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4月26号一早,我陪同老同事崔涛乘车奔赴蓟州区桑梓村。崔涛原来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丈夫是天津电视台国际部记者,十几年前去了美国。因为疫情影响,六年多没有回国,这次回来前就跟我联系,想在回国后到桑梓村看看,找到一些蓟州的老朋友叙叙旧。因为五十年前的1973年冬天,我们两个人一起在桑梓村做过工作队,所以,她的这个要求我是不能拒绝的,况且时隔五十年,我也想去桑梓村故地重游。我身体不好,不便长途驾车,幸好老同学的女儿曲蓉自报奋勇,帮我开车前往。</p> <p class="ql-block">1973年7月,蓟县、武清、静海、宝坻、宁河五县由河北省划归天津,加强天津市农业生产,满足天津市区农产品及建材资料的供应。为了了解几个县农业的底数,要求市直的几个部门分别组织工作队,每个部门工作队负责一个大村穷队,了解情况,给与帮助。市委宣传部工作队由副部长杜润翰带队,抽调市委党校、干校、报社、广播局等单位干部参加,广播电台抽调了崔涛,电视台抽调了本人,蓟县商业局抽调了一批人员参加工作队。我和崔涛、蓟县的赵兴文分在一片,负责几个小队的工作。桑梓是蓟县最大村子,有4000多人。我们工作队队员跟农民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天晚上都要组织生产队干部开会,然后再参加工作队会议,汇报当天工作情况,安排转天的工作,不知道熬到几点才睡觉,而转天早上不能睡懒觉,必须和老乡共进早餐,一起出工,真是熬的苦不堪言,就盼着午饭后能够睡个小觉。这样辛苦的工作了3个多月,换了一批新人接班。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我们工作队员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跟接触多的村干部和处处照顾我们的房东也留恋不舍,五十年过去,不知道这次还能见到几个故人。</p> <p class="ql-block">暮春时节,广阔的田野郁郁葱葱,生机勃勃。</p> <p class="ql-block">桑梓村的街道布局变了,路边商铺鳞次栉比,不再是当初单纯的农业经济了。</p> <p class="ql-block">曾任天津市蓟县常务副县长,天津市政府合作交流办主任、党组书记,北辰区宣传部長等职的张建国,是从桑梓村走出去的厅局级干部,他正在村委会等候我们,听说崔涛和我要来,非常高兴,表示一定全程陪同。村支书张建辉,是老书记张玉山的孙子,也陪在一边。张玉山老书记是一个北方大汉,性格开朗,跟工作队配合的很好,如果还在,就一百多岁了,回到这个地方,脑海里不由得浮起他老人家乐呵呵的形象。</p><p class="ql-block">想起一个小故事,因为工作队规定在老乡家里吃饭不许搞特殊,几位商业局的朋友想办法从县里搞来一大块猪肉,张玉山拿来一颗大白菜,找到一个农户的空房子,老头亲手炖了一锅香喷喷的猪肉,我们一起过了一把瘾,解了馋。改善伙食的事当然避着杜部长和其他工作队员,崔涛等女队员也没有告诉。哈哈!</p> <p class="ql-block">右边是崔涛,中间是张建国部长(天津市关工委组织部部长),左边是现任桑梓村书记张建辉。</p> <p class="ql-block">中间加上了本老汉。</p> <p class="ql-block">桑梓村的道路建设差强人意,但是农户的房子建设的都不错,可见大部分人已经富裕起来,我们深感欣慰。</p> <p class="ql-block">这些养老机构都有了,真是大好事!</p> <p class="ql-block">豆皮是用桑梓特有的传统办法制作的,不同于武清杨村豆皮,也不同于河北省高碑店豆腐丝,非常好吃。这种豆皮不保鲜,今天的豆皮到明天早上就变质,所以没有办法送到外面去卖,我们想买些回去的念头也只能放弃了。</p> <p class="ql-block">桑梓的豆皮和各种农家菜十分好吃,我不顾形象,大快朵颐!</p> <p class="ql-block">依依不舍地告别桑梓前往区里,那里还有朋友等着见面。</p> <p class="ql-block">左起第一人张建国,左起第二位聂洪波,当年的工作队员,他和我同住在一位老乡家里;第三位是老朽;第四位是当时的桑梓村委书记贾征;最右边是崔涛。</p><p class="ql-block">老友相聚,谈起多年来往事,兴趣极浓。</p> <p class="ql-block">27号早晨离开蓟州区城里前往北部山区参观六十年代修建的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战备台。</p><p class="ql-block">这是蓟县修筑的第二条津围(河北省围场县)公路,因为山岭连绵起伏,景色美丽,所以被称为第二条天路,第一条天路是河北省张北县的一条山间公路,因为风景优美,被自驾游者趋之若鹜,赞为“天路”。</p> <p class="ql-block">蓟州山区林木茂盛,果实品种繁多,每到秋季,天津市民会纷至沓来采购。</p> <p class="ql-block">青山岭是下营镇的一个村子,60年代为了加强国防,掀起三线建设的高潮。当时费尽功夫,选择了这个藏在群山深处僻静的小山村。</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过去,战备洞所处的山坳更加开阔,树木更加茂密。</p> <p class="ql-block">这个纪念碑建的很有意义,战备洞于1964年动工,1966年12月建成,纪念碑下面的数字6612即是纪念这个宝贵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初,国际形势比较紧张,前苏联和中国翻脸成仇,企图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摧毁中国的核研究设施,毛主席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准备应对核战争。为了保证信息畅通无阻,广播电台着手建设战备台。人民群众也开始拉练,做好打仗的准备。</p><p class="ql-block">崔涛于1971年9月随广播电视台拉练队伍走到青山岭。和编辑、录音、传音、发射等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战备电台设备的检测维修,试播工作。</p><p class="ql-block">我于1972年11月由青海调回天津,分配到广播电台工作。所以被安排参加了1973年春天的拉练,领队是天津电视台台长陶毅民,后来调任天津市检察长。我们拉练的目的地也是青山岭,编辑部的编辑记者撰写试播稿件;播音员播报新闻;技术部门的检修设备,保证正常运转。</p> <p class="ql-block">洞口在山崖底部,比较隐蔽。我们去时战备洞有解放军负责保卫,后来改编为武警。改开后,部队撤走,由民兵警卫,市里广播局雇佣了保安人员。广电局派了两位老同志常住青山岭,保证战备洞的安全。随着时代的变化,战备洞失去了作用。前几年我带着老伴姐妹来青山岭,战备洞已经由个人承包,但是承包人出去了,战备洞锁着门,我们只好失望而去。现在,战备洞归区文旅局管理,去年八月对公众开放,成为一个颇有时代意义和教育意义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厚重的大门防爆炸,防核辐射。</p> <p class="ql-block">隧道经过整修加工,清洁整齐,复原了时代气氛。</p> <p class="ql-block">深邃的隧道感觉很长,据介绍是308米。</p> <p class="ql-block">发射电波必须有天线,天线安装在外面什么位置,既隐蔽又不影响发射效果,技术人员想了很多办法,终于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架设天线。</p> <p class="ql-block">这些设备早已经落后,不能使用,他们肯定费了很大力气聘请到技术人员,把这些老掉牙的设备动了起来,给人身临实地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这些老“古董”也找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厨房,据说解决烟囱冒烟问题也费了很多心思。</p> <p class="ql-block">崔涛曾经是播音员,拉练来战备洞时曾经播音测试过传输效果,五十年后不禁想再体会一下坐在播音台前工作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哪位工作人员把记录本贡献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我们也坐在这里体会一下吧,太难得了!</p> <p class="ql-block">会议桌上摆放的也是搜罗来的“老古董”。</p> <p class="ql-block">打通电话了吗?</p> <p class="ql-block">发电机的灯光效果设计的不错。</p> <p class="ql-block">拍摄的效果不好,看不清楚。</p> <p class="ql-block">隧道出口。</p> <p class="ql-block">崔涛,这位侨居美国心怀故乡的老记者,今天终于满足了她的心愿,走遍了牵挂五十年的故土……</p> <p class="ql-block">战备台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是,今天的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接过了它的光荣使命,以更先进的技术,更新的设备,更强大的功率,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传递着中国天津的声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