭园原有“桂花厅”、“海棠亭”,已拆迁到刺绣研究所。现存五开间堂楼两幢,楼面铺有方砖,建筑木质优良,结构亦好。<br></div></div><div><br></div><div><br></div> <div>到了西百花巷23号,是苏州著名画家、曾任苏州美专校董的吴振声先生居住过的地方。吴振声故居现为苏州丝绸服饰陈列馆展馆。<br></div><div><br></div>西百花巷31号申宅位于西百花巷31号,此宅为二层三开间民国建筑,青砖外墙,建于二十世纪年代,为申时行后裔住宅。宅主申子振,曾是民国时期苏州邮政局局长。申宅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跟巷中吴宅差不多是同年代的建筑,都为民国洋楼,至今从外观气度上来看也是旗鼓相当。申宅是著名的建筑师屠文杰的作品。上世纪五十年代后申宅部分为敬老院,部分为房管局的直属公房。 站在黄鹂坊桥上南望。 黄鹂坊桥与吴趋巷口东侧,这里以前是一家中药房,现在是观振兴面馆。<div><br></div><div>观振兴始创于清代同治三年(1864),已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店史。该店吴语俗称老法面馆,即老式面馆,是苏州具有影响的正宗苏州面店。由顾启林创办,原名“观正兴”;1911年由赵焕林的儿子赵和尚经营,并改名为“观振兴”;1941由其弟赵振行经营,以经营苏州风味面点为特色,是苏邦面店之一。 面店的特点是:生面熟、糯、细三大特点,操作精工细作,擅长抓连(俗称“观音斗”),通式样美观,面帐形象鲫鱼背式,出水清,不拖水,速度快,汤水尤为考究,使用“闷肉汤”,具有清、香、浓、鲜四大特点。其苏式面点有三大特点,一是生面采用韧性细面,二是捞面做到出水清、爽滑上口,三是面汤用焖肉汤原汁配成,鲜肥味美。<br></div> 辣酱面很好吃。 第二站,<b>艺圃</b>。<div><br></div><div>沿吴趋坊往北,到赛儿巷再往西,很快就到了艺圃。艺圃是文徵明的曾孙、明末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文震孟的宅子,保留了明代苏州园林简约和质朴的风格。</div><div><br></div><div>艺圃,又名醉颖堂、药圃,位于阊门内天库前文衙弄5号,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41年),初为明代学宪袁祖庚所建,名“醉颖堂”。明万历末年,文震孟入主醉颖堂改名为“药圃”。清初顺治十七年(1660年),山东莱阳人姜埰购得,改称“颐圃”,又名敬亭山房,后又称“艺圃”。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商人胡寿康、张如松为创建丝绸同业会馆而购此园,称会馆为“七襄公所”。民国初,艺圃由于经济问题,园内房屋出租为民宅。<br></div><div><br></div><div>历任园主在当时都享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尤其是第二任园主文震孟,是晚明时的士人领袖,第三任园主经营时期是艺圃的全盛期,使之成为苏州的名园,当时很多文人名士都有吟咏、记叙艺圃景物风致的诗词文记及绘画作品,这些作品大都保留到了今天,描述、记录了那时艺圃的面貌。也反映了晚明清初时期的社会与文化状况。<br></div><div><br></div><div>袁祖庚(1519~1590年),字绳之,长洲(今苏州)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1年)进士,官至浙江按察副使(考核官吏、管理司法的官),四十岁后辞官退隐,在苏州择地建造宅园,并悬匾额“城市山林”,过隐士生活。<br></div><div><br></div><div>姜埰(1607—1673)明末清初学者。字如农,号乡墅,别号敬亭山人、宣州老兵,山东莱阳人。与弟姜垓明亡后居吴下以遗民终。崇祯庚午年举人,明崇祯四年(1631)联捷成进士,初除密云县令,改知仪真县(今仪征),有政绩,升为礼部仪制司主事,选授礼科给事中。<br></div> 清代丝绸同业公会所在地。 “七襄”一词在古代文学中有多重含义,主要指织女星在一天内移动七次位置。<br><br>这个术语源自于中国古代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想象,在文学中,“七襄”常用来形容织女星在一天中的移动,象征着勤劳和不懈的努力。此外,“七襄”还有其他含义,例如指代织女星本身、精美的织锦、反复推敲的过程,以及指代反复推敲写成的诗文。<div><br></div><div>丝绸同业公会每年七夕或八月半之际,绸业同仁都要择期在艺圃中聚会,祭祀嫘祖后,午后茶会,入晚夜宴,与会之人,吟诗答对,拍曲唱和,各擅其长,尽兴而归,极雅极盛!</div> 花园先后被京剧团,民间工艺厂占用。文革中假山下挖了防空洞,乳鱼亭变了垃圾仓库,延光阁则是关苏州不少工艺大师们的牛棚。书画家费新我,沈秉如等都曾在这里接受"改造"。<div><br></div><div>不过,得说明一点,当时民间工艺厂的缪书记可是个有知识极眀智的人,所以凡进了这里的牛棚,相比就象进了保险箱,远离工人,自成世界,很少有人来斗争的。</div><div><br></div><div>而监督劳动的內容不怎么光彩,按订单制作各种仿名家书画赝品。话还说回来,明清至今,"苏赝",可早就是苏州书画古董界-大产业,国内首曲一指公认的。五十年代后期更变成工厂化生产了。说不定如今拍卖的"精品原作",不少也就是这"牛棚特产"。</div> 池北居中位置,为全园主厅念祖堂。念祖堂前身即文氏的世纶堂,文氏之后世纶堂废毁,姜埰在此位置重新修建主厅,取名念祖堂。黄宗羲受托作《念祖堂记》。念祖堂面阔五间带前廊,继承了世纶堂的格局,即堂前有庭,庭三面合围、南面临水。堂隔池水正对垂云峰。<div><br></div><div>念祖堂,是池北五开间的大型水榭,整个建筑临池而造,靠石条支撑着半伸向水面。取《诗经·大雅》“王之荩臣,无念尔祖”之意。“念祖堂者,卿墅先生之居也。先生家莱阳,侨寓吴门,不忘其本,故名堂以识之。”亦寓不忘亡明之意。厅屋五开间,宏敞质朴,陈设古朴典雅。堂的月梁上有明代的山雾云雕,四只步柱脚下埋有复盆,上加扁圆木鼓。柱上均装饰纱帽,故又俗称“纱帽厅”。</div><div><br></div><div>清道光十九年至建国后50年代(1839—1958年),园归属丝绸同业会馆,改名“七襄公所”。姜氏之后,艺圃屡次易主,清康熙三十五年苏州商人吴斌购得艺圃,姜氏时期的主厅念祖堂应为吴斌作园主时期改名为博雅堂,沿用至今。七襄公所时期对艺圃进行了全面整修。七襄公所所作的整修有复旧观,也有新建的,在博雅堂之南、临水建水榭,即现在的延光阁就是七襄公所新建的项目。</div><div><div><br></div>延光阁是延伸到水面上的水榭,东西向横跨整个水面,是苏州市所有园林中最大的水榭。延光阁也是园中观景的最佳位置。目前是茶馆,室内挂有大理石挂屏四块。</div> 这就是东莱草堂,为姜埰所建,姜埰山东莱阳人,因崇祯让他免死并戍卒(流放)宣州,由于明朝灭,而流亡苏州侨寓吴门,购得艺圃后,改园名为“敬亭山房”(虽然最终没有流放成功,但他自认为是一名驻守宣州敬亭山的老兵)。建堂起名“东莱草堂”,以示不忘家乡。 其西首一个小房间,据说是姜埰建的敬亭山房。我们一行人在喝碧螺春茶,嗑了一会儿瓜子,算是午间休息。<div><br></div><div>在中国,茶的形状一直有变化的。唐代从茶饼开始进化到茶粒;宋代从散茶进化到茶粉(传进了日本);明代开始,用茶叶泡茶。</div> <p class="ql-block">园子到处都是拍照的美女。</p> 第三站,阊门。<br><br>阊门始建于春秋时期,是阖闾大城的八门之一,位于城西北。阊门享有盛名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明清时期这一带曾经是全中国最繁盛的商业街区。《红楼梦》开篇就说“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包括城外呈放射状的南濠街(今南浩街)、上塘街和山塘街,以及城内的阊门大街(今西中市)。与这些街道平行,又有外城河、内城河、上塘河(京杭大运河古河道)、山塘河(通往虎丘)分别从五个方向汇聚于此,因此,这里又称为五龙汇。<br><br>“阊”是通天气之意,表示吴国将得到天神保佑,日臻强盛。又因吴欲灭楚,该门方位朝对楚国,故亦名破楚门。<br><br>阊门也因此成为当时苏州的代名词。明初将苏南人口大规模迁徙至苏北,这些移民都自称来自苏州阊门。元代末期,1353年,出身盐贩的张士诚起兵反元。1363年,张士诚定都平江(苏州),称吴王,与朱元璋抗衡。1367年张士诚兵败被俘,押送金陵、自缢身亡。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下令将苏州城内原来支持和拥戴过张士诚的士绅商贾没收家产,责令全家迁徙到苏北垦荒屯田。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洪武迁徙”,亦称“洪武赶散”。数十万百姓自苏州阊门外北码头迁移至苏北。在明朝一百多年中,实际上散出去的江南百姓去了南京、北京、凤阳(泗州、盱眙)、淮安、鲁南等地方。<div><br></div><div>由于张士诚统治过江南,得到百姓的支持,明朝开始江南地区的税赋一直比全国其它地区高,这种状态一直到清朝康熙时代才改变。</div> 为了一碗苏州咸豆浆,每天凌晨都还有人排队!门口停满豪车,外地车能堵一条街!这是阊门里面,西中市60号的阊门姚记豆浆店。出乎人预料的是,姚记征服嗜甜的苏州人的是他的招牌咸豆浆。 退休的老人在阊门外公园里打发时光。 <p class="ql-block">阊门古护城河</p> 五龙汇。 山塘河是五龙汇的一龙,是白居易做太守时唯一一件与民生有关的实事,受到百姓称赞,现今的苏州政府在五水汇聚的山塘河口重建白公祠。不过,白太守有着浓郁的佛教取向,杭州刺史任上”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题留天竺灵隐二寺》)、东都履道坊私第内立起的陀罗尼经幢、回长安后立邸青龙寺所在的新昌坊、晚年卜居洛阳龙门香山寺,这次修山塘河也是为了去一个佛寺,虎丘山寺(唐人避虎字,改为武丘),当时还没有虎丘塔。《武丘寺路》,“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白居易在苏州任上,武丘寺也去了十二趟。<div><br></div><div>到苏州任上的白居易延续其在杭州任上的套路,修筑东起阊门西至虎丘的山塘河堤,束水排灌,改善苏州东北郊的农田水利河交通便利。工程期间,白太守《登阊门闲望》,“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阖闾城碧铺秋草,乌鹊桥红带夕阳。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云埋虎寺山藏色,月耀娃宫水放光。曾赏钱唐嫌茂苑,今来未敢苦夸张。”</div> <b>水门</b>。 <b>泰伯庙</b>。<div><br></div><div>泰伯庙位于苏州市阊门内下塘街250号桃花坞历史街区之中,为纪念古公亶父(周太王)长子泰伯而建 ,历史可追溯至东汉, 为江南地区第一座奉祀吴地开发始祖泰伯的庙宇。现尚存至德桥、至德坊、大殿三间、东西两庑各三间等为清代建筑。<br></div><div><br></div><div>泰伯,孔子称他为“至德”,司马迁在《史记》里把他列为“世家”第一,他的事迹被历代史学家载入史册。 他因让位,偕弟仲雍,避居江南,在无锡梅里(今梅村一带)建“勾吴”国,筑“泰伯城”,成为吴文化的发源地。<br></div><div><br></div><div>历史学家们考证,认为泰伯让位出走的地方应该山西或湖北某地。可能是其后人最后来到了江南,形成了吴文化。而各地的泰伯庙就是祭祀场所。</div><div><br></div><div><br></div> 庙中有康熙、光绪及民国时重修记碑石可考。康熙四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即康熙)南巡时,钦赐给苏州泰伯庙御笔亲书的“至德无名”四字。随后,乾隆在乾隆十六年二月南巡时在苏州泰伯庙御笔亲书“三让高踪”,乾隆历次下江南遣大臣祭苏州泰伯庙。可见苏州泰伯庙之地位。 <b>五峰园</b>位于苏州阊门西街五峰园弄16号。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占地0.15公顷,以山为主,以池为辅,以石峰著称。五座太湖石峰,高3-4米,玲珑剔透,形似五位老者,故被称作五老峰。其来历一说为北宋花石纲遗物。<div><br></div><div>唐宋时期通过纲运来运送给朝廷的贡品。江南地区水路发达,几十条船用绳索连起,第一首船上有五十多位船工撑篙,他们都是军人。例如茶纲是唐、宋时期用于成批运送货物的组织,专门负责将茶叶等商品批量运输。这种运输方式在当时被称为茶纲,与成批运送其他货品的类似组织如盐纲(运盐)、生辰纲(运送生日礼物)、花石纲等相类似。</div><div><br></div><div>白居易所在的苏州,每年要组织两次纲运,第一次是运洞庭茶,第二次是运西山洞庭橘。</div><div><br></div><div>这一天,白太守从阊门上船出发前往西山洞庭督办贡橘采摘,”渐看海树红生日,遥见包山白带霜。出郭已行十五里,唯消一曲慢霓裳“(《早发赴洞庭舟中作》)。白太守任务重要,但是不耽搁游玩。《宿湖中》,”水天向晚碧沉沉,树影霞光重叠深。浸月冷波千顷练,苞霜新橘万株金。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拣贡橘书情》:”洞庭贡橘拣宜精,太守勤王请自行。“”疏贱无由亲跪献,愿凭朱实表丹诚。“</div> 五尊太湖石。 第四站,<b>桃花坞大街。</b><div><b><br></b></div><div>桃花坞大街在古城区西北部,是一条东西向街道,以唐寅故居和桃花坞木刻年画闻名。唐宋时期,桃花河(即第一横河)西北遍植桃树,称桃花坞。街名源于此。<b><br></b><div><br></div></div><div>北宋太师章楶曾在此营造桃花坞别墅,并广植桃李。明弘治十八年(1505)唐寅在此构筑“桃花庵”后,更使桃花坞名闻遐迩。明清时期为手工业作坊的集聚地,桃花坞木刻年画历史悠久,名扬海内外,作坊多达百余家;此外,还有制扇、竹木、牙雕、装裱、蜡签、锡器等工场,成为繁花似锦的工艺街,商业也很繁荣。<br></div><div><br></div><div>本街多古宅,如98号原钱江会馆、176号费宅、240号民国时的“南洋助产学校”、264号谢氏园等。<br></div> 第五站,<b>北寺塔</b>。<div><br></div><div>报恩寺塔,俗称北寺塔,位于人民路1918号,始建南朝梁时(502-557年)。北寺塔高76米,八角九层,雄冠江南。</div><div><br></div><div>报恩寺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公元238-251年),相传是孙权母亲吴太夫人舍宅而建,古称通玄寺。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改为开元寺。五代后周显德年间(公元954-959年)重建,易名为报恩寺。</div> 据说,报恩寺前的牌楼是从王鳌祠前搬迁过来的。 研学结束,打道回府。这次苏州City walking,收获匪浅,张教授百科全书般的解释和说明,让我有幸触及苏州古城文化的厚度,也引发了我对苏州本地生活习俗的浓厚兴趣。<div><br></div><div>以后要常来苏州,仔细穿街走巷,体验苏州的生活与历史。</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