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题湖南安化北宝塔</p><p class="ql-block">1917年夏湖南安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洢水拖蓝,紫云反照;</p><p class="ql-block">铜钟滴水,梅岭寒泉。</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1、[北宝塔] 安化县城北的一座七层塔。</p><p class="ql-block">2、[洢水] 安化县城一条河流的名称。</p><p class="ql-block">3、[紫云] 安化县城附近的紫云山。</p><p class="ql-block">4、[铜钟] 安化县城当时用于祭奠孔子的“铜壶滴漏”,又叫铜钟滴水。</p><p class="ql-block">5、[梅岭] 安化县城附近的梅子岭。</p><p class="ql-block">6、[打秋风] 旧时称拉关系,指找借口请求帮忙。《儒林外史》四:“张四兄屡次来打秋风甚是可厌。”打秋风亦作打抽丰。</p><p class="ql-block">赏析</p><p class="ql-block">1917年夏,毛泽东与他的好友萧子升漫游湖南五县,一路打秋风游学。每到一处,遇上机关、商店或住户,就写一副对联送去,接受一点馈赠,以此来解决沿途衣食住行的开支。结果,一个多月“乞讨生活”的游学,他们俩却漫游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在安化北宝塔,毛泽东面对安化四景,怀着对祖国锦绣山川的无限热爱,在七层塔壁饱墨笔书对联一副。</p><p class="ql-block"> 这副对联,不过四四一十六字,但是经毛泽东这一点化,却将安化的山水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神往,如身临其境。</p><p class="ql-block"> 然而,我们从中应该看到的是,时为莘莘学子的毛泽东,对祖国的山山水水充满了无限的热爱,而且,在湖南长沙一师读书时的毛泽东,由于刚刚开始与社会接触,他的那种“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昂扬斗志还没有更多地显露出锋芒,而更多的是作为一名才华横溢的学子的浪漫情怀,作品亦多直抒胸臆。在这副对联中,毛泽东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将自己的浪漫情怀和乐观精神与夏日里妩媚而幽静的山光水色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这副对联,在写景状物上,反映出了毛泽东诗文的一贯特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