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游记十一:孟农神像、尼罗河风帆船、马车

森林木

去埃及旅游,在尼罗河西岸和帝王谷之间的原野上,还有一个景点,也是埃及游必须要去看一下的,那就是:孟农神像(也称门农巨像)。<div>  这是矗立在原野上的两座岩石巨像,高度达 20米,脚有 2米长,1米厚,巨像重达 1900吨。虽然由于年代久远,风化严重,雕像的面部已无可辨认。但他们的雄姿,依然高大威武,游人在他们的面前,显得是那么的渺小。 </div> 上图:我 在 孟农神像 前 留影。<div>  这二座 巨型人物石雕像,现在是孤独的,在荒凉的一片原野上,四周已经没有任何的建筑物,孤单单的,只有身后较远处,还有几座小雕像,在陪同着他们。 </div> 他们的身后,据说原本是有一座宏伟的神殿的,是古埃及法老 阿蒙霍特普三世 为自己修建的葬祭殿。之后由于地震的破坏,和人为的损坏,也有说是之后的法老,将葬祭殿的石料拆了,据为己有,建造自己的葬祭殿去了,神殿损毁严重。到了托勒密时代,建筑物已经完全被破坏了。 <div>  见上图:右下角二座 巨型石像的身后,延续到图片的上部,一大片杂七杂八的断壁残桁,神殿早已坍塌,只剩下门前这两尊巨大的石雕坐像了。 </div> 上图:我夫人 在 孟农神像 前 留影。<div>  关于这两尊巨大的石雕坐像的身份,因为巨像身后的神殿已全部被毁,人们已无法考证石雕的确切身份。只能根据石雕的形象判断:认为这可能是希腊一个悲情神话中的人物“孟农”的形像,于是就给他们取了个“孟农神像”的名字。孟农是希腊神话里的一个国王,他获得了特洛伊战争的胜利,但是后来却被王后及其情夫杀害。</div> 还有人认为:这是阿蒙霍特普三世神殿前的二座守护神,或是底比斯山谷的守护神。虽然身后的神殿早已消失,可他们仍然以 20米高的坐姿,几千年来忠实地守护着原来的法老神殿。<br>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就是 阿蒙霍特普三世本人的雕像。你看:雕像虽然已风化严重,但仍可以看出整体形象是:法老威严地坐在王位上,双手平放在大腿上,威仪不减。 不管怎么个说法,我们仔细观看这两尊雕像,发现有一个明显的区别,这就是:照片中左侧的一尊雕像,整座雕像是用一整块岩石雕凿成型的,见上图。而右侧的一尊雕像,却是用多块石块拼凑砌成的,见下图: 二座神像石雕,曾经还有一个神奇之处,这就是:每当起风的时候,神像就会发出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悠扬婉转的歌声般的声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这片古老的土地,曾经有过的传奇。诉说着古埃及不老的谚语:底比斯,你将变成沙尘,只有石头为你说话。<br> 而右侧的神像,在夜间还会发出微弱的“哭”声。于是,古希腊人就将这个现象与特洛伊故事联系起来,认为这是死后的孟农,在伤心地“哭泣”。有人就把石雕神像发出的声音,说成是“会哭泣的孟农神像”。<div>  而每天清晨,晨曦初露,左侧的石像也会发出“哭泣”一样的声音。这种声音使得闻名而来的古希腊人认为:这是“奥德赛”里的英雄蒙农的雕像,传说蒙农在塔尔瓦德战役中牺牲,每天他都用“哭泣”来呼唤和迎接黎明女神的母亲。 </div> 为了解开这个“迷”,后来科学家们经过了多次实地考察,发现:这是由于自然原因引起的。科学的原因是:地震,使雕像出现了一些裂缝和孔洞。晚上阵阵凉风穿过裂缝和孔洞时,就发出了阵阵“呜呜”的声音。而早上发出声音的原因是:日出时分,清晨的第一喽阳光,照射在高大的雕像上,生成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迅速升温,夜晚凝聚在石像表面的露水,经历由冷至热的转变,流入缝隙,再经阳光照射发热,变成水蒸汽向外飘散,穿过石像缝隙、孔洞,冲击石像时,发出金石之声,使人听起来象是发出类似“哀怨哭泣”之声。<br>  原因找到了,公元 200年,一位好心的罗马皇帝,下令修补已经破败不堪的石像,填补了这些裂缝和孔洞。从此以后,哭泣的孟农神像,便再也不哭泣了。<br> 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左侧雕像的右脚旁,还站着一个女性小雕像,按照古埃及法老石雕的惯例,这显然是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妻子、王后。见上、下二图: 在巨像身后的广阔原野上,现在有一大片甘蔗地的农田,卢克索农民在田地里劳作着。两座孟农巨像,象是一道历史与现实、人文与自然之间的大门,守护着人类,威坐千年而不衰,并且还要继续长久威坐下去。<div>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 尼罗河 的风情。 </div><div> 尼罗河 是 埃及的母亲河。世界上的文明发展,都离不开大江大河的流域灌溉。黄河和长江两大母亲河,孕育了我们中华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塑造了苏美尔文明;古印度文明则发源于印度河;而创造了世界建筑奇迹金字塔的古埃及文明,也离不开 尼罗河。</div><div><div> 尼罗河对于埃及的重要性,可以说是更“母亲”的多。因为埃及的土地,95%是沙漠,中西部地区几乎都是稀有人烟居住。只有尼罗河自南向北,流经贯穿了埃及的东部地区,滋润着二岸的流域。赐予了二岸肥沃的土壤,使二岸成为鲜有的绿洲群,处处绿意盎然,成为了埃及人口的主要居住地和行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div></div> 上图:即为尼罗河在埃及境内的流向图,见图中绿色线条。<br> 尼罗河是非洲的一条主要河流,全长 6670公里,自南向北,共流经九个国家,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最北端注入地中海。流域面积约 335万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每秒 3100立方米。尼罗河在阿拉伯语中为“大河”的意思,“尼罗,尼罗,长比天河”,是苏丹人民赞美尼罗河的谚语。<br> 从上图中,我们看到:尼罗河从南面的 阿斯旺 流入埃及,后,经过卢克索,一路向北,到 开罗以北,形成了两大分流:罗塞塔河流向西部,达米埃塔河流向东部。两大分流又分出几十个支流,象一把伞状样散开,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尼罗河流域三角洲,面积有 2.4万平方公里。<br> 水源,对于人类和牲畜一样,是生命的源泉和基础。埃及的水源,几乎全部来源于尼罗河。尼罗河水使流经地域土壤湿润,河水沉积下的淤泥,又使土壤肥沃,适宜于种植。埃及人在尼罗河畔种植小麦、棉花、水稻、椰枣和谷物,为居民提供了食物。尼罗河还为人们提供了一条方便和有效的水道,使人们能够利用这条水道,进行航运和货物交易。尼罗河畔还有许多野生动物,比如水牛,前 7世纪亚述人引入了骆驼。这些动物可以被驯服,用来耕地,骆驼还可以运输货物,并为人类提供了肉类食物。<br> 所以,埃及所有的城市和 90% 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阿斯旺以北的尼罗河沿岸平原地带,特别是北部的三角洲地带,是埃及人口最稠密和最富饶的地区,人口占全国总数的 96%,可耕地占埃及全国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br> 埃及首都 开罗,就是在尼罗河三角洲的南端,见上图,处在那个伞状地形的伞柄处,是阿拉伯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br>  所以,古埃及的文明,就依靠着尼罗河而形成、发展和兴旺,几乎所有的古埃及遗迹、遗址,都位于 尼罗河二岸。因此,完全可以说:没有尼罗河,就根本不会有整个的古埃及文明。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绝对是非常非常确切的。<br> 尼罗河带来了丰沛的水资源,滋养着古埃及的土地,同时也孕育出独特的文明之花和农业发明成果,其中典型的一个就是 太阳历。 见上图:<br> 古埃及人在实践中观察到:天狼星第一次和太阳同时升起的那一天之后,再过五、六十天,尼罗河水就会开始泛滥,那一天是 7月19日。于是他们就以这一天作为一年的开始,进行推算,计算出尼罗河水泛滥的周期。他们根据尼罗河水泛滥和农业生产的情况,把一年分为三季,叫做洪水季、冬季和夏季(地理原因,冬季和夏季转换得非常快,所以他们没有我们的春季和秋季);每季 4个月,每月 30天;每月里 10 天一大周,5 天一小周;12个月定为一年,全年 360天;后来在年尾又另加 5天,作为年终祭祀日。这样全年就改为 365天了,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 太阳历。<br>  后来古罗马人侵占古埃及后,学到了太阳历,就将太阳历带到欧洲大陆推行开来,发展到现在全世界公认的公历记年法。所以其最早的源头,应该追溯到是古埃及的太阳历。<br> 上图:这是一个 水钟计时工具,也是古埃及人的一个发明。他们将水装进一个特定的容器,水从底部的一个小孔滴漏,容器上刻绘有 12个特定的图示间隔,用来代表每天 日与夜的 12个小时。 <br> 观测者根据容器內的水位高低,來进行时间判断。他们将水钟放置在神殿中,观测星象,调整宗教仪式的举行时间,修正祭典礼拜程序,这是公元前 2000年左右的发明了。<br>  古埃及人除了利用水钟确认时间,也会同时运用太阳光。他们在 日晷 上测量阳光光线长度,來判断白天的时间。 <br> 上图:古埃及人还发明了 帆船 和 船桨,导致了航海时代的开启。上图是他们岩洞壁画上的雕凿画面。 上图:据说 啤酒 也是古埃及人发明的,金字塔里的壁画中,就有古埃及人 酿造啤酒 和 饮用啤酒 的壁画。 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古埃及人还发明了用 尼罗河下游的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 纸莎草,来制成纸,把这种纸叫做:纸莎草纸。在这种草纸上 写字、绘画。绘成的画,就叫做纸草纸画。上图:就是 纸莎草。 上图:纸莎草 开出的花。 <div>  上图:用纸莎草 制成的纸,画出的画,叫做纸草纸画。</div> 与当时原本用 泥、石、木、陶、金属 等材料写字作画相比,纸莎草纸具有 质轻、耐用、韧性好,可卷折,卷压后不会变形破碎,便于携带 等优点。使古埃及的文字及图画作品,能够向世界扩散、流传,跨过了地中海,扩散到了古希腊、古罗马等欧洲国家,历时3000年而不衰。 上图:用纸莎草纸,画出的画,色彩也蛮鲜艳。 上图:用纸莎草纸,写的字,画的画,画笔也蛮细颖。 上图:这是我在参观一个专门出售纸莎草画工艺品的作坊和商店,在观看古埃及第四王朝斯奈夫鲁王(公元前 2575年)时期的一幅纸莎草纸名画“美杜姆鹅群图”, 距今已有 4500多年历史了,不但纸质丝毫无损,色泽亦绚丽依旧,画中有六只大雁,正在湖边觅食,形象栩栩如生。<div>  古埃及的纸莎草造纸技术,虽然比我们中国的蔡伦造纸术早了将近 3000年,但是到了公元九世纪左右,纸莎草纸制作就慢慢地衰退,甚至完全消失了。这里有两种原因:一是造纸原料的纸莎草在埃及减少,甚至绝迹了;二是受到了中国先进造纸术的冲击。</div><div> 公元 105年,中国的蔡伦总结了前人经验,开始使用 树皮、碎布、麻头、鱼网 等为原料,捣制成浆,取膜而去水,晾干,而制成纸,并开始批量生产,得以推广。公元八世纪,一个唐朝的工匠,被阿拉伯人俘虏去,将中国的造纸术在当地传播开来,由于比纸莎草纸的成本低,质量好,书写和携带更方便,得到了阿拉伯人的认可,加以推广,渐渐取代了纸莎草纸,纸莎草纸制作就慢慢地衰退,直至完全失传了。</div><div> 蔡伦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 ,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 “纸神”,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之一。</div><div> 直到二十世纪中期,一个叫 哈桑.拉加卜的埃及人,出任中埃建交后的第一任驻华大使。他到中国的工厂、农村参观,来到了一家作坊式的小造纸业,看到了造纸的工艺流程,对造纸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古埃及纸莎草纸的制作,很可能有非常类似的工艺流程。</div> 回到埃及后,他从邻国苏丹找到了纸莎草的种子,在家乡的湿地里试种了多年,终于得以成活。他干脆辞去了官职,在家乡专心研究,经过了很多次的失败和磨难,终于仿制成功,加工出了新生代的纸莎草纸,使失传了 1000多年的古埃及纸莎草造纸技术,得以再生,拉加卜就此成了纸莎草纸的“再生之父”。 尼罗河带给了人类大量文明成果,但也会带来灾难。每年夏季,尼罗河就会泛滥,发大水,给二岸居民带来恐慌和经济损失。<div> 于是,在古埃及的神话中,就出现了一位专门对尼罗河洪水进行管理的神“哈比”。每年夏季到来前夕,人们就会在河岸上祭拜“哈比神”。哈比神和法老,共同控制着尼罗河的洪水。<br>  上图:就是 尼罗河的 河神 哈比 的雕像。<br></div> 到了现代,人们逐渐认识到:光靠“河神”,是管不好尼罗河的。为了防范洪水的灾害,上世纪七十年代,埃及政府在南部城市 阿斯旺 兴建了一座 110米宽的大水坝,修建了一个巨大的水库——纳赛尔水库。见上图:水坝上的现代化大桥。<div>  水库的修建,对下游的水流量有了一定的调节,防止了洪水和干旱的袭击、泛滥。增强了防洪、灌溉、发电、航运、养鱼等能力和经济利益上收获。</div> 现在的尼罗河,已不仅是货物运输的一条重要航道,而且是人们观光旅游的一个美好景点。<div>  上图:就是 尼罗河 游船码头。一艘艘装饰鲜艳的游船,正等待着游客的光临。</div> 上图:满载游客的游船,穿梭在尼罗河中,游客们尽情地观赏着两岸的风光。<br> 上图:这是从 尼罗河 游船上 眺望 卢克索 市景。 上图:这是 尼罗河西岸 的高山峡谷,峡谷后面就是埋葬历代法老的 帝王谷。 上图:这是 尼罗河 东岸 的风光。 上图:这是尼罗河上的 三角风帆船。<br>  尼罗河上有好多 三角风帆船,当地人称做 费卢卡小帆船。只要扯开三角风帆,船就能轻快地滑行出去,载领着游客,游览、观赏尼罗河这条埃及母亲河的二岸原生态自然风光。 上图:蓝色的河水,白色的风帆,黄色的沙土,绿色的椰枣树,再配以赭红色的山脉和蓝天白云组成的大背景,层次感特别分明,构成了一幅旖旎的尼罗河风景画。<br>  而站在尼罗河岸上远远望去,风帆船就好似一只只贴水飞行的水鸟,展翅皓翔。 上图:这是尼罗河上一艘大型的高档游轮,吃住都在上面。游轮上的夜晚,可以很狂热,夜夜回荡着欢歌热舞。<div>  肚皮舞是埃及的一种传统舞蹈,早在 3500年前的岩洞壁画上,就可看到肚皮舞的曼妙身姿。而今成了游轮上的表演节目。在疾速的旋转中,加入各种表演动作,极具观赏性,尽显阿拉伯风情……。</div> 上图:这是我们乘坐的 尼罗河 风帆小游船。这种船很小,没有 轮机动力,只靠船上撑着的一面单桅三角帆,完全依靠风力行驶,依靠船舵把握方向。<br>  这种 风帆船 在埃及尼罗河中行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船身两头尖,中间宽,船头是帆,船尾是舵。一条坐满游客的船,完全靠船老大掌控风帆,在河里行进。一个助手手动摇船,听船老大指挥,拉动缆绳来调节风帆的方向。<br> 上图:我(左) 和 旅友 在 尼罗河 风帆游船上。 上图:我夫人(右) 和 旅友 在 尼罗河 风帆游船上。 上图:风帆游船的 船老大和助手,都是埃及的一个少数民族 努比亚人。他们操控着游船的行驶方向,还打着手鼓,唱着埃及原生态民歌,给我们助兴。<div>  努比亚人在埃及现有约 22万人,其祖先和古埃及王朝前期的居民属同一类人种,后来因 尼格罗人 迁入而发生种族融合。努比亚人体型高大、古铜色肤色、嘴唇厚,头发乌黑卷曲。使用 努比亚语,多信奉 伊斯兰教,属逊尼派。</div> 上图:游程结束,即将靠岸时,我们看到 船码头 岸上有好多埃及的小孩子,在等着游船靠岸。他们可不是来欢迎我们的,而且准备着要围上来向我们要钱、要笔、要 清凉油 的。哈!<div>  “清凉油”,就是我们国内生产的那种小红铁皮盒子,我们以前叫“万金油”。因为埃及这个地方属于非洲地区,天气比较热,各种小虫也比较多,飞的爬的都有,咬了后人就感觉皮肤痒痒的。我们中国游客带的“清凉油”,涂抹上去,就一点点,效果特别好。所以埃及人看到后,感觉很稀奇,就很喜欢这种小红铁皮盒子。而埃及没有这种东西,买不到的。所以他们都喜欢向我们中国游客讨这个“清凉油”。你送给他一小盒,在国内也不值几个钱,他会很高兴,为你服务起来特别卖力,比送给他小费钱还要高兴,因为你给了钱,他买不到这个东西。所以去埃及旅游,可以多带几小盒“清凉油”,在机场、旅店、饭店 等各个场所,必要时就送给他一盒,方便一点。哈!</div> 在 三角风帆船 上游览 尼罗河 后,我们又乘坐 马车 浏览了 卢克索 市容。<div> 上图:卢克索 市景。<br>  卢克索现在已成为埃及的旅游胜地,一座现代化旅游城市,那里弥漫着一股节日和欢快的气氛,位于市中心的庙宇神殿给卢克索打上了特殊的标记,每年都有几十万游客从世界各地慕名前来。埃及人常说:没有到过卢克索,就不算到过埃及。<br></div> 浏览卢克索乘坐的马车,就像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十八世纪英国的敞篷马车。拉车的马,就是我们常说的阿拉伯马,每匹都有一人多高,四肢修长,毛色或黑或黄。马头上一般都戴有流苏装饰,项下挂着铜铃。车厢是包厢式,可坐二人,和我们上海以前马路上的黄包车差不多。车厢周边多加装饰,蓬顶上挂着五颜六色的小挂件,似乎显得漂亮一点。马车有四个铁车轮,游客坐的包厢下的二个车轮直径有七、八十公分高,车夫座位下的二个稍小一些,见上图。 上图:我 和 夫人 坐在 马车 上,开始浏览 卢克索 城市风光。<div>  我和夫人乘坐的马车,赶车的是一位身材高大魁梧的当地人,穿着埃及的传统服装灰色长袍,马鞭一挥,马蹄哒哒,车子就快跑起来。马儿昂首挺胸,马尾高扬,蹄声轻快,马的项下挂着的铜铃,响着 “叮铃”、“叮铃”的铃声。就像踏着欢快的舞步。车夫高高坐在前面,一声响鞭,清脆悦耳,招惹着路边的行人,纷纷驻足观望。车夫越发得意,挺直脖颈,把马鞭甩得“啪、啪”响,如同将军阅兵一般。<br></div> 上图:我 和 夫人 坐在 马车 上,向大家 招手致意。 上图:三个美女 在 马车上。这马车她们自己赶了,前排拉着缰绳的,是我表妹 小平。要是真能 一路狂奔,那是 真够刺激的了! 上图:我们在马车上,浏览了卢克索市容。<div>  这里是卢克索市的新城,视界开阔起来,繁华的街景,虽没有上海那样的高楼大厦,但大街上有了霓虹灯,墙上有了大幅广告,车来车往,有一点现代城市的形象了。</div> 上图:这里是一个 图书馆 的大门口。 上图:这里马路中央的环岛上,有一座高大的雕塑纪念碑,四周有几只水罐,不知含义如何。 上图:这里是一个宗教活动场所。<div>  埃及的总人口约 800万,几乎是全民信教。伊斯兰教为国教,信徒主要是逊尼派,占总人口的 84%,基督教和其他教信徒约 16%,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div> 上图:马车 经过了 卢克索神庙遗址 的外景地。 上图:在神庙外面的马路边上,一长排 马车 在等待游客。 上图:这是尼罗河畔的风景,河滨沿岸整齐、美观、平整的观光步道和铁栏杆。 上图:这里是一片 高大的 椰枣树。<div>  椰枣树 是一种热带植物,在中东、北非等热带地区为多,我国南方的 福建、广东、广西、云南 等亚热带地区也有。它的果实 椰枣 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元素及果糖 等营养成分,自古以来被人们视为很好的滋补营养食品。在旅游车上,导游带了几盒,我们买了一盒。 </div> 上图:尼罗河畔的树木,造型奇异。 上图:城市马路上的马车,既搭乘外国游客观光赚钱,也搭乘本地居民当出租汽车乘用。 上图:我们的马车经过一条小路,看到一匹马拉着二个轮子的平板车,上面坐着三个埃及本地农民,在马路上与我们擦身而过。 原计划 二十分钟的 马车浏览,结果我们足足兜了四十分钟。<div> 浏览完卢克索市容,中午我们在一家 中餐馆 就餐。餐厅老板也是中国人,一看我们是国内的游客,马上在餐厅里挂上了中国国旗。见上图:<div><div>  有一句话,叫做:如果 开罗 是 北京,那么埃及的 卢克索,就相当于我们中国的 西安。西安的兵马俑,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而卢克索的神庙,大多有三千至四千年的历史。<br><div> (完)</div><div>待续下篇,埃及游记十二:红海。</div></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