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周末,回到老家,在村子里闲逛,从全堂街到清白堂,穿过公路,途径早已停止经营、改作他用的齐东粮站,熟人相见,分外感慨。</p><p class="ql-block">我不会忘记,这里曾经个非常热闹的地方,最很红火的季节,就是在稻谷收购的时候。当年,粮站的主要职能是收粮储粮,并为农村农户提供卖米、卖菜油等配套服务,也正是因为它的作用,真的让我记忆深深,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 卖粮。当年叫做“卖爱国粮”,稻谷成熟的季节,谷子收割、晒干后,就是按照公社、大队下达的指标,以生产队为单位,及时把稻谷卖给粮站,主要国家统筹,供应非农人口等群体,剩下部分,再按照人头、劳动力、贡献率分谷到我们农户。</p> <p class="ql-block">那时,卖粮的队伍会排得很长,常看到农民伯伯们会饿着肚子,直到卖完粮食,才愉快地回家吃饭。卖粮的时间点,也是粮站的职工最忙的季节,他们起早落黑,加班加点,那收粮、储粮等场面始终历历,认不了当年的大家都称为老袁等粮站的职工,旺季卖粮,他们与我们的同甘共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买米。在农村,买米又叫籴米,因为父亲是工人,是非农户口,吃供应粮的,其他都是农业户口,母亲是踏缝纫机的,几个兄弟们都未成年,我家当时没有在生产队赚工分的劳动力,所以,分到的口粮时常不够吃,父亲多出来的粮票,这就有了买米的活儿。</p><p class="ql-block">这买米,就是带着粮票、钞票和盛米的器具,来粮站买米。家中总是安排我来买米的,因为我个儿小,一般每次买米10市斤左右,一般每月来粮站一二次,似乎连续五年都是我来买的,直到后来分田到户,当年的情景,宛如就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买油。当年,农家的食用油主要是猪油、菜油两种。我说的买油是指的是买菜油,农村又叫买香油,是油菜子榨打出来的油,香味重,用于调盘凉菜味道好极了。</p><p class="ql-block">一张油票的限额是买四两菜油,油票是非农人口专用的,当年,家住枫桥的舅舅家是非农人口,常有结余,也就时常接剂我们,也就有了这买油的记忆,似乎没有买米的次数多,可见当年口粮的供应还是比较紧张的。</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粮站,早已今非昔比,换了模样,沿公路部分,已经建造了一排民宅,粮站内部的空间,已成为民营纺机厂房、仓库和杂物堆积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仔细地辨认,除了大门尚有“齐东粮站”的字样和两扇铁制大门,其余贮存在脑海之中的画面都不见了:粮库没了,记得当年的稻谷堆得象小山;买米、买油的工作室不见了,当年买米是有专用通道放下来的,盛油是大油筒,也都不知所踪。</p><p class="ql-block">卖爱国粮的车队当然更不见了,现在国家的粮食供应是多渠道经营,粮源充足,不再是当年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产供销模式。</p> <p class="ql-block"> 粮站的兴衰,让我感慨万千,当年粮站的存在,也其必要性,后来粮站的消失,自然也有其合理性,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在经济发展、粮食产销体制改革、物资供应等方面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充分体现了粮食的供应充足,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p> <p class="ql-block">当然,“民以食为天”,不管形势千变万变,对农村、农业、农民即“三农”政策和粮田生产的重视有必要继续加强,“无农不稳”这是前人的经验,“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更是至理名言,期待我们在“三农”问题上,也就是当年与粮站最有关联的各项工作,在新时代能够做得更为完善、更为踏实,真正在当今国强民富的伟大时代作出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