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遇到一处风景,同与某些人在风景里同行一程;遇到一本书,翻开书页开启了新的视角和思维。一切都是缘至如此,终归是心怀感念。</p><p class="ql-block"> 最近读到一本书,书名叫《被讨厌的勇气_“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p><p class="ql-block">他说:</p><p class="ql-block"> 如果一个人不想出门,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绪。也不存在什么心理创伤,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p><p class="ql-block"> 人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作为手段,人能够捏造出愤怒这种感情,当然也包括其他的情绪。</p><p class="ql-block">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人际关系,如果这个宇宙中没有他人只有自己,那么一切烦恼也都将消失。所谓的“内部烦恼”根本不存在。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因此,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从这个角度来说,哪怕是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p><p class="ql-block"> 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只要有两个人“我和你”存在,就会产生社会,产生共同体,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自己人生的主人公是“我”,这并不意味着“我”君临于世界中心。“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同时也是共同体的一员、是整体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读完这本书,让我对自己,对他人,对人际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书中通过青年和哲人的对话,来阐述阿德勒的哲学观点。从“课题分离”到“共同体感觉”。人生课题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对于他人,要做好“课题分离”,什么是自己的课题,什么是他人的课题,做好了课题分离就可以摆脱对自己的内耗或者对别人的消耗。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p><p class="ql-block"> 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所有的人际关系看作“横向关系”。表扬和批评,均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一特征,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是“纵向关系”。平等即“横向关系”。对于自己,不要用“行为标准”去考虑,而要首先从“存在标准”去接纳。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建立起共同体感觉,从“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三点做起。</p><p class="ql-block"> “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也就是自我接纳。</p><p class="ql-block"> “他者信赖”是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即使没有是以构成信用的客观依据也依然相信,不考虑抵押之类的事情,无条件地相信。无条件地相信他人有时也会遭遇背叛,即使如此却依然继续相信。我们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决定背不背叛的不是我们,那是他人的课题。一味担心“被背叛”,也只关注因此受到的伤痛。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如果关系浅,破裂时痛苦会小,但这种关系带来喜悦也小。悲伤的时候尽管悲伤。只有拿出“他者信赖”的勇气进一步加深关系,人际关系的喜悦才会增加,人生的喜悦也会随之增加。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如果并不想与那个人搞好关系的话,也可以用手中的剪刀彻底剪断关系,因为剪断关系是我们自己的课题。</p><p class="ql-block"> “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最容易理解的他者贡献就是工作,到社会上去工作或者做家务。劳动并不是赚的金钱的手段,我们通过劳动来实现他者贡献,参与共同体,体会“我对他人有用”,进而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p><p class="ql-block"> 书中举到一个例子,某人正苦恼,上司毫天理由讨厌他,他就会想“只要没有这个上司,我就可以更好地工作。”哲人说:认为“因为有那样一个上司,所以无法好好工作”,这完是原因论。如果进行课题分离,就是说,无论上司怎么蛮不讲理地乱发脾气,那都不是“我”的课题。毫不讲理这件事情是上司自己应该处理的课题,既没必要去讨好,也没必要委曲求全,我应该做的就是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正确处理自己的课题。“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我,那并不是我的课题。并且,“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思维。 </p><p class="ql-block">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