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有风情的“吉料粽”

海上生明月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章发表在《潮声乡音》2024第二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别有风情的“吉料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海月</span></p> <p class="ql-block">  儿时有一首耳熟能详的歌谣:“正月踢毽子、二月放鹞子、三月清明做团子、四月上山采茧子、五月端午裹粽子、六月双手拍蚊子......每年的五月端午才能尝到粽子的香味。那时,芦苇的叶子大了,地里的豆儿鼓了,蚕茧已换成铜钿,地里的活儿也可缓一缓。这时母亲才会粽叶焯水,淘糯米,孩子们帮忙剥豆类,放上盐、味精揉匀即可裹粽子。豆瓣粽、豌豆粽、赤豆粽等。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贫乏,裹得都是素粽,但只要扎得紧、闷得透、粽叶的清香味加上豆类自带的美味,吃起来软糯清香十分满足。</p><p class="ql-block"> 近日,收到朋友家送来的一袋“吉料粽子”,不由我想起年少时的事情来。秧青麦黄的时节,我放学回家,看到母亲裹了好多的粽子,放在蚕扁里冷却后,一只只装进盐箩里。我好奇,今天是什么日子?每年总要等到端午节才能尝到粽香。我便凑近母亲身旁问,这么多粽子是做什么的?母亲说:“你还小,说来你也不懂”。母亲又把其他的物品也一一装进两只盐箩里的粽子上面,然后放在厅堂的后墙脚,用被单遮盖好。跟大姐说:明天上午我送你回家。长大后才知道这就叫“担吉料”。</p><p class="ql-block"> 何为吉料?那肯定是吉祥物品。简单来说,今年有婚嫁喜事的人家,翌年农历的三月至四月必须完成“担吉料”的礼节。也就是赶在芒种之前,女儿跟随母亲一起把这些吉料物品送到婆家,待芒种不时之需。也表示娘家人有教养,今日娘家给你备好物品,希望女儿嫁到婆家勤勤恳恳,年年有余,吃了灰鸭蛋,不要有事没事往娘家跑,发扬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也表示有娘家人护着,女儿不会被婆家人欺负。古话说:“娘家来条狗也好,廊檐要高三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担吉料”之前,双方父母事先会沟通,婆家平时来往的邻居有多少户,一户人家分几只粽子,那娘家买多少食材料,裹多少只粽子有个数脉。粽子的馅料是蜜枣,象征着小日子甜甜蜜蜜。约定好时间,婆家人为了不失礼,会提前守候在门外,迎接亲家她们到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路走来,碰到看得懂的人就会唱起歌谣:“秧凳、箬笠、拔秧伞,黄鱼、灰鸭蛋,老母鸡前头挑一担,小鸡后头跟上来”。婆婆把吉料担子接进屋,家里派人把粽子一一分给邻居们品尝,这粽子里包裹着不仅仅是甜蜜,还有浓浓的情谊。这就是平常所说的,“邻舍碗传碗”。也是“亲帮亲”、“邻帮邻”,远亲不如近邻。希望女儿不但要对家人好,还要邻里和睦一家亲。</p> <p class="ql-block">  这粽子意义不凡,不是想吃就吃,随时都有,正常情况下一个女孩一辈子就担这么一次吉。</p><p class="ql-block"> 如今,新农村建设城镇一体化,洋房别墅一排排,再也不用拔秧和种田,自然免去了吉料里的不必要物品,唯独这“吉料粽”还牵引着海宁的一大风俗习惯——“担吉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