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鲁王敕封郑太鉴外卫经略

郑新高

郑太鉴(1584—1650)世居窈川,郑氏富八十六公第四子,字守照,号震山。为人淳朴善良,心怀家国,鲁王朱以海委以外卫经略职衔,却无心官场,在家以处士告终。 <p class="ql-block">  明宏光元年甲申,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翌年被杀。一六四五年闰六月,兵部尚书张国维等在绍兴拥鲁王朱以海(弘光太子)监国。清军南下,一路上君臣如惊弓之鸟,所到之处守将皆开城迎降,形势十分危急,万全之计必须保护鲁王朱以海。张国维考虑到山区地势险峻或可结寨抗清,他想婶娘的祖地——东阳窈川。于是,张国维就带鲁王君臣一行到窈川避难。</p> 窈川的潘山头山尖(即现在的敕峰尖)上有一岩洞,可容纳数十人。鲁王与张国维、张煌言及随从在洞中,郑太鉴天天送食送水半月余。鲁王命张国维回东阳组建整编军队,筹备银两。而鲁王则想依靠精诚的窈川郑氏家族,有意结寨抗清复明。清兵乘朱以海主力与南明隆武帝作战的机会,渡过钱塘江,张国维兵败身亡。<br>  鲁王在窈川等张国维信息,望眼欲穿,心中焦急万分,一天得知张国维噩耗,悲愤万分,手持宝剑走出山洞。不禁大呼“苍天啊!苍天!我不复大明江山,无颜再见窈川父老。”言毕举剑向岩石猛刺,此剑竟深深插入岩石中。据传,此剑尚在岩石中,凡人不能动,但年复一年,时间长久剑身断裂,剑头一段深嵌岩缝,手摇能动,却拔不出。如今剑头已无,遗迹尚在。次日黎明,鲁王在兵部张煌言保驾下率兵下山,与郑太鉴及窈川父老作别,走天台,入海至舟山,避走台湾。 鲁王在窈川期间,郑太鉴送粮送水,鲁王感其恩德,临别时手颁敕书,封“外卫经略”。敕书云“……察有逸民郑太鉴,一诚无伪,依稀怀葛之氏……授外卫经略职衔……”,落款时间是“弘光元年(一六四六年)八月”。敕书现被磐安县档案馆收藏。 1988年,磐安县政府批复敕峰景区重建,现山顶建有鲁王殿、北斗殿、钟鼓楼、天门、天王殿、木马迎客亭等。站在赐敕尖上俯视四周,十八青蛙、五指齐天、神驼负月,木马晨鸡等全景尽收眼底。面对如此秀丽山川,人们自然感慨万千,壮志凌云。 注:1、南明是崇祯失国后,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多个流亡政权的总称,他们之间并不统一。而且这些宗室政权之间还存着相互征伐,彼此提防的状态,就像绍兴的鲁王政权和福建的隆武政权。鲁王朱以海出生在公元1618年,是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的后裔;2、外卫经略是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水浒传》中的鲁达就是“经略相公”帐下的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