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辈子因工作属性写了不少开篇即“同志们”的官文,起初代人捉刀,后来为己所言。由于积多年久,又是“一次性”的展示,大都不记得如何用场了。</p><p class="ql-block"> 没料到,在为己所言的“同志们”中的这几句话却让他人记住了。那是前年住院单位来人探视,来的这位是我在职时的中层干部,彼时已进入领导层。聊天中,这位话接话地说,您当年对我们讲的“三言两语”,现在还记得清楚,随即复述:言多必有失,伸手必被捉,放纵必惹祸;人与人比素质,县与县比队伍。这让我想起当年来,为让大家记得住,还简化为“三必两比”。</p><p class="ql-block"> 当年概括并推出这”三言两语”,与我的岗位职责密切相关。我重组前的单位肩负着“天下第一难”的国策重任,一票否决,全民参与,尤其是每次县与县之间的“推磨”大检查,关注度高,问题也较多。在每次“推磨”前的纪律教育时,我在保证上级文件必学的基础上,主要以“三言两语”为纲,讲评上次大检查中正反典型事例,以此对大家敲警钟,让大家长记性。我的“三言两语”虽语意浅显,但对实际工作所产生的效果还是明显的,在我任专职期间,没有因较严重违纪而被纪律条例处理的。</p><p class="ql-block"> 凝练为“三言两语”尤其是“三言”,并非是玩文字游戏讲工整,而是真切地源于自己的生活积淀和人生历练,是心得,更是心戒。难忘大院工作那么多年,那是一个原则性、程序性、纪律性都非常强的部门,记得刚进单位时部长的三句话“不该说的不说,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做的不做”,虽然全是大白话,可在我们以后的实际工作中真的不是“白菜价”。再后来,“慎言慎行慎独”之“三慎”,更精练地成为我们这个部门每个人的自我要求和自我警示。若喻为练功夫,我的功底就是在这儿打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退休几年了,今儿再来说道“三言两语”,已是昨日黄花。然而,由此我也联想起了昨日的一些故交,有位还曾同室办公,后来在近百万人口的大县主政,按说根正苗红,前途无量,因管不住自己的手而郎铛入狱,经案审,有“伸”手的,也有“递”手上的。很有几年了,不知他是否还在里面吃“牢饭”,或许他早已有所悔悟“若知现在,何必当初?”世上没有后悔药。</p><p class="ql-block"> 从管住嘴和手做起,掌控好自己的欲望,往小的说是一个人的德性,往大的说是一个人的“三观”。我国的儒教文化对此有着重要思想,圣贤伟人对此也多有论道,且都有着深刻的教育和警示作用。弘一法师智慧箴言:言多必失,慎言方能行稳致远。其意是话多、错多、是非多。正是如此,《三国演义》中的杨修,因多言而遭曹操猜忌,终招杀身之祸。此乃言多必失之鉴。大元帅陈毅名诗《七古. 手莫伸》“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不是吗?有的退休多年后也进去了。苏轼有首词《临江仙. 赠王友道》,词中运用大量典故,告诫好友不可太过放纵,不可恣意风流,否则,必然会带来德行的变化。现实生活中,搞权色交易,生活极度糜烂的伪君子还少吗?凡此种种,伤风败俗,祸国殃民,令人不齿。</p><p class="ql-block"> 抛开官方说民间。一个嘴不净、手不净、心不净“三不净”的庶民,也是让人特别厌恶的。其实,我们的先祖有许多教诲百姓洁身自好并积极向上的贤文格言,依然可以用来作为道德与文明教育的辅助内容,如: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天狂有灾,人狂有祸;白天不做亏心事 ,半夜不怕鬼敲门;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讷于言而敏于行等等。若此,党风政风民风之间,既有引领,也会融合,久久为功,皆能向好。</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三言两语”,我退它也褪了。可我觉得,将“三言”之一改为“言多惹人烦”,对我们退休老人仍有告诫作用,少掺和子女们小家庭的事,寡言好,不言最好。朋友,您说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2024、5、1 信阳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