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玉碗金莲》通过讲述冯家金镶玉技艺的传承与冯淳的个人经历,深刻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几个核心价值观与传承挑战。《玉碗金莲》是一部蕴含丰富哲理的小说,通过金镶玉这项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探讨了个人价值观、文化传承、社会变迁与人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的主题,引人深思。 小说展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金镶玉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强调了技艺传承的重要性。冯家世代相传的金镶玉制作技艺不仅是物质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匠心精神的坚守。冯淳对金镶玉工艺的热爱与专注,体现了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即对完美工艺的追求和对艺术的极致尊重。 <p class="ql-block">名与利的取舍。小说中,冯淳虽拥有令人称羡的技艺,却淡泊名利,不愿以此谋取财富,甚至拒绝了参赛获奖的机会。这反映了作者对当下社会中金钱至上观念的批判,以及对坚守内心纯粹、不为外物所动的高尚人格的赞扬。</p> <p class="ql-block">真伪与价值的辩证。通过玉碗的修复,作品探讨了艺术品的真实与修补后的价值。冯淳巧妙地将破损化为艺术之美,不仅修复了玉碗,还赋予其新的生命,揭示了真正的价值往往超越物质形态,存在于创造性的转化之中。传统上,人们往往追求艺术品的原始状态和完整性,认为未经修补的原貌才是最真实的。然而,冯淳的创作挑战了这一观念,他通过修复过程,展示了破损并非艺术品价值的终结,反而可以成为新的起点。这种理念转变了我们对“真实”的理解,即艺术品的真实不仅在于其物理材料的历史性,也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p> <p class="ql-block">人与物的关系。小说中冯淳的话语“制作金镶玉,玩的是金玉,最大的忌讳就是掉进钱眼里。那样,就不是人玩金玉,而是人被金玉玩了!”强调了人应当是物质的主宰,而非奴隶。它警示人们不应被物质欲望所控制,保持精神上的自由与独立。艺术品的价值,在于它激发的情感、传达的思想以及在文化历史中的位置,而非仅仅取决于其物质的完整或稀有。冯淳的作品强调了创造性转化的力量,即使经过修复,甚至因为修复而产生的新形态,也能赋予艺术品新的生命和价值。这表明,艺术的价值是可以超越物质形态限制的,它存在于观众的感受、艺术家的创意以及艺术品背后的故事之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手工艺面临生存挑战。冯淳的家庭困境反映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平衡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个人生活的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从更广泛的角度看,冯淳的创作也是对东方哲学中“破而后立”、“缺陷之美”等思想的现代诠释。在道家哲学中,事物的生成与消亡、完美与残缺被视为自然界的循环规律,而缺陷往往被视为真实与生命力的表现。在这一过程中,修补行为本身成为了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它不仅仅是恢复物品功能的技术操作,而是融入了艺术家个人的理解、审美和创造力。这种艺术修复不仅仅修复了物体,更修复了时间的痕迹,让过去与现在、破损与完美之间建立了对话,从而扩展了艺术品的意义维度。因此,通过修复展现的艺术之美,也是对这些哲学思想的一种视觉化表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友情与信任。老孙与冯淳之间的故事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信任。老孙对冯淳的支持与理解,以及最终揭秘玉碗的真实命运,体现了在利益驱动的社会中,真诚的人际关系的珍贵。<br><br><br>冯淳通过玉碗的修复实践,不仅展现了技艺的高超,更重要的是引发了关于艺术品真伪与价值的深层次思考,提示我们应当超越物质层面,去探索和欣赏那些通过创造性转化而获得新生的艺术之美。 <p class="ql-block">附原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玉碗金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厉周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俗话说“有钱难买金镶玉”。纯手工金镶玉制作工艺精细复杂,以前会这种技艺的多在宫中,乾隆皇帝甚至规定金镶玉为宫中独有。清代末期,皇族没落,金镶玉技艺也近乎失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莒东冯家是一金镶玉制作世家,其技艺世代相传,至今已有200多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说,冯家祖上曾在宫内制作金镶玉,离开皇宫后,一直淡泊名利,低调处世,技艺虽世代相传,却鲜为人知。至冯淳这一代,制作技艺已炉火纯青,但对他来说,制作金镶玉只能算业余爱好,在世人眼里,他就是从土里刨食的地道农民。</p> 冯淳制作金镶玉很用心,作品多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美。当地很多名流都渴望拥有冯淳制作的金镶玉,无奈他的作品甚少,再加上其为人怪异,多数人难以如愿以偿。冯淳这样,世人多有微词,然而他照旧我行我素。<div><br>莒地历史悠久,民间多有老物件流传。这日,好友老孙拿来一只玉碗,这碗做工精细,造型古雅,美中不足的是里面有两处碰伤,碗口处有一半指甲盖大小的破损,下面连着一道差点到达碗底的裂纹。</div> 冯淳拿到玉碗后先是感慨一番,然后慢慢斟酌镶嵌方案。冯淳知道,修好了,玉碗的价值甚至会超过从前,修不好,这碗就彻底毁掉。因为自己对这种玉的硬度把握不准,在开槽与嵌入金丝等环节都可能把玉碗弄坏。<div><br>为了修复玉碗,冯淳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前十多天他一直在把玩琢磨,中间十多天又在思考所用图案,最后十几天,他一直在仔细镶嵌、处理。</div> 当老孙再次见到玉碗后,顿时惊呆了,碗里有两条栩栩如生的金鱼,从碗侧生出一朵莲花,花朵含苞欲放,正好盖住了玉碗的破损之处。因做工精细,图案生动逼真,一般人难以看出这碗曾是件残品。<div><br>一年后,冯淳突然接到了获奖通知,他这才知道“玉碗金莲”获得了市民间艺术大赛手艺类唯一的一等奖。这时他才想起来,此前老孙和儿子都曾劝其报名参加评选,他拒绝了。拿这件作品报名是老孙和儿子一起商定的。</div> 冯淳获奖后声名鹊起,前来求他镶嵌玉器的人与日俱增,有些人甚至故意把玉器弄坏了来找他修补。<div><br>冯淳哪有这么多的精力,他只能拒绝。越拒绝,人家越求他。当然,也有不少人打算买冯淳已经制好的物品,可是除了一些小物件,上档次的大作品,他一件都不舍得卖。这日邻居笑问冯淳,面对发财机会,他何以能如此淡定。冯淳淡淡地说:“制作金镶玉,玩的是金玉,最大的忌讳就是掉进钱眼里。那样,就不是人玩金玉,而是人被金玉玩了!”</div> 其后,几件难事让老冯一筹莫展。一是近30岁的儿子因为没在城里买房而一直没找到媳妇,二是岳父因冠心病住院自己却没钱帮助治疗,三是村里就要进行旧村改造,冯淳家至少需要投入20万元才能购入改造后的楼房……<div><br>因为一直拒绝沾染铜臭,冯淳家有限的收入只能维持日常生计,几乎没有盈余。面对困境,冯淳颇感迷茫。</div> 有无数人找老孙求购“玉碗金莲”,老孙一开始坚决拒绝,最后还是悄悄卖掉了,据说卖了30多万元。后来冯淳才知道玉碗是老孙花2000元从古玩市场上淘来的。要不是经过镶嵌,2000元怕已经是最高价位了。冯淳心里颇感不平。<div><br>这年下半年,冯淳一直深居简出。有一个多月时间,干脆闭门谢客,即便与家人也很少交流,多数时间独自呆在制作间,谁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干什么。</div> 这天,冯淳突然向家人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那就是筹钱在县城繁华地段开一家金店,经营金玉制品,并同时承揽定制各种金镶玉。<div><br>“冯家金店”开业之际,前来祝贺者络绎不绝。老孙带来一个神秘的礼盒,冯淳打开后顿时惊呆。</div><div><br>“你不是早把这宝贝出手了吗?”冯淳惊问。</div> <br>“是有无数人打算买,可我能卖吗?即便卖,那也得你卖呀!买这碗时,我就打算送给你!至于以前为什么故意说卖掉了,那可得靠你自己琢磨!”说这话时,老孙笑得高深莫测。<div><br>冯淳定定地看了老孙好一会后脸色大变,继而朝老孙深深地作了一个揖,老孙也急忙作揖回礼。那时,人们看见两位老人的眼里都有泪光闪动。<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