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永恒》纪念母亲逝世二十周年

雲棠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二0二三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是一个思亲念恩的日子,母亲离开我们整整20年了,二十年漫长无边的思念,每年清明季节,我总会打开美编相册,看看老照片,追念过去那些和母亲一起走过的苍桑岁月;传承和发扬优良家风和祖辈们的优秀品德,代代相传…</p> &nbsp; &nbsp; 魏村老街,是生我养我的故乡,爹妈在,家就在,爹妈不在了,家就没了。离开魏村将半个世纪了,但童年的记忆,爹妈含辛茹苦养育我们的情景,一件件,一幕幕记忆犹新,总是让人难以忘怀… <p class="ql-block">母亲谈和娣生前照(1930.10.12-2003.4.23)</p><p class="ql-block">&nbsp; &nbsp;这是留下为数不多几张母亲的照片,现在想起来非常后悔的事,就是没有给父母生前多拍些照片,我们兄弟姐妹和父母在一起的合影照片一张都没有,非常遗憾。只能从不多的老照片中去寻找回忆和思念。</p><p class="ql-block">《想妈》</p><p class="ql-block">亲人去已二十载,</p><p class="ql-block">岁月无痕两鬓白。</p><p class="ql-block">回首往事如烟散,</p><p class="ql-block">唯有母爱永流传。</p> <p class="ql-block">&nbsp; 1930年,母亲出生在武进魏村镇西街,有兄弟姐妹六个,四男两女,除了一个哥哥以外,她最大,当时为了帮助父母干活,其他四个都读书有文化,唯独母亲没有读书,家里就算我母亲最能干。</p> <p class="ql-block">魏村老家原住址。</p><p class="ql-block"> 我爷爷老家在马庄湾,一九三五年前后,爷爷创业来到了魏村镇开设了“陈祥泰木匠店”。后来,全家就从马庄湾迁居住魏村镇西街头,与我母亲老家相距很近。</p> <p class="ql-block">  父亲22岁那年,我母亲进了陈家门,那时母亲17岁,大家闺秀,虽然不识字,但识大体、懂大理,心灵手巧,非常能干。</p><p class="ql-block"> 我爷爷42岁那年我奶奶就去世了,后来再也没有娶人,一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母亲嫁到陈家时,我的叔父才7岁,老嫂比母,父母供我叔父读书,一家人的全部家务活都落在母亲身上,在那个年代,她忍辱负重,含辛茹苦,确实不容易。 叔父兵役期满回来后,我们还是生活在一起,哥嫂象父母一样关爱有加,一直到操办婚事,成家立业,后来直到叔父母他们有孩子了,我们这个大家庭才分开,以前一直是街坊邻里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  1956年,魏村成立铁木竹业生产合作社,我爷爷和父亲率先进了合作社。全身心地投入在工作岗位,爷爷、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就这样,我妈妈肩上的担子就更重了。</p><p class="ql-block">父亲(前排右3)和同事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一九五六年妈妈和我以及云芳姐姐、美芳妹妹(抱着)在中学陈家祠堂门前合影。</p><p class="ql-block"> 母亲生性要强,十分能干。从我懂事开始,就知道我们家从来没有过吃不饱的事,就连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父母省吃俭用,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子女挨饿。</p> <p class="ql-block"> 妈妈心灵手巧,里外一把好手。</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家都是城镇居民户口,吃定粮。一九六二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农业生产,不在城镇吃闲饭,除了父亲,祖父和姐姐,和两个妹妹在上学,乘下母亲和沒上学的弟弟就被下放到农村生产队。</p> <p class="ql-block">马庄湾的自留地</p><p class="ql-block">&nbsp; 妈妈她从来没有种过田,但她能吃苦耐劳,每年种小麦,大豆,赤豆,籽麻、棉花和山芋等,这些农作物收获季节都在夏天,特别是山芋苗要从河底挑水上来浇水,还有收割了要从田里运回来,为了这个家,为了我们6个子女不挨饿,母亲不知吃了多少苦,付出了多少艰辛,每当我来到马庄湾,就会想起我母亲在田间辛苦干活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小时候,妈妈总是起早摸黑,特别是利用中午时间去田间干活,回来的汗水把衣服全都湿透了,几次中暑,我们心里好难受,可妈妈没有怨言,歇一会又去田里干活了,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意志一直影响和教育着我们子女。妈妈白天忙着干活,晚上给我织的毛线衣,我吗穿衣服都是妈妈织的土布做的。 </p><p class="ql-block"> 在当时,家里有粮食就是非常了不得,妈妈经常给我们做菜团子,有面粉的,大麦粉的,我兄弟姐妹挑好的吃,剩下粗麦粉的我妈吃。记得我家修盖房子,我妈把平时省吃俭用积下来的米面做饭,招待工匠,在我心目中妈妈是最能干的!我们最爱吃妈妈做的饭菜,到现在我还想吃妈妈做的菜团子呢….</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在我上初中时期,有一位精神患者(疯婆娘)离家出走,露宿在西街粮管所屋檐下石狮子旁,我母亲天天给她送吃的,下雪天给她送被子,经常带来家给她洗头洗澡,后来“疯女人”恢复了正常,把我们家当成了亲戚家,当时,有谁能理解我母亲照顾一个素不相识的疯婆呢?(石狮子在文革期间被造反派砸了,此照拍摄于城隍庙)。</p><p class="ql-block">&nbsp; &nbsp;母亲一辈子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做好事,几十年如一日,成了她的性格,人品和境界。母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去帮助别人,救济一些贫困人家,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母亲,救济了好几位老人,宁愿自己饿着,也要一家一家去送吃的,大家都说她是菩萨心肠。</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在当时,为了给生产队交肥料计工分,家里除了养猪,还养羊、鸡、鸭、兔子等家禽,所以,妈妈整天有干不完的话。记得有一次是夏天农忙,妈妈把收割回来的麦子,放在门口马路上晒、打,中年眼看天气变阴要下雨,妈妈在抢时间打麦子汗流浃背,我竟然能呼呼大睡,被妈批评说没有责任心。当时我当时很不能理解,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多么不懂事啊。<br></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我中小学的同学耿幸福(上图中间)2021年回忆道:“看到您妈妈的照片我感到非常親感,我们俩从十二岁到十七岁相处五年多时间,在我一生中留下难忘深刻的印象,我住在学校,我父亲经常外出开会办事,我就把你家当我家,您母亲是一位非常能干的好母亲,我十几岁的孩子难免有些不懂事,但您母亲大人从来没说过我,就象我亲母亲一样,非常关爱我,使我终身难忘”。</p> <p class="ql-block">&nbsp; 从小妈妈教会了我怎样吃苦耐劳。</p><p class="ql-block">&nbsp; &nbsp;每年到春天,鸡、鸭开始生蛋,每年要腌咸好多咸鸭蛋,留着慢慢吃,可是到端午大部分的咸鸭蛋都被妈妈送人家的,当时我是不高兴,确实也不理解。</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们家有亲戚送来好吃的东西,妈妈总是不让我们吃,要留着送给老人吃,她总是对我们说,“你们还小,今后有着吃呢,老人吃一次就少一次了”。母亲的这句话至今没有忘。家里人都说母亲总是“把外人当家人,把家人当外人”,当时我们不理解,现在才理解了。</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我永远记得每年过年蒸馒头(菜包子)这件事,母亲总要帮助没有土灶烧柴火的人家,拿到我们家来一起蒸,为了节省柴火,夜间不停火一直蒸结束,最多时有4-5家,每年爷爷总要把河边的树枝修下来当柴火,每年蒸馒头都要蒸两天,甚至到第三天,这就顾不了给爷爷过生日,因爷爷的生日就是腊月卄八,正是忙的时候。在我母亲看来,帮助人家蒸馒头,比自家人过生日更重要。当时我们不理解,现在我们什么都明白了.....。</p> &nbsp; &nbsp;我上中学时正是文化大革命高潮时期,都要参加红卫兵。看到批斗走资派、“51.6”、“破四旧”、抄家、打、砸、烧等行经,母亲都不让我去参加,她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她明是非、有胆识,教育要我们与人为善,不去做伤天害理的事。后来,在妈妈生病时,好多亲友来看望,其中,西街戴家小脚婆婆经常来照顾我妈妈,送吃的,而且每年来包粽子,当时不明白为什么,后来才知道,戴家婆婆成分不好,文革期间受遭殃。一天晚上,她把用布包裹着的一瓷罐悄悄的交给我妈妈,说把它藏好,不久戴婆婆家被造反派抄家了,连老式雕花木床,绸缎旗袍,其它老式家具,都当作为“四旧”被焚烧了,戴婆婆也被批斗。文革结束,戴婆婆来取瓷罐,看到瓷罐原封不动,感激涕零,这才告诉妈妈,罐子里面都是祖上积蓄下的老货。<br><br> &nbsp; 1974年,我被推荐上大学。母亲特地给我做了布衣,把她们自己盖的厚棉花被给我带来南京,担心我冻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感受着母爱的深沉与伟大。 <p class="ql-block">&nbsp; 妈妈一直教育我们,过日子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自力更生。一九七九年三月在魏村结婚成家,我结婚时,那时家里很穷,亲朋好友都来表示祝贺,妈妈和我商量,份子钱一个都不收,全部退还给亲戚朋友。婚宴就办在我家对面中学教室里,用课桌拼起来做餐桌。</p><p class="ql-block">&nbsp; &nbsp;1983年10月,妻子和女儿从魏村调来了南京后,我们更加惦记在家的老人,每年不管春运客流有多挤,我们都要回家。帮着妈妈买菜做饭干活,心里总算好受一些。也是那几年家中最快乐的时光。每次假期结束我们回南京,母亲总是大包小包给装得满满的,总是少不了我喜欢吃的花生,临走,老人总是站在门口,目送老远。</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1986年,父亲去世这对母亲来说,是天大的打击,17岁结婚,他们相濡以沫40年,从来没吵过架。父亲病危,我从南京赶回家,父亲拉着我的手含着眼泪对我说,最放不下的就是你妈,她跟了我没有享过一天福,一辈子做苦,也没有出过门,离不开我……。嘱咐我们要照顾好母亲。我一边给父亲洗着脚,眼泪就不断流在脚盆里……。<br></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父亲去世后,母亲只才把她借的债务告诉我们子女,这时我们才知道她为了帮助别人向人家借的钱。人家问她借钱,她从来不拒绝,就是自己没有也要去借了别人的再给人家。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去帮助别人,甚至去借钱也要帮助别人。</p> &nbsp; &nbsp;当时,亚堂弟弟和叶芳妹妹还没有成家。我们就把母亲就接到了南京,当时我们只住12平方米的单身宿舍,我们祖孙三代挤在一起。母亲来南京,改变了她的生活习惯和环境,我们白天都去上班上学家里就剩她一人,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独自在家很是孤独,寂寞,现在能体会到母亲当时的感受。现在我们住三室两厅,可是妈妈不在了… <div>&nbsp; &nbsp; 这是1987年春节,弟弟陈亚堂,妹妹陈叶芳从常州来南京。我们一家人在南京总统府詹园合影。<br></div><div>在南京那段时间,记得我要打水想给母亲洗脚,妈妈说:小佬,现在不用,等我老了你再给我洗吧。现在想起来,心里是多么后悔啊,没等到我给母亲洗脚,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们…<br></div> &nbsp; &nbsp;1988年我侄子陈成出生了,母亲就从南京到了常州我弟弟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 &nbsp; &nbsp;妈在哪,哪就是家,从此,我们每年逢年过节都赶回来和妈妈在一起。93年春节,年三十,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孙子陈成给奶奶拜年祝福。 &nbsp; &nbsp; &nbsp;孙子 陈成在纪念奶奶诞辰90周年时的回忆:“我从小和奶奶在一起长大,记忆中的奶奶总是那么慈祥,童年的记忆中满满的是奶奶的身影。虽然已经搬过了几次家,但至今对于家场景的梦境始终都是那个和奶奶一起生活房子中。对于逝去我最敬、最爱的亲人,永远装载着千丝万缕的思念”。永远爱你的孙子陈成。&nbsp;  母亲在叶芳妹妹家。妹妹:“回想20多年前,我们都成家立业了,大家围着妈身边,感觉很幸福快乐,而那个时代辛苦操劳一生的妈,把苍老写在脸上,回忆父母心里总是伤感”。 这是92年春节我们回常州全家与母亲在一起。<div><br><div><br></div></div> 孙女陈泰宇、孙儿陈成和奶奶合影<div>&nbsp; &nbsp; &nbsp;孙女陈泰宇 在纪念奶奶诞辰90周年之际的短信:“在我们的生命和人生中,一些人注定很重要,一些人注定在我们的心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我怀念我的奶奶,亲人的离去,让我们懂得珍惜!珍惜自己、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br></div> 孙子陈成长大了一同来南京游玩,与母亲在玄武湖合影。 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 &nbsp; &nbsp; 烧香拜佛这是母亲晚年的精神寄托,她只知道烧香念佛做好事就会保佑子孙平安、康健。 母亲与她妹妹(谈幼军)、妹夫(刘庭复)及其母亲在九华山留影。 <p class="ql-block">&nbsp; 母亲在她妹妹(谈幼军)家。还有女儿培芳陪同一起。</p> <p class="ql-block">&nbsp; 1999年的冬天,天气特别寒冷,妈妈不幸患脑梗塞,从此再也无法与母亲说话交流。2003年(非典那年)四月卄三,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74岁。我们悲痛万分,思念万千!</p> <div>&nbsp; &nbsp; 妈妈走了,但是,她的话一直在我耳边响起:“人要多做好事,要孝敬老人,要先人后己,自己吃点亏没关系…”。</div><div>&nbsp; &nbsp;我的同学苏新华回忆道:“上中学最早宿在你家,老母亲的影象最深刻,当我看你叙述母亲及其遗像时,抑制不住眼中的泪水流出,她是我遇到的所有贤妻良母的典范!一生辛勤,操持这一大家子事务,对任何人都是笑脸相迎,助人于患难,从不嫌弃他人,对我更是关切。我深切怀念”<br></div><div>&nbsp; &nbsp;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辈子做好事,我妈她一辈子助人为乐,做好事,几十年如一日,成了她的性格,人品和境界。在魏村只要提到我母亲,没有一个不说她是个好人,只要是认识她的人,没有一亇不敬佩和夸奖她的为人,她是陈家优良家风传承和发扬的楷模,这就是我妈,伟大的母亲。</div> <p class="ql-block">  二十年了,每逢节假日的时候,总是想念我的父母亲。母亲生我养我50年,我有一半时间不在她身边。我特别感慨愧疚,总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二十年了,我成了没娘的孩子,无家可归。没人再给我开门?没人再给我做菜团子了?没人再送我到门口?我再也看不到父母的背影,听不到他们对儿的呼唤…</p> <p class="ql-block">  妈, 我在想,如果有来世,我还做您的儿子,我一定要给妈洗脚……</p>   父母含辛茹苦养育了我们六亇兄弟姐妹,假如爱有长度,儿女对父母的爱,比起父母对儿女来说,相差几许?<br>&nbsp; 父母深挚的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毫无保留,毫无怨言,因为不求回报,才更加难以还清。留给我们的是永远的怀念…… <p class="ql-block">  母亲传承的优良家风和人格品德,永远是陈家子孙后代的精神财富!缅怀先祖,激励后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br></p> <p class="ql-block">二十载别母踪杳,梦里依稀唤母音。</p><p class="ql-block">往日温情今犹在,当年笑颜已难寻。</p><p class="ql-block">母恩深似东海水,儿孝薄如西山尘。</p><p class="ql-block">愿母天堂安享福,来生再续母子情。</p><p class="ql-block"> 2023年6月10日(农历四月二十三)编制</p><p class="ql-block">2024年四月三十日重新编辑。 </p><p class="ql-block">大儿子:陈云棠于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