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集邮,离不开集邮册。在邮市但凡资深的集邮者,只要翻看一下对方的邮册,便能判断其集邮水准的大致情况。正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h3> <h3> 其实,很多集邮者初始集邮时,并没有集邮册。我上小学时,就将小心翼翼从信封上撕下的邮票与糖纸、烟标等都夹在书本里保存,不时拿出来翻翻,也挺惬意满足的,这便算是我最初的集邮册了。念到小学四年级,我从家乡的只有4年级的初小江渎街小学,转学到有1至6年级的完小便河路第一小学上学,这两所学校的前身都是庙宇。我也从一直跟奶奶生活转到了跟爸妈一起生活。</h3> <h3> 那时爸妈的住房很小,只有一间,更不谈厨房、厕所,家具落位后,几乎转不开身。我和姐睡高低铺,我的上铺与外界仅一普通玻璃之隔,戏称“水阁凉亭”。放学后,我常到母亲工作的医院去,对医院的人比较熟,我印象深的有:经常一人在球场投篮和上篮乐此不疲的广东人黎大夫,后来他娶了化验室漂亮的刘阿姨。还有一位徐叔叔,他在我小时候经常揪我的脸:“耗(浩)子来了啊,你为什么要叫耗子呢?”边说边使劲掐,直到我疼得掉下眼泪,“耗子还会挤糯米啊。”他才大笑着松手,每次如此。准备纱布棉签等物品的供应室,有位端庄的王奶奶待人非常和蔼,可后来文革的大字报却说她是逃亡的地主小老婆。还有一位医生张阿姨见我喜欢邮票,送给我一本小集邮册,只有32开大小,内页6页,封面是略深的湖蓝色,压凸印着一枚红色的剪纸黑公鸡邮票图案,制作精良,非常平整(图1、2)。可惜后来内页脱胶,散成了一个个插票页单片。我便用这邮册与人交换了邮票。过后再想找回,却怎么也找不到了。张阿姨有个儿子是1964年原子弹爆炸那年生的,小名就叫“原子弹”。有一次她带儿子外出,在长途汽车站候车,稍不留神,儿子不见了,急得她大喊:“原子弹——,原子弹——!”候车室的众多旅客都诧异地看她,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还是遇到了神经病?讲到这里,她自己也哈哈大笑,还好,儿子当时就找到了。</h3> <h3>图1</h3> <h3>图2</h3> <h3> 我接触较多的是院办的王秘书,他能写会画,爱开玩笑。记得有一次医院组织春游,是坐木帆船到荆江分洪闸北去玩。叔叔阿姨们将食堂准备的整箩筐的馒头花卷抬上船。春日的荆江,江流平缓,木船晃悠着顺流而下,暖阳催人昏睡。王秘书悄悄将一位睡觉阿姨的辫子,与帆船上的绳索系在了一起。等到木船靠岸,人们下船时,这位阿姨刚起身要走,便被辫子绳索狠狠地拽了回去,引得大家一阵哄笑。王秘书喜欢集邮,他给我看过他的集邮册。那是本相册,黑色的内页上按邮票的大小,对角划开小口,将邮票角塞进去,邮票便固定了,翻页也不会掉,而且邮票可以随意摆放,正的、斜的、品字形、阶梯形等等,在黑底的衬托下非常美观。他集的全是新票,看得我好生羡慕。王秘书帅气,他爱人也漂亮,但他们唯一的宝贝女儿的脸上,却天生一大块紫红色的胎记,这成了他们的心病。随着医学的发展,应该可以治愈了吧。王秘书集邮册的制作方法,我曾经照搬,用来收藏JT信销票,这本日记本式的邮册至今还在(图3-图6)。后来我下乡插队在外地参加工作回家探亲时,曾想再与王秘书见面,谈谈集邮,但阴差阳错,未能如愿。现在他已经过世了。</h3> <h3>图3</h3> <h3>图4</h3> <h3>图5</h3> <h3>图6</h3> <h3>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集邮热兴起,集邮册等集邮用品只有大都市才可能买到。刚获得温饱的人们,既没条件也舍不得奢靡消费,许多人便自制集邮册。我也亲手做过邮票插册:先在裁好的白纸上用刀片按铅笔底稿划开两端竖线约2厘米、中间横线长十几厘米、拐角为直角的口子;用透明玻璃纸条穿过长条形纸舌,反面用胶水将玻璃纸包好粘牢,正面就呈现出可以插放邮票的透明条了。待整张纸上一行行透明条都做好后,再将整纸的反面向下裱糊在稍硬的纸板上。最后将双面都裱好透明条的一张张纸板,用胶布连接起来,便成了一本集邮插票册。我做的这种邮册还在封面和封底的硬纸板上刷上了墨绿的油漆,外观看起来还不错。但过了一段时间,内页便起翘不平,透明条松动,翻页时邮票哗哗直掉;封面和封底的油漆返潮以后,也容易粘在其他的物品上,很伤脑筋(图7)。这种自制的集邮册,我真是一天都不想留,后来就用它与别人交换邮票了。如果保留至今,那应该也是有纪念意义的实物。</h3> <h3>图7</h3> <h3> 还有一种简易的制作邮册的方法,就是不用玻璃纸,也不用白纸剖槽裱糊,而是用半透明纸裁成条,将其左右下三面直接粘在内页的纸板上,形成半透明的插票条。这种方法只能做较小的邮册,因为插票条如果长了,中间绷不紧,邮票插进去东倒西歪,就不好用了。我用这种方法做了一本巴掌大的小邮册。自称为“世界之最”——最小的邮册,规格为7.6×10.6厘米,6页12面,上衣胸前的口袋也装得下,专门用于交换普票,现在还保存着(图8-图10)。我见过手工做得最精美的是“型张册”:紫红色的绵缎封面,半透明纸折叠成口袋式的内页,它是我用邮票换来的,后来专门用来存放红极一时的集邮纪念张(图11、图12)。我还曾用照相底片夹来存放邮票,便于携带(图13)。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这种底片夹也已经绝迹了。</h3> <h3>图8</h3> <h3>图9</h3> <h3>图10</h3> <h3>图11</h3> <h3>图12</h3> <h3>图13</h3> <h3> 当时还有单位制作的邮册或邮折,我就曾按领导要求为单位设计过一种简便的邮折,白色素净,但图文却烫金印刷,显得非常讲究(图14-图16),邮折对折或三折,插少量邮票作为赠品,宣传邮电业务,但其装饰花卉图案却是我一笔笔手绘的,非常费工。我还设计过一些集邮封戳(图17-图19),水平欠佳,但却异常认真。还有集邮组织的一些奖品和纪念品也往往使用邮册或邮折(图20、图21),留下了历史印记。</h3> <h3>图14</h3> <h3>图15</h3> <h3>图16</h3> <h3>图17</h3> <h3>图18</h3> <h3>图19</h3> <h3>图20</h3> <h3>图21</h3> <h3> 80年代中后期,大量集邮插册上市(图22)。内页有开挖嵌膜和直接贴膜两种方式,这类邮册除了封面图案不同和大小差异外,质量都不高,经常出现的毛病是:内页没有干透,容易发黄,起翘不平,往往祸及邮票。对这些邮册,实难恭维。当时邮市交换和邮商售卖中大多使用插票册,因时有邮票被盗,后来又出现了一种“双保护册”(图23、图24),即将插票页放入透明袋状的页面中。想要取票,得从透明袋中取出插票页,再从插票页上取票。还有小型张册、首日封册也有异曲同工的效果,顺手牵羊者想“顺”别人的邮票也不那么容易了。</h3> <h3>图22</h3> <h3>图23</h3> <h3>图24</h3> <h3> 1999年,我国首次举办世界邮展,同时在北京召开第2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按照上级要求,我当时工作的黄石市邮政局派出了一名刚从大学外语专业毕业不久的员工小郭,去北京协助工作。她回来时送给我一本科特迪瓦邮政总局的邮票插册(图25、图26),是万国邮联大会外国邮政官员送给大会工作人员的纪念品,她便转赠给酷爱集邮的我了。邮册约17.5×24厘米,8页,封面墨绿,图文烫金,质量不错。时至今日每期《三峡集邮》编刊,我都用它带着相关邮品到印刷厂去。那时,小郭还约请时任全国集邮联会长的刘平源先生,用毛笔亲笔书写了寄给我的实寄封,一直为我珍藏着。刘会长曾任邮电部副部长,是一位非常风趣的领导。后来他来宜昌,席间笑谈说,我的问题:好喝酒,查找原因:酒好喝,整改措施:喝好酒。引得大家开怀大笑。</h3> <h3>图25</h3> <h3>图26</h3> <h3> 市面上流行的邮票定位年册(图27),为全年邮票的每一枚都预设了固定的位置。但这些定位册大多工艺不精细,难入我的法眼。因此,长期以来,我的自留的大全套邮票,均未入册。保存的方法是,将新邮首先装入透明护邮袋,再按套装入纸质邮票袋中。纸袋(图28)是我当年在黄石设计的,图案由外而内依次表现的是宝石、邮票齿孔、以及JTR三个叠放的字母,寓意纪念、特种、普通三类主要的邮票品种。纸袋上标明邮票志号,然后按志号顺序放入精心挑选的长条形卫生香盒中(图29)。凡有可能生虫、返潮的盒子决不使用。这样直到2007年,我的正常发行的新中国邮票,纪特文编JT普改航欠军,均已集齐了新票大全套。当然,蓝军邮、错变体及未发行票除外。在对市场上各类各种集邮册关注良久多方了解以后,终于确定了购买国际顶级品牌新中国邮票定位册的目标。</h3> <h3>图27</h3> <h3>图28</h3> <h3>图29</h3> <h3> 当年湖北邮政一把手系从江苏邮政调来,他来后开启了省内市州邮政领导干部的交流,我被调到宜昌。后来又从年轻干部中挑选有培养前途者,外派到江苏省多个城市的邮政局挂职锻炼,民间戏称“留苏”。不少外派干部的原单位都曾派员前去看望,学习交流。2007年9月,宜昌市邮政局派员开车前往江苏看望挂职干部,我便让同去的局办主任为我在上海购买,知名品牌国际顶级集邮品厂商德国灯塔公司生产的新中国邮票定位册。全套定位册共四大册(图30-图33),重约十多斤,自带太重,邮寄又怕碰坏,好在开车完好无损的带回来了。购价不菲,几乎上万,确切数为9980元。真可谓:千里购册掷万金,痴心爱邮苍天鉴!</h3> <h3>图30</h3> <h3>图31</h3> <h3>图32</h3> <h3>图33</h3> <h3> 顶级定位册与一般定位册的不同,表现在设计理念、美学欣赏水平、工艺严谨程度、封面的雅致与艳俗之分等诸多方面。顶级定位册页面的邮票定位,遵循基本对称、疏密适度的原则,必要时甚至可以变动邮票志号顺序来编排,使之呈对称形,钻石形等,页面悦目美观(图34-图40)。而一般定位册则一味按邮票志号罗列,毫无章法,过于密集,页面缺乏美感。顶级定位册用料上乘,内页是耐老化、不含木纤维和酸性物质的专用纸,并选用不含化学软化剂的护邮袋和透明无反射的塑料片,牢牢固定邮票。而且工艺精细到位,贴膜开口处严丝合缝,粘膜的胶水匀称规整,绝没有塗不到位或出格之处,真是无可挑剔。顶级定位册系由活页汇集,每若干页便间隔一并不露出的厚纸隔板,即使邮册装满邮票,也依然左右一样平整,不会出现邮册一边低而另一边高高鼓起的状况。“书脊”内的连杆只需手指轻松拨动,即可松开邮册,调整增减内页十分便利。而一般定位册则无此功能,且胶条外露,粘膜的胶塗得极其随意,有的呈钉头鼠尾状,贴膜裁切不规整,贴得歪斜等现象屡见不鲜,邮票放进去根本不可能周正。还有材质欠佳,易返潮泛黄起翘不平等问题也经常出现。所以“细节决定成败”是很有道理的。</h3> <h3>图34</h3> <h3>图35</h3> <h3>图36</h3> <h3>图37</h3> <h3>图38</h3> <h3>图39</h3> <h3>图40</h3> <h3> 宜昌有一资深集邮者,是当地少有的集齐了新中国邮票新票大全套(含原版、型张及无齿票)的名家。我曾专门去他家看过邮票,他的新中国邮票中,还有邮票目录未收入的汇兑印纸加字改值及工农图全套(图41)。就连清代宜昌书信馆邮票,也是一二三版齐全。邮票是真不错,但集邮册的质量实在不敢恭维。我开玩笑说,您这是买得起马,配不起鞍哟。在我的极力“怂恿”下,他也下大价钱购买了高档定位册,为价值不菲的邮票找到了令人放心的居所。</h3> <h3>图41</h3> <h3> 各种集邮册自有各自的用场,我除了用高档定位册(图42)来装自留的新票大全外,还用一般的定位册来存放旧票大全套(图43)。用专用的邮品定位册来安排小本票、纪念邮资封片(图44、图45)等。用大型插票册(46)存放绘画专题外邮,这种册子每册64页,软皮黑底双面,容量很大,我有8大本(图47),系灯塔、林德及伊维尔特和泰利安这三个品牌,前两个品牌的质量更好一些。我还购买了几箱有五种封面颜色的双排首日封插册(图48),用来存放总公司首日实寄封,每年一册。还有国际标准贴片册(图49),用来临时存放邮集贴片,而已经完成的参展邮集,则将整集贴片装在塑料档案盒里(图50)。还有境外的邮票定位册,如日本、澳门、台湾古画大全等则单放(图51-图54)。版票和复品亦有版票册和专门邮册伺候(图55)。我还专门购买了高档的带护套的邮册(图56)来收藏为数不多的清代、民国和解放区邮票等等。所有邮册都尽量竖放,便于保护邮票邮品,避免重压带来人为的伤害。</h3> <h3>图42</h3> <h3>图43</h3> <h3>图44</h3> <h3>图45</h3> <h3>图46</h3> <h3>图47</h3> <h3>图48</h3> <h3>图49</h3> <h3>图50</h3> <h3>图51</h3> <h3>图52</h3> <h3>图53</h3> <h3>图54</h3> <h3>图55</h3> <h3>图56</h3> <h3> 随着邮票市场交易形式的发展变化,许多精美的邮册,甚至包括当时非常高贵的缎面集邮插册等,现在都已经成为邮品交易的赠送品,或是购买邮票邮品的包装材料了(图57)。但形形色色的集邮册(图58)及其相关的故事,却折射着时代的印痕和人间百态,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成为集邮之路上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br><br> (全文完)</h3> <h3>图57</h3> <h3>图58</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