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怀思

郦俪君

<p class="ql-block">  四月的天气,高温燥热。四月的清明,追忆逝者。年年清明时扫墓,岁岁祭奠寄怀思。在这清明的四月,我忆起了那些曾经远逝的矿山工人,那些曾在矿山只留下一行浅浅印迹的平凡矿山工人——远逝的亲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信仰坚定的矿山老工人</span></p> <p class="ql-block">  一位76岁的老人逢遇熟人或朋友便激动地说:“我是正式党员了!我是正式党员了!我转正了!”</p> <p class="ql-block">  这位老人是广东新会人,于1931年6月出生,住在矿建向阳区,是海南铁矿一名退休工人。这位老人,曾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榆林李根记帮过工,在崖果法院看守所当过看守工。</p> <p class="ql-block">  1950年4月25日,他于19岁时到铁矿工作。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曾在田独采矿车间当过推、铲机司机,在基建总队当过推机司机,在湖北黄石市华中钢铁公司水电科当过电修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年青时的林永新</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正当青春年华时,他曾是单位的一名年青骨干,这位上过中学读书的青年人,积极肯干、努力学习、意气风发,后成长为一名熟练的技术型工人师傅。在此期间,他曾递交过入党申请,但不知何故却没有音讯。他认为党组织在考验他,所以,便更加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地学习、工作,成为单位不可多得的技术骨干工人。</p> <p class="ql-block">  1966年4月5日,当海南铁矿成立了“海南铁矿泸沽建设筹备处”。基建工程公司基本完成矿第二期扩建工程后,根据冶金部的指示精神,除抽出土建三队调给十六冶外,其余支援内地“三线”建设,承包建设四川泸沽铁矿。</p> <p class="ql-block">  老人就是在1966年5月,携家带口到四川泸沽铁矿从事推机司机岗位工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一家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样一晃多年过去了,直到老人退休,他也仍然是个党外人士。没有加入党组织,没有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这是老人一个永远的心病。</p> <p class="ql-block">  退休后多年,在时任海钢矿建区退休职工管理站党支部书记、主任及大家的鼓励下,老人终于鼓起勇气再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过各方面考察,2005年5月,74岁的老人被党组织接收为预备党员。</p> <p class="ql-block">  但是,好事多磨,由于海南钢铁公司的改制,原隶属于海南钢铁公司社会保障处的“海钢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中心矿建区管理站”又受到波动。2006年12月5日,原隶属于海南钢铁公司社会保障处的各退休职工管理站,整合在海南钢铁公司社区服务管理中心,人员也发生很大变动。</p> <p class="ql-block">  2007年初,时任矿建区退休职工管理站的吴泊主任找到社区服务管理中心党组织,说明该管站有一名预备党员,组织还没有按时给予其办理转正,要求应该按照规范程序办理该党员转正手续。</p> <p class="ql-block">  于是,该管站的这名预备党员老人终于按时转正了。当近76岁的老人收到其已按时转正的消息后,激动万分,幸福感满满,自己对党信仰的坚持与执着,心愿终于完成。</p> <p class="ql-block">  后来,因为他以高龄入党,对党执着的信仰这件事,还吸引某报刊记者的特别采访,并在某报上登刊出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林永新夫妻照</span></p> <p class="ql-block">  那年,他去广东珠海探望儿孙的时候,看到也已成为正式党员的孙子鸿仔时,便拿出时时带在身上的党费证,自豪而兴奋地说:“我已是正式党员了”。</p> <p class="ql-block">  孙子鸿仔看着自豪感满满的老人,郑重地伸出手说:“同志,我们是真正的同志了。”</p> <p class="ql-block">  老人反应过来,也紧紧握着孙子的手说:“是的,我们是真正的同志了!”</p> <p class="ql-block">  在海钢社区服务管理中心办公室工作的我,后知后觉才知该老人便是姐夫的父亲——林永新,一位信仰坚定的铁矿老工人。2015年03月17日,近84岁的老人——林永新病故,但他对党的信仰与执着,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不忘根的矿山老工人</span></p> <p class="ql-block">  一位五岁的小朋友立在原野间放牛,那双清亮的眼睛带着些许伤感和孤独,这就是生活在海南省屯昌县南吕镇大罗村的甘华史。他在五岁时,由于日本侵略海南,对南吕镇大罗村进行全村屠杀,有些提早跑进山里或其他地方的村民幸免于难,但甘华史家的父母兄姐们都被日本军杀死了,他却意外躲过一劫,但家里只余他孤独一人。</p> <p class="ql-block">  五岁就成为孤儿的甘华史,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幸好他有个二伯在那次屠杀中也幸免于难,于是收养了他,两人相依为命。但两年后,在甘华史七岁时,为日本打工的他二伯不知怎么惹怒了日本人,然后也被杀害了。</p> <p class="ql-block">  可怜的甘华史7岁时又失去了最后一位亲人。也许生活的残酷反而锻炼了小小年纪的甘华史,他学会了默默工作,坚忍与担当。他继续给人放牛,为别人守苞谷场,吃着那些百家饭长大。</p> <p class="ql-block">  当海南岛解放后,他曾在屯昌县基建队打过杂工,在屯昌县南吕镇大罗村做过农。当昌江县石碌铁矿要招人,他便报了名,并于1956年1月来到昌江县石碌镇海南铁矿,被安排在石碌保管处当保养工,随后他又被安排在海南铁矿土木队当泥工,也在海南铁矿行政处当过办事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退休后的甘华史</span></p> <p class="ql-block">  1959年,他被派去广东广州市冰厂(大沙头)学习,回来后就被安排在海南铁矿冰厂当制冰工,也当过修装工。1965年以后,他又被安排在海南铁矿福利科职工食堂从事炊事员岗位,直至退休为止。</p> <p class="ql-block">  他原住在海南铁矿第一农场,后因为棚户区改造,他与家人就搬到大修厂二区居住。</p> <p class="ql-block">  也许因为自己曾经受过太多苦,他更明白当家人要懂得吃苦耐劳、敢于担当。他虽曾育有四女一男,但他并不溺爱独子,却是要求独子要懂得吃苦耐劳、敢于担当,这样才能撑起一个家。</p> <p class="ql-block">  每年清明节,他都要带着儿子回家乡——屯昌县南吕镇大罗村去给家乡的父母、亲人扫墓,为那些被日本侵略军屠杀的亲人敬上自己悠悠不绝的思念,并教育儿子不要忘记这段历史,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就在那里!</p> <p class="ql-block">  这位于1936年1月出生的和蔼慈详的父亲,也是一位对儿子严格要求其担当的父亲——甘华史,于2015年9月4日,79岁时在昌江县中西医结合医院病逝。</p> <p class="ql-block">  虽然,他的儿子也是个平凡的海矿工人(现也是退休职工),但他学会了吃苦耐劳和担当。每年清明节期间,在海南省屯昌县南吕镇大罗村,都会看到这位来为亲人祭奠的身影;在石碌镇河北猴子山上,也看见他为其父亲及亲人扫墓的敢于担当的身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灵活好学敢于创业的矿山老工人</span></p> <p class="ql-block">  陈子木,原名陈衍木,1931年8月生,广东汕头人,原住矿建朝阳区。陈子木在家乡曾当过学徒、杂工、小贩,只要能生存养家,他便尽力去努力工作。</p> <p class="ql-block">  1953年6月,石碌铁矿来到广东汕头招工,他便报了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年青时的陈子木</span></p> <p class="ql-block">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陈子木刚开始被安排到田独矿区当运矿工,接着,他被调到石碌第一矿区从事铲机司机工作,他是海南铁矿培养的第一代铲机司机,他的妻子——王孝乔原是陈子木从事铲机司机时所收徒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一家人在欢喜吃饭</span></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他先后在装运工区、基建公司从事铲机司机工作,然后,在工程公司铁道队从事铲机修理工作。1966年5月,他也跟随大部队一起到四川泸沽铁矿支援内地“三线”建设。工作上,陈子木肯吃苦钻研,脑子又比较活络,因此,很快熟练掌握了铲机、推机修理等有关方面的知识,成为工人技术骨干。</p> <p class="ql-block">  1973年11月,他又从四川泸沽回到石碌以后,便被安排在矿建公司工程处特种二队从事修理工作。</p> <p class="ql-block">  陈子木虽然脾气有些急躁,但他讲义气,也好帮助、关照别人。矿建社区居民黄梅英说,她曾与陈子木同一个班组,陈子木是她的师父。当她怀孕时,组长安排她去修理汽车,但师傅陈子木看见她已孕在身,就关照她去干烧开水冲茶之类轻松些的杂活。虽然,好强的黄梅英说没关系,她还能干这些修理活,但她心里还是特感激师傅陈子木的关照。</p> <p class="ql-block">  陈子木退休后,不甘于在家养尊,也不甘于浪费修理技术的他,便在矿建南岛区租下了原煤场,做为推机等小机型类维修的个体修理点。那时,这个点非常忙碌,他的小儿子也常去那里帮忙,也在那里学到了不少推机修理知识,并且喜欢上了这个行业。陈子木在个体修理点也培养了不少年青人能独挡一面,能靠技术去到其他修理厂维持生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退休后的陈子木</span></p> <p class="ql-block">  因此,已退休的陈子木家里,常常会聚拢来探望他的人,有老的,有年青的,这些人都感恩于他曾经的关照,都过来探望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来探望陈子木的朋友们</span></p> <p class="ql-block">  但是,随着个体车类维修点的增多,再加上陈子木的身体日渐衰落,便关闭了个体修理点,回到广东汕头家乡休养几年。却未料在1996年11月8日,其妻王孝乔突发意外于61岁病逝。一年多后,1998年4月2日,他也于67岁时跟随妻子的脚步离去。</p> <p class="ql-block">  原租的个体修理点荒废了,他儿子偶尔在那养几只鸡乐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南铁矿原煤场</span></p> <p class="ql-block">  记得,2007年下旬,海钢社区服务管理中心的办公室主任对同办公室的我说,领导说了,根据公司的文件精神,原陈子木名下租的南岛区原煤场场房不给租了,要求退回原单位,你赶快把手续办了。于是,那曾被陈子木租了多年的房子退回了原单位。</p> <p class="ql-block">  我每次走过南岛区原煤场,或者进去巡查之时,都会禁不住想起陈子木的推机维修点,那里曾有一位满头白发、个子瘦小的老人,在认真地维修车辆,或者指导学徒们的维修技术。现在,那个地方早已租给别人,另还平建了一个大理石加工场,一个昌兴钢材专业的钢材批发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南铁矿原煤场</span></p> <p class="ql-block">  拥有的那个个体修理点原有的记忆也随风化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关心职工和家属的矿山老工人</span></p> <p class="ql-block">  余少燕说,那时,到四川泸沽铁矿支援内地“三线”建设时,矿建一名职工在工作中意外公亡,这是在支援内地“三线”建设中第一例公亡事件。单位为了照顾公亡的职工家属,允许其家里一人来顶班。因其妻为了生计后来改嫁他人,于是,这个名额就落定在其大儿身上——一位居住在广东家乡由祖母照顾的大儿。</p> <p class="ql-block">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单位选派熟悉该家人情况的王孝乔,到广东去带这名公亡职工大儿回铁矿顶班。那时,王孝乔不顾身体亚健康状态,就赶快动身,只想快点带回该儿回铁矿顶班工作,要知道,那个年代能有一份国营企业岗位工作真不易。</p> <p class="ql-block">  王孝乔,1935年4月生,曾在广东澄海读过小学,在家乡做过绞花、种田、打杂,也为了提升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她也去参加功课补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年青时的王孝乔</span></p> <p class="ql-block">  1956年10月,石碌铁矿到广东澄海招工,她又在时机之下,报名来到海南铁矿参加工作。来到海南铁矿后,她被选派到海南铁矿技工学校参加培训学习,随后,便到田独铁矿当铲机学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56年11月15日,海南铁矿技术班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她又被安排在石碌矿区当铲机工,在此期间,她积极工作,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从而脱颖而出。那时,她被单位安排从事宣传工作,还被选为团支部书记。</p> <p class="ql-block">  正当工作干得正欢之时,她却因劳累身体有疾,便请假回到广东家乡治病了一段时间。回来后,她被安排在一矿区当车工;过了一段时间,又被安排在装运工区从事汽车修理工、杂工。</p> <p class="ql-block">  1966年上半年,为支援内地“三线”建设,她也跟随大部队去建设四川泸沽铁矿,在四川渡口第二指挥部泸沽建设指挥部(代号001信箱)群二科代干工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四川举办的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四川与同事们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由于王孝乔在工作上表现突出,主动性强,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于是,在回到石碌以后,她被安排到矿建公司工会从事干事、财务工作,后来,还被选为矿建公司女工主任职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与铁矿各单位女工负责人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在矿建公司工会图书馆、工会仓库工作的管理工——吴舜卿,与王孝乔一起在工会工作多年,又是邻居,因此,对王孝乔的为人和工作态度特别了解。她说,在矿建公司工会工作期间,王孝乔敢于为职工建言。那时,她参加了海南铁矿建设公司第一次代表大会。王孝乔关心职工及家属的生活,经常组织有关工作人员进行家访和慰问,为困难职工家属解决力所能及的事情,被矿建职工和家属所认可和赞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矿建原露天电影院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当王孝乔知道自己将要退休时,便努力培养多才多能的矿建公司女工主任接班人——梁丹娜,梁丹娜也不负其望,上任后,也把矿建公司女工工作管理得井井有条,打造成一个优秀的女职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90年10年11日,与梁丹娜等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1996年初,在家乡照顾孙子的王孝乔,曾告知石碌的家人计划将要回昌江石碌,帮小儿看顾孙女。但老天无情,1996年11月8日,在广东汕头看顾大孙的王孝乔于61岁病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努力工作的早逝的矿山老工人</span></p> <p class="ql-block">  在相册上,我看着一张黑白有年头的集体相,是父亲来石碌铁矿后不久,参加1961年海钢第四届技工培训班学习结束后的合影。参加培训学习的都是些生龙活虎有理想的年青人,也是一群想在矿山上留下自己足印的年青人。那位站在后排右数第三位、戴着顶帽子、洋溢着书生气的就是父亲——卢琴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61年海钢第四届技工培训班学习合影(后排右数第三位、戴着顶帽子就是卢琴松)</span></p> <p class="ql-block">  1939年出生,身高1米76、高大帅气的父亲——卢琴松(曾用名卢道青),在19岁那年,与同县的村民们,在石碌铁矿的召唤下,于1958年10月来到昌江县石碌铁矿工作。</p> <p class="ql-block">  父亲刚到石碌铁矿工作时,从事的是基建工作,并在枫树下、矿区当捲扣机学徒,这对年青力壮的父亲来说,没有问题。后来,被安排在铁矿枫树下矿区运输工段的#3电铲当学徒及助手。1961年,22岁的父亲有幸被单位选派参加海钢第四届技工培训班培训学习,不仅提高了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认识了一群年青有活力的同学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年青时的卢琴松</span></p> <p class="ql-block">  父亲很珍惜这段学习,他用一本橘红色的笔记本,认真地以秀气、工整的字体记录着《电工基础》讲述的基础知识:什么是直流、交流?什么是单相、多相电流?记录下在海钢第四届技工培训班学习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卢琴松的笔记本</span></p> <p class="ql-block">  1953年8月,海南铁矿进行首次工资调整,统一了工人的工资标准,明确了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了等级。于是,父亲更用心努力学习电铲工的应知应会知识,做好考取电铲工级别的准备工作。</p> <p class="ql-block">  1964年6月,父亲转正,便被单位安排在矿区运输工段#3电铲车从事司机岗位工作。那时的矿党委常委、矿区分党委书记孟庆平是父亲单位的领导,一个爱民懂民实干的石碌铁矿领导。</p> <p class="ql-block">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掀起了学大庆“三老”、“四严”和评功摆好活动,学习铁人王进喜先进事迹的热潮。按照冶金部工作会议精神,石碌铁矿也同样大力开展学习活动。虽然,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曾影响过矿区生产,但矿区铁矿的开采和学大庆活动还是火热进行中。</p> <p class="ql-block">  那时,父亲参加了海南铁矿第一个一条龙协作赛小分队活动,为了赛出成绩,大家都是白班连着大班干。那时候,年青力壮的父亲因工作劳累,眼晴发红深陷,休息不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南铁矿第一个一条龙协作赛小分队合影(第二行左数第二个就是卢琴松)</span></p> <p class="ql-block">  单位工作责任重大,家里的负担也大。父亲是个责任心很强的男人,母亲身体多病,他还得拖着疲惫的身体照顾母亲和家庭,又要抽出时间去开荒种菜种蕃薯,那时的超负荷劳作让他的体重急骤下降,可当父亲与朋友抽空相聚还是一样会乐呵呵的。</p> <p class="ql-block">  父亲爱书。在经济困难时期,父亲却是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费用,拿到昌江石碌矿区的新华书店购买一些名著,如:1961年版的《野火春风斗古城》、1958年版的《红楼梦》、1962年版的《水浒传》等书,以及1957年印刷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曲谱,六十年代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一至第四卷。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父亲把藏书放在一个小木箱中,没有被发现、烧毁或没收,真是幸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58年版的《红楼梦》、1961年版的《野火春风斗古城》</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在青少年时期,偶然,在这个小木箱中看到了父亲的遗物,看到他珍藏的那些书让我惊喜不已。那时,虽不是很理解小说的内涵和深入的主题,但那些故事情节深深印刻于我的脑海,父亲留下的那些书充实了我的精神食粮,让我在青少年时期收获了精神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  难忘1975年9月17日,那是一个惨痛的凌晨,那是一个悲伤的凌晨。那时,母亲因病在铁矿医院住院,父亲下晚班回家,想煮些鱼送去给母亲补补身子,却在意外事故中永远离开了我们,撇下生病的母亲和我们四个小孩,父亲离世时只有36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性格坚强的矿山老工人</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陈妙专,1943年8月出生,但母亲说她是1942年生。母亲来到海南铁矿,是因为在家乡与回乡相亲的父亲看对了眼,就义无反顾地离开家乡,来到海南铁矿与父亲简单地成了家。刚开始时,是住在铁矿河北区,随后,就搬到新东区居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年青时的陈妙专</span></p> <p class="ql-block">  母亲到石碌铁矿时,也和其他矿区职工家属一样,到家属农场工作,以填补家用。但母亲因为生孩子时未休养好,身体健康欠佳,因此,只在海南铁矿第一农场工作了一年多。</p> <p class="ql-block">  当父亲因意外事故于36岁英年早逝时,留下母亲(33岁)和我们四个小孩——大姐那年才10岁。为了把孩子抚养长大,为母则刚,身弱但坚强的母亲勇敢地挑起家庭的重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陈妙专与卢琴松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由于父亲的去世,家里没有经济来源,于是,在1977年,单位便照顾母亲到海南铁矿服务公司养猪场当临时工。虽然是临时工,但有收入可以解决家庭经济危机,因此,母亲在那干得很欢心,这样忙忙碌碌工作了两年。</p> <p class="ql-block">  可是,为了抚养四个孩子成长,无固定工作的母亲鼓起勇气,找到时任海南铁矿领导的陈绍良副书记,陈绍良副书记也深感这位职工遗孀——未有固定工作的母亲要抚养四个孩子的艰难,于是,经上报党委讨论,同意照顾母亲到单位工作。而后,在1979年7月,母亲便被安排到海南铁矿汽车队修理厂从事电瓶工岗位工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与铁矿汽车队女同事们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电瓶工岗位工作看起来不是很辛苦,但电瓶中有硫酸,硫酸本身具有腐蚀性,会有一股刺鼻性气味,挥发的硫酸会对呼吸道粘膜和眼睛结膜等造成损伤。充电瓶时,母亲经常感觉会喉咙痛,于是,回家就赶快喝糖水说可以缓解。有时,有的电瓶很沉重,母亲搬不动,幸好单位的工友们都很热心,看到都会过来帮忙。</p> <p class="ql-block">  1985年,我们由铁矿新东区搬家到东区居住生活。</p> <p class="ql-block">  在海南铁矿汽车队修理厂工作了近15年,母亲很是开心,工作稳定,与工友们相处和谐,四个孩子一个个长大成人,基本上都有了稳定的工作,母亲很是欣慰。</p> <p class="ql-block">  母亲退休后,为帮我照顾女儿,便来到矿建朝阳区居住,偶尔才回东区。当母亲患病住院以后,知道我们工作都很繁忙,为了不给我们增添麻烦,她在病痛之时从不在我们面前呻吟,或者要求我们陪在身边,只是强忍病痛静静地坚强地躺在病床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退休后的陈妙专</span></p> <p class="ql-block">  2013年8月,母亲照顾的外孙女——我的女儿考上大学以后,母亲便于71岁病逝。</p> <p class="ql-block">  这些父母辈们病逝后,基本上都埋在了昌江县石碌镇河北猴子山,他们为矿山奉献了一生,便静静躺在河北猴子山山头一隅,只愿在矿山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子孙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昌江县会变得越来越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