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坑尾埔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奠 基 石</b>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睦 邻 </span></p><p class="ql-block"> 当人们来到泉州市泉港区知青时代村(系惠安县涂岭坑尾埔知青场原址),沿着朝阳路北侧一条熟悉的黄土路往上走,远远就可望见,在绿树掩映中,有两座花岗岩条石构建而成的二层楼房并肩排开,矗立在山坡上,这就是当年的知青宿舍楼。虽然历经半个世纪的风吹雨打日晒雷击,但依旧坚如磐石,岿然不动,可见其地基打得多么扎实!1974年4月之后进驻的场领导及筹备人员,提前做了宿舍楼的规划,当年7月先后两批进场的177名知青,则迅速投入基石的采集和运载战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上山撬石运石</b>。知青和工作人员进场之初,没有宿舍,只能挤在原废弃的旧仓库,用木板临时搭起阁层,凑合着安排床位。为了能安居乐业,场里把建设宿舍楼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刚进场没几天,生产队就接到第一项工作任务,上山采集奠基所需的石料。石料要求个头较大、质地坚硬。各队以组为单位,分别带着铁锹、钢钎、木杠和大绳,拉着老式板车,来到了知青场周边的山上。符合要求的石头不少,但有些是半截掩埋在土里和草木丛中。大家怀着满腔热情,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在劳动时分工合作,有的用铁锹铲土;有的用钢钎撬石;有的牢牢控住板车;有的用结实的木杠、大绳把石头扛上板车装好;有的将装车好的石头运往工地。我们的陈锡培场友,样样重活抢着干,扛石头时锁骨突出,仍带伤坚持劳动。</p><p class="ql-block"> <b>争当板车“牛头”</b>。在运送石料时,我们起先由一个人在前面当“牛头”拉车,后面三、四个人在平路和上坡时推车,下坡时拼尽全力往后拉,加上捆扎在车后下方的刹车木棒的摩擦力,以保护“牛头”的安全。因为上、下山都是临时开辟的路,草木丛生,崎岖不平,下山时惯性大,一旦翻车,“牛头”具有一定风险,但大家都“初生牛犊不怕虎”,争先恐后,争当“牛头”。后来,大家在歇息时商议,都觉得山路陡峭、凹凸不平,有些路段弯度大,满载石头的板车下坡时惯性加大,不宜采取一人在前当“牛头”的劳动方式,为防范风险,我们在运石下坡时不再设“牛头”,而是将车头倒转向后,几个人都在车的后面拉。这一做法,在保护队员劳动积极性的同时,也有效地防范了重大事故发生。</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 1, 1);">差点掀滚巨石</b>。一天上午,阳光灿烂,惠风和畅。我们全组成员带着劳动工具,精神抖擞地登上了朝阳路南侧(后来的石英厂)附近的一座山,准备大干一番,采集更多的奠基石料,向新宿舍楼献礼!果然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开工没多久,就发现了一块令人振奋的大石,足有一两人高,好几米宽,呈不规则的元宝形。它靠近山的边缘,只要能将它撬动,就可以利用陡坡巨大的惯性滚下山去。要知道,这可顶得上我们前些天采集、运载的多少车石头啊?我们同心合力,各种工具和手段并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撬动了几小步,但大石还是靠在一棵折断的树桩上不动了。在这关键时刻,二队林培雄副队长带领一组队员赶来支援了。大家热血沸腾,高呼着劳动号子,撬的撬,推的推,顶的顶,真是“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眼看巨石就要翻身,我们正遐想着它轰隆轰隆往下滚的壮观场面......说时迟,那时快,一道清脆、响亮、熟悉而威严的喝令传来:“住手!”原来是阿英场长闻讯赶到,她站在山下那排旧房子附近,挥手制止了我们那充满劳动激情而不计后果的行动。我们心里既感到遗憾,差点就将大功告成;又有些后怕,这么一块巨石加上重力加速度滚下,会不会把山下那排旧房子砸塌?就算安全落地,又如何把它装车运载到朝阳路北侧山坡上的宿舍楼工地?</p><p class="ql-block"> 半年之后,我们参与建设的第一座宿舍楼落成;第二年,第二座相继完工。我们亲手采集、运送的石料,凝聚着场领导、工作人员和贫代的心血,凝聚着知青兄弟姐妹青春的能量和汗水,共同构筑成大楼的奠基石!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024年4月30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