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湘潭的打“油鼓”的巫舞派起于何时,虽在民间长期传承,方志惜者记载。但根据这种舞蹈的舞姿、舞具和装饰等情况推断,当源于我国古代的巫风,其源起至少可追溯到春秋时代或春秋以及更远。</p><p class="ql-block"> 打油鼓的历史非常悠久,但其形成的具体年代是无法定论的,除了个别学者认为打油鼓源自隋唐时期,其他研究者均认为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因为从一些出土文物与文献典籍来看,打油鼓已经具有三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历史,它主要源于古代先民的祭祀巫风。汉代王逸曾在《楚辞章句》中描述:“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楚辞章句》中叙述的沅湘,也就是打油鼓的流行区域。又据清代学者顾炎武在其《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记载:“湘楚之俗商鬼,自古以然。岁晚用巫者鸣锣击鼓,男作女妆,始则两人执手而舞,终则数人牵手而舞。”其就是对湘楚巫风的描述。都是对楚地巫风的描绘。</p> <p class="ql-block"> 打油鼓巫舞派这种独特的舞步源自夏商时期的巫舞传统。传说夏禹平定了天下水患后,巫祝们尊称他为能够征服精灵鬼怪的圣人。当时人们的观念相对愚昧,认为水灾是由精灵鬼怪造成的,只有圣人才能控制它们。由于禹因治水而劳累,导致了脚部疾病,行走时一拐一拐。因此,当巫祝们进行降神舞蹈时,圣人的精神就会附在他们身上,以借助圣人的力量征服精灵鬼怪。这样,禹步便逐渐成为巫舞的标志性特征。</p> <p class="ql-block"> 在悠悠古时,打油鼓这一独特的仪式中所使用的原油桶,乃是专门用于盛装燃油以供点灯照明的关键器具。那个时候,社会形态尚处于母系氏族时期,女性在其中稳稳地占据着主导地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那些神秘莫测的女巫们,身披着色彩斑斓、绣满奇异符文的长袍,她们的面容被遮掩在宽大的兜帽之下,只露出一双深邃而神秘的眼睛,眼神中透着坚定与虔诚。女巫们的长发如黑色的瀑布般垂落在她们的肩头,偶尔随风轻轻飘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特定的时刻,女巫们会将燃烧整整七七四十九天直至烧干的油鼓,以极其庄重的姿态小心翼翼地翻转过来,接着用那来自浩渺天际、被视作具有神秘力量和神圣象征的兽皮,仔仔细细地蒙于桶上。而后,她们精心搭建起神圣庄严的神台,双手合十,身姿挺拔,以无比虔诚的姿态,肃穆庄严地祭天祈福。她们祈求上苍赐予这片土地风调雨顺、护佑族人平安顺遂、国家繁荣昌盛。</p> <p class="ql-block"> 湘潭的巫风源远流长,而打油鼓的巫舞派也在这片土地上绵延不绝。在湘潭的沿江一带,民间巫术活动时有发生,至今仍有些老人念得一身歌谣,带着一身骇人的神秘气息。这些民俗活动或许只是当代人眼中的迷信,但却承载了古代巫风的文化底蕴和人们对自然神灵的敬畏与崇拜。湘潭的巫舞派以打油鼓舞蹈为民祈福求神,这种古老的巫术活动在现代仍然保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成为了研究湘潭地区独特的传统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 这些古老的宗教场所和历史遗迹,见证了湘潭沿江地区悠久的文化传承和宗教信仰,也提供了打油鼓巫舞派的地理环境。历史上的的东坪镇庙址众多,香火延绵了上千年 。在东坪镇的敕龙宫,香客们络绎不绝,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庭和睦。万福寺则是佛教徒们虔诚礼拜的地方,每天香火缭绕,信徒们祈求佛祖的保佑与庇护。而朝南庵则是道教信徒们前来求福的圣地,古老的道教仪式在这里举行,古朴的建筑和神秘的氛围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p> <p class="ql-block"> 除了这些宗教场所,东坪镇还有着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清嘉庆间民间制作砖模的遗迹让人们想象当时的民间工匠们是如何将这些精美的砖雕塑造出来的,这些砖雕不仅展示了民间工艺的精湛技艺,同时也记录下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兴盛。</p><p class="ql-block"> 手印墙、孙家大院、财神庙、古石板路等历史遗迹也各具特色,让人们感受到了古镇的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手印墙上刻满了古代文人墨客的诗句和手印,仿佛可以听到他们的吟诗作对和谈笑风生。孙家大院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古代宅院,昔日的豪门气息仍然弥漫在这里,让人们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封建社会。财神庙里供奉着财神爷,香火鼎盛,每到财神诞的时候,前来祈求财运亨通的人们络绎不绝。古石板路则是连接古老村落的主要道路,沿途石板铺成,蜿蜒曲折,仿佛在引领人们走进历史的长河。</p> <p class="ql-block"> 因此打油鼓巫舞派在湘潭东坪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它不仅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一种集神秘、威风和能量于一体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对神灵的崇敬和对生活的向往,是一种对巫风传统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 打油鼓“巫舞”派身形跨跃,威武猛烈,手诀气势,排山倒海。巫舞派前后二人扛着油鼓癫狂,巫师击鼓念咒,驱魔摄毒。出现自然灾害发生后打油鼓巫舞派,则是以三人为主,前后两人抬着油鼓颠狂,另有一人抱鼓击之。</p><p class="ql-block"> 每逢火灾或其它自然灾害,巫师们前后两个人像抬桥子一样中间放油鼓,巫师踏禹步七星步打着油鼓。前后两人扛着油鼓颠狂,一人击鼓嘴里不停的念咒“摧路摧上,坡路坡上,击鼓请众神,驱魔在路上”。等等,来收瘟摄毒。</p> <p class="ql-block"> 相传明万历四十三年湘潭籍进士李腾芳襄助县令包鸿逵建高峰塔,在高峰塔的修建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因为传说河妖经常来袭击附近的村庄。为了保护当地百姓,他们决定特邀打油鼓巫舞派黄德明前来驱除河妖。</p><p class="ql-block"> 黄德明是湘潭东坪一带著名的打油鼓舞巫师,他有着丰富的驱魔经验。他同他三人巫派打油鼓鼓师,在高峰塔下围塔敲响,声音震耳欲聋。随着油鼓声的传播,河妖果然现身了。</p><p class="ql-block"> 河妖形态可怕,巨大的身躯横亘在河面上,发出低沉的吼声。黄德明开始念咒驱魔,手持符文向河妖施法。突然间,河妖发出尖锐的惨叫,翻滚在水中,化为一团黑烟消失不见。</p><p class="ql-block"> 村民们欢呼雀跃,感激地望着黄德明和李腾芳、包鸿逵。高峰塔修建完成后,成为当地的守护神,保护着这片土地和人民免受邪灵侵扰。这次的经历也让李腾芳和包鸿逵更加坚定了为民造福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 第八代继承人李承德,在1892年出生于东坪一个打油鼓巫舞派的家庭。从小他就受到家族传统打油鼓的熏陶,对打油鼓巫舞和神秘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和热情。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巫术技能也日渐精湛。在1959年,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着中国的土地,东坪的居民备受欺凌和压迫。眼看着同胞们遭受痛苦,李承德决定要为他们做点什么。他运用自己的巫术技能,将神秘的巫术表演与实际的战斗结合起来,并同他家族打油鼓巫舞派班子装神弄鬼,帮助东坪游击队来麻痹日本鬼子,打击侵略者。</p> <p class="ql-block">寻找湘潭千年民俗油鼓舞蹈巫舞派的足迹一东坪镇。</p><p class="ql-block">八十四岁他李兵铁清晰的记得儿时看到父辈们在东坪镇许多庙会上打油鼓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从清乾隆五十七年举人 李家福 男 ,通医术,打油鼓巫舞到清未民国年间东坪镇打油鼓巫舞东坪派李宗普家族系盛行专门从事这个职业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李培根这代。就在打油鼓巫舞派即将濒临失传之时,钱继明将打油鼓综合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来,以拯救这一派系为目的。他注入了时代感和娱乐感,使这一传统文化更具吸引力。</p><p class="ql-block"> 从原来打油鼓巫舞派们通过舞蹈、鼓声和祭祀仪式向神灵祈福,祈求丰收和风调雨顺。尽管在现代湘潭地区这种古老的巫术活动并不常见,但仍备受一些人喜爱和尊崇。这种民俗活动的传承让当地人更加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也为湘潭地区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钱继明身体力行地把这种古老的打油鼓巫舞派文化传统能够得到更多的传承和弘扬,让湘潭地区的打油鼓巫舞风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播。保护好这些历史遗迹和宗教场所见证着湘潭沿江地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也为人们提供了放松心灵和感受历史的好去处中去。</p><p class="ql-block"> 通过一系列打油鼓巫舞派的传承变革创新,形成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非遗健身舞蹈发扬光大。期待未来,湘潭沿江地区的历史与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让这些宝贵的遗产继续闪耀光芒,为后人留下永恒的记忆。</p>