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巴尔干之旅~波黑

五洲留痕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尘封的护照又敲上了中国海关的出境章,时间是2024年的4月11日,距离最近那次从中欧回国时的入境章时间已经过去了1500多天!终于,又一次开启出国游的历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海关的漂亮警官对“波黑”这个国家(对中国公民免签)有点懵圈,我只好去塞尔维亚了,顺利敲章。</span></p> <p class="ql-block"> 汉莎的空客340载着我们这个小型团队,从浦东机场飞抵法兰克福机场(当地时间4月11日傍晚6时),空中飞行距离14000公里,耗时近14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俄乌之战硝烟仍然弥漫,航线因此改道,多飞了约2000公里。</p><p class="ql-block"> 在德国落地后还需要转机飞往萨拉热窝市。</p><p class="ql-block"> 几年“虚度”,已年逾70,长途飞行似乎有几分力不从心了。</p><p class="ql-block"> 几年不见(国际长途航班),浦东机场还是掉链子,硬生生的延迟起飞一个小时,给出的理由是“机舱没有准备好”,而前序航班是准时到达的!真为这个门面机场汗颜。</p> <p class="ql-block"> 汉莎的“空客A340-600”客机,在客舱中段设置了一个通向下层的楼梯,将空乘休息室和5个经济舱洗手间集中一块空间中,我是头回见识。</p><p class="ql-block"> 由于浦东机场的起飞延误,直接将我们原本在法兰克福紧张的2个小时的转机时间压缩了50%!飞抵法兰克福机场后停靠T1A区,登机口在B区,疾走~搭乘捷运~安检~登机,真有几分狼狈模样。</p> <p class="ql-block"> 携程的这个小巴尔干之旅行程总共12天,萨进贝出,行程设计较我酝酿多时、请专家设计的私家团行程缩水约1/3,但省心省力方便。回顾行程,可谓是物有所值。</p><p class="ql-block"> 我是首次报名参加进欧洲的旅游团。自2005年第一次在巴黎参加“法比荷卢德旅游”(中国卫生部安排)开始认知欧洲后,退休当年就去了欧洲,后来几乎每年都去(疫情期除外),越游越深越细,全都是朋友自组团,定制的。</p><p class="ql-block"> 一个游历喜悦、圆满的散客旅游团必须具备几个要素:一群趣味相投、三观相近、有识有为的有缘新老朋友;一个优秀的、受到认可的领队(导游);一个比较精致的行程和景点安排,还包括宿食行等,我团一样不缺。</p> <p class="ql-block"> 巴尔干半岛,是一个历史和地理上的名词,指欧洲的东南隅位于亚德里亚海和黑海之间的陆地。</p><p class="ql-block"> 中世纪以来,巴尔干半岛就是东西方争夺的焦点,近代,这里更是成为“火药桶”。历史原因、民族矛盾、宗教冲突、文化差异、边界纠纷、政治分歧等相互影响,盘根错节。</p> <p class="ql-block"> 变迁中的南斯拉夫。</p><p class="ql-block"> 南斯拉夫这个国名有很多个时代的政权更迭,我们这代人最熟悉的是被称为“政治强人”的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p><p class="ql-block"> 在这之前是南斯拉夫王国(1918~1945),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其领土包括今天的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和北马其顿,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拥有1400多万人口。1941年4月,纳粹德国占领南斯拉夫全境。</p><p class="ql-block"> 二战胜利后,由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的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获取政权,取代了原王国。</p><p class="ql-block"> 1991年,铁托去世,南斯拉夫陷入内乱。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北马其顿相继宣布独立,至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联邦彻底解体。除了上述四国独立外,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组成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p><p class="ql-block"> 2006年,黑山从南联盟公投独立。</p><p class="ql-block"> 南斯拉夫这个名字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 由于内战不休,联合国安理会于1992·05·30决定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实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制裁。</p><p class="ql-block"> 前南斯拉夫分成6个主权独立国家,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退步为欧洲最为贫穷国家之一。</p><p class="ql-block"> 而上图中出现了7个国家(地区),就是又爆发了科索沃问题。1998年,南联盟军队进入科索沃,1999年,美国主导的北约对南联盟空袭78天,中国驻南使馆被炸事件就发生在那时。2007年,科索沃自治省宣布独立,美英等国予以承认。</p> <p class="ql-block"> 10年前,曾经自行组团旅游,沿着亚德里亚海,从西西里岛始,至杜布罗夫尼克止,包括了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至今仍记忆着那难忘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上图是那次旅游即将结束时摄于克罗地亚的察尔查特小镇,为了登机前的午餐,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小镇,打10分!</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餐标虽然不高(三道式),然环境舒适,菜品精致,服务更是规范周到,叹服。</p><p class="ql-block"> 这次的小巴尔干旅程走完后,前南地区就差马其顿(主权国家)没有见识了。</p><p class="ql-block"> LH222航班降落在萨拉热窝的Butmir国际机场,系列游记就始于波黑了。游记的线条按行程进行,内容基本围绕所涉国家、城镇、景区景点。</p> <p class="ql-block">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实际上是一个内陆国家,面向亚德里亚海的海岸线仅约20公里,这个地理位置会在后文交待。</p><p class="ql-block"> 这个国家的北部叫波斯尼亚地区,南部是黑塞哥维那地区,两个地区合并起来就组成了这个国家的名字。面积51126平方公里(约半个浙江省),人口约353万(2016年),首都萨拉热窝。波黑多山,国土的中央是阿尔卑斯山脉,海拔2000多米的山峰连绵不断。</p> <p class="ql-block"> 当地时间(与上海时差6个小时)夜晚10点45分,降落在萨拉热窝布特米尔国际机场(Butmir),进关顺利。</p><p class="ql-block"> 入住的“国会山酒店”就在机场附近。进入整洁的标房洗漱完毕躺平在卧床时,已经是次日的零时30分了,从锁门离家起已经过去了24小时+,对自己说一声“辛苦了”。</p><p class="ql-block"> 在法兰克福机场转机时间相当紧张,同行朋友的一件行李“失踪了”,经多方不断催办后才得知“它去了维也纳,又回到了萨拉热窝”,此时团队已经进入阿尔巴尼亚了,于是,这个行李就不参加旅游了,直接回了上海。</p> <p class="ql-block"> 酒店餐厅之一。</p><p class="ql-block"> 容我评价:贴着五颗星的这家酒店,自助早餐不错滴,品种胜于口味,疲惫的中国胃得以美食的安抚。</p> <p class="ql-block"> 波黑首都萨拉热窝是一座充满多元异域风情的城市,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当代波黑战争以及著名电影而闻名于世。其神秘的面纱和迷人的风光吸引了无数人为之向往。尤其是漫步在古城,仿佛走入了电影里的历史场景,熟悉的清真寺、沧桑的小街巷,处处诉说着往日刻骨铭心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今日萨拉热窝面积142平方公里,分为老城区、中心城、新城和新萨拉热窝共4个行政区,其中的老城区尤为游客所喜爱。</p><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一个“有文化,有历史”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上午9点,开始游览这座城市。</p><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建在河谷地带,呈东西走向的狭窄地形。环绕城市的是狄那里克(Dinaric)山脉的5座山峰,其中4座曾是1984年冬奥会的比赛场地(海拔2000米左右)。从举办奥运而论,萨拉热窝比北京早了近40年,仅此可见当年南斯拉夫的综合实力非同一般。</p><p class="ql-block"> 机场在城市西部,我们的旅游大巴(50座实载22人)奔驰在“波斯尼亚之龙大街”,几公里之外就是老城区了。</p><p class="ql-block"> 大街中央是双向的有轨电车轨道,行驶着新旧反差极大、身披各色“外衣”的电车,但千万别小瞧了它,欧洲第一条全日制有轨电车1885年在萨拉热窝率先起用的。</p> <p class="ql-block"> 由西向东穿过新城区。</p><p class="ql-block"> 新城区为20世纪70-80年代南斯拉夫时期兴建,是东方现代化建筑及鳞次栉比的住宅楼。这个区域在波黑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目前已基本修复。</p> <p class="ql-block"> 大街北侧出现了著名的“黄房子”。这是一栋颜色鲜艳的“丑陋大楼”,却是网红打卡点。</p><p class="ql-block"> 波黑内战时,大楼是各国战地记者的据点(受联合国保护),从这里传出去无数照片和新闻。再早些,楼房是萨拉热窝1984年冬奥会的办公楼。</p><p class="ql-block"> 而大楼前这条连接机场的“波斯尼亚之龙大街”在内战时是萨拉热窝军人和民众的运输线、生命线,围城的塞族军队在山上,狙击手终日瞄准射击路过的军民,一颗颗子弹夺走了许多许多无辜的生命,“阻击手大街”臭名远扬。</p><p class="ql-block"> “黄房子”如今是假日酒店。据说生意很好。</p><p class="ql-block"> 而在大楼周边,一栋栋现代化楼房拔地而起,整个萨拉热窝已经渐渐复苏。</p> <p class="ql-block"> 在阻击手大街两侧的楼宇外墙上,在萨拉热窝很多很多建筑物的外墙上,至今仍然残留着无数大小弹孔,政府也不予修缮,似乎是一种醒目的警示,也在告诫人们远离战争,也许还有另一个原因,没有钱。</p><p class="ql-block"> 朋友们戏称,“弹孔之旅”到波黑,“碉堡之旅”在阿尔巴尼亚。</p> <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有着几百处这样的“血色玫瑰”,那是战争中炮弹落地炸出的弹坑。</p><p class="ql-block"> 据说城市的某些个冷僻之处可能还埋藏着会爆炸的地雷。</p><p class="ql-block"> 3年多的萨拉热窝围城战是波黑内战的一部分,是现代战争史上最长的围城战役。</p><p class="ql-block"> 这座城市曾经遍体鳞伤,而这一切缘起上世纪90年代的波黑战争。</p><p class="ql-block"> 1991年6月起,前南斯拉夫开始解体。波黑穆斯林、塞族和克罗地亚族等三个主要民族就波黑前途发生严重分歧,矛盾骤然激化,导致战争爆发。从1992年4月至1995年12月,波黑共和国军、塞族共和国军、克罗地亚军卷入内战,成为二战后在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三方互有胜负,数年后,塞族共和国总统卡拉季奇,南联盟总统米洛什维奇被移交海牙国际法庭。</p> <p class="ql-block"> 老城区,地处城市东部,南边是米利雅茨河北岸大道西向东,北边大街自东向西,均为单向行驶。</p><p class="ql-block"> 经过了车窗右边米河南岸经的美术学院,国王清真寺等。</p><p class="ql-block"> 这个美术学院怎么看也像一座教堂,没错,它原来就是一座建于1899年的教堂,1981年修复翻新后成为美术学院的。</p> <p class="ql-block"> 老城地域仅几平方公里范围,好像很少有大巴可以停留的场地。仅在市政厅东部有块可以停几辆大巴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团队下车之地在米利雅茨河南岸,环顾四周,西是市政厅及河桥,南是居住区,东是高地,坡上是“黄堡”,北部也是民居等。</p> <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旧市政厅坐落在米里雅茨河边,一幢醒目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它是奥匈帝国占领萨拉热窝时期建造的最富丽堂皇的城市建筑,始建于1892年,它融入了新古典主义和安达卢西亚风格,被称为伪摩尔风格。是摩洛哥和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常见的建筑式样。</p><p class="ql-block"> 曾经是市政府所在地,二战后成为波黑国立大学图书馆,波黑战争期间被炮弹击中,损失惨重,1996年开始重建,2014年正式对社会开放。</p> <p class="ql-block"> 门廊穹顶。</p> <p class="ql-block"> 壮观的室内构造和色彩。</p> <p class="ql-block"> 老市政厅(国家图书馆)东边是萨拉热窝有轨电车180度调头的弯道,电车及其它允许行驶的车辆沿“穆斯塔法教士街”往西,经过老城区北缘,到火炬之门(烈士纪念碑)接“铁托元帅街”,再往西就是新城区了。这条主街我们车游了二次,一次是中午到机场附近开发区的“长城大酒店”吃中式团餐,然后再走河边回到老城区,再次是结束当天行程后回酒店(包括又到长城晚餐)。</p><p class="ql-block"> 照片是下午在黄堡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 市政厅东南角的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桥南景象。</p> <p class="ql-block"> 桥南岸是小有名气的“恚恨之家”,目前是一家餐厅,吃饭听故事是最大的卖点。据说当年奥匈帝国当局看好今天的市政厅位置的土地建楼,要把地块上的居民搬迁出去,都给了经济补偿,但有一家除了补偿外还要政府把他的房屋一砖一瓦一木地迁移到河对岸,而政府居然同意了,于是这间民宅的搬迁成为了萨拉热窝的奇闻轶事。</p><p class="ql-block"> 在米利雅茨河南岸正面参观了市政厅后,沿着岸边往西去拉丁桥。</p> <p class="ql-block"> 贴一张网络照片来熟悉一下米利雅茨河。它是波黑的主要河流波斯尼亚河的支流。</p><p class="ql-block"> 由东向西流淌的萨拉热窝母亲河,养育着萨拉热窝人民。从下往上,最下面是市政厅桥,第三座是国王桥,第四座就是拉丁桥。</p><p class="ql-block"> 拉丁桥的中间2个桥墩上有圆孔。</p> <p class="ql-block"> 沿着米里雅茨河行走,很快就看到了拉丁桥。</p><p class="ql-block"> 这座桥最早是木结构的,在洪水中被毁损,1798年重建。</p><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这个城市原本并不出众,因为</p><p class="ql-block">1914年6月28日拉丁桥北逸的那几声枪响,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从那时起,萨拉热窝~拉丁桥~火药桶…等诸多名头永远的嵌入了历史史册。</p> <p class="ql-block"> 米里雅茨河上曾经有n座桥,现存10座,而有4个桥墩、3个桥孔、外形普普通通的拉丁桥绝对网红。</p><p class="ql-block"> 桥北红房子是萨拉热窝1878~1918博物馆,那是奥匈帝国统治的40年历史。在这40年中,萨拉热窝的现代化成就甚至超越了奥斯曼帝国400多年的统治。</p><p class="ql-block"> 1878年后,萨拉热窝成为奥匈帝国波斯尼亚首府,城市内盖起了政府大楼、军事营房、法院、监狱及商业街道,修建了铁路,引进了电灯和电车,增添了剧院、博物馆、公园和旅馆等一大批功能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历史博物馆当年是一家咖啡店,19岁的普林西普坐在店里喝着咖啡,等待着刺杀王储的那一刻。而在后人传世的故事中,种种“计划变更”或者说是“阴差阳错”铸就了拉丁桥事件。</p><p class="ql-block"> 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因结核病于1918年死于监狱中,时年24岁。</p><p class="ql-block"> 南斯拉夫时代将此桥命名为“普林西普桥”作为纪念,前南解体后恢复拉丁桥的名字。而开枪的普林西普究竟是“英雄”还是“灾星”?已经争论了100多年。</p> <p class="ql-block"> 110年前的那一天,奥匈帝国王储费尔南迪大公和妻子访问波斯尼亚,在拉丁桥北逸遇刺而死。</p><p class="ql-block"> 当年普林西普开枪的位置永远刻在了这里。曾经,脚印旁边是仿制的大公夫妇的座车,如今已不见踪影。</p><p class="ql-block"> 刺杀事件导致奥匈帝国决定向塞尔维亚开战,宣战后一星期内奥匈帝国的盟友德国、塞尔维亚的盟友俄罗斯,以及俄罗斯的盟友法国英国等纷纷加入战争,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那时起,萨拉热窝成为了全世界知名城市。</p> <p class="ql-block"> 桥头纪念牌。</p> <p class="ql-block"> 用两张照片讲一个故事:这是奥地利温泉小镇巴德伊舍(Bodischl)的皇室夏宫,皇帝弗兰茨·约瑟夫皇后茜茜公主最喜爱的家。我参观约瑟夫卧室时聆听了“宣战”的史料:约瑟夫的妻子(茜茜公主被刺)、弟弟卡尔·路德维希(死于意外感染)、儿子鲁道夫王子(殉情而死)等先后离世,孤独的老皇帝在听到唯一的继承人侄子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人刺杀后愤怒不已,身心接近崩溃,就是在这个夏宫的书房中签署了宣战书,时年84岁,2年后驾崩于维也纳。</p><p class="ql-block"> 照片拍摄于2016年。</p> <p class="ql-block"> 老城区的地图,这个地区是游客的主要观光区域,繁华胜地。</p><p class="ql-block"> 土耳其城堡、清真寺、泉水塔、石板路的老街、密集的咖啡馆、小餐厅、小商铺、琳琅满目的工艺品等等都是老城区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征服了巴尔干并在此统治了400余年。奥斯曼统治者修建了清真寺、封闭式的市场、公共浴室、客栈、总督府等,萨拉热窝迅速成为波斯尼亚地区最大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后来,奥匈帝国打败了奥斯曼,征服了波黑,萨拉热窝成为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行政中心。</p> <p class="ql-block"> 费尔哈蒂亚步行街,街道笔真、宽阔,两边的楼房厚重高大,临街的商店、餐厅,还有银行等,都充满现代气息。</p> <p class="ql-block"> 街头的西欧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 费尔哈持·帕夏清真寺,曾经是16世纪波黑地区最雄伟的伊斯兰建筑之一,重建后的现状。</p><p class="ql-block"> 从圣心大教堂向老城广场方向,将到“分界线时”,步行街的右侧就是帕夏清真寺,小花园里有许多墓碑,清真寺围栏外边都是咖啡座,很好认。</p> <p class="ql-block"> 如今,古街巷的石板路上,各民族的男女老少川流不息。而历史已走过千年。</p> <p class="ql-block"> 一道隐形的“柏林墙”还是存在的,只是外国人没能感受到而已。</p><p class="ql-block"> 老城西边与中心城区的交界处,有醒目的“分界线”!东为奥斯曼,西是奥匈。等你脚踏这条线再观察东西的建筑、街景,差异不是一点点。东方,是清真寺、小商店、老巴扎开始的地方;西边,费尔哈特大街的西方建筑群。而波黑·萨拉热窝的波斯尼亚穆族人本来就是斯拉夫人南支的后裔,是基督教中的一个教派,只是在奥斯曼统治下皈依了伊斯兰教。因此从人种的外形上我们根本区分不一,但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穿着打扮等方面是可分辨的。</p> <p class="ql-block"> 在波黑、在萨拉热窝等很多地方,其实存在着一条外国人看不到的“分界线”的,波斯尼亚人、克族和塞族间的交往并不密切。</p><p class="ql-block"> 政府和议会等的首脑也是波黑联邦和塞族共和国这两个政治实体和三个总统轮流坐庄。</p><p class="ql-block"> 究其根源,塞族和克族都是7世纪自东欧平原南下的斯拉夫人的南支(南斯拉夫),因受到当时在巴尔干半岛争夺势力呈拉锯状态中的法兰克帝国和拜占庭帝国的影响与统治,并接受了不同帝国文化的浸染,逐渐分化为克族(信奉罗马天主教)和塞族(信奉东正教)这两个最大族群,他们的老祖宗是同一个人。信仰上的分歧使“同文同种”的两族成为“世仇”。</p> <p class="ql-block"> 典型的富有穆斯林生活风貌的老房子,与附近的老屋博物馆很相象。路过时觉得这间屋子蛮有味道的,就拍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上图源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图中有废墟、市场(图中部有深色屋顶的长条形建筑)、大清真寺、钟楼、犹太人会堂等。左为西右向东,下文中再一一贴图分解。</p> <p class="ql-block"> 目光越过废墟,望见高耸的贝格清真寺的宣礼塔、隔壁的钟楼。</p> <p class="ql-block"> 格兹·胡色雷·贝格交易市场,也就是“巴扎”,南北长109米的条形建筑夹在废墟和街道中间。</p><p class="ql-block"> 16世纪时是老城的全盛时期,这个仅次于伊斯坦布尔的国际贸易城密布着上万家商贸店铺,拥有100多个清真寺,有室内大巴扎、公众浴场、图书馆、学校…</p> <p class="ql-block"> 这座交易市场的设计师是拉古萨的匠人,由格·胡·贝建造,建于1542~1543年。</p><p class="ql-block"> 格兹·胡色雷·贝格(Gazi Husrev Beg)是奥斯曼帝国的总督(波斯尼亚的第二任长官)。</p> <p class="ql-block"> 交易市场大门。</p> <p class="ql-block"> 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又被称为大清真寺。是格·胡·贝于1531年建造的清真寺,奥斯曼建筑的代表作。据说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电能的清真寺。</p><p class="ql-block"> 这座宏伟的清真寺在波黑战争中遭到破坏,1996年开始修复,已经恢复了原貌。</p> <p class="ql-block"> 清真寺45米高的宣礼塔是老城的天际线,在黄堡拍摄的照片中清晰的找到了宣礼塔、钟楼。它还拥有一个图书馆、一个神学院和一座公墓。纯白的色调、宽敞的庭院、五拱的门廊、精美的拱门、五个圆顶、几十个窗户等完美地组成阻隔纷扰的祈祷圣殿。</p><p class="ql-block"> 清真寺的设计师是米马尔·希南,奥斯曼帝国最著名的设计师。还记得伊斯坦布尔苏莱曼清真寺吗?地处金角湾的那座最美清真寺,也是希南设计的。</p><p class="ql-block"> 格兹·胡色雷·贝格本人就葬在庭院里。</p> <p class="ql-block"> 彰显尊贵的大门上镶刻着马赛克和伊斯兰书法。大门紧闭着,无缘见识祷告厅。</p> <p class="ql-block"> 正面是4根圆柱撑起的5个圆拱。</p> <p class="ql-block"> 庭院中的净水亭,泉水叮咚。</p> <p class="ql-block"> 一路之隔的钟楼,高30米,建于16世纪。</p> <p class="ql-block"> 从钟楼拍摄的老游击队员谢德遭德军击中倒地的电影场景。</p> <p class="ql-block"> 如今是爱国主义教育现场。</p> <p class="ql-block"> 贝格清真寺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 清真寺陵墓。</p><p class="ql-block"> 有许多波斯尼亚领导人、政治家、改革者、学者、诗人等埋葬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钟楼。</p><p class="ql-block"> 看到清真寺、钟楼、老街,就想起了瓦尔特、钟表匠谢德…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画面油然而生:钟表匠遭德军伏击中弹身亡,就倒在这个清真寺的院子里;赶来救人的瓦尔特在钟楼上向德军开火…</p><p class="ql-block"> 耳边,响起这部电影的主题曲,是那么熟悉。在文化生活匮乏的上世纪70年代,一部喜欢的电影可以看上N遍的,此生难忘了。</p> <p class="ql-block"> 钟塔上保存着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保存太阴时间的公共时针(La Turk),每天日落时分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指示教徒日常祷告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 离开贝格清真寺,走向老城广场。</p> <p class="ql-block"> 清真寺一侧的格兹·胡色雷·贝格伊斯兰学校。</p> <p class="ql-block"> 有着6个圆穹顶的布鲁萨贝齐斯坦博物馆。建干1551年。</p> <p class="ql-block"> 恰尔希伊斯卡清真寺(Cansijska Dzamija。在铜匠街西南。</p> <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老城叫巴什恰尔希亚(Bascarsija),土耳其语就是“主要市场”的意思,最早形成于15世纪中后期。</p><p class="ql-block"> 当你身处这个古老的“城中之城”去观察它、感受它的时候,你会想到它像什么呢?想想曾经走过的那些个伊斯兰、阿拉伯、奥斯曼世界,又像又非像,其实,这里就是波黑的“巴什恰尔希亚”!</p> <p class="ql-block"> 始建于1489年的铜匠街,几百年来以制作铜器闻名,叮叮当当的敲打声至今不绝,一家紧挨一家的小铺子(加工场)经营着同一大类的金属用具,精工细作,琳琅满目,不写了,自己去看吧。</p> <p class="ql-block"> 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画面:钟表匠谢德走过铜匠街前去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在院子里拔枪射杀了叛徒,随后被埋伏的德军射杀,倒在了清真寺院子里,赶到这里的瓦尔特占领钟楼后居高临下扫射德军…,记忆犹新啊。</p> <p class="ql-block"> 最最网红的是这家,因为电影的强大的影响力,走过这里的中国同胞没有不驻足的,已经严重干扰了老板的工作,如今,如果与老板寒暄或进屋参观,敬请消费(金额不限),请看上图文字。</p> <p class="ql-block"> 狭窄的店铺,同样狭窄的楼梯,代代传承的匠人们,为萨拉热窝的历史进程“打出一片天地”。</p> <p class="ql-block"> 不远就看到了这个八角形亭子:Sebiji(含义是“建在水流经过地方的建筑”),一个具有独特形状的喷泉。这是建于1891年的泉水站,供伊斯兰信徒净身和饮用。水亭原为大理石制作,波黑战争中被击毁,重建后改为木质构造了。</p><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供水亭上部是绿色圆形穹顶,整个造型还是土耳其风格。在攻略中它有多个名字:(塞比利)、喷泉亭、泉水站…。萨拉热窝有丰富的泉水资源。</p><p class="ql-block"> 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大多建有净身用的洗浴池、水站。老城曾经有百多座清真寺,泉水站遍布。</p> <p class="ql-block"> 这个饮水站,建立在老找广场(亦称鸽子广场)中央,是地标,也是老城区人最多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小广场也是电影的拍摄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广场及其附近区域叫做“巴希恰尔西亚(工匠街)”。</p><p class="ql-block"> 这个区域当年是萨拉热窝旧市区的主大街,是在16世纪采用奥斯曼风格建造的商业区。</p> <p class="ql-block"> 小铺子陈列的商品,从奥斯曼铜器到现代球衣,古老而多源的文化在方寸之间可以感受到。</p> <p class="ql-block"> 小巷小街组成了土耳其风情的老城区,鹅卵石路面早已被磨的十分光滑,并排的红砖瓦旧房屋弥漫着中世纪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信步而行,其乐无穷。</p><p class="ql-block"> 特产店里琳琅满目的成套咖啡用具、水壶茶具、餐具,以及陶瓷器皿,式样、价格相当诱人;珠宝手饰等金银细软样式独特;传统的茶店、咖啡馆、小餐馆随手可得。</p> <p class="ql-block">  小街小巷构成了谜宫,却丝毫不担心会迷路,虽然复杂但范围有限,走走拐拐就是走错了回头就是。</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上外国人多,小巷里本地人多,咖啡的香气迷人、水烟的雾气迷蒙、烹调的孜然味道…五味杂陈、五花八门。</p> <p class="ql-block"> 袁导拍的。</p><p class="ql-block"> 团友们自由活动,在老城广场四周寻一家心仪的咖啡店,点一杯正宗的土耳其咖啡,慢悠悠的品尝着,眼光扫描着广场上熙熙攘攘的人流、漫天飞翔或踱步觅食的鸽群、各式着装的男女老幼,享受着巴尔干的阳光,虽然有点热,还需要来一个冰淇淋降降温,时光里的岁月,美好!</p> <p class="ql-block"> 炮弹壳打造的,卖了几十年了,似乎原材料源源不断,那场战争,究竟落下了多少炮弹?</p> <p class="ql-block"> 老城广场北边,狭窄的机动车单行道,东向西行。</p><p class="ql-block"> 巴斯卡斯加清真寺就在画面中。建于1528年之前。</p><p class="ql-block"> 该地区迄今唯一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单穹顶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 在泉水塔可以望见这个路口,穿过电车行驶的马路,从这里可以前往黄堡,是上山的台阶路。</p> <p class="ql-block"> 米里雅茨河南岸相对冷清。拉丁桥东侧是国王大桥,桥南是苏莱曼大帝下令建筑的国王清真寺(皇家清真寺),也是一座标志性清真寺和奥斯曼风格地标。</p><p class="ql-block"> 国王清真寺西侧是萨拉热窝犹太会堂,再往西是艺术学院。</p> <p class="ql-block"> 古老的皇家清真寺(即国王清真寺),庄严肃穆。</p><p class="ql-block"> 这是波黑最古老的清真寺,奥斯曼帝国征服波斯尼亚后第一座建造的清真寺。历经风风雨雨500多年几经战火毁坏,数次重建,雄风不减。在波黑战争前这里是巴尔干地区伊斯兰文献最重要的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 黄堡。</p><p class="ql-block"> 是特雷贝维奇(Trebevic)山的一个小坡。</p> <p class="ql-block"> 黄堡的高处是白堡,目前依然是军事基地,游客不得访问。</p><p class="ql-block"> 在老城走动,经常可以远远望见山上的白堡。</p> <p class="ql-block"> 旧时萨拉热窝的城防系统中有五座城堡(军事要塞),建于1729年的黄堡是其中之一,因其所用石材呈现黄色故名。黄堡所在的东部高地是俯瞰萨拉热窝全城的打卡点和观赏日落的最佳平台。</p><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的平均海拔约为500米,黄堡高于城区仅不足百米,然视野已极佳。</p><p class="ql-block"> 从市政厅东侧的平坦坡路上山,全程约500米,经过2个发卡弯,就到了。或者从老城鸽子广场往北经台阶路(经过大片墓地)也较容易到达黄堡。大巴不能上山,没有可以调头的位置,我们只好“爬山”了。</p><p class="ql-block"> 黄堡是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片头拍摄地。</p> <p class="ql-block"> 电影中摘取的场景,踞高临下,俯瞰萨拉热窝。很多朋友熟悉的。</p> <p class="ql-block"> 谷地中的萨拉热窝市,这么美丽,却饱经战火。</p><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建于1263年,目前人口约40万。而老城区的繁华街景绝对与全城40万人、人均月收入约500~700€的统计数据相背。</p> <p class="ql-block"> 山坡上的房子白墙红瓦,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赏心悦目。清真寺的宣礼塔和教堂的尖顶格外突出。</p> <p class="ql-block"> 半城房屋半城坟墓!留心观察会发现墓碑上的逝世日期多在上世纪90年代。战争,导致了人间悲剧和城市奇观。</p> <p class="ql-block"> 她,就这样站立了很长时间,我离开时还是这样。在想什么呢?答案应该在这座城市中。</p> <p class="ql-block"> 黄堡日落。</p><p class="ql-block"> 网络图源。</p> <p class="ql-block"> 这里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能在一条街上看到天主教堂、东正教堂、犹太教堂和清真寺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东西文化的交会点,天主教、塞族东正教以及伊斯兰教等都在这里融合发展。</p><p class="ql-block"> 这里文化上的冲突持续存在经常引发战乱,充斥着种族、宗教、冲突、战争,历史不堪回首。被称为“欧洲的耶路撒冷”。</p> <p class="ql-block"> 与老城区无缝连结的中心城区分布着萨拉热窝最有名的天主教教堂、塞尔维亚东正教堂、犹太会堂,而老城区以清真寺最多、最高(宣礼塔)。</p> <p class="ql-block"> 在萨拉热窝,民族、宗教和城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重要的载体就是清真寺和教堂。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最为醒目的是那些由宣礼塔和圆顶建筑构成的清真寺,色彩明快的东正教堂和尖顶刺入云霄的天主教堂,犹太教堂低调地躲在拥挤的建筑物中间。</p><p class="ql-block"> 196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伊沃·安德里奇有这样一段经典的描述:“在夜晚的萨拉热窝,天主教大教堂的钟声坚定而洪亮地敲响了两点,一分钟之后你会听见东正教堂的钟声,再过一会儿贝格清真寺的钟敲响了十一下。犹太人没有报时的钟声,只有上帝才知道他们那里究竟是几点钟”。安德里奇是波黑作家,童年在维舍格勒生活。</p> <p class="ql-block"> 东正教的圣母诞生大教堂建于1863~1868年间,离圣心教堂不远,在一个小花园旁边。正面是元宝顶的主塔以及其它5个圆顶组成,墙体是明亮的浅黄色,线条明快。</p> <p class="ql-block"> 街心小花园,距离米利雅茨河约百十米,总有那么一帮波黑大爷在花园里对奕巨大的国际象棋。</p> <p class="ql-block"> 圣心教堂,是波黑最大的天主教堂,建于1889年,新哥特式风格的双塔是其标志。</p><p class="ql-block"> 屋顶和塔尖呈黑绿色,墙体采用淡雅的浅灰色。</p> <p class="ql-block"> 大巴从老城返回酒店的单行道。</p> <p class="ql-block"> 小巷道。</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张老城区的照片,隔着车窗玻璃拍下的。告别留念。</p> <p class="ql-block"> “圣火之门”,烈士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攻略上介绍,圣火背后是“阿瓦兹纽塔”大楼,是《波黑每日之声报》总部,高176米,36层有一个顶部观景台,买门票可上去观赏市容,是俯瞰萨拉热窝全貌的不二之选。</p><p class="ql-block"> 我们只顾在老城喝咖啡休闲观人,没有来打卡。</p><p class="ql-block"> 门票1马克。</p> <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美食“切巴契契”(Cevapcici),半圆形的烤饼中裹着5~15根小肉条。</p> <p class="ql-block"> 出游第3天(4月13日)。</p><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莫斯塔尔,约130公里,行驶约2个半小时。</p><p class="ql-block"> 一路听讲(袁导的功夫)、观景、看电影(应景的老片),又迎来了“加餐”:参观亚布拉尼察大桥遗址。</p> <p class="ql-block"> 亚布拉尼察大桥遗址</p><p class="ql-block">​ 袁导特意安排在亚布拉尼察小镇停留,指引我们看断桥,凭吊二战遗址。</p><p class="ql-block">​ 南斯拉夫著名影片《内雷特瓦河战役》,讲述铁托领导下的游击队与德军奋勇作战,炸毁大桥、斗智斗勇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亚布拉尼察大桥一截斜搭在河岸,另一截静卧在河水中,对面是火车头和一节车厢。草坪广场一侧是遗迹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现在看到的是一幅幅美景,包括漂亮的小镇,当年可是生死攸关的鏖战之地。</p> <p class="ql-block"> 11点半停在“乡村餐厅”午餐:蘑菇鸡丝浓汤·蔬菜色拉·烤羊排·甜品,相当好。午后1时许抵达莫斯塔尔老城西部的停车场,步行数百米到达老桥西岸。</p><p class="ql-block"> 莫斯塔尔,建于15世纪,目前约有十几万人居住,还是3个民族的同城之地,以波斯尼亚穆斯林和克族为主,塞族人口较少。</p><p class="ql-block"> 亚德里亚盆地东部最大的河流内雷特瓦河穿城而过。</p> <p class="ql-block"> 莫斯塔尔简图,图右是北,图上为西,北方为上游。</p><p class="ql-block"> 城市被内雷特瓦河分隔两边,东侧是穆斯林居住区,西侧是克罗地亚人居住区,两个民族分开聚居,相互之间基本上没有交往。游客到此则不必介意,也无需敏感。</p><p class="ql-block"> 河东的穆斯林居住区建筑更绸密,商业繁华,重要的清真寺等都集中在这里,攻略和游记中的Old Bazar Kujundziluk就是这一区域。</p> <p class="ql-block"> 这座桥的出镜率相当高,当仁不让成了波黑旅游的第一网红打卡点。</p><p class="ql-block"> 它的大名是斯塔里·莫斯特,而人们更习惯称它为莫斯塔尔老桥。</p><p class="ql-block"> 它架设在流经市中心的内雷特瓦河上,是奥斯曼王朝时期建造的拱形石桥。</p><p class="ql-block"> 在波斯尼亚语中,莫斯塔尔是“桥的守护者”的意思。正如城市名字一样,莫斯塔尔是以这座桥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这座桥也成为莫斯塔尔的城市象征。</p><p class="ql-block"> 如今,老桥及附近街区早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16世纪的波斯尼亚的古扑风情和艺术风格吸引着游客们纷至沓来。</p><p class="ql-block"> 网络照片。左东右西。</p> <p class="ql-block"> 莫斯塔尔是15~16世纪在奥斯曼王朝统治时期发展起来的,也曾经是奥斯曼帝国在黑塞哥维亚的统治首府。</p><p class="ql-block"> 老桥地区融合了前土耳其、东土耳其、地中海和西欧的建筑风格,是一个典型的多文化城市区。重建后的老石桥和莫斯塔尔老城是协调和平、国际合作的象征,也是不同文化、种族和宗教社会之间和睦相处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先贴上几张从不同机位拍摄的老桥。</p> <p class="ql-block"> 在西岸、桥的上游餐厅拍摄。</p><p class="ql-block"> 古老的石桥始建于1566年,毁于1993年,2004年重建成功。</p><p class="ql-block"> 长27米,宽4.55米,桥拱最高处距水面20米。</p> <p class="ql-block"> 在东岸清真寺拍摄。</p> <p class="ql-block"> 在西岸、老桥下游拍摄。</p> <p class="ql-block"> 在桥面拍上游方向。</p> <p class="ql-block"> 在桥上拍下游方向。</p> <p class="ql-block"> 经过右手侧的小石桥和清真寺,就快到桥头区域了。</p> <p class="ql-block"> 穿过西岸餐厅,赶快去抓拍,很快就被哄了出来,有趣。这么多人进入局促之境,又不消费者就不得停留。</p> <p class="ql-block"> 桥西桥头堡。</p> <p class="ql-block"> 走在老桥上。不敢走中间,在两边扶着桥栏走,脚下的石头太滑了。都是用当地的石头建筑的,拱的内弧面大量不规则的变形而导致了目前的模样。虽然修复重建至今仅约20年,但桥面石块已经被亿万双脚踩踏得滑似镜面,领教了。</p><p class="ql-block"> 照片没能拍出坡度,蹲不下去,还是因为太滑了,跌一跤不得了。</p> <p class="ql-block"> 像这样的步伐,我走不了。</p> <p class="ql-block"> 在桥上,从北到南横跨4米(桥面),据高临下观赏上下游两岸老城风貌。斯塔里·莫斯特桥两岸、周边,有许多位置、氛围不错的餐厅。周围的建筑都是以石头为主体筑就,河卵石砌筑的古街道有很多土特产店。</p> <p class="ql-block"> 桥下深蓝色的内雷特瓦河水流淌,蔚蓝的天空下远山近水清新迷人,葱绿的林木簇拥着红瓦灰塔…。</p> <p class="ql-block"> 科斯基·梅夫梅特·帕夏清真寺(Koski Mehmed Pasina Dzamija),建于1618年。</p> <p class="ql-block"> 下游西岸的梯形岸台,观看跳水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场景一般在每年的7、8月间上演,我们没能亲眼目睹,就看看网络图片过过瘾喽。</p><p class="ql-block"> 接受了专门培训、具有“执照”的小伙子们先是在桥栏上“拗造型”聚人气收赞助,收入达标后从桥上一跃而下,展示出草根的英姿。</p> <p class="ql-block"> 新建了一个跳台。</p> <p class="ql-block"> 老桥及周围的建筑都是以石头为材筑成,历经几个世纪不腐不倒。</p> <p class="ql-block"> 一家连一家的河畔餐厅、咖啡店,一边贴着陡峭的山崖,另一边脚下就是潺潺流水,咖啡+美食+淙淙水声+阳光,享受平静一刻,旅者,快哉。</p> <p class="ql-block"> 桥的两端分别建有塔楼(桥头堡)。</p><p class="ql-block"> 登上塔楼,可以从正上方俯瞰石桥。</p><p class="ql-block"> 东岸塔楼被用作“斯塔里·莫斯特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东岸老街。</p><p class="ql-block"> 古老而原汁原味的民居在清真寺高高的宣礼塔衬托下充满浓郁的奥斯曼风韵,犹如来到土耳其小镇。</p> <p class="ql-block"> 河卵石铺就的古街,也是相当滑溜,但是没有了坡度,小心行走没有问题。</p> <p class="ql-block"> 在科斯基·穆罕默德·帕夏清真寺庭院西边拍摄老桥(北面),是预先拟定的攻略。</p><p class="ql-block"> 清真寺庭院里有六角形的洗手池和陵墓。</p><p class="ql-block"> 这个清真寺建于1618年。</p><p class="ql-block"> 以往的攻略·游记中,这个清真寺的临河庭院是拍摄老桥的最佳选位,我径直走进庭院直奔河边,才按下一次快门就被劝阻了,原来我已经“误入禁区”。再观察才知晓,如今参观祷告厅、进临河平台、如厕等都是收费的,包括单票或联票。唉,万物通涨啦。</p><p class="ql-block"> 结果,只留下了一张匆匆拍下的照片,还好,还能用。</p> <p class="ql-block"> 再往北走是Karadoz Begova(卡拉焦兹·贝戈瓦)清真寺,建于1557年,是这个地区最重要最神圣的伊斯兰建筑。</p><p class="ql-block"> 进入寺内也可以欣赏老桥和内雷特瓦河的风景,估计也是禁拍了,没去。</p><p class="ql-block"> 它在帕夏清真寺的北面。</p> <p class="ql-block"> 贝戈瓦清真寺斜对过的“土耳其之家”是17世纪的奥斯曼风格的民居,老城景点之一,也没去成。</p> <p class="ql-block"> 奥斯曼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伊斯兰教和欧洲的艺术,成为了当时世界上一流的建筑流派。在伊斯坦布尔游览时认知深刻,此次小巴尔干行程中每天遇见。</p><p class="ql-block"> 奥斯曼帝国灭了东罗马帝国,但仍以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所以奥斯曼帝国的皇帝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及伊斯兰文化,因而东西文明得以统合,而且该帝国处于东西文明交汇处,掌控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六个世纪之久,期间多次实行伊斯兰化与现代化改革,影响力巨大。</p> <p class="ql-block"> 奥斯曼风格的古城,占据着河岸,布局紧凑,随处皆风景。铜匠铺、服饰店、小画廊、咖啡店、礼品店、小饭店…</p> <p class="ql-block"> 回到桥头。</p> <p class="ql-block"> 这座看似普通的石桥之所以网红,在于其悠久的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 石桥于1566年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建造的,耗时9年,竣工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宽的人工建造的拱桥,没有使用桥墩,而是采用拱形结构将两岸连接起来,不仅外观漂亮,更体现了当时建筑水平的高超。其有关技术问题至今仍是一个谜。</p><p class="ql-block"> 1993年11月,在波黑战火中石桥被损毁,200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助下得以按原貌修复。莫斯塔尔人从河中打捞起来的部分老桥残骸又重新回归了原有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巴尔干半岛处处浸染着奥斯曼的历史气息,那就简述其一二。</p><p class="ql-block"> 奥斯曼帝国(1299年~1923年),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国,因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而得名,统治者为起源于中亚突厥游牧部落的奧斯曼人,强盛后定都伊斯坦布尔。</p><p class="ql-block"> 在16世纪和17世纪,奥斯曼帝国达到巅峰时期,领土范围横跨欧亚非三大陆,包括了今天的中东、北非、巴尔干半岛等地区,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力亦达顶峰。</p><p class="ql-block"> 19世纪以后,这个帝国走上瓦解之路,衰败很快,直至1920年土耳其国父凯末尔上台执政。</p> <p class="ql-block"> 再见,莫斯塔尔。贴一张漂亮的网络片。</p><p class="ql-block"> 下站,特雷比涅。</p><p class="ql-block"> 插入几幅照片,讲述一段故事。</p> <p class="ql-block"> 在网络上看到了这张相当清晰的航拍照片,一目了然,拿来一用。</p><p class="ql-block"> 波黑是一个“基本内陆国”,就是指其南部有那么一小块土地在亚德里亚海边,南北长约20公里,象个楔子,致使克罗地亚的南北交通在此中断,必须过境。而这个现状与前南时期与铁托有关。</p> <p class="ql-block"> 2014年,“上汽自组团”从克罗地亚的斯普利特南下杜布罗夫尼克,途中进入了波黑。</p><p class="ql-block"> 波黑的这段海岸线长度不足20公里,伸进陆地的内海岸边是美丽的小镇Neum (内乌姆)。</p><p class="ql-block"> 我们曾在小镇休息,欣赏周围风光,在超市购买了不少零食,因为物价真的很便宜!至今不忘。</p><p class="ql-block"> 而波黑的特雷比涅小城距离杜布罗夫尼克已经相当近了,但进入克罗地亚是需要签证的。</p> <p class="ql-block"> 中国援建的佩列沙茨跨海大桥是在2022年7月26号通车的,大桥连接克罗地亚大陆与佩列沙茨半岛,从此,克罗地亚西部沿海通道得以连贯,不再经过波黑领土了。估计那2座边境检查站也该关岗歇业了。</p><p class="ql-block"> 大桥照片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特雷比涅(Trebinje),一座隐藏在波黑最南端的美丽小城市,号称“连好莱坞明星都想定居的波黑小镇”。</p> <p class="ql-block"> 特雷比涅位于波黑、黑山和克罗地亚这三个国家的边界交界处,坐落在Trebisnjica河沿岸一个风景优美的山谷中。</p><p class="ql-block"> 拥有连绵的山峦、平静的河流、美丽的桥梁、壮观的教堂、、古老的城墙、幽静的城区…</p><p class="ql-block"> 地中海的温和气候带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肥沃的土地种植着葡萄、烟草、香料和药材,酿造的葡萄酒深受追捧。</p> <p class="ql-block"> 小巧玲珑的四星酒店(普拉塔尼酒店)就在小城中心梧桐树广场。</p><p class="ql-block"> 昨晚入住时,我们穿过了广场上座无虚席的顾客群,今晨散步时,阳光明媚,空气清新,小店刚刚开门迎客。</p> <p class="ql-block"> 阳光下的优雅。</p> <p class="ql-block"> 小城中心是休闲广场,整齐排列的梧桐树的树龄大多已超过160岁,树荫之下是密集的咖啡馆、酒馆的坐椅,好像全城人都会过来喝一杯。</p> <p class="ql-block"> Trebisnjica河把特雷比涅分为两部分,而两座石桥和一座混凝土桥则将两岸连接起来。</p> <p class="ql-block"> Arslanagic大桥建于1574年,是特雷比涅最为重要的历史古迹之一。</p><p class="ql-block"> 图片摘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奥斯曼帝国三朝重臣帕夏·索科洛维奇大权在握时下令在帝国各地修建纪念性建筑。这座老桥和大名鼎鼎的“德里纳河上的桥”都是他监造的,前者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波黑的像征。</p> <p class="ql-block"> 普拉塔尼酒店,精致、温馨而有趣,标间的格局各异,住进了“阁楼·老虎天窗”,然而房间面积足矣,只是没有电梯,还好有服务员帮助我们搬运大旅行箱。</p><p class="ql-block">​ 大巴已经准时到达,依依不舍告别这座并非我们旅游点的小城,前往黑山海滨。</p> <p class="ql-block"> 小巴尔干,波黑境内旅游从到达到离别仅2个整天多一点,重点在萨拉热窝和莫斯塔尔,停留并参访了亚布拉尼察大桥遗址和特雷比涅小城,实在是意犹未尽。</p><p class="ql-block"> 旅游,已经是生活的重要内容了,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长见识会朋友,留下美好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文致敬、致谢我们这个优秀团队的所有成员。</p><p class="ql-block"> 与你们在一起真是很开心。</p><p class="ql-block"> 下一篇:黑山。</p><p class="ql-block"> 撰文·摄影 五洲留痕 2024-04-2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