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培训随记(20)

华池黄俊

<p class="ql-block"> 4月28日,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李明德教授作了《初中创意作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文体意识与初中语文写作思维训练》的专题讲座。</p> <p class="ql-block">  李教授从初中作文教学的实用性考虑,紧紧围绕“文体意识与写作思维训练”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李教授讲写作的“价值意识与功能意识”时,联系“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阐述了“价值是人和客体物之间的关系属性的反映”。并依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分析了人的最高层次需求就是“自我实现需求”,而“人的需要”与文化结构、文章功能的有着必然联系,人的认知需要与文章的认知功能相对应;人的生存需要(物质文化)与文章的应用功能相对应;人的类属需要(制度文化)与文章的教化功能相对应;人的实现需要(精神文化)与文章的审美功能相对应,凸显了写作的社会价值。</p><p class="ql-block"> 随后,李教授对写作的“结构意识与篇幅意识”“主题意识”“材料意识”“语言(语体)意识”和“读者意识”等方面结合小说、新闻、散文等文体创作的案例进行了详细地讲解。</p> <p class="ql-block">  为让学员对写作技巧与手法从理性到感性有一个深刻地理解,李教授从写作手法的“错综变幻”入手,层层分析,步步讲述,句句经典,写作理论与方法运用相结合,将本来深奥的写作理论转变成浅显易懂的方法与经验。</p><p class="ql-block"> 他引用郭熙“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的精辟论述强调写作手法在创作中的巨大作用,也让学员领悟到不论何种文体的写作上唯有立足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创造、精妙语言的相融合,并讲究开合、曲直、疏密、虚实、抑扬、张弛等手法的灵活巧妙地运用,才能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文似看山不喜平”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审美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  4月28日下午,赵晓霞教授组织学员分组开展了“初中语文古诗词研读与教学设计展示”研讨活动。</p> <p class="ql-block">  赵欣老师代表第三组展示了《石壕吏》的教学设计。他从文本分析、写作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时、教学重难点与教学主要环节等方面展示了教学设计。介绍时重点对教学过程中如何导入新课、介绍背景,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朗诵诗歌、理解诗意、体会写法、领悟情感、拓展训练的方法以及作业设计等进行了说明。</p> <p class="ql-block">  第六小组代表王亚青老师也展示了《石壕吏》的教学设计,借用与杜甫有关的“楹联”与“圣”字不同字体、含义等传统文化符号导入新课,设计了3个“教学目标”和“诵读诗歌”“初步感知”“精读诗歌”“知人论世”“领会主旨”“课堂小结”等6个教学环节,并附有“板书设计”。</p> <p class="ql-block">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此,两个小组展示结束后,赵晓霞教授先让老师们谈思考、说收获、指亮点、提建议,研讨氛围十分浓厚。最后,赵教授点评时首先肯定了两个小组教学设计。如,第三组的目标设计有难易有梯度、注重学生的言语生成、课堂表演活动的设计等;第六组的注重学生言语产品的生成、背景介绍适时展示、注重诗歌对比、藏问于答的写法探究等,同时,赵教授对两小组的教学设计提出了优化改进的建议。</p> <p class="ql-block">  杨苏洲老师代表第一组展示了《古代五首诗歌》一课的教学设计。他从分析教材、目标预设、教学环节(课堂导入、课堂活动等),尤其是分书法、绘画、吟诵、写作四个组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综合素养培养,既有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言语产品生成,更有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整个设计突出了“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实。</p> <p class="ql-block"> 第四小组由闫莹莹老师展示了三首“登临诗”(《登幽州台》《望岳》《登飞来峰》)的“群诗阅读”教学设计。主要从目标预设、课堂导入、教学环节(背景介绍、登临诗特点、情景任务、写法探究、拍摄作品展示)、课堂小结、拓展训练及作业设计等内容进行了讲述。</p> <p class="ql-block">  各小组学员研讨时踊跃发言,大家畅谈自己观听第一、四小组的教学设计后的思考,且能大胆质疑,表现出了“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学术氛围,体现了教学研讨应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好传统。最后,赵晓霞教授对两小组的教学设计也进行了点评指导。</p> <p class="ql-block">  今天,无论是聆听《写作创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讲座,还是参与“古诗词研读与教学设计”的研讨活动,均让每一位学员都受益匪浅、启迪深刻。只要善于借鉴、长于思考、乐于实践、勤于研究、敢于创新,课堂教学上就会渐入“到此已无尘半点,上去更有碧千寻”的境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