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四月天 踏春正当时 ——直属单位退休干部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

徐步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2024年4月27日,为丰富退休职工精神文化生活,促进老同志身心健康,增强老同志们的凝聚力,</span>直属单位退休干部党支部<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根据离退休干部处的统一要求,组织77位退休老同志赴铜陵浮山国家森林公园+文庙+六尺巷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老同志们首先来到素有“中国第一文山”美誉的浮山国家森林、地质公园,了解浮山历史文化,欣赏自然风光。</span></p> <p class="ql-block">浮山,俗称“浮巢山”,又名浮渡山。位于安徽省枞阳县浮山镇,是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安徽省风景名胜区。浮山风景优美,其三面环水的地理特点,构造了“山浮水面水浮山” 的独特奇观。</p> <p class="ql-block">全体党员在莲花峰合影</p> <p class="ql-block">桐城博物馆门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参观枞阳木耳生产基地。</p> <p class="ql-block">尊老是传统,留影一瞬间。</p> <p class="ql-block">昔日好同事,一生姐妹情。</p> <p class="ql-block">风雨同舟几十载,最忆当年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三两结伴而行,珍惜美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共享踏春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接着来到素有“中国第一文山”美誉的浮山国家森林、地质公园,了解浮山历史文化,欣赏自然美景,记录美好瞬间。一路上,老同志们结伴而行,相互鼓励,一边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一边赞叹浮山的美丽景色,充满着喜悦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跨过“状元桥”,进入景区是图个好彩头。</p> <p class="ql-block">进入枞阳浮山公园有两个主要的大门,东边的门在浮山中学那,西边的门在098县道上。西边的门是正门,离主要景点近,一般从西门进从东门出,或者反过来,在大方向上不用走回头路。</p> <p class="ql-block">进入浮山公园门口留影</p> <p class="ql-block">几十年风雨同舟,一辈子相亲相爱。</p> <p class="ql-block">在云霄峰下,为浮渡中部胜景。昔远禄和尚会欧阳修诸圣贤于此,故名会圣。北宋祠部郎中田裴题“会圣岩”,三大字于其石台之上,今清晰可见。会圣岩两旁岩洞比连,石刻荟萃;岩前古老的银杏遮天盖日,峡中无数的绿竹凤尾写天;石壁老藤垂花;聚胜景于一地,故又名“会胜12米。岩内壁刻有“杏庄枕易窝”五大字,下有飞龙洞。</p> <p class="ql-block">浮山摩崖石刻现存483块。主要分布在会圣岩、张公岩和金谷岩等景点。浮山石刻,上起唐宋,下至民国,文体各异,书法万千。其中唐刻11幅、宋刻24幅、元刻2幅,明清居多。石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书法万千。有诗词、游记,有庵堂碑记,有题诗留名。字体大者1米见方,小者不及1寸;楷、行、真、草、篆、隶等诸多书体;风格上,有的铁画银勾,有的清瘦严谨,有的丰韵饱满,有的端庄秀丽,有的龙飞凤舞。石刻作者众多,像唐代孟郊,宋代陆元钧、宋用臣、杨杰,明代雷鲤、王守仁、方大镇,清代方以智,民国方守敦、张淦等历史名人均留下题刻。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石刻艺术宝库之一。1981年,全部摩崖石刻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青山人未老,柱扙踏春光。</p> <p class="ql-block">九曲洞又名金谷洞,乡人误称“精怪洞”。洞在金谷、选佛岩之间,深邃莫测。明代文学家钟伯敬,曾举火入洞。据他所记,每侧身过一小门,即豁然开朗,走过四弯四门后,因地中寒气逼人而退出。该洞穿过滴珠岩,直通金鸡洞,全长数里。据地理学者考察,浮山在火山活动期,因溶岩流穿,过地下,突破石壁,形成九曲长洞。</p> <p class="ql-block">张公岩,也称壁立岩。岩下有洞,洞前有寺门,岩寺依山洞而建。洞内有古井一眼,四季不涸。每当夕阳西下,井中映出一轮红日,洞内满壁生辉,呈现“浮山夕照”奇景。老桐城的八景之一“浮山夕照”即位于此。</p> <p class="ql-block">藏丁洞位于曲尺峰之巅,隔涧与北岩相对,群石环抱,绿荫遮蔽,鲜为人知。洞内最高处为1.7米,长8.4米,宽2.6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浮山村民汤长法躲避抓壮丁藏身于此洞,赖以脱险,故称其洞为“藏丁洞”。</p> <p class="ql-block">下山途中,大家在“洗墨池”景点小歇。公元317年到321年间,东晋时期,陶侃为枞阳县令。他在枞阳留下的遗迹主要有惜阴亭和洗墨池,惜阴亭已不存,但洗墨池遗迹仍存。</p> <p class="ql-block">王步文革命遗址,是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王步文在1927年至1929年期间的活动地点。</p> <p class="ql-block">牡丹园留影瞬间</p> <p class="ql-block">老夫老妻秀恩爱,白头到老不分开。</p> <p class="ql-block">难得一聚,加个微信吧!</p> <p class="ql-block">  下午我们参观了桐城博物馆和“六尺巷”,桐城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文物的地方,它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桥梁。通过参观,我们不仅领略了桐城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够深刻理解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参观“六尺巷”,重温古人事迹,遥想古代宰相“让他三尺又何妨”的高尚情操,在接受廉政教育的同时,真切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参观后,大家纷纷表示,包容忍让、平等待人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美德。我们每个党员更要尊崇党章,自觉履行党员职责,以党规党纪严格要求自己,在社会道德方面起到模范表率作用,把这种谦和礼让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两个好领导,一对好搭档。</p> <p class="ql-block">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p><p class="ql-block">“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的一段历史典故。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其后邻人见状,亦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p> <p class="ql-block">老师们参观六尺巷,纷纷在门口留影。</p> <p class="ql-block">下午三点愉快地结束了一日活动,大家纷纷表示,此次活动组织有力,内容丰富多彩,既开阔了视野,又愉悦了身心,更深切感受到离退休干部处党委、离退休干部工作处一直以来对老同志的关心和关爱。今后一定坚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积极参加老干部处组织的各项活动,让老年人更多地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 </p> <p class="ql-block">景点介绍文字来源于网络,摄影制作:徐步新 2024.4.2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