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凌晨6点多钟,平遥古城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昨天沸腾的老街,今早空无一人;昨晚飘香的酒吧,今晨只留花痕。岁经一岁,年过一年,这样的晨街秋景,千百年来不知道重复了多少次;景物尚在,建筑亦在,只有一辈辈的旅人,匆匆走过,最后不知所终。 上午7:30分,乘坐大巴,在流连忘返中离开了平遥古城,前往位于212公里外的忻州定襄阎锡山故居。一路由南向北,沿着巍巍的吕梁山,经京昆高速,过祁县,从太原绕城高速转至二广高速和忻州高速台忻线,不断奔驰。 车窗外,巍峨的吕梁山脉,绵延于山西的西部;它自北而南,向西南延伸入到我们陕西境内。吕梁山的山脉北高南低,海拔在1000米到2700米之间。遥想当年,吕梁山区曾是红军东征的主战场、晋绥边区的核心地区,也是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根据地之一。 中午11:10分,我们到达了位于山西定襄城东北22公里的河边村,现为晋北民俗博物馆的阎锡山故居,阎府是我国目前保存较完整的旧中国最大官僚私邸之一,始建于1913年,历经24年的修筑,形成了长135米,宽119米,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规模。 接近阎锡山故居时,我大致瞅了瞅这座建于民国时期的高墙深宅,被其选地的风水所折服:故居坐落在五台山的西麓,地处滹沱河的南岸。它后倚巍峨雄壮的文山,前有沱水环抱,左水倒右,地理环境非常符合我国藏风聚气的吉宅模式。 据导游介绍:阎锡山故居分为上下两院,前后为东西花园。整个建筑群坐东向西,有都督府、得一楼、上将军府、二老太爷府、穿心院、东花园、西花园以及子明慈幼院等27座院落,700余间房屋。是中西建筑艺术的杰作,也是研究阎氏家族繁衍兴衰的珍贵实物。 大门为石牌楼式门楼,两旁有砖砌的八字照壁,门头刻着“文沦草庐”四个遒劲的颜体大字。经过查验预约参观码后,我和老伴穿过大门,便走进了这组高楼深宅院落、气势恢宏堂皇、格局变幻诡奇、以传统晚清宫殿式风格为主的近代建筑群之中。 首先跨入的是东花园第一个院落,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灰砖砌成的影壁,中间涂着红色,上面镶嵌有“阎锡山故居”五个金色的大字,看上去分外的醒目。照壁的后面,则是天蓝色,镌刻着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先生书赠阎锡山的“博爱”两字手迹。 转过影壁,展目而视:这个阎居里最大的院子,四面均建有厅堂。正对面是高大的两层楼。南北两面是出厦大瓦房,一边现悬挂有“游客服务中心”的牌子,一边则依旧保留着“长厚积”的匾额。周围是用条石、鹅卵石和青砖铺墁,带有装饰图案的车马环行便道。 阎锡山是山西五台县人,曾执政山西近40年,出任过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因此对自己的宅第规制风格非常讲究,特别是东花园,均按照中国传统的宫殿式,飞檐走兽,雕梁画栋,有“五脊六善排山瓦,挑檐插飞挂铁马,立栏卧栏露明柱,鼓墩岩石接出厦”之势。 没进院前,我还以为是繁花如锦,绿茵葱笼的花园,现在才知是庭院深重处。在东大厅南端围墙之上,高高地耸立着一个下方上圆的粮仓形建筑,旁边还有一座仿古阁楼相伴,可就此登高远望;北侧也同样高耸着方形塔建,和整个院落组合成了一座城堡的模样。 穿出东厅中间的过道,便是二院。这个院子比一院的面积要小一些,但庭院的建筑物却显得豪华庄重。一组组无处不在,栩栩如生的石雕、砖雕、木雕、明柱以及鼓墩等雕作技艺精湛绝伦,让我大开眼界,并对这些大师级的工匠怀着深深的敬意。 其正厅即东大厅,为三间大房,有上下两层,巍峨壮观。这座大厅,是阎氏家族议事和接待宾客、举行宴会的场所。当年阎父病逝,此设灵堂;省政府主席徐永昌,军政部长何应钦等重要人物来此祭奠,历月不断,尽显阎府赫赫威势。 在大院中北侧的七间带廊厦房,被开辟为会谈陈列室。1937年9月18日,行政院长阎锡山和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此共商了抗日大计。陈列室内的墙壁上,挂满了有些泛黄的资料照片,墙下摆放着一些实物,以翔实的数据,还原了当时的历史事实。 从二院东大厅的一侧过道,我和老伴就转到了东花园的三院。看上去这里比起二院小得多。但就建筑艺术而言,却更是精雕细琢,格外的考究:四面厅堂的须弥座,均由青石雕缕成莲花状石基。正厅门楣处,还依稀可见“当仁堂”三个砖雕大字。 在三院正厅的后面,我看到还有一个比较隐秘的偏小院,据称是阎锡山经常办公的地方。他乘车归来,不需经过前面的大院,即可将车停在后面的车道上,人从旁门进入到这处小院的正房歇息。如有人求见,亦无需绕到外面,可沿小院迥廊转至前面正厅会客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