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中兴的足迹·钢花飞逝

鸿运当头

<p class="ql-block">🔺今日枣庄中兴煤矿公司</p><p class="ql-block">我在山东枣庄中兴煤矿的百年史料中看到这样的记载:至1936年底,中兴煤矿公司已拥有3座近代化的大型矿井和台枣、台赵、临枣3条煤炭运输专用铁路线,同时拥有中兴轮船、鼎中盐业、开兴成煤业3大子公司,发电、水泥、机械、钢铁、炼焦和木材6家专业工厂,以及连云港、上海白莲泾、南京浦口、武汉等运煤码头、设施,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大型综合性民族企业。</p><p class="ql-block">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中兴公司当年拥有的上海新和兴钢铁厂竟然是上海滩名声显赫的”上钢三厂”的前身!那我就来说说上海第三钢铁厂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和兴厂创始人陆伯鸿</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后,民办钢铁企业在上海开始崛起,其中兴办最早、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企业当属由实业家陆伯鸿发起创办的和兴化铁厂。</p><p class="ql-block">曾经留学法国的陆伯鸿,于民国元年(1912年)在上海创办内地电车公司获得成功后,深感上海“一隅向为工业界之中心,然欲求自炼之寸钢尺铁竟不可得”,立志创办中国人自己的钢铁企业。</p><p class="ql-block">在陆伯鸿的努力下,和兴化铁厂于1913年注册成立,1917年选址上海浦东周家渡西村(今上南路300号)破土兴建,并向德国购入10吨炼铁炉1座,于1918年8月18日投产出铁。所生产的铁,被江南造船所、上海兵工厂、明昌机器厂……等企业抢购一空,当年售出1048余吨,实现盈利。</p> <p class="ql-block">🔺浦东黄浦江旧影</p><p class="ql-block">此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战之际,西方国家的产品被用于战争,销至中国的数量锐减,故和兴厂出产的优质铸造铁受到国内市场的欢迎,上海兵工厂甚至不惜超出市场价订购百吨木炭生铁。可是,这一兴旺景象竟是昙花一现,和兴厂投产仅数月(1918年11月),一战即告结束,西方国家生铁过剩,开始对中国实行低价倾销,使和兴厂遭到沉重打击,很快转盈为亏,工厂被迫停产休整。</p><p class="ql-block">休整期间,另一座25吨炼铁炉建成。1921年1月,和兴厂恢复炼铁,仅半年产铁1585吨,但仍难扭转亏损局面,工厂还是难以为继,被迫于当年7月停止生产,成为和兴厂历史上的一起一落。</p> <p class="ql-block">🔺上海和兴钢铁𠂆发行的股票</p><p class="ql-block">工厂停办后,陆伯鸿和股东们不甘心失败,旋即四处奔走筹划,拟将和兴厂建成一个集炼铁、炼钢、轧钢于一体的综合性钢铁厂,希冀以此能使和兴厂得以复苏、振兴。1921年底,上海和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和兴钢铁厂)开始筹建,1922年4月正式成立,5月从德国购进10吨酸性炼钢平炉2座、500毫米轧钢机1套,扩建成钢铁生产企业。1925年2月,和兴钢铁厂开工生产,日产生铁20吨、钢40吨、钢材30吨,产品销路颇佳。尤其是建筑用竹节钢,品种、规格较齐全,由中国工程师协会、同济大学、租界工部局等单位测试合格并出具证书,质量可媲美进口货,用于当时上海外滩海关大楼、沙逊洋行及南京中山陵等建设工程。</p><p class="ql-block">“和兴”华丽转身,驰名一时,当时江南造船所、沪宁铁路局等单位所需的铸钢件,也由和兴钢铁厂承铸。1926年,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举办工业博览会,和兴钢铁厂参展的一箱钢铁样品,令广大国人大开眼界,啧啧称奇。</p><p class="ql-block">正当工厂蒸蒸日上之际,暗中觊觎的洋商联手操纵钢材市场,抬高废钢价格,削低钢铁制品价格,将和兴钢铁厂逼入绝境。工厂连年亏损,债台高筑,1927年初再次被迫歇业,成为和兴厂历史上的两起两落。</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黄浦江畔和兴𠂆1</p><p class="ql-block">和兴厂在1927年2月再一次停业之后不久,1928年北伐胜利,全国宣告统一。陆伯鸿及和兴厂的股东们把工厂复业的希望寄托在国民政府身上,故屡屡求助于国民政府实业部,然而多方的申请、呼吁终无结果,和兴𠂆既得不到有效支持和财政援助,政府也不同意提高关税来限制洋货的倾销,令陆伯鸿不再抱有任何幻想,愤然决定组织自救。</p><p class="ql-block">租赁之举似乎是一条摆脱困境的出路。1933年5月,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率先出手,与和兴码头堆栈公司订立为期10年的租赁合同,月租金3500元。</p><p class="ql-block">翌年,由营造大亨潘尚林发起,集资15万元承租和兴厂炼钢、轧钢二处,定名为和兴发记炼钢股份有限公司。1934年3月签约,租期5年,是年11月开工生产。但是生产一直不振,维持至1935年上半年,工厂停办。</p> <p class="ql-block">🔺枣庄中兴煤矿旧照</p><p class="ql-block">在和兴发记厂停业之后,时任中兴煤矿公司经理的实业家钱新之,不甘于看着上海唯一一家集炼铁、炼钢、轧钢为一体的综合性钢铁企业的衰败和消亡,他率领中兴公司的同仁向和兴厂伸出了援手,利用中兴煤矿公司自身的优势资源和雄厚财力,决心开创上海钢铁行业的辉煌。</p><p class="ql-block">有资料表明,中兴公司于1935年7月与发记厂订立受盘契约,仍以租赁的形式,投入40万元股本,组建新和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自此中兴煤矿公司新的专业工厂成立。很快新和兴公司成立了董事会,聘用了总经理,迅即恢复生产,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生产的管理措施和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全厂职工的积极性,使平炉生产颇有起色,月产量超900吨,最高时曾达到1200吨,这是和兴厂有史以来的生产最高纪录。</p><p class="ql-block">为了充分挖掘轧钢机的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新和兴厂除千方百计增产钢锭外,还积极外购钢锭,努力提升高附加值的钢材产量。由于生产经营管理的提高,新和兴厂自投产之日起,至抗日战争爆发时止,在二年时间内,炼钢2万吨,而钢材的销售却接近3万吨。</p> <p class="ql-block">🔺1936年10月10日新和兴职工合影</p><p class="ql-block">新和兴厂生产蒸蒸日上,经营也很有起色,可以说是中兴公司给和兴厂带来了建厂以来的“黄金岁月”。为表庆贺,1936年10月10日,新和兴全厂303名职工集体合影留念,以作纪念。</p><p class="ql-block">可惜好景不长,1937年“八·一三”事变第二天,新和兴奉上海警察局命令停产。和兴厂又遭受到一场浩劫,成为历史上的三起三落。</p> <p class="ql-block">🔺日寇进犯上海郊区旧影</p><p class="ql-block">日本侵华战争暴发后,和兴厂创始人陆伯鸿及新和兴𠂆的同仁想方设法保全产业,他们分别行动,寻求德、英两国领事馆的庇护,于是合兴厂的大门口张贴着德、英两国总领事签署的护产布告,厂内悬挂着两国的国旗,使工厂躲过了日寇的大轰炸,但终将难逃大劫。</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海沦陷后,日本侵略者蓄意占领和兴厂,妄图以和兴厂生产的钢铁,为其发动的侵略战争服务,以达到“以华制华”的罪恶目的。新和兴厂发现有陌生人偷偷进入𠂆区窥视,觉得事有可疑,随即将库存150吨钢坯沉入厂区周边河底,决不留给日本人!</span></p> <p class="ql-block">🔺陆伯鸿遇难地</p><p class="ql-block">1937年12月30日午后,在吕班路永丰邨(今重庆南路179弄)里,一阵凄厉枪响划破长空。当天上海《大晚报》刊登消息《今午吕班路发生凶杀大案,实业大王陆伯鸿遇刺身亡》。当天陆伯鸿是在永丰邨7号拜访亲戚后出门,被埋伏已久的枪手杀害。陆伯鸿之死在上海引起轩然大波,他的死因一直是个谜,至今仍是悬案。</p><p class="ql-block">至此,和兴厂的创始人暴死街头,中兴煤矿公司的矿产、港口码头也纷纷落入日本人的手中。和兴厂门口的那一纸公告根本抵不住日寇的魔爪,1938年9月和兴厂被日军霸占,改名为中山钢业浦东制铁厂。</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黄浦江畔和兴𠂆2</p><p class="ql-block">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竟将和兴厂全部资产作为“敌产”没收,并于当年11月20日派员接收。陆伯鸿之子陆隐耕与当局几经交涉,终于领回了家业,但终因无法偿还和兴厂的巨额债务,已无力自行复工,只能将厂里的炼钢部分,租给由官商合办的上海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并改名为上钢公司第三厂。1947年12月第一座平炉恢复生产;次年,第二座平炉亦经修复,但蒋介石发动内战所带来的运输不畅,原材料供应匮乏,至1949年3月已无法继续生产,顿告停产。</p><p class="ql-block">上海解放前夕,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以工人协会为主体,发动职工进行护厂斗争,使工厂免遭国民党溃军之破坏。是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20日上海市军管会接管了上钢公司,8月8日,军事特派员进驻该公司第三厂,使该厂成为公私合营上海第三钢铁厂。</p> <p class="ql-block">🔺上钢三厂厂区旧貌</p><p class="ql-block">上海解放后,上钢三厂(上海第三钢铁厂)职工很快投入设备修复工作,1949年7月12日放出了解放后的第一炉钢水,从此开启了工厂新的历史篇章。</p><p class="ql-block">1952年,上钢三厂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成功炼制了沸腾钢和高速易切钢,这一成就标志着中国在钢铁生产技术上的重要突破。</p><p class="ql-block">1953年,上钢三厂与上海汽轮机厂协作,为国产首台12000千瓦和25000千瓦汽轮机发电机组试制成功汽缸等大型铸钢件。上海汽轮机厂是我工作三十多年的地方,想不到它竟然跟上钢三厂结过缘。</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总理视察上钢三厂</p><p class="ql-block">1957年,和兴钢铁厂完成了厂产交接工作,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正式定名上海第三钢铁厂。上钢三厂的勃勃生机,使奄奄一息的老钢厂,逐渐展现出绚丽多彩的英姿,中兴公司前辈期待振兴和兴钢铁厂的夙愿将得以实现!</p><p class="ql-block">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二次视察上钢三厂,他登上平炉炉台亲切慰问炼钢工人👷他充分肯定了三钢人用小机床加工中板轧机大机架的技术改造成果,说:“这是蚂蚁啃骨头精神!”总理的肯定对三钢人是莫大的鼓舞,随后在上钢三厂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坚持走技术改造和自我发展的道路,推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技术改造举措,使企业在工艺技术装备上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这些成就也展示了上钢三厂在技术创新发展方面的强大能力。</p> <p class="ql-block">🔺上钢三厂生产车间旧影</p><p class="ql-block">一炉炉金灿灿的钢水,化作一批批优质钢材。至上世纪末,上钢三厂能冶炼750余个钢种,轧制1300多个品种规格。生产品种中除造船板、容器板、不锈宽厚板等以外,还有各类石油化工耐腐板、核电用板、高温合金板等产品,其中不乏获得国家级大奖的优质产品,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2003年的上钢三厂</p><p class="ql-block">时间进入了二十一世纪,黄浦江边的上钢三厂已是一家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厂,长期以来一直是上海,乃至全国的支柱企业,对上海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它“老”了,设备陈旧,效率下降,又高又粗的大烟囱不知疲倦地把黄色的烟雾吐向天空,粉尘在周围散开,与大上海的城市环境极不协调。</p> <p class="ql-block">🔺2003年的上钢三厂</p><p class="ql-block">上海世博会的到来解除了企业的困扰。市政府将黄浦江畔这片老工业区规划成世博园区,片区内的钢铁厂、造船厂、发电厂、港口码头……这些曾经给我们这座城市带来巨大荣耀的大工业象征,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悉数退出历史舞台。上钢三厂以浦钢公司之名并入宝钢集团,于2007年7月停产。</p> <p class="ql-block">🔺世博源与中国馆</p><p class="ql-block">当年上钢三厂老厂区整体被纳入世博会红线范围内,也就是世博会场馆的核心区域,这个钢花四溅、棚户遍地的破败地域,因2010年上海世博会而华丽转身。世博会结束后,主展区的“一轴四馆”——世博轴、中国馆、世博主题馆、世博中心和世博文化艺术中心——被永久保留,而更多的地方被建设成为世博文化公园,打造成“生态自然永续、文化融合创新、市民欢聚共享”的高品质生态空间。我决定去看一看,去找寻和兴厂的痕迹,去找寻中兴前辈留下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世博文化公园</p><p class="ql-block">我走进世博文化公园,迎面而来的便是“时光印记大道”。从1913年和兴化铁厂开始,到上海第三钢铁厂,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再到世博文化公园,从“工业之林”到“世博钟”,从“旧钢新芽”到“圆梦”,短短400米,步行5分钟,就能穿梭百年,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感悟城市发展,见证这块宝地从工业时代到生态文明时代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时光印记大道上的“工业之林”</p> <p class="ql-block">🔺时光大道上的“旧钢新芽”</p> <p class="ql-block">🔺世博文化公园</p><p class="ql-block">我在时光印记大道附近徘徊,想寻找更多钢铁厂的痕迹,不经意间,我发现脚下还有没拆除的旧铁轨,仿佛是这片土地过往的记忆,它没有忘记和兴人在这里艰苦创业、不屈不挠;它铭记着中兴人在这里不忘初心,创造辉煌;它镌刻着三钢人在这里钢花四溅,勇攀高峰……</p> <p class="ql-block">🔺和兴仓库</p><p class="ql-block">离开公园,我来到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附近,曾经的世博演艺中心,现在是永不落幕的城市舞台。离它不远,保留着上钢三厂最老的建筑——和兴仓库。</p><p class="ql-block">当年在规划世博园期间,上钢三厂内建厂之初的痕迹已经难寻,只有这座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三层建筑在厂区里资格最老,幸运的是它被规划者完整的保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和兴仓库</p><p class="ql-block">走近这座修旧如旧的老建筑,虽然是座仓库,墙面上的纹饰却非常精美,足见当年的人们对建筑是何等的讲究。我查找了一下资料,原来这里就是上海和兴码头堆栈公司的堆栈仓库,它反映出上海码头仓库的历史建筑风貌。</p><p class="ql-block">我十分确定这里肯定留下过中兴前辈的足迹。1933年5月中兴煤矿为解和兴钢铁厂的燃眉之急,与和兴厂订立了10年的码头仓库租约。这里距离中兴白莲泾码头近在咫尺,当年中兴煤矿的煤炭运输业务十分繁忙,借助和兴码头无疑可以缓解运输压力,中兴此举真是与和兴双赢。据上钢三厂老职工介绍,老仓库的结构样貌一点没变,楼边上的楼梯原来是一段长长的缓坡,可以想象当年的码头工人们是如何负重而上。</p> <p class="ql-block">🔺和兴仓库近景</p><p class="ql-block">如今这座老仓库已变身为坐拥一线江景的新贵景观餐厅,取名“东临观海·和兴1913“,这个店名取得意味深长。“东临观海”取自曹操所作的著名四言诗《观沧海》里的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而“和兴1913”,则代表着这幢楼的前身——成立于1913年的和兴钢铁公司,也是上钢三厂的旧址,是上海民族钢铁工业和工业文明的见证者。</p><p class="ql-block">在这里用餐,看的是美景,吃的是佳肴,品的是历史!改天我一定去美餐一顿,与中兴前辈来一场心灵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和兴码头旧址</p><p class="ql-block">我走上附近的滨江大道,上钢三厂的码头塔吊依然矗立在黄浦江边,与近处的和兴仓库、远处的文化中心相伴。</p><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和兴码头的所在地,1928年开始兴建,至1931年底码头岸线长1250尺,常年水深在30尺左右,拥有钢质浮码头3座,浮桥6座,连接钢桥一座,可同时停泊3艘货轮。堆栈为钢骨水泥三层楼房一幢。和兴码头堆栈由陆伯鸿担任经理。1932年11月正式营业,1933年5月租赁给中兴煤矿公司。</p><p class="ql-block">如今的浦江两岸风景如画,这里是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江面上除了些许运输船外,更多的是游船在江上航行。我在这里告慰中兴的前辈,你们的钢铁强国之梦早已圆梦,浦江大地永远铭记前人的不懈追求!</p> <p class="ql-block">钢花飞逝,圆梦浦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鸿运当头</p><p class="ql-block">图片:部份历史照片来自网络资源,侵权必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