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花面飘香(散文)

拿笔小心

<p class="ql-block">  我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格局是“南米北面”。若论面条,种类花样就数以千计,上海阳春面、兰州拉面、北京炸酱面、河南烩面、陕西臊子面、山西刀削面、武汉热干面……它们各具地方特色。旗花面是武功一带久负盛名的风味面食。</p><p class="ql-block"> 旗花面,也称七花面、奇花面、长面。因汤多面少,一口一碗,人们又起了一个形象又好记的名字“一口香”“汤汤面”。旗花面来历非凡:相传明孝宗年间,娘娘得了一种怪病,众太医束手无策。恰巧宫中有位厨师,知晓娘娘平日多食山珍海味,肉食过剩所致,于是在清凉的鸡蛋汤内下了几根细细的手工面条,伴有臊子、葱花、姜丝、鸡蛋饼等,调味以陈年老醋出头,独特的风味竟让几日茶饭不思的娘娘连吃了几碗,孝宗皇帝闻之大喜,亲口品尝,边吃边赞。他看到碗内臊子菜和菜油泛着黄白绿,色彩分明,挑起面条形如小旗,放进碗内状似花朵,遂赐名为旗花面,并将其列为宫廷御饭。武功籍状元康海喜食面条,被罢官后,就把旗花面的制作技艺带回故里,于是旗花面便在武功流传起来。七百多年来,旗花面在武功传承至今。</p><p class="ql-block"> 旗花面在武功广受欢迎,常用于招待贵客,逢年过节更是必备的面食之一。 每逢过年、红白喜事、孩子满月、老人过寿、盖房架梁等重大活动,都讲究吃旗花面。常年在外的人,即使偶尔回一次老家,亲戚都常用最高礼遇旗花面招待。在乡党们的眼中,旗花面就是待客的最佳美味佳肴。</p> <p class="ql-block">  武功旗花面,是一种极具地方风味特色的面食,制作工序极为讲究,制作方法极为独特。摊鸡饼、熬鸡汤、擀面条、炒臊子、调底汤,样样都是手艺活、技术活,每个环节都不容差错。</p><p class="ql-block"> 武功,号称“中华农都”,农神后稷曾教民稼穑于漆水河边的武功古城,这里农耕文化底蕴深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是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制作旗花面,是选用当地精制的小麦面粉作原料,面条细而长,以高汤辅以鸡肉丝、猪肉烹制,配以鸡蛋饼、黄花、葱花加色出香,酸香口味。辅料有黄花、木耳、海带丝、葱花或韭菜等,任选一种。 </p><p class="ql-block"> 过去,家乡的农家妇女人人都会做得一手拿手的旗花面,做旗花面是她们的一项必备的厨艺技能。每逢家里来客,她们都会用旗花面待客。后由于青壮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仅剩下了留守的老妇幼。因此,每当谁家有红白喜事时,家庭妇女待客作旗花面的一切就被服务队所代替。</p> <p class="ql-block">  家门中有孩子结婚,我回了趟村。刚到村口,就看到高大的充气彩门已经搭好,做饭服务队的车也已经来了,案板、大小厨具、锅碗瓢盆、帐篷、桌椅板凳拉了满满一大车,端盘子端碗的帮厨妇女也随车而至。我紧赶几步,汇入给主家帮忙的大部队,搭手帮亲友们撑起了塑料大棚,又将桌椅板凳摆放整齐。男同志这边忙着搭棚,女同志也不闲着,她们摘菜的摘菜,洗碗的洗碗,在另一边张罗忙活起来……</p><p class="ql-block"> 服务队的大厨是请邻村郭家庄的,师傅姓郭,是个四十岁左右的麻利小伙,烹制旗花面的精细活儿也是他的拿手好戏,全部都由他去操作完成。</p><p class="ql-block"> 走进主家大门,院内四口大铁锅从大到小从低到高一溜儿排开,烹制的铁锅安放的位置有讲究,须得是开阔地带,或主家院内或村庄街道,那样才便于人们盛饭、浇饭、端盘、递碗、撤碗……</p> <p class="ql-block"> 烧火是个轻松活,被专门安排烧火的师父是家门中年岁较长的二大爷。他已在炉膛架上柴禾,要生火了,身穿白大褂的郭师轮起大勺开始烧汤,只见他手脚麻利地给铁锅内添上水,白条鸡,猪肉骨头。</p><p class="ql-block"> “点火”,郭师一声吆喝,就仿佛神舟十八上天时指挥员发号发射指令一样!</p><p class="ql-block"> 听到郭师发话,二大爷点着了柴禾,鼓风机呼呼作响,炉膛里的火苗旋即红彤彤,裊柔的火焰顺着炉膛舔吻着锅底,一缕缕青烟顺风飘向天空。</p><p class="ql-block"> 没一会,旺火就将水迅速烧开了,翻滚的水柱把水面上的漂浮物驱赶到了锅边,郭师用漏勺麻利地舀去那些浮沫,顺手一翻倾倒在锅边一只垃圾桶中。几番操弄,锅里再也没有了泛白的漂浮物。他再将提前备好的全大料装包入锅,以砂仁、丁香提味。</p> <p class="ql-block">  没一会,旺火就将水迅速烧开了,翻滚的水柱把水面上的漂浮物驱赶到了锅边,郭师用漏勺麻利地舀去那些浮沫,顺手一翻倾倒在锅边一只垃圾桶中。几番操弄,锅里再也没有了泛白的漂浮物。他再将提前备好的全大料装包入锅,以砂仁、丁香提味。</p><p class="ql-block"> 这时,院内大铁锅上空热气腾腾,烟雾缭绕,锅内清汤上下翻滚。郭师不时地用铁勺从锅里舀起一勺汤,高高地扬起又倒入蒸腾翻滚的锅中,清亮亮的热汤划出一道美丽的抛物线钻入锅中。</p><p class="ql-block"> 约摸烧了一会儿,看火候差不多了,郭师叮咛二大爷改为文火慢慢烧,大火转小火,据说这样烧制出来的汤较为清亮。</p><p class="ql-block"> 旗花面汤烧制的差不多了,随后就是出叶子。叶子即面条,过去基本为手工制作,是由农家妇女自己活面,再用擀面杖擀制而成。做旗花面的面粉要选上等麦子磨成的精粉,面要和硬,和好了放置一会醒一段时间再揉,将醒好的面揉到光滑程度,擀薄,擀到光而柔韧程度后再切,切面条时,须切得细如线条,"薄、筋、光"才是最佳。时代在发展,由于擀面条劳动强度太大,加之有了机器替代,人们遂改用机压面条。</p> <p class="ql-block">  旗花面好吃不好吃,制作的臊子质量很关键。臊子菜是由鸡肉丝、猪肉丝、海带丝、黄花丝、蒜苗丝、葱丝、姜丝等为材料,将他们置入锅,加适量食盐、味精,用上等菜籽油清炒,不能带酱色。</p><p class="ql-block"> 调汤也是做旗花面的重要一环。汤要以鸡汤为主,本地长宁香醋出头,以酸提味;汤上漂浮红黄蛋皮饼和少量白色葱花。蛋皮饼主要以鸡蛋摊制,制作时,将数只鸡蛋打碎,搅拌均匀成水状,热锅搽油,后倒适量鸡蛋水后迅速晃动锅体,让稀释状的蛋水均匀地薄薄沾满铁锅,凝固后旋即取出。将摊好的鸡蛋饼切成菱形,葱花要用针将洗净的大葱从中间顺着葱体划破,后切成斜角状,不可切之过碎。</p><p class="ql-block"> 忙完前期准备工作,随后就可以浇面了。别小看浇面,浇面也是个技术活。用于吃旗花面的碗最好使用造型细瓷的小喇叭碗,瓷碗不能过大,内放面条5钱(一口可以吃掉),面条要整齐折叠放在碗内,上小下大,顶端夹上臊子菜,观之红黄黑白,色彩分明。然后顺碗边浇上汤,再加少量熟菜籽油,红黄鸡蛋皮和葱花便漂浮起来,看像一朵花,用筷子一挑,又像一面旗。人们通俗地概括到:“挑起如旗,放下是花”。</p> <p class="ql-block">  要浇汤了,只见那锅里鸡汤翻滚、菜油黄亮,菱形的鸡蛋皮、葱花在汤里上下跳舞。郭师傅右手持长把勺,麻利地在锅里舀起一勺汤,然后从空中高高倒下,不偏不倚,热汤正好落在夹好臊子盛好面的瓷碗里,一碗碗旗花面就这样出锅了。一碗、两碗……一盘、两盘……反复多次,端盘的依次排队等候。</p><p class="ql-block"> “面来咧!让开、让开。”&nbsp;端盘的人身手敏捷、脚下利索,走起来呼呼生风,欢快的步伐往返于席口和灶头之间。旗花面就图人多排场,做饭的人多,吃面的人也多,事大的常有数百人共用,每桌坐八个人,十桌一齐上,吃完一拨再上一拨,人流不断,席口不停,流水席由此得名,吃面前还加有凉菜碟子。厨子、碗工、配菜、捞面、浇汤、端饭、撤汤,分工严密、相互配合、忙而不乱,持续几个小时的流水席,硬是让他们搞得顺顺当当、秩序井然、忙而不乱。</p> <p class="ql-block">  面一落桌,热气腾腾,芳香扑鼻,当一碗旗花面吃进嘴里,那个酸香味瞬间便征服了你的味蕾!那“呲溜呲溜”不绝于耳的吸面声,仿佛就是世界上歌唱“民以食为天”最悦耳美妙动听的乐曲! &nbsp;</p><p class="ql-block"> 过去由于人们穷,怕浪费,吃旗花面用过的汤再次回锅,故有“哈水面”之称。后服务队师傅与时俱进,改良了传统吃法——碗统一使用一次性碗筷,六碗成盘,吃面倒汤,碗不混用,汤不回锅,做到碗碗都是头道面,人人都是干净汤,旗花面才得以向外普及。</p> <p class="ql-block">  旗花面好吃,制作旗花面的每一道制作工序都十分考究,其质量标准用七个字概括,就是“汪、煎、清、稀、细、软、工”。“汪”,就是汤看起来要油汪汪,汤要飘香;“煎”,是陕西方言煎活的意思,指汤要热,不能是温吞吞的;“清”,指得是汤要清亮,不能混浊;“稀”,就是说汤要多,面要少,面不能过稠;“细”,一层意思是说操作的工艺考究,要精工细做。另外也指用于主要原材料的面条要长而细;“软”,就是面片出锅时要软和,不能煮得过硬;“工”,说的是面上桌的造型要工整美观好看。</p><p class="ql-block"> 一碗旗花面的好坏,从和面、揉面、醒面、下面、捞面,到烧火、浇汤、端面、撤汤,每道工序必须环环相扣,不容出差错。另外面条的软硬、长短、薄厚、宽窄、煮面的火候、捞面的时机、臊子的味道、底汤的温度、盐醋的多少等就像一个长长的链条,哪个环节出了瑕疵,都会影响到旗花面的口感,好的厨师完全凭的是丰富的厨艺经验和恰到好处的手感!</p> <p class="ql-block">  吃旗花面不喝汤,吃的是历史,是人情,是乡愁,最后品的才是味道!那里面包含有妈妈留给自己血液里的味蕾记忆、儿时美好的回忆和挥之不去的乡愁情感!七百多年来,武功旗花面,在继承和发展中,没有丢失其味型,且尤为完美。</p><p class="ql-block"> 一碗旗花面,盛装着历史传颂的久远,也盛装着现代生活的幸福与文明。它已不仅仅只是一碗面,而是一种对后稷农耕饮食文化的敬重,一种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陶醉,更是寄托浓郁乡愁情感的原汁原味!</p><p class="ql-block"> 每年春季的油菜花节和冬季武功镇河滩会,美丽的武功古城成了网红打卡之地,吸引着大批的外地游客和官方新闻媒体光临,“不吃旗花面,枉到武功县”成了人们的口头禅。旗花面,它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清爽风味,味清,面软、汤煎、醋酸,口味酸香,余香悠长、汤质煎鲜,香味浓郁征服了食客们的味蕾,成为武功美食的杰出代表闪耀中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