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刹那

凌南人家

<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23日至6月23日,“杉本博司:无尽的刹那”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呈现。4月27日,我参观了本次展览。</p> <p class="ql-block">  杉本博司194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70年于东京立教大学获得经济学与西方哲学双学士学位,1974年于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获摄影学士学位。2008年其作品《海景联作》于纽约拍出165万美金,创亚洲当代摄影作品最高纪录。对其艺术评价与认可,大家可网上搜索,我就不一一列举。</p> <p class="ql-block">  杉本博司以其精妙的大画幅胶片摄影重塑了我们对摄影这一“时间媒介”的认知。本次展览以自1974年以来13个系列(1.放电场;2.剧院;3.海景;4.光学;5.透视画馆;6.建筑;7.观念之形;8.肖像;9.五轮塔;10.佛之海;11.《笔触印象,心经》;12.数理模型;13.反重力结构)共计127件摄影、雕塑及装置作品对其50年的创作和实践进行系统梳理和全景回顾。</p> <p class="ql-block">  中文标题“无尽的刹那”有三重含义。首先,“无尽”与“刹那”原指时间的两极,但在杉本博司的作品中,原本矛盾的两极却得以巧妙地融合;其次,摄影技术是对时间“无尽”的压缩与相机定格“刹那”瞬间的结合;第三,“刹那”是梵文音译词,暗指了艺术家对历史流变与东亚佛教文化的一贯关注。</p> <p class="ql-block">  走进展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放电场系列》成为开篇之作。杉本博司实验性地在不使用相机的情况下,用胶片直接捕捉电流能量瞬间的释放,犹如宇宙大爆炸重现的作品既是杉本博司对摄影技术不断实验的体现,更为摄影的发展拓展了新的可能性。</p> <p class="ql-block">  《海景系列》构思源于马远的十二幅《水图》,大海和天空总是一半一半,谁也不比谁更重要一些,剔除所有干扰因素,力图讲述一个从远古绵延至今的永恒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剧院系列》从时间的叠加效果上切入,用一部电影的时长进行超长曝光,最终生成一张可以概括整部电影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佛之海系列》构思于1988年并最终完成于1995年。对于无法收藏的京都三十三间堂的1001尊镀金木雕佛像,杉本博司用长达七年时间来向寺庙申请,于1995年获批拍摄十天。最终,他用自然光源以摄影的方式实现了“收藏”。</p> <p class="ql-block">  《透视画馆系列》翻拍于博物馆的虚拟场景,却得到了逼真的宛若实景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肖像系列》创作于英国伦敦杜莎蜡像馆,由一系列翻拍自名人蜡像的照片组合而成,观念上是《透视画馆》系列的延伸。</p> <p class="ql-block">  《光学系列》则是杉本博司50年间创作的唯一彩色系列作品。他用自己改良的三棱镜分解阳光,折射后再反射至墙上,然后用老式宝丽来相机进行拍摄,令人迷失在微妙的色彩渐变之中。</p> <p class="ql-block">  《笔触印象,心经》是杉本博司新近创作并首次公开展出的作品。艺术家利用过期的底片,用毛笔蘸取显影液,直接在底片上进行书法创作,完成了全文共计262字的佛教经典《般若心经》(日本流传版)。</p> <p class="ql-block">  《五轮塔》来自于日本奈良时期始建庙宇近年修缮时替换下来的木头组合《当麻寺01-12》,以佛教经典建筑五轮塔为灵感的18座高透玻璃雕塑,也都是杉本博司在东方意蕴的熏染下孕育出来的颇具禅味的作品系列。</p> <p class="ql-block">  “建筑”“观念之形”和“数理模型”系列则揭示了杉本博司对建筑、数学和雕塑等其他领域的广泛涉猎。</p> <p class="ql-block">  杉本博司的作品中,携带着东方血脉和西方教育的双向交融,展示着经济背景的逻辑思维和哲学背景的思辨理念,体现着家族期待和自我求索的矛盾与统一。可以说,东西方的撞击和不同学科的滋养共同塑造了杉本博司的独特的思想模式和工作方法,进而造就了一位独一无二的哲学摄影师。</p> <p class="ql-block">  时间:2024年4月27日</p><p class="ql-block"> 设备:HUAWEI P50 Pr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