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春风

一路前行

<p class="ql-block">  春意盎然天渐暖,拂面春风喜相逢。 还记得六年前扬州文联姜师立主席满面春风,<span style="font-size: 18px;">敦厚朴实,</span>在两岸大学生运河文化之旅讲座上详细解读了与大运河一脉相承、悠久璀璨的扬州历史文化,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感谢姜主席指导和帮助!</p><p class="ql-block"> 前天(4月26日)下午,在高邮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三楼大会议室,又见到姜主席,仍面露亲切笑容,聆听了姜师立“大运河与绘画艺术”专题讲座,如坐春风,获益匪浅,兹为记……</p> <p class="ql-block">  姜主席回顾了大运河申遗惊心动魄一瞬,又满满自豪!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46项世界遗产。</p> <p class="ql-block"> 然后提出什么是大运河的概念。中国大运河,是指我国自春秋时期开凿的邗沟以来,先后在隋唐宋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元明清时期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杭大运河及浙东运河的总称。英文名称The Grand Canal,后面不能加of china。</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隋唐大运河是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从元朝才开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姜主席由福建莆田木雕狭隘想到宣传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性,让更多人知道中国大运河。</span></p><p class="ql-block"> 中国大运河的空间尺度 ,流经6个省、两个直辖市共35座城市,全长3200Km(这里计算的是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主线部分的总长,减去了其中重复的部分。流经市域面积31万Km2,占陆地国土面积3.2%。.至今大运河山东济宁以南段仍有近900Km 在正常通航,发挥着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功能。人口(2008年)占全国人口的15.22%。.沿线35个城市GDP占我国总量(2010年)的25.08%。</p><p class="ql-block"> 大运河城市联盟35+2,当年,作为曾经的大运河联合申遗办专职副主任,扬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研究员姜师立亲身经历了当年大运河申遗的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的历史价值,我归纳为五条。”姜主席介绍,一是政治一统的权杖:随着秦汉帝国的形成,建立了以皇帝为首的地主官僚中央集权制,并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自此中国逐步成为多民族、大一统的国家,某种程度上,秦汉之后的大一统帝国,正是通过大运河这一根强有力的权杖,巩固了皇朝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的局面。因此,可以说,大运河是中华大一统帝国的重要载体,也是大一统观念的直接印证。</p> <p class="ql-block"> 二是帝国漕运的通道。一千多年中,中国都处于政治军事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的局面,历代帝国政府开辟并维持了大运河这样一条纵贯南北的运输干线,并利用其调运专门物资到首都(或军事前沿)。这种专门运输体系被称作漕运。大运河是漕运的主要通道。The lifeblood concerning the safety of feudal dynasties</p><p class="ql-block"> 从漕运开始的秦汉到漕运终止的晚清,漕运超越了时代、族群,形成了延续两千余年的文化传统。漕运是大运河修建和维护的动因,大运河是漕运的载体。大运河沿线现存的河道、</p><p class="ql-block"> 水工设施、配套设施是漕运这一已消逝的文化传统的最有力见证;而围绕漕运产生的文化交流、族群融合、商业繁荣,也在大运河相关遗产中得到呈现。</p> <p class="ql-block"> 三是文化融合的纽带:大运河贯通后,促进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两大区域﹣﹣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相互交流。同时,大运河通过联通陆海丝绸之路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产生。</p> <p class="ql-block"> 四是水利工程的奇迹。大运河是世界上延续使用时间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运河,被《国际运河古迹名录》列入作为世界上"具有重大科技价值的运河",是人类创造精神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五是沿岸人民的母亲河。大运河通过对沿线风俗传统、生活方式的塑造,与运河沿线广大地区的人民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关联,成为沿线人们共同认可的“母亲河”。沿线人民用“不是生母,便是乳娘"来形容与运河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又重点介绍了河北东光县连镇谢家坝。谢家坝是京杭大运河芬芳四溢的一朵花。</p> <p class="ql-block">  还有山东台儿庄,河南荥阳古城、商丘南关码头遗址、浚县云溪桥、新乡运河遗址、滑县卫运河遗址、开封龙庭永城柳孜运河遗址洛阳运河遗址和粮仓遗址等</p><p class="ql-block"> 重点介绍高邮湖和运河风光,宣传高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又突出大运河强大的水运功能。目前,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南段通航河段约1050千米,船舶平均载重约800吨,完成年货运量约5亿吨。 </p><p class="ql-block"> 运河江苏段年运输量超过3.6亿吨,是江苏境内长江航道运量的3倍,也相当于沪宁铁路单线货运量的3倍。</p> <p class="ql-block">  还有高效的水利功能。大运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已建成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和13个设在大运河上的梯级抽水站等配套工程,不但作为南水北调东线的输水通道,而且在江淮地区暴雨形成洪涝时,也能排涝入江,保证里下河地区66万多公顷农田稳产丰收。</p><p class="ql-block"> 巨大的生态功能。大运河沿线有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及太湖,众多湖泊河流、水面湿地,是中国东部一个巨大的生态调节系统、生态走廊。扬州高邮湖湿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有着丰富的景观效益。</span>大运河旅游资源丰富,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聚宝盆</p><p class="ql-block">“上北京看长城,下江南游运河”。</p><p class="ql-block"> 还是享誉中外的缤纷旅游带。紧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强化文化旅游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快文化旅游资源的古今汇合、类别融合、区域整合,建设大运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培育统一的“千年运河”文化旅游品牌,把大运河打造成设施完备、服务优良、特色突出、效益良好、示范带动力强的“多彩运河”。</p><p class="ql-block"> 江苏省大运河沿线就有9座历史文化名城、1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据统计,2018年江苏段大运河遗产河道、遗产点和主航道所在区县游客量达81823.7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突破400万人次,江苏大运河相关的旅游收入13247.3亿元。</p><p class="ql-block"> 合力开发大运河水上游览线。大运河山东至浙江段是大运河景观最丰富的河段之一,连系着湖泊、码头、古镇;驿站、园林、寺庙等,建议深度开发微山湖至杭州的大运河水上旅游线,为大运河旅游产业提供新的成长空间。理直气壮打出“上北京登长城、下江南游运河”的口号。</p> <p class="ql-block">  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播价值。中国大运河沿线水工遗存、运河故道、名城古镇等物质文化遗产近300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50余项,利用大运河这一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业,传播中华文化,让世人感知到中华文明的渊源博大。</p> <p class="ql-block">  继古开今的璀璨文化带。统筹大运河沿线类型多样、底蕴深厚的遗产资源,以大运河文化遗产为载体,以大运河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为核心,突出文化的普遍意义,将大运河打造成为丰富多元、特色鲜明、包容开放、兼收并蓄、凝聚悠久历史文脉、荟萃中华文明精华的“魅力运河”。</p> <p class="ql-block"> 利用运河边成长起来的京剧、淮剧、扬剧、苏州评弹等文艺形式编演运河大戏,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传播中华文化这是杭州歌舞剧院的歌舞剧《遇见大运河》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时的新闻发布会。</p><p class="ql-block"> 我们通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可以整合运河资源,发展高端产业,建设中国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带,拓展东部发达地区的运河经济,打造运河经济增长带。大运河沿线八省整体发展水平较高,以不足全国10%的土地,承载着全国约三分之一的人口,贡献了全国近半的经济总量。</p> <p class="ql-block"> 据全国政协文史委调研组的数据:2020年,大运河沿线8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超过全国的50%;文化产业增加值占8省市GDP比重达到5%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1个百分点,大运河沿线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脊梁带。</p> <p class="ql-block">  中国大运河作为一条人造的河,带动的是周边一群创新创造的人,运河两岸的桥梁、船只、景色,都是人类的创造,千百年来运河儿女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大运河文化是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它具有生生不息的创新精神,千余年来大运河是因其不断的创新变化而成就了运河沿岸的文明,因而我们在继承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同时,有责任进一步研究大运河文化,挖掘其深厚内涵,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后人留下经过我们创新的“文化遗产”。只有这样,才能使古老的大运河文化焕发生机,创造出新的文化形象和符号。</p> <p class="ql-block">  姜主席还用图片介绍大运河特色,如长安闸节水技术循环、淮安扬庄水上立交等。</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淮安清口疏理对里下河地区影响深远,以致于形成悬河和悬湖;</p><p class="ql-block">里下河地区连年洪灾,导致农民破产,流落到上海……</p><p class="ql-block"> 扬州黄金坝已建成运河原点公园,发现隋炀帝墓,如今遗址公园已开放……</p><p class="ql-block"> 还有七河八岛、归江十坝、归海五坝、扬州三湾水墨画等。</p><p class="ql-block"> 最早邗沟是南高北低,由长江向北汇流到淮河,宋代黄河南流,泥沙淤积,到明代1595年,北高南低运河水向南流,为减缓水流对古城冲击,而在城外形成连续拐弯,城东北有湾头,城南为三湾公园。</p><p class="ql-block"> 运河与城市联系紧密,如绍兴城区乌篷船,苏州山塘河街并行,还有无锡水弄塘,南浔水乡风光写生特色,杭州拱辰桥和宁波三江口……</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大专题是扬州与大运河。</p><p class="ql-block"> 运河长子扬州有近7000年(龙虬庄)的文明起源与发展史和2500多年的建城史。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这里开凿了中国最早的运河邗沟,同时也营建了邗城,从此城市的发展、兴衰与运河息息相关,扬州城是中国运河城市与运河同生共长的典型。</p><p class="ql-block"> 高邮龙虬庄遗址发现的文物表明,早在7000多年前,扬州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活动。</p><p class="ql-block">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扬州之地最早为干国,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一举灭掉干国,并筑邗城,开邗沟,这既是扬州建城的开端,也是大运河的开端。(鲁哀公九年,吴城邗,沟通江淮)</p><p class="ql-block"> 汉代吴王刘濞“开山铸钱,煮海为盐”,成就了扬州的第一次繁荣。</p><p class="ql-block"> 隋炀帝即位后,为开大运河,三次来到扬州,大运河成就了唐代扬州“扬一益二”的地位和清代扬州全球十大城市的繁荣。因此扬州是因运而生,因运而兴。唐代扬州管辖的范围和人口相当于全国的十分之一。</p><p class="ql-block"> 清代盐业的兴起,扬州成为全球十个50万人口的城市之一。</p> <p class="ql-block">  扬州保留了丰富的运河遗产,是名符其实的运河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扬州时提出兴建中国大运河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大运河扬州段是最为重要、发挥作用最为长久的河道,是隋唐大运河的关键段,也是元大运河的关键段。今天,大运河扬州段每年运输量都在3亿吨以上。</p> <p class="ql-block">  姜主席展示了民国时期邵伯闸和江都水利枢纽图片。</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对扬州的恩惠</p><p class="ql-block"> 大运河成就扬州持续的繁荣(汉</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p><p class="ql-block"> 西汉初年(公元前3世纪),扬州人又开凿了通往海边的盐运河,“即山铸钱,煮海为盐”,盐铁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了扬州历史上的第一个兴盛时期。</p><p class="ql-block"> 大运河成就扬州持续的繁荣(清)</p><p class="ql-block"> 公元17-20世纪,乾隆南巡御码头</p><p class="ql-block">、湖南会馆等,清代的漕运、盐务、河务三大要政之利,成为漕运枢纽和全国最大的盐业经销中心。</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孕育了扬州的多元文化,普哈丁墓园(南宋·伊斯兰传教士墓)(13世纪)和天主教堂(19世纪) </p><p class="ql-block"> 扬州依靠运河赋予的区位优势和巨大能量,集南北文化于一城,融东西文明于一体,持续不断地创造、发展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传承、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给扬州带来的灿烂历史文化。扬州历史溯源,《尚书 禹贡》:淮海惟扬州,包括今天的好几个省;汉武帝置监察机构十三刺史部,扬州刺史部是其中之一,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安徽淮水和江苏长江以南,江西、浙江、福建三省和湖北、河南的一部分;三国时魏、吴各置扬州,一为寿春,一为建业;西晋时,两处扬州合并,治所在建业。梁朝《小说》中提到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指的是今南京;“烟花三月下扬州”指的是现在的扬州。</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扬州,当时叫广陵,隋文帝九年(589)年在这里设扬州总管府,才享有这个专名。</p> <p class="ql-block">  扬州的文学名人</p><p class="ql-block"> 汉代:江都公主刘细君《悲秋歌》第一首抒情诗。刘细君是汉武帝刘彻的侄孙女,西汉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元封六年,汉武帝将她作为自己的公主嫁给乌孙王昆莫为妻。乌孙就在现在的新疆伊犁境内。嫁到这么远的地方,刘细君很悲伤,就作了一首《悲秋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表达了远居异域他乡的思乡之情。昆莫死后,按照当地风俗,细君又嫁给昆莫的孙子。刘细君是“和亲第一人”,比王昭君还要早70多年。她为国家的安定和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是扬州人民的骄傲。发明琵琶、蚕桑种子带到西域。</p> <p class="ql-block">  枚乘《七发》汉赋代表作:观曲江潮。</p><p class="ql-block"> 隋炀帝与《春江花月夜》</p><p class="ql-block">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p><p class="ql-block">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p><p class="ql-block">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p><p class="ql-block">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p><p class="ql-block">江者宫乐歌:扬州旧处可淹留,台榭高明复好游。泛龙舟: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说明扬州的地理位置,相当于现在苏中地区(扬州总管府)</p><p class="ql-block"> 隋炀帝的功过:通运河、开科举、拓疆土……</p> <p class="ql-block"> 琼花观:韩琦维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年年后土祠,独比琼瑶贵。</p><p class="ql-block"> 宋徽宗赵佶赐金字匾额题为“蕃釐观”,后称“琼花观,扬州旅游景点之一。曾屡次修缮,今殿宇已圮,仅存琼花台,“蕃釐观”石匾,“玉钩洞天”井等遗迹。石额乃清代名士刘大观之手笔!</p> <p class="ql-block"> 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贺知章……这些诗仙、诗圣、诗魔、诗豪、诗狂等都在大运河线留下了不朽的诗篇。杜甫的"商胡离别下扬"是对运河商贸兴盛的生动写照。孟浩然、高通、徐凝、白居易、杜牧等大批诗人都曾游历运,并写下了数百首歌颂运河风光秀美和市井繁的诗歌。诗人笔下的运河城市扬州无不是商贾女云,繁华热闹。杜牧笔下的扬州:"街垂千步木,霞映两重城"。王建的诗:"夜市千灯照碧,高楼红袖客纷纷。"更是将扬州的繁华描绘至了极致。在唐代诗人的眼中,扬州的繁荣是无复加的,不仅雄富天下,而且是文化荟萃之地。</p> <p class="ql-block"> 史料记载李白曾六次游扬州,“第一次来是在开元十四年(726),当时李白在扬州逗留半年。离开扬州,李白漫游江汉,结识了诗人孟浩然,李白经常向孟浩然讲述他在扬州的经历,吸引了孟浩然的浓厚兴趣,孟浩然启程游扬州,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饮酒话别,吟咏出一首千古绝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成为扬州一张永不褪色的城市名片。天宝八年(749),李白再游扬州,在这次游览中,他登临了扬州栖灵塔并留有《秋日登西灵塔》诗。到了天宝十三年(754),当年李白54岁,也这是他最后一次游扬州。李白不愧为扬州宣传形象大使……</p> <p class="ql-block">  夜看扬州市 王建</p><p class="ql-block">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p><p class="ql-block">如今不是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p><p class="ql-block">扬州春词三首 姚合(一)</p><p class="ql-block">广陵寒食天,无雾复无烟。暖日凝花柳,春风散管弦。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莫唤游人住,游人困不眠。</p><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徐凝也写过不少首诗,但其代表作 却是《忆扬州》:"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觉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从此,二分明月成为扬州的代名词,扬州也成为天下闻名的月亮城。为此,扬州专门建了一个城门叫徐凝门,现在还有徐凝门大街。同时,在附近大运河上建的一座桥也叫徐凝门桥。</p><p class="ql-block"> 《纵游淮南》是唐代诗人张祜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全诗用夸张而又细腻的笔法,以自然流畅之语,将扬州的魅力写得深入骨髓,抒发了对扬州的喜爱之情。诗中提及了扬州四处景点:长街、月明桥、禅智寺、山光寺都在运河边。扬州在张祜的眼中,不仅是生的好去处,也是死的好去处。从此“扬州死”成为扬州适宜人居的代名词。今天的禅智寺只剩了一座山门,正对着古运河。</p> <p class="ql-block">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与运河结下了不解情缘。杜牧曾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杜牧曾结识一位红颜知己,写下了著名的《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离开扬州后,还写下了那首《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一直到晚年,杜牧还深情地追忆他在扬州度过的这段梦幻般美好的生活,他写道:“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情。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折射出杜牧对扬州的痴情。二十四桥有二种说法。</p> <p class="ql-block">  白居易的《长相思》</p><p class="ql-block">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深画眉,浅画眉。蝉鬓崩髻云满衣,阳台行雨回。巫山高,巫山低。暮雨潇潇郎不归,空房独守时。</p> <p class="ql-block"> 白居易在扬州与刘禹锡以诗唱和。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阳,两位好友都走运河,在扬州他们喜相逢。两人同登栖灵塔,共话离别情。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成为千古名句。</p><p class="ql-block"> 同乐天登栖录寺塔 刘禹锡</p><p class="ql-block">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干。</p><p class="ql-block">忽然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眼看。</p><p class="ql-block">与梦得同登栖灵寺塔 白居易</p><p class="ql-block">半月腾腾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p><p class="ql-block">共怜筋力犹堪任,上到栖灵第九层。</p> <p class="ql-block">  有关运河的唐诗分为三类:一类是写开凿大运河民工的悲惨命运,揭露隋炀帝骄奢淫逸的生活。如罗隐的《隋帝陵》:“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李商隐的《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胡曾的《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p><p class="ql-block"> 第二类是肯定大运河的作用。如李白的《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称赞齐浣开瓜洲运河:“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李敬方的《汴河直进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准确地反映出大运河成为维系唐王朝的生命线的事实。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被认为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最公正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第三类是对沿河两岸美丽风光的礼赞。张祜的《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p><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刘长卿在《送子婿崔真甫、李穆往扬州四首》中写道:“渡口发梅花,山中动泉脉。芜城春草生,君作扬州客。半逻莺满树,新年人独远。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湾。”</p><p class="ql-block"> 孟浩然在茱萸湾也作过一首《问舟子》:“向夕问舟子,前程复几多。湾头正堪泊,淮里足风波。”而高适的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也是在运河边的沧州所作。</p><p class="ql-block">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是在镇江送客回洛阳的送别诗。</p> <p class="ql-block"> 枫桥本来叫封桥,因漕运夜间封闭此桥禁止船只通行而得名。它的出名是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诗。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张继逃离长安,回湖北襄阳老家,顺路沿着大运河游览。经过汴河到淮扬运河时写下了《晚次淮阳》:“微凉风叶下,楚俗转清闲。候馆临秋水,郊扉掩暮山。月明潮渐近,露湿雁初还。浮客了无定,萍流淮海间。”反映了他寂寥的心情。到了苏州,正值秋夜,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他信笔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p> <p class="ql-block">  在扬州的运河古镇邵伯,苏轼与秦观、孙觉、苏辙、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七贤”在运河之畔的斗野亭作诗,使斗野亭成为文坛圣地。</p><p class="ql-block"> 扬州高邮人秦观和婉约词派 </p><p class="ql-block"> 秦观是运河之畔的江苏高邮人。是北宋婉约词派的重要作家。他在作品中创造了许多深于情、专于情的优美女性的艺术形象,传达出词人的真挚情感,发展了词的技巧,如"鹊桥仙"、"浣溪沙"等词。他生长在邗沟畔,自称邗沟处士。</p><p class="ql-block"> 现在高邮还建有纪念他的文游台,他的后代住在无锡,建起了寄畅园,清名桥也是他的后代所建。</p> <p class="ql-block">  文章太守韩琦的《和袁陟节推龙兴寺芍药》广陵芍药真奇美,名与洛花相上下。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韩琦任扬州太守时,流传四相簪花佳话!</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官署后花园中,</span>有一种叫“金带围”的芍药一枝四岔,每岔都开了一朵花,而且花瓣上下呈红色,一圈金黄蕊围在中间,因此被称为金缠腰又叫金带围。此花花色美丽、奇特。当时,同在大理寺供职的王珪、王安石两个人正好在扬州,韩琦便邀他们一同观赏。因为花开四朵,所以韩琦便又邀请州黔辖诸司使前来,但他正好身体不适,就临时请路过扬州也在大理寺供职的陈升之参加。饮酒赏花之际,韩琦剪下这四朵金缠腰,在每人头上插了一朵。说来也奇,此后的三十年中,参加赏花的四个人竟都先后做了宰相。这就是有名的“四相簪花”的故事。曾做过扬州司理参军的北宋科学家沈括,将这个故事记载在他的《梦溪笔谈·补笔谈》中,后来,“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还曾以主题绘制了一幅《四相簪花图》条轴和一幅《金带围图》扇面,可见这故事的影响之 久远。</p><p class="ql-block"> 欧阳修的《朝中措 平山堂》: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p><p class="ql-block"> 苏轼的《谷林堂》</p><p class="ql-block"> 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美哉新堂成,及此秋风初。</p><p class="ql-block"> 《石塔寺》:饥眼眩西东,诗肠忘早晏。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山僧异漂母,但可供一莞。胡为三十年,记忆作此讪。斋厨养若人,无益只遗患。乃知饭后钟,阇黎盖巨眼。</p><p class="ql-block"> 天宁寺 《幸天宁寺》爱新觉罗.玄烨</p><p class="ql-block">空濛为洗竹,风过惜残梅。鸟语当阶树,云行早动雷。晨钟接豹尾,僧舍踏芳埃。更觉清心赏,尘襟笑口开。</p><p class="ql-block"> 冶春:冶春绝句二十首 王士祯</p><p class="ql-block">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阑干九曲红。</p><p class="ql-block">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p><p class="ql-block"> 瘦西湖 汪沆</p><p class="ql-block">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p><p class="ql-block">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p><p class="ql-block"> 郑板桥的《墨竹图》《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p><p class="ql-block">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p><p class="ql-block">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ff0000"><span style="font-size: 24px;"><b >习近平总书记</b></span></font><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也多次引用“一枝一叶总关情”,对民生民情关注。</span></p><p class="ql-block"> 郑板桥的《竹石》</p><p class="ql-block">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p><p class="ql-block">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p><p class="ql-block"> 郑板桥的《扬州》</p><p class="ql-block">画舫乘春破晓烟,满城丝管拂榆钱。</p><p class="ql-block">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p><p class="ql-block">雨过隋堤原不湿,风吹红袖欲登仙。</p><p class="ql-block">词人久已伤头白,酒暖香温倍悄然。</p><p class="ql-block"><br ></br></p> <p class="ql-block">  扬州戏剧曲艺</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影响全国的戏曲四大声腔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均出自南方,资料表明,它们的北传,大运河起到了重要的传播作用。</p><p class="ql-block"> 《中国戏曲志》介绍道:“延至明万历,北杂剧已十分衰落,代之而兴起的是由京杭运河而北上的昆山腔和弋阳腔。由此可见,由于京杭运河是贯通我国南北的重要交通动脉,其流域商品经济繁荣,流动人口众多,具有音乐传播的良好的外部条件,因而京杭运河的通行带动了昆山腔和弋阳腔的北传。扬州成为昆曲第二个中心。扬州苏唱街,在南河下区……</p> <p class="ql-block">  京剧徽班进京。公元1790年,乾隆皇帝80岁,各地照例要组织戏班进京贺寿其中就有来自扬州的高朗亭带的三庆戏班。戏班从扬州登上平底船,沿着大运河进京而去。三庆班的人马可能没想到,他们的贺寿演出竟成为在北京的成名立腕之作,并在演出中打磨出了京剧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 扬州戏剧曲艺。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流行于大运河扬剧的形成</p><p class="ql-block"> 沿线的扬州、镇江地区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区及南京、上海一带,发源于扬州,成长于上海。它以扬州民间歌舞小戏花鼓戏和苏北香火戏为基础,吸收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而最终成型。</p><p class="ql-block"> 扬州花鼓戏和扬州香火戏是扬剧的雏形。花鼓戏以丝弦乐器伴奏,唱腔细腻,故俗称“小开口”;香火戏以大锣大鼓伴奏,唱腔高亢,故俗称“大开口”。</p><p class="ql-block"> 1911年,扬州香火戏由扬州进入上海,改称维扬大班,扬州花鼓戏先到杭州大世界演出。</p><p class="ql-block"> 1920年,扬州花鼓戏进入上海,扬州香火戏改称维扬文戏,两者语言一致。</p><p class="ql-block"> 1931年春,在上海聚宝茶楼以维扬戏名义联合演出《十美冈》,为扬剧发展史揭开了新的一页。1954年,把维扬文戏定名为扬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扬州民歌:</span>明清时期运河沿线各地的民间小曲、小调互相融合,在各地形成特色鲜明的地方曲艺,如临清时调、北京时调、天津时调、济宁平调、扬州清曲等。扬州民歌《杨柳青》《撒趟子撂在外》宝应民歌《咯冬代》高邮民歌《数鸭蛋》等!</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地区人类的频繁迁徙,文化的大范围流动,推动着民歌也如“击鼓传花”,不断变化,形成了同源异流的特征,比如《茉莉花》。</p><p class="ql-block"> 一种说法是《茉莉花》初创于明朝,为明朝开国将领徐达所创作,《茉莉花》是一首人们喜听爱唱的民间小调,人们听得较多的是江浙地区的版本,它最早名叫《双叠翠》又名《鲜花调》,曲调委婉优美,典型的五声调式。</p><p class="ql-block"> 在六合地区采风得到。民歌《茉莉花》在沿大运河流传过程中,演唱者为适应沧州百姓的欣赏口味,逐渐融入地方新元素,本来是一首优美婉转典雅秀丽的江南民歌,演变成了特色浓厚的沧州《茉莉花》。</p> <p class="ql-block"> 扬州评话,是以扬州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兴起于明末清初,流行于苏北地区和镇江、南京、上海、安徽等地。扬州评话又叫"维扬评话"或"评词",形式为一人坐在桌后,以折扇、手帕等为道具,用扬州方言说演。扬州评话兴起于明末清初,开山鼻祖为明代扬州人柳敬亭等人。</p><p class="ql-block"> 扬州评话的说表,有"方口"与"圆口"之分。一代宗师王少堂!</p> <p class="ql-block"> 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p><p class="ql-block"> 扬州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5个大类中的15个亚类,占全国19个亚类的78.9%。扬州参与申报的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4项:中国古琴、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和相关习俗﹣﹣富春茶点制作技艺目前,扬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家级项目19个;省级项目61个;市级名录202项。截止目前,已有27名国家级传承人,82名省级传承人,434名市级传承人。</p> <p class="ql-block">  第三专题:大运河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p><p class="ql-block"> 隋炀帝杨广就爱好书画,撰有《古今艺术图》50卷,南巡江都时造的上百座离宫都有绘画装饰,出名的画匠有展子虔、董伯仁。</p><p class="ql-block"> 唐代的阎立本人物画出名,唐高祖时作《秦府十八学士》,太宗时作《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和《步辇图》</p><p class="ql-block"> 画圣吴道子一生创作壁画300幅,《送子天王图》,"吴带当风"。张萱、周肪的仕女画,张萱《捣练图》现存波士顿美术馆,《虢国夫人游春图》只存宋代摹本。周肪的《调琴啜茗图》《簪花仕女图》,反映了宫女的生活唐代的花鸟、禽兽画,边鸾,画孔雀出名,韩干以画马著名《牧马图》《八骏图》,韩晃《五牛图》</p> <p class="ql-block"> 江南四大才子与吴门画派沈周是明初的书画家,是吴门画派的创立者,他在摩习前人作品的基础上自成一格,在技法上有超越前人的突破与创新,技法与题材都十分宽泛,成为后世书画家竞相膜拜的一代宗师。文徵明、唐伯虎都是出自沈周的门下,文徵明发展了沈周笔墨中雅致清淡的一面,唐伯虎则结合工整缜密的宋画风格,发挥了沈周秀丽清新一面。仇英属于当时的匠人,出身漆工,画风接近唐伯虎。吴门画派的成就在于重"技"转向重"文",各位画家均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兼擅诗文书画,长于各类题材,所以形成一代画风,使宋元以来的"文人画"得到全面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明代的徐渭是绍兴人,诗、书、画兼工,他评价自己的作品: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可谓诗书画三绝。</p><p class="ql-block">勾花点叶派是明末周之冕创立的一个写意花鸟画派据说他曾在家中蓄养了各种飞禽,日日观察它们的饮啄飞止,故能得飞鸟之神。其作品用笔生动流畅,设色鲜艳雅丽,描花摹鸟莫不形神毕肖。代表作有《竹石雄鸡图》等。</p><p class="ql-block"> 波臣派是明末的一个工笔人物肖像画派。在重视墨骨和传神的传统人物画法基础上,融合了西洋的画法,富有立体感。因其创始人曾鲸字波臣,故称波臣派。</p> <p class="ql-block"> 清代运河地区绘画的特点是卷轴画承明而来,宫院画勃兴,一般文人、士大夫重视山水、花鸟、人物画。同时年画、版画发展较快,而壁画则进入衰亡期。宫院画风格上远师宋代董、巨,元代黄倪,近以董其昌、王明敏、王鉴为师,此外外籍画家如郎士宁、艾启蒙等人的作品以中国绘画材料按西洋画透视解释作品,形成另一种风格。代表作徐扬的《乾隆南巡图》《姑苏繁华图》。</p> <p class="ql-block"> 清代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在扬州地区活跃着一批来自全国的风格各异的职业书画家,在中国的绘画史上,这批画家领风气之先,讲求创新,以水墨写意技法表达画境,而且,几乎都是诗书画全能,这些书画家是汪士慎、郑板桥、高翔、金农、李鳝、黄慎、李方膺、罗聘、高凤翰、李勉、陈撰、边寿民等人,后世将他们称为"扬州八怪",在绘画史上归于"扬州画派"。最出名的、最怪的要数"难得糊涂"的郑板桥。</p><p class="ql-block">清代画家王素画邵伯段运河的作品《运河揽胜图》,真实记载了清代邵伯运河两岸的市井风情,堪称扬州版《清明上河图》。</p> <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运河沿线绘画艺术代表有北京的爱新觉罗.溥儒,《抱琴访友图》。李叔同,教西画和音乐,丰子恺就是他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潘玉良,扬州人,《裸女》《酒徙》;吕凤子,丹阳人,《庐山云》;</p><p class="ql-block">刘海粟,创办《美术》杂志。</p><p class="ql-block"> 徐悲鸿,宜兴人,成为中国现代绘画的奠基人。</p><p class="ql-block"> 绘画艺术团体有北京的中国画学会</p><p class="ql-block">扬州的晴社,由八所中学的老师,吕凤子、贾俞清、朱小云、朱鹏等发起成立,抗战期,陈含光、陈惠之、鲍娄先等在晴社基础上成立涛社,耿鉴庭等画家举办过书画义卖活动。</p><p class="ql-block"> 无锡有锡山书画会,苏州有美术画赛会,杭州蔡元培、林凤眠等创办西湖艺术院,后改为杭州美术专科学校。</p> <p class="ql-block"> 出生于其他地区在运河区域活动的画家有齐白石、黄宾虹、陈师曾、王悦之、张大千、李苦禅等。齐白石进行十年变法,画艺大进,成为独具风格的国画大师。</p><p class="ql-block"> 潘天寿,浙江宁海人,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向李叔同学习素描,后担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擅长写意花鸟画和山水画。</p> <p class="ql-block">第四专题:运河题材创作重点建议 </p><p class="ql-block"> 运河景观:大运河遗产点、运河十二景</p><p class="ql-block"> 扬州运河遗产点段:淮扬运河扬州段分为里运河、古运河扬州城区段、瓜洲运河、古邗沟故道、高邮明清运河故道、邵伯明清运河故道。</p><p class="ql-block"> 10个遗产点:刘堡闸、高邮盂城驿、邵伯古堤、邵伯码头、天宁寺、瘦西湖、个园、盐宗庙、汪氏盐商住宅、卢氏盐商住宅。</p> <p class="ql-block">  扬州运河十二景:"古镇风情""古城神韵""湖上胜境""人文高地""水工匠心"五大部分</p><p class="ql-block"> 古镇风情:瓜洲古渡、茱萸湾、邵伯古镇</p><p class="ql-block"> 古城神韵:明清古城、盂城驿</p><p class="ql-block"> 湖上胜境:瘦西湖、北湖?</p><p class="ql-block"> 人文高地:平山堂、高旻禅寺、双宁古韵</p><p class="ql-block"> 水工匠心:运河三湾、七河八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反映运河功能的场景:航运、水利、生态、旅游</p><p class="ql-block"> 大运河扬州段的年运输量3.5亿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淮生态大走廊,生态保护中的动人场景。</p> <p class="ql-block">  体现运河文化内涵的作品:运河文艺、运河精神扬州运河文脉运河非遗</p><p class="ql-block">运河创新、开放、绿色、协调和共享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运河生产生活场景:渔民上岸、运河人家、创业。</p><p class="ql-block"> 高邮湖:万家塘渔民上岸,方巷沿湖村、瓜洲沿江、运河上的运输船、运河边的创业者。</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生动实践、运河遗产的保护,运河精神的传承,开放、融合、创新的精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p><p class="ql-block"> 运河历史街区的重生:仁丰里、皮市街、高邮南门大街。</p><p class="ql-block"> 运河文创产品:运河工艺的振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p> <p class="ql-block">  运河经济的发展,运河文创、传统产业的复兴,转型升级新型产业的发展。大运河与一带一路,开放精神,运河与高质量五大发展理念。</p> <p class="ql-block"> 姜主席讲座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生动传神,对扬州高邮充满深情。尽管由于意外,导致两次中断,姜主席耐心等待时还解答画友问题,后来不得不移位子,仍和颜悦色,继续讲座,一如既往,真的让人感动!</p><p class="ql-block"> 姜主席从小就生长在运河畔,对运河充满感情,一直书写运河边世代劳作的人民和故事,出过多部名著,他分享了2024年将出版的几本书:《中国运河艺术》、《走大运》、《中国大运河科技》、《岸边的运河时光》、《大运河文化20讲》、《大运河申遗的故事》等,还现场赠书,会前就已在大作上签名,尽显敦厚朴实。</p><p class="ql-block"> 当天下午我作为旁听者,不仅感受到姜主席对运河浓浓深情,现场也感受到高邮市美术家协会画友们友善,如沫春风,难忘终生……</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