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钱五十名珍圜钱“共屯赤金”鉴赏

醉古雅集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熊新发</p> <p class="ql-block">  “共屯赤金”是战国中晚期魏国铸造,圆形圆孔, 宽肉、狭穿,面文“共屯赤金”,大篆,旋读。 “共”为地名,今河南辉县西;“屯”通“纯”; “赤金”即“铜”,据《汉书·食货志》:“金有三 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共屯赤金”铜圜钱是在清初考据学、金石学及收藏日渐升 温的情况下被发现的,存世稀少。至今发现也只有七、八枚。我收藏的这一枚也纯属偶遇,是上天的眷顾。这枚珍稀古泉的背后却有着极不平凡的身世,值得解读。</p> <p class="ql-block"> 为后辈读书筹学费变卖珍稀古钱。三年前,我认识的一位家中有宝的货主找到我,她说:快开学了,家里两个大学生的费用还没有着落,我知道你喜欢古钱,特意找出了几个少见的,让你看看。说着打开一个纸包,露出了三枚圜钱。我问:是你家里的?她说:都是老爷子留下来的,包了又包,藏得可仔细呢!我曾经听她讲过,她家老爷子九十多了,痴呆几年了,八、九十年代专收古钱,好钱总是藏着,现在她家有两个孩子上大学,只得卖掉一些筹学费。我接过来一看,三枚圜钱都是深坑绿锈,品相一流,是大开门的一眼货。其中最稀少的就是这枚“共屯赤金”。好东西好价钱,人家是筹学费也不好还价,就按她的开价成交。我的藏宝阁又增加了这枚稀世之宝“共屯赤金”。</p> <p class="ql-block">  “共屯赤金”与“共和执政”。共屯赤金并非共国铸造,而是战国中晚期魏国在共邑铸造的一种货币。共国,在今河南辉县,周朝诸侯国,伯爵。共氏在周朝之前就已经存在,说明上古时期有过一个古共国。西周共国是周室重封还是商朝遗留方国?共氏源于共工氏,《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意思是共工氏以水记事,所以各个部门的官职都用水字命名。这说明上古共国跟水有关。</p><p class="ql-block">关于“共”字的由来,据说是源于共国境内的共水。在甲骨文上看,“共”字就像是两个人在角逐,其实是一双手捧着个器物,喻为一起承担重任或灾难的意像。那远古时期的灾难是什么?当然,灾难很多,但更难以抵抗的唯有自然灾害,那更进一步说,古时候最常见最难以避免的自然灾害又是什么?答案是“洪水”,人类要生存离不开水,但上古时期在未发明井水之前只能依河而居,而河水容易暴涨。所以“共”字跟“洪水”脱离不了关系。上古时期的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早已意识到人多力量大、遇事要团结的道理,故每每遇到自然灾害,就要动员族人们齐心一致,共同化解危机,保卫家园。这即是“共”的来历。这也是为什么“洪水”的“洪”字要同“共”,因为自然灾害一降临,族人们马上就想到要团结了。</p><p class="ql-block">西周晚期有个著名的事件,即是周厉王之后的“共和行政”,“共和行政”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那么“共和行政”的“共和”到底指得什么就产生分歧了。正统史书《左传》的说法是“诸侯释位,以间王政。”意思是诸侯们都离开他们的职位,来参与王室的政事。由于周厉王“专利”,百姓暴动,厉王出奔,周室王权真空,诸侯们就粉墨登场了。而《史记》更是将那些参与王室政事的诸侯名字都交待得很清楚:主要是指周定公和周召公联合执政,故称“共和执政”。很显然,司马迁是根据《左传》的解释来进一步作补充的。</p><p class="ql-block">但是《古本竹书纪年》却明确记载:“共国之伯名和,行天子政。”周厉王出奔,共伯和代政,即所谓的“共和行政”,共伯和就是当时共国国君和。除此之外,《庄子·让王》、《吕氏春秋》等典籍也都记载共伯和干政之事。不过共伯和的身份仍然存在争议,一说所谓共伯和就是当时卫武公的别称,因为卫武公的名字正好也叫和,而且卫武公在周厉王末年也正好在周室担任重要职务。《古本竹书纪年》是战国史官所记,可信度比较大,至于“共伯和”是指卫武公,就算卫武公名叫和,那“共”又是指什么?和谁“共”,仔细分析有点牵强。到底谁是谁,这里不作分辩,既然讲到共国,就暂且认为“共和行政”是共伯和干政吧。</p><p class="ql-block">共伯和干政长达十四年,直到周厉王死后,共伯和才将政权交还周厉王之子姬静,也就是后来的周宣王,王室恢复秩序。中国历史自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始有确切纪年。前此之历史年代,皆为后人所推算。</p><p class="ql-block">2000年经过200多位专家学者历时5年的努力,“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夏商周年表》,把中国的历史纪年由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p><p class="ql-block">共和行政之前,王位的产生先后有"禅让制"和"世袭制"两种传承制度(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也存疑)。而由诸侯和民众共同推选出来代行王政的制度,则是在共和时期首创,这也开创了我国共和政体之先河,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厚重的一页,成为了近现代共和制度之雏型,采取这种制度的国家就叫作共和国。从这个角度出发去溯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名称的由来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渊源和意义。这里,忍不住为我们祖先们的伟大创举点一个赞!</p> <p class="ql-block">  “共屯赤金”圜钱为先秦之大珍品。“共屯赤金”铜质,系战国中晚期(公元前4-前3世纪)魏国所铸,圆孔,面无廓,背平,为早期圆孔圜钱,极为珍贵。此币为园型园孔,源于玉壁或纺轮,面、背一般皆无廓,穿孔不太规整。钱的内穿多能见到铸造钱币时的流铜,钱体的外廓亦能见到浇口的痕迹,系魏晚期所铸。“共屯赤金”四字为先秦时期的大篆,此币为中国古币五十名珍之一。 “共屯赤金”,型制为环钱,园穿。面有币文“共屯赤金”,素背,直径约40.5.mm,厚约1.7mm,重为12.6克。型状古朴自然,字体苍劲有力,钱体全身绿锈,锈已牢固坚硬入骨,包浆微露,轻掷于地,金属质己退火,声音闷而哑。据说,唯一有明确时间、地点考古发掘的是,1982年在山西省侯马市乔村一座战国墓中发掘出一枚“共屯赤金”圜钱,</p><p class="ql-block">这种除铸有地名,还标明材质、纯度的货币,不仅在圜钱,甚至在我国货币史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国内博物馆仅藏约3枚。在钱币界却苦苦追寻,清代江标《古泉拓存》中曾刊载一枚“共屯赤金”圜钱拓本,为江氏藏品。李佐贤之《古泉汇》亦刊两品钱图,其中一品为李氏所藏。戴葆庭之《足斎泉拓》刊载一枚,乃沈子槎藏品,此珍泉已入藏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泉家郑家相云:“此种圜钱今世流传甚少”,为中国历代古泉五十名珍之一。此枚“共屯赤金”圜钱,文字饱满洒脱,形制规范,品相绝佳,极罕见之大珍品。而在近期古钱拍卖市场上也有几品亮相,</p><p class="ql-block">2017年北京古玩城秋季拍卖会58.9万成交;2012年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会估价120万-150万;2013年大晋浩天拍卖会估价80万,国内公开记录仅见此几例。我收藏的这枚“共屯赤金”圜钱,经检测,直径41mm厚度1.7mm重量12.80克。绿蓝色交替,锈迹斑斑,还露出晶莹剔透的红色锈斑,至使文字被厚锈所复盖。直径不规范,直径在41mm至39mm之间。符合当时石范、泥范铸造之特点,是一枚十分开门难得的到代之品。</p> <p class="ql-block"> 总之,本文通过对“共屯赤金”的品鉴,使我们认识到,钱币文化,贯穿中华文明,凝注古代先贤智慧,它冷面世事,承载朝代更迭,它融合多元文化,是时代的最简练的凝铸。圜钱是战国中晚期铸行的一种圜形有孔的钱币,因其为圜形圆(或方)孔,大小适宜,便于流通,很快流行开来。秦统一六国之后,将圆形方孔的圜钱作为统一货币推行至全国,于是圜钱就成了我国两千余年间货币的主要形态。因此,圜钱的出现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p><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29日完稿于襄阳市文人会馆</p> <p class="ql-block">作者熊新发简介:湖北枝江董市人,就职于武汉铁路局襄樊铁路分局党委,政法委。</p><p class="ql-block">襄阳著名收藏家,鉴赏家</p><p class="ql-block">擅长:古钱币收藏及瓷器、玉器、字画及杂项收藏研究。</p><p class="ql-block">个人荣誉:襄阳收藏家协会首任会长、襄阳市收藏文化研究会会长,襄阳市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副会长。曾任湖北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1991年参加钱币工具书《中国古泉目录》编写。近几年来,他的有关收藏方面的论文多次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交流会交流并获奖,被多家全国性的期刊转载发表。近年来,他将他本人收藏的一百多枚顶级钱币写成研究专著,他撰写的从先秦、两汉、唐宋元明清的珍稀古钱的研究文章汇编成为专集专著,他编写的《中国古代珍稀钱币鉴赏》专著即将付印出版发行。他的藏品被《中国民间藏珍》收录,他的传略被《中国收藏家名人辞典》、《中国大百科专家人物传集》、《国际名人录》等十多部辞书收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