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今天,我在四年级办公室里坐了一会儿。一个高高大大的男孩来给语文老师郭老师看改错,我瞥了一眼,发现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默写把“深”写成了“身”。我好奇,问“为什么写成这个身呢?”刚问完,我忽然意识到孩子可能会错了意,于是我接着追问“这句话什么意思?”男孩说“只要功夫在身,就能把铁杵磨成针”。奥,我忽然明白了,大差不差的,这孩子从开始学这篇文言文时就进入了一个思维的“岔路”,他没看懂老婆婆磨针的行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笑着问他:“你是不是把这个功夫当成成龙的中国功夫了?”毕竟功夫的另一个意思就是武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郭老师说,不是中国功夫,你猜猜是什么?男孩说,是下“功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们问:什么是“下功夫”?男孩说:是在一件事上投入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不是比谁的力气大,武功高。我们问:那么是哪个shen?男孩: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男孩释然地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和郭老师说,看来我们也应该和“医生”一样,能诊断学生的思维误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很多时候,孩子出现学习失误,我们往往简单归因是粗心、不认真,其实不尽然,很多是一种理解偏差或者理解不到位导致的表达错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觉得老师很重要的就是能细致入微的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能捕捉到“卡点”,能诊断“原因”,能开出“方子”,提供尽可能多的同类素材帮助学生建立“功夫”这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