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震撼心灵的视觉 盛宴:记荷兰国家博物馆

璠衽潇诗

<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3日,我们乘坐艾玛迪斯(Amadeus)号游轮,从德国科隆出发,经过18小时的航行,抵达荷兰的阿姆斯特丹。</p><p class="ql-block">早餐后,即去参观了位于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当我们推开荷兰国家博物馆的大门时,就走进了人类艺术的至高殿堂,这里铺展开来的是人类最崇高的智慧与艺术。而我则是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去膜拜世界顶尖艺术家们的巅峰之作。毫无疑问,这是一次震撼心灵的视觉盛宴。</p> <p class="ql-block">荷兰国家博物馆文化艺术广场</p><p class="ql-block">荷兰国家博物馆,始建于1798年,1808年正式开放。该博物馆是荷兰最大的博物馆,也是世界十大博物馆之一。1885年,博物馆成为阿姆斯特丹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之后,阿姆斯特丹市立现代美术馆(1896年)、梵高美术博物馆(1973年)相继建成。此外,于1888年4月,正式开幕的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与国家博物馆遥相呼应,</span>共同形成了如今以荷兰国家博物馆为中心的集绘画、雕塑、艺术、音乐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广场。</p> 阿姆斯特丹市立现代博物馆<br>阿姆斯特丹市立现代博物馆,是荷兰一座现代艺术博物馆,位于广场的一角,其造型很奇特,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喜爱艺术的人们,在这里来一次邂逅艺术之旅。 梵高美术博物馆<br>梵高是荷兰最有名的画家,梵高美术博物馆建于1973年,收藏了梵高黄金时期最珍贵的200余幅画作,约为其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透过窗明几净的玻璃,远眺博物馆的大厅以及滚动播放梵高作品的巨大屏幕,感受魅力无穷的梵高艺术精华。 以梵高作品为主题的旅游纪念品商铺,设置在广场一偶,小巧精致、清新脱俗。介绍说,这是将艺术与商品结合的最好的一家特色小店。 荷兰皇家音乐厅<div>荷兰皇家音乐厅,与波士顿交响乐大厅、维也纳金色大厅一同被视为世界上最佳音乐厅。道路一侧,摆满了盛开着的象征美好、庄严、华贵与成功的荷兰国花——郁金香。</div> <p class="ql-block">荷兰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荷兰国家博物馆为红砖外墙宫殿式的建筑,呈现出富丽堂皇的皇家气派以及浓郁的艺术气息。国家博物馆以收藏伦勃朗、维米尔、哈尔斯等荷兰“黄金年代”艺术巨匠的精品而著称,数百年来一直是荷兰文化景观的核心灵魂。每年吸引慕名前往的世界各国游客,逾百万人次,盛况不衰。</p> <p class="ql-block">荷兰国家博物馆研究图书馆</p><p class="ql-block">荷兰国家博物馆中的研究图书馆,是博物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荷兰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艺术史图书馆,藏书量达45万卷。这个图书馆基本保持了它最初的模样,上下四层书架,高高的大厅,美丽精致的铁质螺旋梯和栏杆,书架上密密麻麻地摆放着各类艺术书籍,古朴简单无装饰,但却蕴藏着神圣和力量,散发着独特的历史气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图书馆之一。</p> <p class="ql-block">荷兰国家博物馆研究图书馆内的铁质镂花旋转楼梯和栏杆,最能体现图书馆古朴、典雅、经典、悠远的历史印记。</p> <p class="ql-block">荷兰国家博物馆,以收藏荷兰绘画名家顶峰时期的杰作而闻名遐迩。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伦勃朗的巨幅油画名作《夜巡》 。此外,博物馆还陈列着众多其他引人入胜的珍贵藏品以及各种雕塑和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荷兰国家博物馆一层大厅的</p><p class="ql-block">部分雕塑</p> <p class="ql-block">荷兰国家博物馆两个余小时的参观,让我们在时间上“捉襟见肘”,不可能穷尽博物馆馆藏众多的世界知名艺术珍品。但是,即便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亦能极大地满足我们对世界极品的渴望与探寻。</p><p class="ql-block">在大饱眼福的同时,整个心灵都在强烈地期待时间的停止,屏心静气,快速反应,满目所及的世界瑰宝蔚为大观,感慨万千。当时的心情难以言表,无以复加。</p><p class="ql-block">在荷兰国家博物馆现场收集、记录并整理了部分资料,将所见所思展示如下,既可持续欣赏,日后还能常常翻阅回顾。接着,让我们走进荷兰国家博物馆,欣赏部分展品。</p> <p class="ql-block">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p><p class="ql-block">(Rembrandt Harmenszoon</p><p class="ql-block">&nbsp;van Rijn,</p><p class="ql-block">1606年~1669年),荷兰现实主义绘画巨匠,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伦勃朗的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像、风景、风俗、宗教、历史等画作领域。</p><p class="ql-block">伦勃朗简介:</p><p class="ql-block">1632~1640年,</p><p class="ql-block">艺术创作的成熟阶段。</p><p class="ql-block">1640~1648年,</p><p class="ql-block">艺术创作的深化阶段。</p><p class="ql-block">1648~1669年,</p><p class="ql-block">晚年生活的困难阶段。</p><p class="ql-block">伦勃朗自画像(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夜巡》(1642年)</p><p class="ql-block">伦勃朗最著名的画作《夜巡》是一幅无价珍品,也是荷兰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博物馆中,《夜巡》是唯一一幅被单独罩在巨型玻璃房里的珍宝,严格控制其温度与湿度,精心保护有加。</p><p class="ql-block">伦勃朗的《夜巡》,是为阿姆斯特丹城市保安绘制的一幅集体肖像画。伦勃朗设计的情景是:保安队接到报警,他们准备出发去查看,队长在交代任务,有人在擦枪筒,有人在扛旗帜,周围还有一群孩子在看热闹。这幅画采用了强烈的明暗对比笔法,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并富有戏剧性。它生动地刻画了荷兰人民反抗异族统治斗争的场景,是带有风俗画和历史画性质的史诗性杰作。</p><p class="ql-block">画面背景中有一头戴高高礼帽的男子,在他身后左侧,依稀可见一位只露出半张面孔的男人,正在窥视发生的一切……据传,这就是画家本人。</p> <p class="ql-block">当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欣赏伦勃朗的名作《夜巡》。</p> <p class="ql-block">东方三博士拜见耶稣</p><p class="ql-block">(约1480~1485)</p><p class="ql-block">盖尔特根·托特·辛特·扬斯</p><p class="ql-block">(Geertgen tot Sint Jans,</p><p class="ql-block">约1460~1495年),</p><p class="ql-block">尼德兰画家</p><p class="ql-block">注:旧时尼德兰地区,包括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部分地方。</p><p class="ql-block">画中的东方三博士,分别代表来自中世纪已知的三个大陆:欧洲、亚洲和非洲,他们在向新生儿耶稣致敬。</p> <p class="ql-block">耶西之树</p><p class="ql-block">作者同上</p><p class="ql-block">画中象征性地描绘了基督的家谱。底部是耶西的睡像,耶西是一系列国王的祖先,包括所罗门、大卫和耶稣。中部拿着竖琴的是大卫王。顶部,圣母坐在宝座上,圣子坐在她的腿上。</p> <p class="ql-block">十字架(1507~1510年)</p><p class="ql-block">科内利斯.范.雅各</p><p class="ql-block">(Cornelisz van Oostsanen, </p><p class="ql-block">Jacob,1475~1533年),</p><p class="ql-block">荷兰画家。</p><p class="ql-block">艺术家选择了一个很高的视角,描绘了基督在各各他山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情景。在此,画家创造了一个更广阔的景观,使耶稣受难的故事情节,获得连续渲染的效果。这种叙事性描绘笔法,在中世纪的绘画中被广泛使用。</p> <p class="ql-block">圣·杰罗姆和圣·凯瑟琳</p><p class="ql-block">(约1480~1490年)</p><p class="ql-block">杰罗姆和凯瑟琳,坐在玫瑰花丛旁的一张长满草的长椅上。凯瑟琳是国王的女儿,宫廷贵妇们的榜样。凯瑟琳的脚下是一把剑和一个破碎的轮子,她手里拿着一本昂贵的心形书籍,被认为可能是一本世俗言情书。杰罗姆则温柔地抚摸着狮子。</p> <p class="ql-block">一对夫妻的肖像</p><p class="ql-block">(1529年)</p><p class="ql-block">迈尔顿·范·希姆斯柯克</p><p class="ql-block">( Maarten van </p><p class="ql-block">Heemskerck,</p><p class="ql-block">1498~1574年),荷兰画家。</p><p class="ql-block">一个男人正忙着记账,他的妻子贤惠地坐在纺车旁。该男子的肖像(商人)是荷兰公民最早的职业肖像之一。</p> <p class="ql-block">一群卫兵(1529年)</p><p class="ql-block">迪尔克·雅各布斯</p><p class="ql-block">(Dirck Jacobsz,约1497~</p><p class="ql-block">1567年),荷兰画家。</p><p class="ql-block">这是已知的,最早的荷兰民兵的画像,画中17个男人骄傲地凝视着我们。其中右上角手握画笔的是画家自己。最下面一排右起第四个人看上去是队长。卫兵负责城市秩序、公共安全和保卫城市。</p><p class="ql-block">这幅集体肖像是资产阶级自我意识和自信的教科书范例,典型的荷兰风格。</p> <p class="ql-block">储藏丰富的厨房(1566年)</p><p class="ql-block">约阿希姆·布克莱尔</p><p class="ql-block">(Joachim Beuckelaer,</p><p class="ql-block">约1533~约1570/4),</p><p class="ql-block">佛兰德斯画家。</p><p class="ql-block">注:佛兰德斯,西欧的一个历史地名,包括现在的比利时的东弗兰德省和西弗兰德省、法国的加来海峡省和诺尔省、荷兰的泽兰省。</p><p class="ql-block">约阿希姆·布克莱尔擅长描绘市场和厨房场景,精心陈列食品和家用设备。这幅油画<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丰盛的食物令人印象深刻,它</span>让观赏者充分领略了画家在此类主题画上,所表现出来的盖世才华。</p><p class="ql-block">但这幅画的主题并不是蔬菜、肉、炖菜和锅碗瓢盆,而是在背景中显现出来的基督拜访马大和玛丽亚的情景。这种前景和背景的对比,表现出画家不屈于市俗的作画理念。</p> <p class="ql-block">鸡蛋舞(1552年)</p><p class="ql-block">彼得·阿尔岑</p><p class="ql-block">(Pieter Aertsen,</p><p class="ql-block">约1507~1575年),尼德兰画家,最具特色的是他的风俗画,被认为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风俗画先驱。</p><p class="ql-block">此画描述的是,在一家妓院,一个年轻人随着风笛手的音乐跳着鸡蛋舞。舞蹈的规则是,舞者把一个鸡蛋放在划定的圈里滚动,但不能碰碎,而且还需将一只碗盖住鸡蛋。画家认为,这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娱乐,加上对其他人物不敬行为的刻画,起到对放荡风气道德的警告。</p> <p class="ql-block">维纳斯和阿多尼斯</p><p class="ql-block">(约1587年)</p><p class="ql-block">巴托罗美奥·斯普朗格</p><p class="ql-block">(Bartholomeus Spranger,</p><p class="ql-block">1546~1611年),佛兰德斯画家,一生专以完美的人体画而著称。</p><p class="ql-block">这幅油画,描绘了猎人阿多尼斯正深拥着他热爱的维纳斯以作告别。油画左下角,维纳斯的陪同丘比特正在挥手与猎人告别。</p> <p class="ql-block">奥德修斯与娜乌西卡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雅克布·约尔丹斯</p><p class="ql-block">(Jacob Jordaens,</p><p class="ql-block">1593~1678年),佛兰芒三大巴洛克画家之一,一生致力于专业的宴会现场画和宗教画。</p><p class="ql-block">这幅画出自荷马神话史诗《奥德赛》,讲述了从特洛伊归来的英雄奥德修斯,遭遇海难赤身裸体、满身泥泞。娜乌西卡公主和她的随从,被他的狼狈不堪吓了一跳。娜乌西卡给奥德修斯送上了食物和衣服,并把他带回宫中,带到母后之前,最后还将英雄平安送上归程。</p> <p class="ql-block">宴会风格生活·静物画</p><p class="ql-block">阿德里安•凡•乌德勒支</p><p class="ql-block">(adrian van utrecht,</p><p class="ql-block">1599~1652年),</p><p class="ql-block">比利时画家,擅长静物画。</p><p class="ql-block">这幅油画中,玻璃杯和花瓶在昏暗的光线下泛出微光。柠檬与龙虾的色彩形成鲜明对比,葡萄、桃子和草莓柔软的果肉与瓷盘冰冷的表面构成反差效果。在画面背景中,则有金色高脚杯映衬着肉质火腿。描绘大量水果以及其他食物的画作中,通常会加入珍贵的玻璃器皿、蝶子以及装饰性的容器。这种画作通常被称为“炫耀画”或宴会静物画。</p> <p class="ql-block">人类的堕落(1592年)</p><p class="ql-block">科内利斯·科内利兹·</p><p class="ql-block">凡·哈勒姆</p><p class="ql-block">(cornelis cornelisz van </p><p class="ql-block">haarlem,1562~1638),荷兰黄金时代著名画家和制图师,主要画肖像以及神话与圣经题材。</p><p class="ql-block">夏娃受蛇的诱惑(在画中被描绘成拥有人的头和躯干),偷食了禁果,并让亚当食用,夏娃因此犯下了无法饶恕的罪过。画面左侧(亚当手臂的下方),伪装成云朵的上帝显现出来,并决意将亚当和夏娃逐出伊甸园,之后他们成为了人类的祖先。</p> <p class="ql-block">伯利恒的儿童谋杀案</p><p class="ql-block">(1590年)</p><p class="ql-block">作者同上</p><p class="ql-block">犹太王希律听说伯利恒生了一个孩子,注定要成为“犹太人之王”。于是,他残忍地下令屠杀所有两岁以下的孩子。画家将这场大屠杀描绘成一场可怕的噩梦,恐怖接踵而至:在左下方,一个士兵割断了一个孩子的喉咙;而在他们的上方,一个女人挖出了一个士兵的眼睛,整个画面触目惊心。</p> 沐浴的芭丝谢芭(1594年)<div>作者同上</div><div>芭斯谢芭是《圣经》中一个重要的美女。大卫王在屋顶上看到芭斯谢芭在两个仆人的帮助下在屋外沐浴,便爱上了美丽的芭丝谢芭。画面背景芭斯谢芭的形象,被大卫王显影在宫殿外墙的墙根处。画中并没有大卫王的影子,但大卫王却让观者承担了监视三个裸体女人的角色。</div> <p class="ql-block">绘画课(1808年)</p><p class="ql-block">路易斯·莫里茨</p><p class="ql-block">(Louis Moritz ,</p><p class="ql-block">1773~1850年),荷兰画家。</p><p class="ql-block">画中通过临摹一尊古典半身像,一个女人正在完善她的绘画技巧。房间的装饰灵感来源于古典文物,女人的服饰也让人联想到希腊或罗马的长袍。</p> 音乐课(1808年)<div>作者同上</div><div>这两部作品都强调了19世纪,富裕女性艺术教育的重要性。</div> <p class="ql-block">弹奏乐器的女人(1633年)</p><p class="ql-block">让·米恩斯·莫莱纳尔</p><p class="ql-block">(Jan Miense Molenaer,</p><p class="ql-block">1610~1668年),</p><p class="ql-block">荷兰风俗画家。</p><p class="ql-block">在17世纪,家庭音乐非常流行,许多有钱人的家里都会演奏至少一种乐器。画中的年轻女子正在弹奏键盘琴,嘴角露出一抹淡淡的微笑,两个孩子专心地听着。乐器的盖子上绘有图案,展现的是一对高贵夫妇在乡村漫步的场景。一个男子正在走进房间。这幅画的构图充满爱情的象征意义:当时,表现爱情常用演奏音乐来隐喻,而琴上栓着的猴子是对情欲的警告。</p> <p class="ql-block">自画像(1887年)</p><p class="ql-block">文森特·威廉·梵高</p><p class="ql-block">(Vincent Willem van Gogh,</p><p class="ql-block">1853~1890年),</p><p class="ql-block">荷兰后印象派画家。</p><p class="ql-block">1886年,梵高从他的哥哥西奥那里,听说了法国绘画有了新的多彩多姿的风格后,搬到巴黎定居。他很快改变了画风,摒弃了在荷兰时期使用的暗色和浊色色调,转而使用较为明亮的颜料。他的画作技法也发生了改变,由原先油彩淋漓的恣意挥洒变为短笔触点描。他将自己作为现成的免费模特进行创作,在自画像上尝试了法国的风格。当然,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节省支付模特的成本。梵高用富有节奏的笔触和鲜明的色彩,把自己描绘成一个穿着时髦衣服的巴黎人。自画像标志着凡高画风向亮色的印象派风格的转变。</p> <p class="ql-block">阿姆斯特丹路德教堂附近</p><p class="ql-block">(1885年)</p><p class="ql-block">作者同上</p><p class="ql-block">《麦田》风景画。受弗兰斯·哈尔斯和伦勃朗作画风格的影响,梵高带了一个小画板和一只画盒,用快速的笔触使这一景色永垂不朽。</p> 有树的河岸(1887年)<div>作者同上</div><div>梵高1886年搬到巴黎,了解了法国印象派的绘画风格。在这幅画中,他尝试了明亮鲜艳的色彩,简短的线条笔触和现代风格的构图。这是在巴黎阿斯涅尔附近塞纳河岸边的特写作品。</div> <p class="ql-block">摩纳哥附近的滨海路</p><p class="ql-block">(1884年)</p><p class="ql-block">克劳德·莫奈</p><p class="ql-block">(Claude Monet,</p><p class="ql-block">1840~1926年),法国画家,被誉为“印象派领导者”,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p><p class="ql-block">从蔚蓝色海岸的马丁角,莫奈画出了通往摩纳哥的沿海线。画中山路上站着一个独行者,太阳高悬,独行者的影子映的很短。莫奈使用红、绿、蓝,十分耀眼的颜色,在阳光的衬托下闪闪发光。这幅画早在1900年就捐给了荷兰国家博物馆,但当时,莫奈的作品还鲜为人知。</p> <p class="ql-block">七月(夏日繁花)(1900年)</p><p class="ql-block">雅各布斯·范·洛伊</p><p class="ql-block">(Jacobus van Looy,</p><p class="ql-block">1855~1930年),荷兰画家。</p><p class="ql-block">在这幅画中,画家慷慨地浇灌了大面积的蓝色鲜花(羽扇豆)。画的背景依稀可见房子和树篱后面的干草车,画的右下角,有一个倒扣在花丛中的花盆。很显然,这幅画的灵感来自于梵高的风景画,但雅各布斯·范·洛伊对自然和光线的表现更加真实一些。</p> <p class="ql-block">莉兹•安辛格肖像画</p><p class="ql-block">(1902年)</p><p class="ql-block">特蕾莎·施瓦茨</p><p class="ql-block">(Thérèse Schwartze,</p><p class="ql-block">1851~1918年 ),荷兰上流社会首屈一指最受欢迎的女肖像画家,能为最亲近的人画像是她的最爱。</p><p class="ql-block">这幅画特蕾莎·施瓦茨最好的肖像作品之一。画中的主人是其侄女及合伙人莉兹•安辛格。画家以她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采用强烈的明暗对比手法,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透过帽檐下女子露出的自信眼光,通过衣袖透明布料可见女子丰润的手臂,质感超强。同时,画家大胆地使用鲜艳的红色,搭配鲜活的绿色,散发出强大的气场,令人赞叹。</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女子与“帕克”</p><p class="ql-block">(1879~1885年)</p><p class="ql-block">作者同上</p><p class="ql-block">画中身着意大利服装的年轻女子与爱犬帕克交换了一个眼神,一个优美又充满温情的瞬间被定格。此时女子正背转身姿,露出年轻、迷人的肩颈,动作自然松弛,充满美感。她正低头望向帕克,与帕克真诚仰望的眼神交接,顿时融化了整个画面。</p> <p class="ql-block">阿姆斯特丹宫殿大街处的</p><p class="ql-block">运河桥(1898年)</p><p class="ql-block">乔治·亨德里克·布莱特纳</p><p class="ql-block">(george hendrik breitner,</p><p class="ql-block">1857~1923年),荷兰画家和摄影师,也是阿姆斯特丹印象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他用自己的画笔和相机以及他的独特视角,生动记录了那个时代阿姆斯特丹的街道、港口和城市底层市民的日常生活。</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描绘了一个灰蒙蒙的冬日,阿姆斯特丹的某座桥梁。一位女士紧裹着皮草大衣朝我们走来。在她身后,一位妇女手拉着孩子,旁边跟着一条小狗。这幅画,女人走过来的方式和图像的剪辑,非常具有摄影性,给人的印象是清晰的摄影作品。</p> <p class="ql-block">路易斯·罗耶和卡罗琳娜•</p><p class="ql-block">克里斯特的肖像(1830年)</p><p class="ql-block">查尔斯·范·贝弗伦</p><p class="ql-block">(Charles van Beveren,</p><p class="ql-block">1809~1850年),比利时浪漫主义画家,以其细腻的风景画和人物画而著名。</p><p class="ql-block">这幅画的主人是路易斯•罗耶和卡罗琳娜•克里斯特夫妇,他们在罗马逗留了一年,被抓拍到的画像。路易斯•罗耶坐在他的雕塑工作室中,周围环绕着他的作品。卡罗琳娜•克里斯特的肖像画上,可以看到路易斯的雕像作品,而她手中的一封信和墙上的一幅风景画,暗示他们正在意大利旅程。卡罗琳娜•克里斯特脖子上挂着的十字架吊坠,说明其天主教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黄色骑兵(1885~1886年)</p><p class="ql-block">作者同上</p><p class="ql-block">黄色骑兵(因为他们制服上的黄色丝带)的精英军团,以极快的速度从沙丘中飞驰而来。前面的指挥官扯住缰绳让马减速,他的战马欲腾空跃起……画家充分利用了骑兵们红黑相间的头饰和制服上的黄色丝带,重复使用这些颜色,增强了军队的活力。最前面飞奔的马扬起沙子,模糊了后面骑兵的视线,剩下的黑、黄、红的色彩则更加显眼醒目。</p> <p class="ql-block">捕捞灵魂</p><p class="ql-block">阿德里安•彼得兹•凡•</p><p class="ql-block">德•范尼</p><p class="ql-block">(Adriaen Pietersz. Van De </p><p class="ql-block">Venne,1589~1662年),</p><p class="ql-block">荷兰画家。</p><p class="ql-block">这幅寓意画表现了12年的休战期间,新教和天主教教会不辞辛苦争相“赢得灵魂”的社会现实。油画通过视觉双关和隐喻,生动地刻画了当时的宗教现状。左岸是信奉新教的北方荷兰人,右岸是信奉天主教的南方荷兰人,在宽阔的河流中,双方都在捕捞灵魂。而新教徒显然比天主教徒收获要多。此外,阳光照耀着左岸,树木翠绿茂盛。但天主教徒所在河岸的上空聚集着乌云,树枝已经凋零。这是诗篇启示,暗喻新教像一棵被阳光雨露滋润的树,蓬勃兴旺,<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画家的宗教信仰显而易见。</span></p><p class="ql-block">画面左下角那位身穿咖啡色外套站立着的男人,是画家给自己描绘的肖像,在他周围是新教中的重要人物。</p> <p class="ql-block">饮水者</p><p class="ql-block">皮埃特·梅尔纳斯</p><p class="ql-block">(Piet Meiners,</p><p class="ql-block">1857~1903年),荷兰画家。</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根据享尔·莫格斯(Henr Murgers)的书改编的,书中描述了一位连酒都喝不起的法国艺术家的贫困状况。面包和水的静止状态从镜子中反衬出来,以及窗外树叶的凋零和清冷萧条背景的刻意写实,寓意艺术家们无法忍受这种痛苦,就像倒映在镜子中的面包和水,可望而不可及的苦涩生活。画家认为,整个画面尽管是形式多样性且微妙,但由于隐藏了色彩,以这种低调柔和的色彩,以显示构图的平衡性。</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风景与绘图员</p><p class="ql-block">(约1650~1652年)</p><p class="ql-block">杨·博特(Jan·Both,</p><p class="ql-block">1618~1652年),荷兰画家、绘图员,他为荷兰的意大利风景画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我们的眼睛可以在这幅画中漫游:沿着公路过桥,可见远处有一位坐在轿子上的旅行者,骡子驮着他的行李,桥上走过来一位绘图员。画家试图让我们相信,他的画是从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而来。其实,这是画家在荷兰工作室里画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探险队返回阿姆斯特丹</p><p class="ql-block">科内利斯·克拉斯·</p><p class="ql-block">范·魏林根</p><p class="ql-block">(cornelis claesz. van </p><p class="ql-block">wieringen,1576~1633年),</p><p class="ql-block">荷兰画家。&nbsp;</p><p class="ql-block">反映大航海时期,船队从印度尼西亚群岛返回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阿姆斯特丹维根达姆</p><p class="ql-block">大街上的书店(1820年)</p><p class="ql-block">约翰内斯·耶尔格赫尔</p><p class="ql-block">(Johannes Jelgerhuis,</p><p class="ql-block">1770~1836年),</p><p class="ql-block">荷兰画家、戏剧家。</p><p class="ql-block">这幅画,反映的是阿姆斯特丹的文化精英在这家书店里相遇。这些活动体现在画面中满满的书柜、悬挂的横幅、印刷品的包装和地板上的印刷机上。画家以其戏剧家独特的眼光,利用强大的透视效果,使得书店更像是一座城市背景下的舞台装饰。通过书店的背景透视,观赏者可以感受到的是一座城市。</p> <p class="ql-block">荷属东印度皇家军队的撤离</p><p class="ql-block">(殖民士兵的运输)</p><p class="ql-block">(1883~1884年)</p><p class="ql-block">艾萨克·伊斯雷尔斯</p><p class="ql-block">(Isaac Israels,1865~1934年),荷兰印象派画家。</p><p class="ql-block">画中的这支军队,即将离开鹿特丹,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自贫穷和失业的农村。1850~1900年间,约有8.5万名士兵前往东印度群岛,另有同样数量的东南亚和西非的士兵就地增援共同作战,荷兰政府试图通过战争,加强对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殖民统治。</p> <p class="ql-block">十字弓箭手协会庆祝</p><p class="ql-block">《蒙斯特条约》的宴会</p><p class="ql-block">(1649年)</p><p class="ql-block">巴塞洛缪斯·范·德·赫斯特</p><p class="ql-block">(Bartholomeus van </p><p class="ql-block">der Helst,1613~1670年),</p><p class="ql-block">荷兰画家。</p><p class="ql-block">1648年6月18日,阿姆斯特丹十字弓箭手协会举行宴会,庆祝《蒙斯特条约》的签署,这标志着与西班牙的战争结束。卫队指挥官们握手以示和平,饮酒角杯被传来传去。鼓上贴着诗稿,赞美条约并抒发了阿姆斯特丹武装民兵的胜利喜悦。</p> <p class="ql-block">三兄弟的肖像画</p><p class="ql-block">(约1627~1632年)</p><p class="ql-block">托马斯•德•凯伊塞尔</p><p class="ql-block">(Thomas de Keyser,</p><p class="ql-block">1596~1667年),</p><p class="ql-block">荷兰画家、建筑师。</p><p class="ql-block">画中的十字架表明三个孩子来自天主教家庭,墙上的纸片给出了他们的名字,并说明年纪最小的男孩全身赤裸的原因,是他已经拒绝接受所有财产。这幅作品可能是对基督教义的暗示:只有最穷困的人才能进天堂之门。</p> <p class="ql-block">圣方济各的愿景</p><p class="ql-block">(1583~1585年)</p><p class="ql-block">洛多维科•卡拉奇</p><p class="ql-block">(Lodovico Carracci,</p><p class="ql-block">1555~1619年),</p><p class="ql-block">意大利画家。</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中,玛丽亚与轻摇圣婴的圣徒在一起。画家借助昏暗背景与玛丽亚周围天堂之光间的对比以及浓郁的情感交流,得以强化圣方济各的愿景与教义,让人感受到了宗教的温暖和祥和,展现了宗教艺术中的神秘与敬畏感。</p> <p class="ql-block">安特卫普商人家庭的</p><p class="ql-block">三幅肖像画(1635年)</p><p class="ql-block">雅各布•约尔丹斯</p><p class="ql-block">(Jacob Jordaens,</p><p class="ql-block">1593~1678年),</p><p class="ql-block">荷兰佛兰德斯画家。</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中的三个人物,分别是母亲(右面)、儿子(左面)以及儿媳(中间)。母亲戴着黑色帽子反映出她的寡妇身份;儿子坐椅的左侧,画有奉献盘以及带镣铐的雕像,这暗示儿子已被任命为安特卫普(比利时小城)的主施赈人员;儿媳则带着昂贵的珍珠项链、手链和水晶奖章。</p> <p class="ql-block">一个尖叫的孩子(1615年)</p><p class="ql-block">亨德里克·德·凯泽</p><p class="ql-block">(Hendrick de Keyser,</p><p class="ql-block">1565~1621年)</p><p class="ql-block">亨德里克·德·凯泽是荷兰一位建筑师和雕刻家,巴洛克风格的艺术家,被认为是荷兰黄金时代的主要建造者,文艺复兴时期的顶峰人物。</p><p class="ql-block">这件雕塑(下图下方)描绘了爱神丘比特,偷了蜂蜜后被蜜蜂蛰了。希腊诗人忒俄克里托斯曾在一首诗里,描述了这一事件。雕塑家借鉴了这首诗,刻画出一个极端的面部表情,特别传神。</p> <p class="ql-block">静物与鱼,海鲜和鲜花</p><p class="ql-block">(1612~1615年)</p><p class="ql-block">克拉拉·皮特斯</p><p class="ql-block">(Clara Peeters,</p><p class="ql-block">1594~1657年),荷兰画家。17世纪极为罕见且成功的女性艺术家,以静物画著称。这一时期之前的静物画多采用寓言性的表现手法,而皮特斯则更加注重表现物品的本身。</p> <p class="ql-block">一瓶花和一只死青蛙</p><p class="ql-block">(1634年)</p><p class="ql-block">雅各布·马雷尔</p><p class="ql-block">(Jacob Marrel,</p><p class="ql-block">1614~1681年),荷兰画家。</p><p class="ql-block">雅各布·马雷尔专门研究郁金香的各种神态。画中,郁金香扮演着主要角色,红白及红黄条纹相间,形状各异的郁金香格外引人注目。 虽然大自然创造了它们,但它们也会枯萎死亡——就像右边那只死青蛙一样。</p> <p class="ql-block">滑冰者的冬季风景(1608年)</p><p class="ql-block">亨德里克·艾弗坎普</p><p class="ql-block">(Hendrick&nbsp;Avercamp,</p><p class="ql-block">1585~1634年),荷兰画家。</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描述了众多滑冰者在冰冻河流上享受生活的一天,房屋旁边的村民在做着日常的家务,生动地再现了阿姆斯特丹冬季的生活情景。冬日的天空是萧瑟的,树木是寂寞凄凉的,但画家运用浓近淡远的空间透视法与鲜艳色彩,使画面充满立体感与活力。哪怕一年四季中最沉寂的冬季,冰雪覆盖、万物萧条,在他的笔下也是缤纷多姿、轻松愉快的。</p> <p class="ql-block">路易•拿破仑</p><p class="ql-block">(1778~1846年)</p><p class="ql-block">1806~1810年间,路易•拿破仑担任荷兰国王(任荷兰国王时称洛德韦克一世,Lodewijk I),素以仁政治天下,深受臣民的爱戴。他致力于推广荷兰文化,并参与创立了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荷兰国家图书馆和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即荷兰国立博物馆前身)。</p> <p class="ql-block">莱斯贝特的肖像</p><p class="ql-block">(1430年)</p><p class="ql-block">“很久以来,我一直在寻找一个敞开心扉的人”,这句中世纪荷兰语,写在S形的旗帜上。画中主人来自荷兰的贵族家庭,她戴着婚礼上的珠宝:一条项链、五枚戒指和一条带小铃铛的腰带。</p> <p class="ql-block">跪在圣·艾格尼丝前祈祷</p><p class="ql-block">(1465年)</p><p class="ql-block">格尔特鲁伊·海克</p><p class="ql-block">(Geertruy Haeck)</p><p class="ql-block">圣·艾格尼丝是天主教中的圣徒,被敬奉的童贞女及殉道者。</p> <p class="ql-block">慈悲的撒玛利亚人</p><p class="ql-block">(1537~1545年)</p><p class="ql-block">画中描述了一个来自撒玛利亚带着头巾的男人,正在安抚帮助一个因野蛮暴力而受伤的人。</p> <p class="ql-block">游客正在观赏墙上挂着的油画</p><p class="ql-block">《滑铁卢之战》</p><p class="ql-block">(1824年)</p><p class="ql-block">让•威廉•皮尼曼</p><p class="ql-block">(Jan Willem Pieneman,</p><p class="ql-block">1779年~1853年),</p><p class="ql-block">荷兰画家。</p> <p class="ql-block">抹大拉的玛丽亚</p><p class="ql-block">(1480年)</p><p class="ql-block">卡洛·克里韦利&nbsp;</p><p class="ql-block">(Carlo Crivelli,</p><p class="ql-block">1435~1495年),</p><p class="ql-block">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根据该圣经故事进行创作,抹大拉的玛丽亚是一个遇见耶稣的人,画中抹大拉的玛丽亚右手高举盛油膏的罐子,卷曲的长发极富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肖像画(1670年)</p><p class="ql-block">简·德·贝恩</p><p class="ql-block">(Johanna Ie Gillon,</p><p class="ql-block">1633~1702年),肖像画家。</p><p class="ql-block">画中主人穿着奢华的服饰,手持琵琶,神情自若,展示她高贵的气质与非凡的音乐天赋。</p> 名画欣赏 <p class="ql-block">荷兰国家博物馆的展品,除了17世纪荷兰高水平的绘画作品外,还有其他独具特色的珍品,比如栩栩如生的雕塑、精致的船模、精美的代尔夫特瓷器、装饰艺术品以及17世纪的历史文物等等,琳琅满目,应接不暇。</p> 雕塑欣赏 <p class="ql-block">救世主基督(1598年)</p><p class="ql-block">乔瓦尼·巴蒂斯塔·卡奇尼</p><p class="ql-block">(Giovanni Battista </p><p class="ql-block">Caccini,1556~1613年)</p><p class="ql-block">这尊耶稣半身像是佛罗伦萨圣玛丽亚贝内德蒂家族帐幕的一部分。带着救世主的表情,卡奇尼远离了他那个时代流行的冷酷风格,充满了即将到来的巴洛克风格。</p> <p class="ql-block">约翰内斯·蒙特的肖像</p><p class="ql-block">巴塞洛缪·艾格斯</p><p class="ql-block">(Bartholomeus Eggers,</p><p class="ql-block">1637~1692年),荷兰雕塑家</p><p class="ql-block">这尊雕塑比较特别的是雕塑家引入了一个有趣的方法,将蒙特左手设计成摆弄衣领上流苏的状态,惟妙惟肖,巧妙地隐藏了半身像的古板特征。</p> <p class="ql-block">一个陌生女人的肖像</p><p class="ql-block">(约1825年)</p><p class="ql-block">洛伦扎·巴托里尼</p><p class="ql-block">( Lorenzo Bartolini,</p><p class="ql-block">1777~1850年),</p><p class="ql-block">意大利的雕塑家。</p><p class="ql-block">巴托里尼是意大利雕塑艺术的革新者,他打破了当时使用以古典古代为模型的传统习惯,为新古典主义注入了,敏感的虔诚和自然主义的细节。巴托里尼从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中汲取灵感,将女人的手放在胸前。巴托里尼的现代风格,使他成为欧洲上游社会非常受欢迎的肖像画家。</p> 作者同上 <p class="ql-block">大卫</p><p class="ql-block">《旧约》记述了牧童大卫,用了投石弹弓杀死巨人歌利亚的故事。此雕塑展示大卫做好致命一击的准备。</p> <p class="ql-block">其他艺术品欣赏</p><p class="ql-block">圣母与圣婴的祭坛壁<br></p><p class="ql-block">教堂中的祭坛壁,描绘了圣母玛丽亚怀抱圣婴与圣希罗尼穆斯和尼古拉斯在一起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战舰“威廉雷克斯”号模型</p><p class="ql-block">(1697~1698年)</p><p class="ql-block">荷兰国家博物馆的展厅里,有一艘高4.1米、长4.6米的“威廉雷克斯”号战舰模型,堪称梦幻之作。这个模型做工精细,每个细节都展示着曾经令荷兰称霸海上的高超航海技术,再现荷兰一度辉煌的海上霸主地位。</p> <p class="ql-block">代尔夫特蓝瓷</p><p class="ql-block">代尔夫特是一座建于1246年的荷兰古城,皇家代尔夫特蓝瓷又称为“代尔夫特蓝”,是继荷兰风车、奶酪、木鞋、郁金香外的又一张国家名片。</p><p class="ql-block">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将大量中国瓷器(多为青花瓷)带回荷兰,这种白底蓝花瓷器。深受荷兰民众的欢迎。代尔夫特小镇的陶匠便开始模仿中国的青花瓷,不仅学习吸收了中国青花瓷的釉质特点和染蓝技术,还借鉴日本瓷的彩绘工艺和技法,创造出了独特的代尔夫特蓝瓷。在技术上代尔夫特蓝色突破了中国的青花瓷工艺,其蓝色更为浓郁。代尔夫特蓝瓷是荷兰的国宝,它对欧洲的陶瓷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梳妆镜(鎏金银玻璃镜)</p><p class="ql-block">约瑟夫•杰梅因•杜泰利斯</p><p class="ql-block">(1828~1829年)</p><p class="ql-block">国王威廉一世,请杜泰利斯为他的女儿玛丽安公主打造的一件梳妆台,作为她与普鲁士王子艾伯特的结婚礼物。</p> <p class="ql-block">蹲卧的灵缇犬(格力犬)</p><p class="ql-block">灵缇犬在历史上曾被用作猎犬,凭借速度和灵敏性而成为珍贵品种。在中世纪,它们还成为地位的象征,代表着一种帝王或贵族生活方式。雕像采用木质材料,栩栩如生。狗领子上的盾形纹章表明它属于贵族阶层的宠物。</p> <p class="ql-block">有幸参观荷兰国家博物馆,被博物馆独特的环境氛围、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深深吸引、感动,并震撼到。有哲人说,若想探寻或认识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最快捷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就是参观当地各类博物馆。深以为然。</p><p class="ql-block">荷兰国家博物馆环境优雅宁静,馆藏丰富而精湛,国家瑰宝琳琅满目,相信每位参观者都经历了一次意义非凡的艺术洗礼。虽然不可能一一对应,并穷尽博物馆中的藏品,但是,即便只是匆匆一览,就足以让我欣喜万分。由于时间限定,只能留下意犹未尽的遗憾,期待再见……</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2024.04.30 于上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