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二)

睦邻

<p class="ql-block">附:坑尾埔知青上山下乡45周年纪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荔 枝 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周国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离别坑尾埔知青场已四十多年了,但在我心里,依旧牵挂着我们在知青时代悉心栽培在那片红土地上,那一行行刚开始抽枝展叶、青翠欲滴,而今已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荔枝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悉心栽培荔枝树</b>。1974年7月,我们177名高中(个别初中)毕业生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来到位于大雾山、观音山、大湖山、花园山和小雾山等群山环抱,菱溪水库及红星水库之畔,涂型村和前欧村中间,包括朝阳路两侧一大片山林的坑尾埔。在这片野草、山花丛生的红土地上,我们用自己的双手,白手起家,创建了惠安县坑尾埔知青场。我所在第一生产队第三组的十几位知青,接到场里和生产队的任务,先后参加了上山撬石、运石,为新建两座宿舍楼筹备奠基石料;开山填土,挖渠引水,平整二十亩水稻田;到山腰盐场挖海土皮,用于改良红壤;在山坡上挖树坑、栽树薯等一系列艰巨的劳动任务。之后,我们接到新任务,在驻场贫代的指导下,亲手在荒山坡上栽下一行行荔枝树苗。刚栽下的树苗枝干细细的,微小的叶片嫩嫩的,看起来弱不禁风。经过一些日子的悉心栽培,这批荔枝树苗大部分成活了,这让我们看在眼里,喜上心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汗水浇灌荔枝树</b>。随后,我们组侧重负责给荔枝树苗浇水的任务。荔枝树苗遍栽在菱溪水库周边的山坡上、朝阳路和二十亩农田边上的机耕道两旁。我们的任务是,每天上午从山坡下的水渠挑水,足量浇灌所有的荔枝树苗,下午完成场部和生产队安排的其他工作。挑水上山是比较繁重的劳动,虽说经过半年多的锻炼,我们的体力有所增强,但因为有的树苗离水渠较远,有的在较高的山坡上,通道狭窄、崎岖不平。而在知青中,有的年龄较小,身体单薄,明显感到吃力,刚开始挑水上山时,总是气喘吁吁,摇摇晃晃,双腿直打哆嗦。因此,这对我们是一严峻考验。经过几个月的风吹日晒,练了双腿,练了双肩,渐渐的,我们的皮肤变得黝黑,手脚磨出了老茧,肩上也磨出了粗皮,挑起水来可以健步如飞了。我们的汗水和挑来的渠水,一起浇灌在树根上。荔枝树苗开始抽枝展叶,枝头上,那瓜子型的小小叶片碧绿碧绿的。一年之后,山坡上、道路旁,一株株、一行行荔枝树苗迎着朝阳,迎着风雨,英姿勃勃,茁壮成长,成为坑尾埔知青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魂牵梦萦荔枝树</b>。几年后,我们同组的知青,因招工、参军、招干、入学等去向,先后离开了坑尾埔知青场。我们带着对自己亲手栽种、倾心浇灌的荔枝树苗的眷念,依依惜别,各奔前程,投身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直到2004年7月,我们七位组员因参加上山下乡30周年纪念活动,才有机会再次聚到一起,来到当年一起生活,一起劳动,曾流淌过汗水,奉献过青春,充满过欢笑,也有过迷茫的这片土地。当年的坑尾埔知青场,已成为一家果林场,山坡上到处披盖着绿茵茵的果茶树。我们不约而同,满怀深情地来到原来的二十亩水稻田周边,走进一片根深叶茂、树冠如伞的荔枝园,一阵阵淡淡的果香扑面而来。那一棵棵茁壮的荔枝树上,挂满了一簇簇沉甸甸的红里透青的荔枝果,就像一颗颗色彩鲜艳、璀璨夺目的天然珠宝。枝头上仍开着少许白色的、芬芳的花朵,引来蜂飞蝶舞。我们同荔枝树近距离接触,拍下了珍贵合影。在浓荫蔽日的荔枝树下,凉风习习,久别重逢的知青兄弟畅叙当年,怀念老友,交谈生活和工作,倾诉离别多年来对荔枝树的一片思念之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四十五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在部分热心场友的倡议下,坑尾埔知青上山下乡四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我们同组的知青兄弟们,都在盼望着再次相聚的这一天,盼望着重逢在我们挥洒过青春汗水的红土地,盼望着再去看看让我们这一生魂牵梦萦的荔枝树!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2019年6月27日</p><p class="ql-block">(注:作者于1974年7月-1976年9月为惠安县坑尾埔知青场知青,时任一队三组组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