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沉浮录(四)转产电子业【阎式松•原创】

阎式松

<p class="ql-block">四、转产电子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末期,海燕厂的人员结构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动。</p><p class="ql-block">其一是杨浦区手工业局有个下属工厂杨浦电镀厂,文革中改名为东方红电镀厂,其中有一批来厂劳动锻炼的青年,其中有些人受社会风气影响,都有自己的想法而难以管理,搞得电镀厂领导头疼不已,这三十多位青年便全部调到了海燕厂。</p> <p class="ql-block">(2003年钱文仙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徐勇豪和陈坚、倪惠珍的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其中便有我建设中学的同班同学钱文仙和宣锦祥,毕竟是老高中的底子,钱文仙后来成了销售科的主要力量,宣锦祥最后到了教育科任职。还有杨浦卫生学校医学科班出身的顾秀莉,成为海燕厂的“主治医师”,和海燕厂自己培养的医生郑芬娣、郭胜妹、毛兰芳、陈坚一起主持各个车间的医务室工作,最后一位进医务室的是胡蓓,已是海燕厂的后期了。</p> <p class="ql-block">吴星源、唐明富二位是电器维修工,以后就成了海燕厂仪表组的骨干。潘志坚,姚世源,张国民,彭德海当上了钳工,姜万华和贺善安是木工和水泥工 ,徐艳琴、薛宝华、吕兆琪、黎恒妹等也是各司其职,一时间海燕厂工种配备齐全,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其二是位于杭州路740号的杨浦模具厂整个厂并入了海燕厂,成为工厂的三车间。</p><p class="ql-block">杨浦模具厂成立于1967年,成立的初衷是想解决手工业局系统模具加工的难题,当时在海燕厂当团支部书记的高素珍便被提拔当了杨浦模具厂的厂长。</p> <p class="ql-block">(杭州路740号海燕厂三车间)</p> <p class="ql-block">(海燕厂三车间内貌)</p> <p class="ql-block">(2004年6月年原杨浦模具厂同事在杨浦公园聚会时的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杨浦模具厂成立于文革中,缺乏技术型企业的管理经验,其本身的知名度又不高,很难接到持续的订单,经常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于是,手工业局领导决定将模具厂并入高速发展急需机械加工力量的海燕厂,这确实是一举两得的明智之举。</p> <p class="ql-block">夏荣囡和石桂香</p> <p class="ql-block">高素珍带杨浦模具厂的回归,无疑是向娘家献上了一笔大礼,海燕厂从此实力大增,机械加工“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此时的海燕厂金工车间要人有人,要设备有设备,为海燕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4年9月,高素珍、吴智英、苏小香、石桂香、潘根妹、夏荣囡、管恒茂、马锡奎、谭根祥等在笔者老宅叙旧时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1967年的中华大地,电子工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年代,一股大办电子业的浪潮在全国各地萌动。当时电力电子技术的领导者无疑是西安整流器研究所,而北京椿树整流器厂则是这个行业最先的实践者,1965年已经批量投入生产。可控硅由PNPN四层半导体构成的原件,能够实现交流电的无触点控制,以小电流控制大电流,用于功率电气控制效果明显,用于调速。调光,调温,调压,用途广泛,一股可控硅热在中国大地蓬勃发展起来。厂领导独具慧眼,及时抓住了这个契机,立时投入了开发可控硅的大潮中。</p><p class="ql-block">1967年,由任立志牵头,在杭州路740号三车间二楼,组织了可控硅试制小组,组员中有徐进泉、方立、王时功、陆美琴、江秋玲、盖素美、侯佳莲等,负责产品的工艺路线的制定,专业设备制造,原材料采购和产品的试制工作。这也成为海燕厂产品升级换代的突击队。</p> <p class="ql-block">(试制组的牵头人任立志在2005年3月在杨浦公园聚会时的留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出参观学习是少不了的,好在那时还是“大锅饭”时代,没有竞争的意识,一般的工艺配方和设备图纸都很容易获得,使可控硅的试制得以顺利进行。</p><p class="ql-block">当时上海和我们厂同时起步的有上海整流器厂,这是上海的整流器行业的引领者,还有玻璃加工厂、玻璃纤维厂和木雕五厂等都是各显神通,属第一梯队。这时,由模具厂并入的金加工显示出强大的力量,经过试制组和金工师傅的努力,扩散炉、烧结炉、测试台、磨角机、高纯水制备用的离子交换机等专用设备都陆续制造完工;通用设备单晶切割机、氩弧焊机等设备也采购到位。经过试制组的努力,第一只20A的可控硅终于试制成功了,以后又陆续试制成功50A和200A的可控硅,这在海燕厂可是划时代的大事。在杨浦区手工业局也是件大事,标志着产业升级换代的成功,手工业局的大会小会都在宣传表扬,海燕厂俨然成为手工业局的宠儿。</p><p class="ql-block">此后就在三车间扩大规模,组织起小批量的生产,海燕牌的晶闸管就此问世,从此海燕厂跻身进入半导体器件制造行业。</p> <p class="ql-block">(网络搜图:晶闸管)</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缺乏环境保护观念和操作者自身防护意识的缺失,很多早年投身这一工作的职工不同程度受到了侵害,有几位都是身患癌症而早逝,如张秀英,盖素美,侯佳莲,徐根娣(小宝)等,海燕厂发展的历史不应忘记她们。</p> <p class="ql-block">海燕厂转产可控硅的成功,探索出工厂主打的产品,这是王凤仙为主导的领导班子的决策,为工厂奠定了发展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正是:转产电子业,风物放眼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