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语文老师基本功竞赛,已近知天命之年,依赴考场与年轻人同场竞技,卷中要求以《文明的韧性》为题作不少于800字文章一篇,试中匆匆行文千余字,时隔数日,稍加整理,形成此文。 ———— 题记</p> <p class="ql-block"> 站在历史的潮头,我们一次次追溯回望;翻开五千年的文明画卷,我们一次次追思冥想。是谁,像巨人一样,一次次在这浩瀚的长河中挺起了坚韧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 我想,他应该是伏生。两千五百年前的那场大火啊,几乎烧断了中华文明的羽翼。焚书,坑儒!从没有一刻,我们的文明显得如此悲怆和慌张,在那熊熊的大火中噼噼啪啪破碎的,不仅是竹简,更是历史的哭泣。还好,我们有伏生,那个驾着马车一路北去的身影,带着荡涤不去的光明,在火海中挺起坚韧的脊梁。他张开中华文明的羽翼,向着寒风苦雨,向着满目荆棘,向着他心中的诺亚方舟一路狂奔……一晃,六十余年过去了,90多岁高龄的伏生早已白发苍苍,被他深藏在墙壁里的这部《尚书》终于重见天日。可是,经年的风吹雨泡,本有百篇的《尚书》早已残缺不全,须发全白的伏生凭着记忆口述整理出了如今流传的二十八篇。当我们再读“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读“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读“满招损,谦受益 ”……穿越两千五百年的时空,我们怎能遗忘,那个在火光中挺起的坚韧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 我想,他也应该是苏轼。这个在颠沛流离中放歌的文学巨人,用他的豁达和通透,书写了中华文明的另一种坚韧。苏门学子三才杰,东坡独领一千年。上苍或许是思量过的,当给了苏轼绝世的才华,便要他经受人生的颠沛之苦。他一生三次遭贬,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脚步离京都繁华越来越远,灵魂却离自由之境越来越近。面对政敌的打压排挤,他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面对年华的逝去,他说“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亲人的阴阳两隔,他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悲欢离合,他说“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不仅是他写给自己的凯歌,也是写给中华文明的绝唱。当我们描绘这幅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画卷,又怎能少了他----这个坚韧而豁达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 我想,他还应该是鲁迅。他就像一个无所畏惧的斗士,高举文字的匕首与投枪,与天斗,与地斗,与腐败的政府斗,与愚昧又麻木的思想斗。那是一段多么迷茫又刺痛的岁月啊,似乎所有的人都在那一刻沉沦,文明的火光似乎也在那一刻黯淡。他在黑暗中摸索,一次次碰壁,又一次次傲然前行。他说:比起身体的疾病,国人更应该被诊治的,是思想的疾病。于是,他弃医从文,他痛骂“资本主义的乏走狗”,他呼吁大家扔掉手里那个“人血馒头”,他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说“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他就是黑暗中的那一道光啊,一笔一笔,在中华文明的画卷中,书写着永不屈服的坚韧。</p> <p class="ql-block"> 我想,他更应该是此时此刻的我们。当文明的接力棒传承到了我们手里,我们又该如何书写他新时代的坚韧?是我们随着“复兴号”飞奔的速度,是我们在疫情中静待花开的信念,是我们“嫦娥探月”的传奇,是我们是拦海筑堤的霸气……是每一个站立在中华大地上的普普通通的我们,因为我们每一个挺起的脊梁,就是中华文明的韧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